去年到今年,网课火的不要不要的。
有行动力,有敏锐嗅觉的人已经开始,通过知识分享大量获利。
我前几天也开始反思,我说很多人打着知识分享的幌子,收割韭菜,但最近有不止一个团队给我演示,一些目前正在盈利中的网课团队,一些经过认证或培训的老师在微信群或其他网课系统里教孩子画画,辅导孩子英语,辅导孩子学习乐器,我才意识到,其实,我是被那些大V带沟里去了,真实的需求极为强大,真实的市场极为宽广,而那些大V,从个体而言是赚的盆钵满满,但从整体而言,其实不能作为这个领域的代表。
但关于网课和知识分享这个话题,必须说,依然乱象丛生。
今天有幸跟冯爷一起吃饭(居然不是海底捞,怕不怕),冯爷教导我,说,你不能用自己的标准来评判业内的课程,很多课程对于外行或者初阶的用户来说,其实还是很有价值的;很多他们讲的东西还是可以给一些没有入行的朋友带来足够的思考和提升的。 这么说,到也有道理。
但我依然要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我能理解一些营销上的策略和手段,我也能理解某些人为了提升付费转化率所做的努力。但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很多大V在做爆款分享的时候,存在过度包装和过度承诺。
很多爆款的互联网业内分享课程,你非要说内容有没有价值,实话说,对入行者,对初阶用户,确实有价值;你非要说着价值值多少钱,实话说,入行领进门,其实收个千八百也合理,但问题在哪里呢。这个课程的介绍也好,这个老师的自我介绍也好,给很多学生一个错觉,自以为这钱花了,这课听了,就成业内专家了。自以为关注了某些大V,把几个观点组合一下,就精通互联网的内涵了。这就出问题了。
就好比你刚学了几招最粗浅的武功,就自以为掌握了屠龙技,被人忽悠两句,就要去沧海缚龙,这不作死么。
我记得以前,写博客的时候,好玩极了,经常有人评论,你不懂金融,然后把《货币战争》的段子摘出来讲,好吧,我确实不懂金融,但还不至于读了《货币战争》就把自己当专家了吧。
现在有些读者也挺有意思,动不动把某某思维的一些观点列出来,试图来分析某些互联网产品领域的方向,机会和市场空间,然后希望跟我讨论。我说句实话,高一点的要求先不提了,你哪怕列几个百度指数变化曲线,这才有一点点讨论的基础啊。 完全没有任何信息获取,分析能力和校验能力,空谈有什么用呢?
一些行业分享课程容易存在的问题
1、拔高教程和课题的价值,故意隐瞒甚至无视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2、务虚空谈,不落实地,一堆概念名词,缺乏真实场景分析。
3、以偏概全,以不可复制个案做代表,学无所用。
4、单一领域的成功经验机械照搬,缺乏场景应变性。
5、无视执行者和市场背景差异,过度强调单一特性和能力。
以上,课程的内容也许是真知识,真经验,真课题,但,对从业者而言,依然会带来极大的困扰和问题,让他们自以为拥有屠龙技,实践中却可能连屠狗都做不到。
基于我公众号写的书《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实话说,因为发行的需求,在封面介绍上还是有一些过度的描述,这一点我也有点惭愧。
不过讲一点,如果我愿意,找一批行业大牛,上市公司的老板,给我写序,还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最后我还是觉得没有这个必要,也是觉得实在有点不好意思。
我看到微信读书有一个差评,说我的文章和我批评的很多大V一样,是正确然并卵的东西,很多并没有真的提出解决方法。更多知识解读:www.yangfenzi.com/tag/zhishi
我觉得他说的还是有道理的。但我自己也说过这个逻辑, 没有捷径!没有捷径!没有捷径! 我真的不指望你读完我的文字就能掌握了屠龙技,那不现实,你要下更多的功夫自己摸索和实践,需要大量的深入的细节工作要去自己挖掘,我能给出一个方向,或者给出一个警告,我觉得,对一些从事于这个行业的人来说,应该也是值得的了。
我收到过好几个创业中的读者给予的反馈,他们的普遍反应是,看了我的书以后,猛然意识到自己忽略了很多严重的问题,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我觉得如果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值回书价应该没啥问题了吧。
该书电子版已经在微信读书,kindle等多个电子书平台上架。而且,一如既往的,折扣很大,惭愧,看来还是不够热销。
那么,今天的总结很简单,知识的价值,值得尊重,但过度包装,过度夸大,忽略背景,缺乏应变,会给学习的人带来极大的错觉,而将他们带入错误的行动中。这就是今天的主题,真知识,也会成为毒药。
我希望我的读者,读完此文,有一定的免疫力。该学的,还是要学,但一定要知道一个事实, 没有捷径!没有捷径!没有捷径!
【文/曹政 “caoz 的梦呓”(微信号:caozsay)】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精选评论 ———————
黑眼豆豆:就像王诺诺说的,现代人的焦虑感生怕升职比别人慢,知道的比别人少,所以宁愿花钱别人的经验,总比什么都没听要好。成功人士的经验变现似乎倾其所有,教你怎么投资,怎么为人处世,怎么洞察一切。但当人们恍然大悟,发现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有个更加成功的岳父的时候,“知识变现”看起来就不那么吸引人了。Lisa Lee:真的很讨厌各种付费app,在广州工作接触一个做英语ap,卖app的人都不会说英语,天天给学生家长说教中国教育部英语高考改革,一个破app每月收费150《原计划收费350》,天天手机学习,跟微商一样洗脑宣传。既然高科技设备能够做的比真人还标准,还要老师干嘛? 真正的知识应该是可以传承的,就像我们的论语,孙子兵法一样。千人前面,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识涵养来品读。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跟风模拟。
大庄:人们通过购买知识的外在形式,获得自己“学习的感觉、进步的期许”。这个体验要比自己去看个电影感觉自己不在学习,要更舒适。天天看电影你也许会感觉自己不务正业,但是天天装作学习的样子,你就会感觉自己很伟大从而感动自己。我们会通过这个方式,走进学习型社会。 你可能会认为这样是表面功夫,但是知识变现要做得好,就一定要做表面功夫。做实质功夫是赚不到钱的,因为很多人只是说说而已,如果你真正让他们学习,他们就不开心了。
陈帅:为什么这种情况普遍?因为大多数人从小到大接受知识的方式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追求,很多人直到长大都没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学习,先学后习,大多数人以为只要学了就会了。上学的时候还要做练习题呢,凭什么你认为听听讲座你就顿悟了。送这些人两个字,天真!陈正勇:“我收到过好几个创业中的读者给予的反馈,他们的普遍反应是,看了我的书以后,猛然意识到自己忽略了很多严重的问题,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我觉得如果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值回书价应该没啥问题了吧。“ 培训何尝不是这样?很大一部分的市场就在入门培训啊。
Meteoric:学会去用百度指数,通过搜索引擎了解用户需求,这两个对我帮助和影响非常大。我今天就通过数据分析说服老板不要做陌生人社交了,高成本的用户过去、盈利模式都是很大的问题,陌陌最初实现盈利居然靠的是游戏。有个疑问,PC时代百度的搜索框能发现和找到很多需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不再是最大的流量窗口,用户的搜索需求除了百度移动外,还用什么在替代呢?
沈升杰:曹大 我在读完人类简史以后就发现,其实说到底我们所在的世界还是人类社会,理性和逻辑是普遍缺乏的,大部分人其实就是需要虚构的故事和吹牛才能相信,才愿意投入。 王煜全说现在的企业家光做好产品是不行的,还得会造势还得会吹牛才能事半功倍,谷歌就是有牛产品同时特别会造势的好例子,比如阿尔法狗搞得全世界都被震撼了。我看雷军肯定对营销很有理解的,所以搞出了那么多小米的营销方法,但雷军还是犯了理工科人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用户最终会由于理性买单,硬件高性价比好用户一定买单?至少手机肯定不是,手机现在是人的新器官,新器官要给被人看的,除了好用 好看 有牌子也是刚需啊。 说回知识付费,其实也是一样,中国教育传授的东西其实是不适应这个时代工作需要的,但职业培训也没有对标的名牌学院,新东方厨师和蓝翔只搞定了两个小领域,其他跟广大的技能完全是空白。回到这波知识付费,spensor能卖200万,本质其实是因为中国语文教育过度强调文学,而没有抓住教人语文的关键 就是构建一套准确的输入输出系统,李笑来也明白这一点 中国社会上其实大量高学历的人 最基础的理解能力,和正确表达观点的能力是非常薄弱的。曹大清华毕业可能不太容易发现这个问题。所以光光就是语文教育落下的问题,就足够好几家上市公司存活了。 再加上重度包装后,给人构建的想象力的圣殿,不得不说这些知识卖家才真正掌握了实事求是的套路来营销,只是大部分人无法实事求是的区分和选择罢了。 曹大的审慎和谦虚令人钦佩,真*知识分子。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曹政:没有捷径!没有捷径!没有捷径!
年前,有个创业分享会,有个创业者的想法是这样的,把晦涩难懂的一些科技文献,做成简单易懂的视频,然后在网上传播。
这个事情有市场机会么?其实是有的,比如说,我以前举过的例子,有个公众号叫 “混子曰”,是做原创动漫的,我也很喜欢,经常有一些简单科普,把复杂的技术原理或繁冗的历史事件,用动漫简单有趣的表达出来,从科普角度和营销角度,我认为,这个还是相当不错的,很有价值。
但创业者说,比如我的文章,很长,内容读起来很辛苦,如果做成这样的短视频,可能读者接受起来更容易,节省时间,提高吸收效率。
对不起,这句话,我非常不认可,甚至可以说,非常反对。
科普是一回事,深入学习是另一回事。
你想三分钟了解一个最新领域的大概逻辑,或许是可以的,但你想投入这个领域研究,对不起,没有捷径。
我写的文章,不能说每一篇,但我估计有一半,我个人认为,如果你想读懂,读透,你需要花至少十倍于阅读的时间,去自己核实里面的案例,根据文章中提到的关键词,搜索更多的补充信息,去分析相关的数据。如果你想真正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可能需要花超过阅读百倍的时间,去真正实践和测试一下,具体的场景,实现逻辑。
当然,毕竟每个人工作环境和背景不同,我说很多篇可能具有这样的引导作用,但不代表你需要每一篇都去验证和分析,但只要有一篇能引领你深入钻研和分析,我觉得都是有价值的。
创业者引用了一个数据,视频的吸收效率远高于文字阅读,这个数据的来源我不清楚,但我想说的是,阅读所带来的思考深度通常是视频无法比拟的。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和一个喜欢看电视的人,通常谁更善于思考?
如果一个读者,认为阅读我的文章太浪费时间,我真心建议,退订,去订阅罗辑思维 。
1月17日TK在自己公众号皮相 (微信ID OnTheSurface)里提到,“搞技术有诀窍,但没有捷径。”,我们知道书店里卖的最火的是21天精通什么什么语言,但我们知道一点,如果没有踩过很多坑,没有实践过很多挑战性的项目,你只靠一本速成教材,根本不可能达到一个很高的编程水平上。
其实不止技术如此。我跟很多创业团队提过一个观点,就是要多看日志,看用户行为记录,看访问日志,有些人会觉得不以为然,现在有很多优秀的统计工具,我们看看报表很容易的啊。这个观点来自于我在百度产品部门的一个经验,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很多产品人员做事挺笨的,经常要去看大量的用户日志,用excel手工整理用户的行为特征和问题。我当时就说,你们这样很没效率啊,你说好规则,我用程序帮你们跑一下好了。 但后来,我发现我错了。
你看报表,只是一些数字,可能也会体现一些产品和运营中的问题。但看访问记录不一样,你其实是有代入感的,是可以体会到用户的纠结和伤害的。比如说,用户搜索了A,之后搜索了B,然后搜索了C,你可以体会到用户究竟目标是什么,而为什么前几次搜索没有找到他的目标。如果用户变换各种关键词,都找不到他所期望的结果,那么你其实是可以体会到用户的失望和不满。 一个优秀的产品和运营人员是可以通过日志体会到用户使用中的问题和情绪,而这些,是统计报表看不出来的。
多看用户的沟通和交流,多看原始日志,多看一些第三方平台,比如百度知道,知乎,贴吧,苹果市场评论区等等,看上面用户的评价和吐槽,一条条去看,你对产品的理解和认识就会深入很多。 多看这些,比看一些所谓IT评论家的点评,更容易了解产品运营的真相。
看日志,看用户评论,这些都是慢功夫,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思考,手工去整理,更容易有深刻的体会,这里没有捷径可走。
从技术,到运营,到数据分析,其实都是如此。
还是回到视角上来。
从营销角度,从获取粉丝和用户角度,你可以认为,那些以走捷径和快速入门为幌子的产品更容易受到欢迎,我在提知识分享这个话题的时候也说过,很多人会沉醉于努力学习的假象,并自我感动,自以为每天参加一个live,看一个大V的直播,就学到了东西。从营销角度来说,这样当然效果很好。
从学习角度,没有捷径,大V的live和直播,不是完全没有价值,但最多,你只能当作一个引子,一个指向的标牌,剩下的,要花十倍,百倍的时间去深入到每个细节,去做苦功,去把所有面包屑和关键词组织起来,形成真正的透彻的理解。而很多人,往往有意无意忽视了后面的这些。
后续(不是指下一篇),我会基于今天的这个文章观点,专门针对性的写一篇 “流量运营,从入门到精通”。 流量运营有捷径么?也没有!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报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回答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好像很好学,爱上各种讲座培训班,还舍得花钱,但好像没有什么卵用?
这个问题,我们武侠评论界也很关注。简而言之一句话:他们学的不是知识,是一堆道理。
只学道理不学知识,没什么用的。
就比如杨过,小时候到重阳宫去学本事,得罪了师父。师父怎么收拾他呢?就是不教真功夫,天天教道理,什么“修真活计有何凭?心死群情今不生”“精气充盈功行具,灵光照耀满神京”……
学了大半年,有用吗?一点用都没有。关键时候还是义父欧阳锋教的一点点蛤蟆功管用。这就是典型的学了一堆道理,却并没有什么卵用。
现在很多人爱学道理,不爱学知识。这很好理解,学道理容易,学知识难。
谁还听不懂几句道理对吧,做人要这样、做事要那样之类,简单又轻松,没门槛,小学初中文化程度都可以学。鸡汤为什么走红?因为里面基本上没有知识,都是道理。具体不举例了。
记得我小时候,八九十年代那一阵,特别时兴抄名人的名言警句,其实也是一回事。
只学道理还有一种好处,就是你学到的东西很容易转述,可以直接拿去装逼。“记得拥抱你身边的人”“每天让梦想叫醒你”,一分钟你就学会了,可以立刻拿去转述(装逼)了。
而知识就没有那么容易转述了,哪怕是最简单的知识,比如大家都会加法减法,可你要给别人转述一下加法是怎么回事,有那么容易吗。
学道理,会让人误以为自己在学习,产生一种“自己每天都在进步”的幻觉。我有一个熟人就喜欢上培训班,最近又上了一门课,叫做“抱抱课”,主要的课程就是让他们在黑暗里互相抱,说是为了教育他们“人和人之间要互相信任”,2000块钱。
瞧,他学的就是一个道理。这个课他上得积极,很有满足感,觉得自己棒棒哒。但其实没有什么卵用。他连普京和特朗普是谁都不大分得清。这种课学一辈子也没什么提高。
同样的,那些培训老师们、人生导师们也喜欢讲道理,不喜欢讲知识。
因为讲道理容易,谁还编不出几个道理骗人啊?而讲知识就难了。
骗子老师有什么特点?一句话:你问他们知识,他们回答的时候都会转换成道理。
比如你问:杜甫为什么说“无边落木萧萧下”?
他就会说杜甫讲的就是自然界的规律呀,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草一木,还有我们的生命都有规律。所以我们要顺应规律,不要逆天行事,比如晚上十点之后睡觉你就是违反了规律,就是逆天行事,你的“气”就会变浊,就会不健康,blablabla……
他绝对不会说这句诗和楚辞有什么关系,和早期古典诗歌有什么关系,和杜甫的人生经历、创作习惯有什么关系。
因为一来他不懂!二来,他讲这些你也不爱听对不对。你其实不耐烦听知识,只想听道理。
总之,在讲台上,越是骗子,就越不爱讲知识,越爱讲道理;在学习上,层次越低的人,就越不爱听知识,越爱听道理。
你问他们知识,问得太细,他们就会发火,就会生气,至少会不耐烦。
很多“气功课”又火了,很多“国学课”又火了,没什么特别的,骗子和傻子的合谋而已。
那么,一个人知识水平很低,却学了一大堆道理,真的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在有的地方是有用的,比如在古代,在比较偏僻的地方,在很封闭的环境里,还是有用的。
一个封闭的乡村里,一个人没什么文化,但学了一堆道理,什么要行善啊,要感恩啊,要努力啊,儿不嫌母丑啊,基本就可以让他做一个好人了。
因为他在那种环境里,一辈子要处理的信息很少,要面对的关系很很简单,无非就是左邻右舍、七大姑八大姨。那种地方,一点粗浅的人生道理,一点乡规民约,就够用了。所以我们经常在偏僻的地方看见淳朴可爱的人。
可是越到现代社会,越是信息发达、联通广阔的地方,就越没有什么卵用。你面对的信息、关系都很复杂。国家、地区、民众、族群、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那点子贫瘠的道理是处理不过来的。
在这种环境里,他们往往就不再淳朴可爱了,而会有三种毛病:
一是会特别固执。
二是同时又特别好哄骗,多假的谣言都信,多low的骗子导师都追。
三是会越来越排斥知识。当他们笃信了一些粗陋的道理之后,就会漠视一切反面的证据,哪怕这些证据像房子里的大象一样明显。
发现没,有一种人,他们脸上总有一种气质,就是没文化却又很固执的气质,就是这么来的。
扫地僧曾经曰过:武功要佛法来辅佐,不然会筋脉俱废练成痴呆。同样的,现代社会,道理也要知识来辅佐,不然会变成一个偏执的、思维水平很低的人。
我经常收到这样的留言:“啥磊你这个败类,原来还喜欢你的,可是发现你居然否定传统文化!冷笑取关!”
这就是典型的,没有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却先学了一个道理:传统文化棒棒哒,传统文化真伟大,传统文化不容否定。
快别特么叶公好龙了。你信不信,我拉真你去学传统文化,从“摄提贞于孟陬兮”搞起,你比兔子都逃得快。
最后,我这篇文章写得很快,二三十分钟就炮制好了,为什么?
因为我这里没有知识,就是一篇纯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