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菜头:书中之书,众妙之门

有一类书籍,是所谓书中之书。它是茫茫书海里的灯塔,教我们怎么去阅读或者欣赏书籍。记得在Blog时代,我就推荐过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本书我在今天也依然强烈推荐。因为没有兴趣的话,一个人不可能主动读书。但是全凭兴趣的话,很可能彻底败坏了一个人的阅读品味。我知道中国阅读量超过千万字的网友比比皆是,但是其中大多数人的千万字阅读都是网络小白文。这样的小说看满一亿字,对于自己见识和审美的提升也几近于零,更不用说丰富人生,充盈灵魂了。

此外,还有一个私人的原因:我碰巧认识这本书的译者郝明义先生。韩国人,在台湾长大,兴办了台湾大块文化出版公司。冯唐的《北京,北京》就是由这家公司在台湾出版,当时冯唐对于台湾版的封面满意非常,性感撩人,闷骚十足。郝先生是个奇人,关于他的故事改天再向大家介绍。

《如何阅读一本书》提供了阅读的一些基本方法,对于读书人来说,这些方法几乎是常识了。如果读书得法,大概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来。可是对于普罗大众而言,这些常识可能会非常重要。它提供了宝贵的阅读方法,让人可以自行开拓眼界,放宽一线看天地。如果认真阅读这本书,大概网上求书单的行为能够减少一大半。今后再有人问我开书单,那么,这本书就是我的回答。

今天我想向你推荐一本新书:《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作者托马斯·福斯特,美国密歇根大学文学系教授,他的文学公开课是全美最受欢迎的公开课。

本来写到这里就足够了。凭借我多年来累积的人品,我只需要说一句“这是一本好书,赶快去买一本吧!”就可以打完收工。但是今天北京风和日丽,我的老友又从香港飞来,大家吃了一顿美味的云南菜,于是我心情愉悦,眉眼柔和,所以在这里多说两句: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最适合的读者,是那些试图阅读外国文学而不得其门而入的人。或者,读了一些作品,却如鲠在喉,隐隐约约觉得抓住了点什么,但是又一个字都说不出来的人。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一些人听说极简主义好,也专门去买了卡佛的书来看,却不明白卡佛写了什么,为什么那么写,以及为什么评价会那么高。又或者,兴致高昂地买了一堆外国文学名著回来,从《失乐园》到《暗店街》,从《白鲸》到《麦田里的守望者》。结果到了最后,还是见人就强推《月亮和六便士》,原因无非是叙事浅显,是自己能够读懂的文青范。

如果你的情况与之类似,那么《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就实在是最合适不过了。它并没有剖析任何一本具体的小说,而是归纳总结了西方文学的几大源头。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伟大作品的借鉴和再借鉴。文学家穷心竭力在共同的文学母题上重新插枝嫁接,重新讲述一个新的故事,构筑语言的迷宫。可是,一旦我们知道了背后的母体为何物,那么我们就可以像一把烧红的刀切入黄油一样,轻而易举地一穿而过,洞悉作者的心意。彻底打破小说和自己之间那层障壁,自如地专心欣赏文学之美,无有挂碍涩滞。

一法破万卷,这本书就能带来这种爽利劲头,给人一种终于跑到后台看伟大作家们如何做皮影戏的感觉。虽然这本书没有推荐任何书单,但是所有西方文学的母体加起来,就是打开文学欣赏之门的钥匙。无数本书后面都有一本《圣经》,无数本书后面都有一本《荷马史诗》,无数本书后面都有一套《莎士比亚全集》。世上的人来来又去去,欲望起起又落落,但是故事的内核一直就在那里,从未变过。通过这本书,我们会知道什么是伟大作品的标准:成为后世无数作家创作灵感源泉的母题。

这本书也回答了一个许多人困惑的问题:为什么白话文创作没有达到预期的高度?用同样的观点看中国的文学,会发现文学创作的母体数量少,而且体量单薄。一部《西游记》,从周星驰到今何在,一直用到今天;一部《红楼梦》,是所有小言作家的母本,所有的宫斗戏的源头;一部《封神演义》,让洪荒流和封神流网络小说到今天都还是起点中文的重头戏;就算是天纵奇才王小波,也依然要向唐传奇借外壳,否则无处安放他那些奇奇怪怪的人物和奇奇怪怪的情欲……而那些海量的无根白话文作品,独创性不足以开天辟地,于是只能静静死亡,等待遗忘。我们经常说的“说不好故事”,原因不在讲述故事的能力,而在于所有的故事后面都缺乏强有力的文学母题滋养。

我是不是心情太好,所以说得太多了一点?那让我用这本书的缺点来结束这篇文章吧:

记得有人说过一句话,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大灾难。原因是一本书太好,说得太有道理,那么你太容易不假思索地把所有错误和缺陷也全盘接纳了下来。《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写得很好,给了读者飘洋过海的筏子,但是一个筏子就是一个筏子。伟大文学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可诠释的角度一场丰富。可托马斯·福斯特教授太有道理,太打动人心,那么无形之间他的个人诠释就会变成唯一的诠释(中国读者往往倾向于唯一解)。这对于读者来说其实是一种伤害,对于作品本身也是一种伤害。

所以,当你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在频频点头之余,也要放出自己的眼光来。时时提醒自己:托马斯·福斯特的说法,也只是诸多诠释中的一种,并非是绝对的,也不是唯一的。他送你一只筏子出海,不要贪恋这个筏子的便利。说到底,你一旦出了出海口,还需要你兴建自己的航母。否则,你永远也做不到自己纵横七海。托马斯·福斯特给予你的自由,不要变成了对你自身的束缚。

祝你喜欢这本书,也预祝你获得最终的自由!

【文/和菜头  微信号:槽边往事(ID:bitsea)】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您可能还喜欢…

8 Responses

  1. 程浩说道: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读书四问:

    1、这本书的主题?

    讲述阅读的四种层次,以及每种层次所需要的、截然不同的阅读方法。

    2、作者的主要声明与论点?

    作者提倡的阅读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一、带着问题阅读,时刻不忘在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高速阅读,以最短的时间了解一本书的全貌,然后决定是否值得再次阅读。
    三、解构内容,以笔记的方式,列举全书的大纲。
    四、海量阅读,深度阅读同一领域里的经典著作。
    五、思考与评价,要有足够坚实的理由去赞同或者反对一本书,否则不要轻易评价。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

    有一定的道理,至少给原来不求甚解的读者当头一棒。但是作者的思想有点片面,阅读方式对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4、这本书与自己的关系?

    以前自己更多注重阅读感受,现在明白理性阅读也很重要。

    引文摘要:

    【1】阅读过程中的四个问题:
    1、这本书在谈什么?作者如何依次发展主题,如何从核心主题分解出关键议题。
    2、作者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组合成作者传达的特殊讯息。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为这本书做出自己的判断。
    4、这本书与自己的关系?这本书提供的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位作者认为这件事很重要?自己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还启发了自己,就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含意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2】阅读的四个层次:
    1、基础阅读
    2、检视阅读
    3、分析阅读
    4、主题阅读

    【3】基础阅读必备的四种能力:
    1、词义的认知能力
    2、信息的查阅能力
    3、读写的记录能力
    4、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

    【4】检视阅读的两个阶段:
    一、简略的阅读
    (1)先看书名和序言,特别注意副标题,或其他的相关说明,然后将书在脑海中进行归类。
    (2)研究目录页,对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3)检阅索引,快速评估一下这本书涵盖了哪些议题的范围,以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
    (4)阅读出版介绍、广告文案、宣传文案。
    (5)从目录当中挑选几个与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读。如果这些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就要仔细地阅读这些说明。
    (6)跳跃式阅读,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最后阅读后记。
    二、粗浅的阅读
    (1)关注自己理解的部分,不要因为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东西而停顿。
    (2)快速阅读一部陌生的书籍,尽量选择默读,避免阅读过程中视线的逗留或倒退。
    (3)学会判断一本书的难易程度,以此决定自己的阅读速度。

    【5】分析阅读的三个阶段:
    一、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
    (1)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来分类。
    (2)使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
    (4)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二、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诊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
    (5)诊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重新架构出来。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解决的。再判断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没解决的问题。
    三、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像是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A.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9)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
    (10)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11)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B.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注意:关于最后这四点,前三点是表示不同意见的准则,如果你无法提出相关的佐证,就必须同意作者的说法,或至少一部分说法。你只能因为最后一点理由,对这本书暂缓评论。

    【6】主题阅读的两个阶段:
    一、观察研究范围:主题阅读的准备阶段:
    (1)针对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
    (2)浏览书目,确定哪些与主题相关,并就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二、主题阅读:阅读第一阶段收集到的书籍:
    (1)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2)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使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释。
    (3)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使大多数的作者为解读这些问题提供了他们的回答。
    (4)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各个议题之旁。
    (5)分析这些讨论。以突显主题为原则,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议题以其共通性来决定排列的先后顺序。解读某个作家对一个议题的观点时,必须从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话来并列。

    【7】读书笔记的方法:
    (1)画底线——在主要的重点,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画线。
    (2)在画底线处的栏外再加画一道线——把你已经画线的部分再强调一遍,或是某一段很重要,但要画底线太长了,便在这一整段外加上一个记号。
    (3)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要慎用,只用来强调书中十来个最重要的声明或段落即可。你可能想要将做过这样记号的地方每页折一个角,或是夹一张书签,这样你随时从书架上拿起这本书,打开你做记号的地方,就能唤醒你的记忆。
    (4)在空白处编号——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出一连串的重要陈述时,可以做顺序编号。
    (5)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强调作者在书中其他部分也有过同样的论点,或相关的要点,或是与此处观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做能让散布全书的想法统一集中起来。许多读者会用Cf这样的记号,表示比较或参照的意思。

    (6)将关键字或句子圈出来——这跟画底线是同样的功能。
    (7)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在阅读某一章节时,你可能会有些问题(或答案),在空白处记下来,这样可以帮你回想起你的问题或答案。你也可以将复杂的论点简化说明在书页的空白处。或是记下全书所有主要论点的发展顺序。书中最后一页可以用来作为个人的索引页,将作者的主要观点依序记下来。

    简评:

    读书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技术。一个人读书,不是说他逐字逐句地念过一遍就能叫做“读书”,那顶多算是翻书。人家说,“想到”和“得到”之间,还有一个词叫“做到”。读书同样如此,“读过了”和“读懂了”之间,还有一段距离,而“读懂了”和“做到了”之间,也有一段距离。这本书就是告诉你一个如何才能“读懂”一本书的方法,至于能否“做到”,这需要看一个人的执行力,以及他的实践精神。与其说这是一本实用性的书籍,不如说是一本“成功学”的书籍。在这个“知识创造财富”的时代,如何能够更高效地获取知识,并将其转化为个人能力,才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资本。

  2. 陈章鱼说道:

    我甚至觉得作者是故意把这本书写得稍显啰嗦,这样读者就能在这本书上马上实践学到的那些阅读方法,提取出自己需要的「干货」。

    而且此书中的阅读方法,不仅适用于阅读各类书籍,同时也适用于报纸、杂志、网络媒体和知乎。

    最值得推荐的,是「怎样评论一本书」,作者给出了以下几个建议:
    在明白这本书说什么之前,不要轻易评论。(明白这本书说什么的标准是:了解这本书的分类,能用一小段话概括本书大意,能列出这本书的大纲,了解作者在本书中想要解决什么问题,能够诠释书中的「关键字」,能够由关键句子推断作者的主旨,能找出作者的论述并重新架构出来,能够说出作者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批评作者的观点:
    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这些标准,在知乎上也同样值得推广。@采铜兄前几天提出一个问题:如何重建知乎上相互信任和友善的氛围?我觉得,如果我们能依照这样的标准读书,也依照这样的标准在知乎上交流,大家一定都能「言之有物」「评之有物」

  3. 周不然说道:

    当我选择书目的时候,注意到了一本“被书名毁了的好书”——《如何阅读一本书》。
    购进一批书以后,也优先选择了一本这样在说读书的方法论的书,然后发现确实是一本有意思的好书。
    首先,它是一本极其有条理、逻辑非常严谨的书。
    从目录就可以看出来,作者花了多少心思在这本书的构思上。
    一边阅读你就会一边佩服作者深厚的功底,也只有有这样深厚功底的人,才敢写一本教人如何阅读审视一本好书的书籍。
    其实,它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
    一方面,它的结构非常完整,让你移不开眼睛,其次,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它会在教你如何读书的时候,在这一段的叙述文字里面就给你加上了练习,带着读者不知不觉地就练习并且掌握了这种方法。比如:
    作者在叙述如何提取作品大纲的时候,那一篇章的文字段落脉络格外清晰,读者下意识就会提取了纲要;
    在说到寻找关键词、句的时候,就特意在该页把一些字标成了黑体,自然而然就会想去注意这些作者留下的线索;
    在说不要全书匀速阅读的时候,就用啰啰嗦嗦的语言去表达,刚收到教诲的读者自然会适当选择调整阅读速度。
    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
    "在开始之前,我们必须先澄清一件事。如果你说你读懂了,而你却找不出证据来支持前面任何一个批评点·的话,这时你就有义务要同意作者的任何论点。这时你完全没有自主权。你没有什么神圣的权利可以决定同意或不同意。
    如果你不能用相关证据显示作者是知识不足、知识有误,或不合逻辑,你就不能反对他。你不能像很多学生或其他人说的:“你的前提都没有错,推论也没问题,但我就是不同意你的结论。”这时候你惟一能说的可能只是你“不喜欢”这个结论。你并不是在反对。你只在表达你的情绪或偏见。如果你已经被说服了,就该承认。(如果你无法提出证据来支持前三项批评点,但仍然觉得没有被作者说服,可能在一开始时你就不该说你已经读懂了这本书。)"
    在我看来,以作者谦谨的态度是不会提出这么绝对和傲慢的断言的,他就是希望来引导读者来反思这样一个结论的合理性,来锻炼如何客观的评价作品,赞同或者反对作者。
    作者还有一段关于如何理性辩论的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
    我觉得我是一个非常傲慢的辩论者和读者,有时候常常在还没有理解这部作品和对方言论的时候就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就比如前两天我在读卡波特的作品《蒂凡尼的早餐》一样,我在还没有看到结尾的时候,就已经非常不耐烦去看略带神经质的郝莉的生活了,然后断然作了这样的评论“《蒂凡尼的早餐》作品和电影一样让我觉得乏味得简直无法看下去”,但是然后五分钟里,我就看到了郝莉-就是露拉美的医生丈夫出现,随后整部小说被推上了高潮,包括后来的被捕。开始的格调陡然一变,让郝莉的形象和整个故事变得耐人寻味。于是赶紧删除了我傲慢地评论,并且感到想到的愧疚。
    不等你到你完全了解,或者说,就是不能完全理解,起码看完这部作品之前,你不能做一个非常武断的评论,赞同或者反对。与人争论也是一样。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主要,或者说尤其是,针对哲学类的书在说明,而其他类型的普适性一般,实用性好一些,但是文学类不是太有指导意义。

  4. 尤文文说道:

    1,主动阅读的好处

    “既然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一种活动,那就必须要有一些主动的活力。完全被动,就阅读不了,我们不可能在双眼停滞、头脑昏睡的状况下阅读。既然阅读有主动、被动之对比,那么我们的目标就是:第一提醒读者,阅读可以是一件多少主动的事。第二要指出的是,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这个读者比另一个读者更主动一些,他在阅读世界里面的探索能力就更强一些,收获更多一些,因而也更高明一些。读者对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书籍,要求的越多,获得的就越多。”

    读设计书就是如此。如果报着得到一个ABC流程做一个好设计的想法读书,收效不会大,要主动去读书,并努力去了解一个设计故事中的点点滴滴,与自己的学习、工作印证,才能有更完整的收获。读一本好书,主动且探索能力强,才能与作者有交流,才能有思辨,才能有灵感的闪光。

    读书的时候如果只是为了看一个结论,复用一个方法,得到一个流程,我个人认为是不求甚解的。

    听设计讲座、与朋友交谈、甚至是写作,都是这个道理。

    2,阅读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也可以用其他的名称,如初级阅读、基本阅读或初步阅读。不管是哪一种名称,都指出一个人只要熟练这个层次的阅读,就摆脱了文盲的状态,至少已经开始认字了。在熟练这个层次的过程中,一个人可以学习到阅读的基本艺术,接受基础的阅读训练,获得初步的阅读技巧。我们之所以喜欢“基础阅读”这个名称,是因为这个阅读层次的学习通常是在小学时完成的。”

    “第二个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特点在强调时间。在这个阅读层次,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项阅读的功课。譬如他可能要用十五分钟读完一本书,或是同样时间内念完两倍厚的书。”

    “第三种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比起前面所说的两种阅读,这要更复杂,更系统化。…… 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或是说优质的阅读,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 弗兰西斯•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

    “第四种,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这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对阅读者来说,要求也非常多,就算他所阅读的是一本很简单、很容易懂的书也一样。…… 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 主题阅读涉及的远不止此。借助他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因此,很显然的,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

    读设计相关的书,可能大多都是在第一、二层次就搞定了。我反而觉得第三层次的阅读,可以用在设计师对自己一个重要设计项目的沉淀和反省上。自己做过的项目,知根知底,完全可以当做一本自己写的书,把它读透、咀嚼、消化,对设计师本身对项目的认知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四层次的阅读,也可以使用在设计师对自己做过的所有设计任务、以及自己所见过的其他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思考、求证。第四种阅读层次可以带来的谨慎、广度、认真、创造,都是设计最需要的灵魂和特质。

    3,整体阅读的方法

    “我们大多数人所受的教育,都说是要去注意那些我们不懂的地方。我们被教导说,碰到生字,就去查字典。我们被教导说,读到一些不明白的隐喻或论说,就去查百科全书或其他相关资料。我们被教导说,要去查注脚、学者的注释或其他的二手资料以获得帮助。但是如果时候不到就做这些事,却只会妨碍我们的阅读,而非帮助。 譬如,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会获得极大的快乐。但是一代代的高中生被逼着要一幕一幕地念、一个生字接一个生字地查、一个学者注脚接一个注脚地读 …… 这种快乐就被破坏了。结果是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读过莎士比亚的剧本。等他们读到最后的时候,已经忘了开始是什么,也无法洞察全剧的意义了。与其强迫他们接受这种装模作样的做学问的读法,不如鼓励他们一次读完全剧,然后讨论他们在第一次快速阅读中所获得的东西。只有这样,他们才算是做好接下来仔细又专心研究这个剧本的准备。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可以准备再学一点新的东西了。”

    的确,现在的设计师,现在的职场人士,能有整块阅读时间的机会不多。一本书,洋洋洒洒几百页,如果要较真地读,很多时候也就读了三分之一就放那里被忘记了。所以我现在读书的方式也是快读,先享受整体阅读的乐趣,用Kindle的笔记功能处处标记,然后读完后再回来一处一处研习亮点。

    说实话,大部分设计相关的书籍,是做不到每章每节都是经典的,一般一本厚厚的书,读下来笔记出的漂亮部分,也就那么十来页文字。所以快读,然后回头寻妙处,适合现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

    4,言外之意的乐趣

    “俗话说:“你必须读出言外之意,才会有更大的收获。”而所谓阅读的规则,就是用一种比较正式的说法来说明这件事而已。此外,我们也鼓励你“写出言外之意”。不这么做,就难以达到最有效的阅读的境界。”

    好的故事,都是有言外之意的。言外之意不是故弄玄虚,而是激发读者的思考。一个简单的例子,作者讲一个故事,蜿蜒曲折、辛苦重重的情节,会让每个读者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读者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思考模式;如果作者不讲故事,直接讲出一个观点,然后告诉你一个碰见啥问题就1开门2给钱3拿外卖4关门5吃饭的僵硬流程,读者能有思考的机会么?

    后者是提供一个有限好处的可预期结果;前者是提供一个无限可能的不可预期结果。你选哪个?:)

    5,暂缓评论的美妙

    “一般人通常认为,水准普通的读者是不够格评论一本好书的。读者与作者的地位并不相等。在这样的观点中,作者只能接受同辈作家的批评。记得培根曾建议读者说:阅读时不要反驳或挑毛病;也不要太相信,认为是理所当然;更不要交谈或评论。只要斟酌与考虑。”

    不完全认同。一本书无论作者多么聪明,读者也就是在听一个故事而已。思维是不可控的,没有人能肯定读者想到的维度一定是受限且不够出彩的。

    但是我很赞同“暂缓评论”的价值,一切的评论可以缓一缓,“斟酌和考虑”,再来进行褒扬和批判。这是一种智慧, 更是一种礼貌。

    现在的微博和知乎等媒介,可以让每个读者都发声,是非常好的一个事情。希望大家都可以得到“暂缓评论”这个技能,那这些信息交流媒体就更漂亮了。

    6,质疑的前提与方式

    “我们的前提是读者能与作者进行对话,并能回应他所说的话。在读者说出:“我了解,但我不同意。”之后,他可以用以下的概念向作者说明:(1)你的知识不足(uninformed)。(2)你的知识有错误(misinformed)。(3)你不合逻辑,你的推论无法令人信服。(4)你的分析不够完整。”

    这个论述我很喜欢。第一,对作者做评论之前,要读懂书,不能看到只言片语就开始评论;第二,合理地评论,这四个维度可以涵盖大部分提出质疑的方式。

    7,读书与行动

    “关于实用性的书有一件事要牢记在心:任何实用性的书都不能解决该书所关心的实际问题。一本理论性的作品可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但是实际的问题却只能靠行动来解决。…… 这也是为什么老话说:只有行动能解决问题。行动只能在现世发生,而不是在书本中发生。”

    大部分设计相关的书,可能都是偏实用性的,所以动手比什么都重要。例如读了一本如何简化产品设计的书,那就要在下一次产品设计过程中去尝试去验证简化产品设计的论点、思考点,这样才有效果,才有乐趣。

    我看过实用性的书,都乐于实践,在工作中去尝试。很多时候没用,或者反效果,但是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可以帮助设计师技能成长、思考能力丰润。我写的大部分东西,也可以看做实用性。(直到有一天我开始写玄幻小说飞天遁地为止,哈哈哈lol)

    8,少有的好书

    “一本书怎么会跟你一起成长呢?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一本书只要写完出版了,就不会改变了。只是你到这时才会开始明白,你最初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这本书的层次就远超过你,现在你重读时仍然超过你,未来很可能也一直超过你。因为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我们可说是伟大的书 …… 你先前读过的时候感到心智上的成长,并不是虚假的。那本书的确提升了你。但是现在,就算你已经变得更有智慧也更有知识,这样的书还是能提升你,而且直到你生命的尽头。”

    作者说这样的书不超过100本。所以,我认真请教,大家有读过这样的书,欢迎推荐哈。

    最后用书中的结尾来收尾,很喜欢这句话:

    “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5. 房瞎子说道:

    《如何阅读一本书》
    好书。如果你想提高阅读效率或提高阅读理解力,这本书绝对值得你去读。以下列出的,大多是在原书的内容上加以修改,并加入自己的理解。由于是在阅读时留下的笔记,表达有些个人化,请多担待。(这是其中一部分,以后应该还会添加)

    1. 本书的目的是:着重于提高阅读的理解力,而不仅仅是娱乐、获取资讯。(第一章讲的就是二者的差异)

    2.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识读(没问题的);检视阅读(inspection reading)——一定是时间内,抓出重点,即系统化略读(skimming systematically);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系统专注地咀嚼与消化; 主题阅读(syntopicalreading)即比较阅读,对同一主题,阅读多本,进行总结和比较。

    3.一个很重要又有帮助的阅读规则,但却经常被忽略。这个规则很简单: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4.提高阅读速度,不但节约时间,还会提高理解力(它会使你更加专注)。

    5. 第一次阅读一本难读的书时,不要企图了解每一个字句。这是最最重要的一个规则。这也是检视阅读的基本概念。不要害怕,或是担忧自己似乎读得很肤浅。就算是最难读的书也快快地读一遍。当你再读第二次时,你就已经准备好要读这本书了。

    6. 当我们在本书第二篇讨论第三层次的阅读—分析阅读时,检视阅读在那个层次中仍然有很重要的功能。检视阅读的两个步骤都可以当作是要开始做分析阅读之前的预备动作。第一阶段的检视阅读—我们称作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帮助阅读者分析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回答的问题。换句话说,有系统略读,就是准备要了解本书的架构。第二阶段的检视阅读—我们称之为粗浅的阅读—帮助阅读者在分析阅读中进人第二个阶段。粗浅的阅读,是阅读者想要了解全书内容的第一个必要步骤。

    7. 主动阅读是比较好的阅读,我们也强调过检视阅读永远是充满主动的阅读。将主动阅读的核心作个简要的说明,那就是:你在阅读时要提出问题来—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的问题。四个问题:主题,观点,可信度,对我何用(此处省略若干解释)。

    8. 为什么对阅读来说,在书上做笔记是不可或缺的事?第一,那会让你保持清醒—不只是不昏睡,还是非常清醒。其次,阅读,如果是主动的,就是一种思考,而思考倾向于用语言表达出来—不管是用讲的还是写的。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第三,将你的感想写下来,能帮助你记住作者的思想。

    9. 做一个艺术家(成功的事情)是要照规则不断练习的。说不按规则是因为看不出或不懂规则。然后由许多规则养成习惯。

    10. 要让知识变成实用,就要有操作的规则。我们一定要超越“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进而明白“如果我们想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利用它”。概括来说,这也就是知与行的区别。理论性的作品是在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认为应该做的事。

    11.(常识) 洛克所讨论的重点都来自我们生活中所体验的心路历程,而弗洛伊德提出的却是报告他在精神分析诊所中所观察到的临床经验。另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采取的是有趣的中间路线。

    12. 要明白,你用不着跟着书上所出现的章节来归纳一本书的架构。当然,原来的结构可能比你区分的纲要好,但也很可能比不上你的纲要。无论如何,你得自己拟纲要就对了。

    13.分析阅读四个规则(需一次完成):1#按照种类与主题把书分类。2#一句话说出整本书的内容。3#列出全书要点内容(tips)或提纲。4#找出作者的问题或要解决的问题(目的、主旨)。然后分析可信度,找出认同的点、不认同的点,为何不认同。最后,这本书对于我的作用(这也是选择这本书最初要考虑的问题)

    14. 要怎样才能知道你是否适当地运用自己的经验,来帮助你读懂一本书呢?最确定的测验方式就是,跟测验你的理解力一样,问问你自己:在你觉得自己了解了的某一点上,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来?注意:通常很多人是答不上来的。

  6. 三流爸爸 郝世强说道:

    朱熹的读书法,是中国几千年里最牛逼的,较之《如何阅读一本书》牛逼十倍!

    内省观照赋(又名:磨心琢玉歌)

    体味涵泳,切己思量
    涤净我罪,洗尽铅华
    扫光混沌,沉澈精华
    朱曰反复,孟曰放心
    阿赖耶识,诸念皆清
    遍观万物,我佛即心

    此歌为我对该方法的总结,我本人就是朱子读书法信徒。

    书只贵读,读多自然晓。今即思量得,写在纸上底,也不济事,终非我有,只贵乎读。这个不知如何,自然心与气合,舒畅发越,自是记得牢。纵饶熟看过,心里思量过,也不如读。读来读去,少间晓不得底,自然晓得;已晓得者,越有滋味。若是读不熟,都没这般滋味。

    读《朱子语类》10遍,学习方法聚到一起,就是这一段核心(已读几百上千遍矣),散开来共是57条:

    1. 读书不熟不烂,一似倩得人来守屋相似,不是自家人,终不属自家使唤。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
    2. 老苏取孟子、论语、韩子与诸圣人之书,安坐而读之者七、八年,后来做出许多文字如此好。他资质故不可及,然亦需著如此读。只是他读时,便只要模写他言语,想做自己的文章,或想着用这书字去做义理讲究,那里能得?故必心无旁骛,不写不画,不顾其他。是知书只贵熟读,别无方法。
    3. 盖古人无本,除非首尾熟背得方可。
    4. 做好将圣人书读,见得他意思如当面说话相似。
    5. 圣贤之言,须常将来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运,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

    6. 开卷便有与圣贤不相似处,岂可不自鞭策。
    7. 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却;看注时便忘了正文,看正文又忘了注。
    8. 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看人文字,要当如此,岂可忽略。
    9. 学者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骤进二字,下得最好。若进得些子,或进或退,若存若亡,不济事。如用兵相杀,争得些儿小可一二十里地,也不济事。须大杀一番,方是善胜。为学之要,亦是如此。
    10. 若读此书未晓道理,虽不急迫,亦不放下,犹可也。譬如煎药,须是以大火煮滚,然后以慢火养之,却不妨。

    11. 有人讲从容玩味,此自殆者也。看文字,须是如猛将用兵,直是鏖战一阵;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是不恕他,方得。若只恁地等闲看过了,有甚滋味!大凡文字有未晓处,须下死工夫,直要见得道理是自家底,方住。
    12 .看文字如捉贼,须知道盗发处,自一文以上赃罪情节,都要勘出。若只描摸个大纲,纵使知道此人是贼,却不知何处做贼。
    13. 读书看义理,须是胸次放开,磊落明快,恁地去。第一不可先责效。才责效,便有忧愁底意。只管如此,胸中便结聚一饼子不散。今且放置闲事,不要闲思量。只专心去玩味义理,便会心精;心精,便会熟。
    14. 读书,放宽着心,道理自会出来。若忧愁迫切,道理终无缘得出来。
    15. 读书,须是知贯通处,东边西边,都触着这关捩子,方得。只认下着头去做,莫要思前算后,自有至处。而今说已前不曾做得,又怕迟晚,又怕做不及,又怕那个难,又怕性格迟钝,又怕记不起,都是闲说。只认下着头去做,莫问迟速,少间自有至处。既是已前不曾做得,今便用下工夫去补填。莫要瞻前顾后,思量东西,少间担阁一生,不知年岁之老!

    16. 而今只是那一般合看过底文字也未看,何况其它!
    17. 读书,须是遍布周满。某尝以为宁详毋略,宁下毋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
    18. 读书之法,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
    19. 太凡看文字:少看熟读,一也;不要钻研立说,但要反复体验,二也;埋头理会,不要求效,三也。三者,学者当守此。
    20. 书宜少看,要极熟。小儿读书记得,大人多记不得者,只为小儿心专。一日授一百字,则只是一百字;二百字,则只是二百字。大人一日或看百板,不恁精专。人多看一分之十,今宜看十分之一。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21.假饶读得十遍,是读得十遍不曾理会得底书耳。
    22. 读书,小作课程,大施功力。如会读得二百字,只读得一百字,却于百字中猛施工夫,理会子细,读诵教熟。如此,不会记性人自记得,无识性人亦理会得。若泛泛然念多,只是皆无益耳。读书,不可以兼看未读者。却当兼看已读者。
    23. 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两边如此,方看得熟。直须看得古人意思出,方好。
    24. 读书不可贪多,常使自家力量有余。
    25. 正淳云:「欲将诸书循环看。」曰:「不可如此,须看得一书彻了,方再看一书。若杂然并进,却反为所困。如射弓,有五斗力,且用四斗弓,便可拽满,己力欺得他过。今举者不忖自己力量去观书,恐自家照管他不过。」

    26. 读书,只恁逐段子细看,积累去,则一生读多少书!若务贪多,则反不曾读得。
    27. 只常抖搜得此心醒,则看愈有力。
    28. 如人一日只吃得三碗饭,不可将十数日饭都一齐吃了。
    29. 读书,只看一个册子,每日只读一段,方始是自家底。若看此又看彼,虽从眼边过得一遍,终是不熟。
    30. 今人读书,看未到这里,心已在后面;才看到这里,便欲舍去了。如此,只是不求自家晓解。须是徘徊顾恋,如不欲去,方会认得。

    31. 某最不要人摘撮。看文字,须是逐一段、一句理会。
    32. 读书是格物一事。今且须逐段子细玩味,反来覆去,或一日,或两日,只看一段,则这一段便是我底。脚踏这一段了,又看第二段。如此逐旋捱去,捱得多后,却见头头道理都到。这工夫须用行思坐想,或将已晓得者再三思省,却自有一个晓悟处出,不容安排也。书之句法义理,虽只是如此解说,但一次看,有一次见识。所以某书,一番看,有一番改。亦有已说定,一番看,一番见得稳当。愈加分晓。故某说读书不贵多,只贵熟尔。
    33. 读书,且就那一段本文意上看,不必又生枝节。看一段,须反复看来看去,要十分烂熟,方见意味,方快活,令人都不爱去看别段,始得。人多是向前趱去,不曾向后反复,只要去看明日未读底,不曾去紬绎前日已读底。须玩味反复,始得。用力深,便见意味长;意味长,便受用牢固。又曰:「不可信口依希略绰说过,须是心晓。」
    34. 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甘是辛,始为知味。
    35. 读书之道,用力愈多,收功愈远。

    36. 读书之法,须是用工去看。先一书费许多工夫,后则无许多矣。始初一书费十分工夫,后一书费八九分,后则费六七分,又后则费四五分矣。
    37. 今看文字未熟,都只见成一片黑淬淬地。须是只管看来看去,认来认去。今日看了,明日又看;早上看了,晚间又看;饭前看了,饭后又看,久之,自见得开,一个字都有一个大缝罅。今常说见得,又岂是悬空见得!亦只是玩味之久,自见得。文字只是旧时文字,只是见得开。
    38. 读书须是专一。读这一句,且理会这一句;读这一章,且理会这一章。须是见得此一章彻了,方可看别章,未要思量别章别句。只是平心定气在这边看,亦不可用心思索太过,少间却损了精神。
    39. 其始也,自谓百事能;其终也,一事不能!言人读书不专一,而贪多广阅之弊。僩。  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道夫。  
    40.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然熟读精思既晓得后,又须疑不止如此,庶几有进。若以为止如此矣,则终不复有进也。  书须熟读。所谓书,只是一般。然读十遍时,与读一遍时终别;读百遍时,与读十遍又自不同也。履孙。  

    41. 凡人若读十遍不会,则读二十遍;又不会,则读三十遍至五十遍,必有见到处。今人未尝读得十遍,便道不可晓。力行。  
    42. 先生教人读书云:「既识得了,须更读百十遍,使与自家相乳入,便说得也响。今学者本文尚且未熟,如何会有益!」
    43. 大率学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泛滥百书,不若精于一也。盖以我观书,则处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44. 读书,理会一件,便要精这一件;看得不精,其它文字便亦都草草看了。一件看得精,其它亦易看。
    45. 学者贪做工夫,便看得义理不精。读书须是子细,逐句逐字要见着落。若用工粗卤,不务精思,只道无可疑处。非无可疑,理会未到,不知有疑尔。

    46. 某旧苦记文字不得,后来只是读。今之记得者,皆读之功也。
    47. 讲论一篇书,须是理会得透。把这一篇书与自家羇作一片,方是。去了本子,都在心中,皆说得去,方好。
    48. 莫说道见得了便休。而今看一千遍,见得又别;看一万遍,看得又别。须是无这册子时,许多节目次第都恁地历历落落,在自家肚里,方好。
    49. 他只是做文字,尚如此,况求道乎!今人对着册子时,便思量;册子不在,心便不在,如此,济得甚事!  
    50. 今之学者,看了也似不曾看,不曾看也似看了。

    51. 某自潭州来,其它尽不曾说得,只不住地说得一个教人子细读书。节。  读书不精深,也只是不曾专一子细。
    52. 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若曰何必读书,自有个快捷方式法,便是误人底深坑也。
    53. 观书初得味,即坐在此处,不复精研。故看义理,则汗漫而不别白;遇事接物,则颓然而无精神。
    54. 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使粗心大气不得。
    55. 耳顺心得,如诵己言。功夫到后,诵圣贤言语,都一似自己言语。

    56. 佛所谓心印是也。印第一个了,印第二个,只与第一个一般。又印第三个,只与第二个一般。
    57. 中年以后之人,读书不要多,只少少玩索,自见道理。

  7. 牲口说道:

    书中有一章是介绍“辅助阅读”的,其中有段话是:“除非你看完了一本书,否则不要看某个人的导读”。原因是:一,“一本书的导读并不一定都是对的”。二,“就算他们写对了,可能也不完整”,“尤其是自以为是的导读,会限制你对一本书的理解”。所以,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本书,建议阅读到这里可以停止了,您可以去快速的浏览这本书,再决定是否要花点时间来仔细阅读这本书。如果您已经读过这本书了,非常感谢您阅读,对于阅读过程中的问题,非常诚恳的希望可以得到你的赐教。

    首先,让我们回答一下作者在书中说的阅读需要回答的四个问题。
    问题一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找到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
    这本书讲述了四种阅读层次,并逐个说明了每个阅读层次所需要使用的方法。并且又单独讲述了不同类型的书需要使用到的阅读的方法。
    问题二
    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
    1, 主动阅读。
    2, 基础阅读,阅读的准备。
    3, 检视阅读:快速阅读,知道自己到底想不想读,或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掘这本书中想要的东西。
    4, 带着问题阅读,作者对于阅读任何书都需要提出的四个问题做了总结。并且应该提出的问题不止这四个。
    5, 分析阅读:讲解找出一本书在谈什么的规则。
    6, 分析阅读:诠释一本书的规则。
    7, 分析阅读: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8, 主题阅读:海量阅读同一主题下的有价值的相关书籍。

    问题三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有责任为这本书做个自己的判断。
    有道理,对于阅读实用性作品讲解的更为详细,也更适用。
    问题四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这本书提供的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位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这本书不只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义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这本书对我来说是寻找“财富”的指南,可以让我按照这本书提供的科学的、可行的、理性的方法寻找出更多书中的“黄金屋”和“颜如玉”。
    想摘录几个句子,先领略一下这本书:
    1. “主动阅读:第一提醒读者,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第二要指出的是,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2. “蒙田书:‘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
    3.“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
    4. “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地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这样的一种提升,是在阅读时的一种脑力活动,也是更高的阅读技巧。这种阅读就是让一本书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
    5. “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6. “你该自己去找出对你有特殊价值的书来。对任何一个特定的读者来说,数目还会更少。”
    7. “不过如果你接受这个目标,也同意这些方法是适当的,那你就一定要以自己以前可能从没有经历过的方式来努力阅读了”。
    8.“读的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
    对于这本书的感受:

    稍显繁琐的行文,锻炼使用文章中的方法。在这本书中,很多地方的介绍都显得有些啰嗦。不过这点到可以锻炼使用作者介绍的阅读的方法。
    篇有篇结,章有章结。这本书的逻辑结构十分清楚,分篇、分章,篇有篇结,章有章结,这点特别重要,在阅读的过程中,非常清楚。
    作者知识面非常之广。在我阅读的初期,我一直好奇是怎么的一位牛人可以写出如此之广博的书籍,看了作者的介绍,作者曾经担任过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所以能够写出这样的一本书也就不足为奇了。
    慎选书。值得我们花时间阅读的书籍并不多,所以选择书籍的是值得花点时间的。阅读一本书是有成本,除过时间成本、买书的经济成本之外,因为读的书是不好的书而错过了好书的机会成本,以及因为读了错误的书而相信了它的理念所带来的成本。
    执行力。怎么将作者说明的知识和方法转化为自己内在的实际操作,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就如同书中写的:“不过如果你接受这个目标,也同意这些方法是适当的,那你就一定要以自己以前可能从没有经历过的方式来努力阅读了”。
    理念的反复强调。这本书中有一些理念是反复出现的,比如:带着问题读书、主动阅读、对于不同的书籍需要采取不同的阅读速度等。

    实施点
    一、主动阅读:第一提醒读者,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第二要指出的是,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二、 如何进行略读(检视阅读第一步)
    1. 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特别注意副标题,或其他的相关说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写作本书的特殊角度。在脑海中将书籍进行归类。
    2. 研究目录。对这本书的基本框架做概括性理解。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快速评估一下这本书涵盖了哪些议题的范围,以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等等。
    4.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许多宣传文案是有价值的。
    5.挑选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如果这些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很多会有),就要仔细地阅读这些说明。
    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不要忽略最后的两三页和后记。
    三、如何粗浅的阅读(检视阅读第二步)

    1.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2.阅读的速度:依照读物的性质与复杂程度,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
    3.逗留与倒退
    1)不能“半出声”、避免逗留和倒退
    2)矫正眼睛逗留:可以利用双手训练自己的眼睛,跟着章节段落移动的越来越快。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用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觉的还要快一点。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
    四、 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找到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
    2. 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
    3.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有责任为这本书做个自己的判断。
    4.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这本书提供的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位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这本书不只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义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五、做笔记的方法:
    1. 画底线——在主要的重点,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画线。
    2.在画底线处的栏外再加画一道线——把你已经画线的部分再强调一遍,或是某一段很重要,但画底线太长了,便在这一整段外加上一个记号。
    3.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要慎用,只用来强调书中十来个最重要的声明或段落即可。你可能想要将做过这样记号的地方每页折一个角,或是夹一张书签。这样你随时从书架上拿起这本书,打开你做记号的地方,就能唤醒你的记忆。
    4.在空白处编号——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出一连串的重要陈述时,可以做顺序编号
    5.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强调作者在书中其他部分也有过同样的论点,或相关的要点,或是与此观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做能让散布全书的想法统一集中起来。许多读者会用Cf这样的记号,表示比较或参照的意思。
    6.将关键字或句子圈出来——这跟画底线是同样的功能。
    7.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在阅读某一章节时,你可能会有些问题(或答案),在空白处记下来,这样可以帮你回想起你的问题或答案。你也可以将复杂的论点简化说明在书页的空白处。或是记下全书所有主要论点的发展顺序。书中最后一页可以用来作为个人的索引页,将作者的主要观点依序记下来。
    六、分析阅读的几个阶段:
    1.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的规则(第六章、第七章)
    1) 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
    2) 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 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4) 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2. 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第八章、第九章)
    5) 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6)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说明作者的主张。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3. 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第十章、第十一章)
    A.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
    9) 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
    10) 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11) 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B.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15) 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七、主题阅读精华摘要:
    1.观察研究范围:主题阅读的准备阶段
    1) 针对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你可以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的建议与书中的书目索引。
    2)浏览这份书目上所有的书,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就你的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2. 主题阅读:阅读所有第一阶段收集到的书籍
    1)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你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2)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无论作者是否实际用到这些词汇,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绝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释。
    3)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无论作者是否明白谈过这些问题,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数的作者都要解读为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他们的回答。
    4) 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各个议题之旁。你要记住,各个作者之间或之中,不见得一定存在某个议题。有时候,你需要针对一些不是作者主要关心范围的事情,把他的观点解读,才能建构出这种议题。
    5)分析这些讨论。这得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突显主题。比较有共通性的议题,要放在比较没有共通性的议题之前。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来。
    3. 注意:理想上,要一直保持对话式的疏离与客观。要做到这一点,每当你要解读某个作家对一个议题的观点时,必须从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话来并列。

  8. 王李子说道:

    我第一次阅读本书的时候,甚至产生了一种逻辑上无效的想法:能发现这么多阅读秘密的人,怎么能抵挡住在写作的时候不向这美好标准靠拢的诱惑? 后面几次重读,慢慢冷却沉淀,开始有理有据地为此书竖大拇指。不过这篇评论里不打算讲这本书如何如何好。

    这个题目是“如何评价《如何阅读一本书》”,我前后跨度几年读了几遍这本书,觉得它毫无疑问是本好书,但是评价却又不少恶评。我打算从几个主要的恶评切入,而不谈书本身的好坏。
    一本书的正面评论和负面评论,其实不影响这本书的本身的好坏,只影响那些潜在读者做出是否要读这本书的决定。评论好我就读,评论不好我就不读嘛。没有人能不读一本书就预先知道它的好坏,但是又必须知道它的好坏来决定是否阅读,所以某种程度上要读时间淘洗过的经典和依靠评论是较为懒惰但保险的做法。现在的人除了读老作品,还要读现代作品,无法让时间验证,那就只能依靠书评了。

    我也在豆瓣上读了本书的一些书评,以及在知乎这个版面上,负面评价最多的似乎是——这本书怎么会那么啰嗦?我想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妥善解决,有助于那些有充分潜力读懂但是看了书评或是只看了一部分原书而放弃的读者重拾本书。所以这篇文章的题目实际上是“如何评论<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评论”。

    大概分几类恶评:
    没有读完全书、不认真读书的读者所写的评价;
    声称“这种书还需要读吗?”的评价;
    声称“读多了自然就掌握方法了,有时间读这种书,还不如认认真真多读其他书,不要想着走捷径”的评价。

    ① 没有读完全书、不认真读书的读者所写的书评:

    其实作者大概也想到了部分读者会觉得他啰嗦,他不仅意识到了,还用了一个比喻讲清楚了,所以觉得作者很罗嗦的人,要么不认可下面这段说明,要么他们确实没有读到或者忽略了。引用得有点长,但比起全书来,还是十分简洁的,请看:

    “读者是要“发现”书中隐藏着的骨架。而作 者则是以制造骨架为开始,但却想办法把骨架“隐 藏”起来。他的目的是,用艺术的手法将骨架隐 藏起来,或是说,在骨架上添加血肉。如果他是 个好作者,就不会将一个发育不良的骨架埋藏在 一堆肥肉里,同样的,也不会瘦得皮包骨,让人 一眼就看穿。如果血肉匀称,也没有松弛的赘肉, 那就可以看到关节,可以从身体各个部位的活动 中看出其中透露的言语。
    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什么论说性的书,这种本来就想条理井然地传达一种知识的书,不能光是把主题纲要交待清楚便行?原因是,不仅大多数 人都不会读纲要,而且对一位自我要求较高的读 者来说,他并不喜欢这样的书,他会认为他可以做自己分内的事,而作者也该做他自己分内的事。 还有更多的原因。对一本书来说,血肉跟骨架是 一样重要的。书,真的就跟人或动物是一模一样 的。 血肉,就是为纲要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解释, 或是我们有时候所说的“解读”( read out)。血肉, 为全书增添了必要的空间与深度。对动物来说, 血肉就是增加了生命。因此,根据一个纲要来写作一本书,不论这个纲要详尽的程度如何,都在给予这本书一种生命,而这种效果是其他情况所 达不到的。”

    我猜测读了这么清楚直白的解释之后,仍保留自己的看法,觉得这书“啰嗦”到无法接受的读者,大概是不认可“一本论说性的、实用的书需要用艺术的方法来写就”这个说法。这本书可能不适合你,但严谨的读者不应该草率地下结论说这本书不够好或不值得阅读。

    ② 声称“这种书还需要读吗?”的评价:

    除了觉得作者啰嗦的评价,还有相当部分声称“这种书还需要读吗?”。出现这种评论的原因,可能在于下面我要说的——

    一个对这本书感兴趣并拿起这本书的人,他们做出了一个预设,并且他们很少意识到:

    “我上了那么久学,怎么说也不是文盲,当然是会读书的,自然也能读得懂教授我如何阅读的书”,之后他们开始拍大腿:“这XX不就是我在学校学的阅读理解吗?我大天朝已经学得透透的了,还用你美国佬教给我?OUT啦~” 然后上书评网站问答网站唱衰它。

    不过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学校也许教过并且你可能掌握得很好的,是“如何阅读一段文字、一篇文章”,而从来没有系统地教过你,也没有考过你如何阅读一本书(大学里实际上也没有广泛地教授研究和写作方法)。

    离开学校之后还要继续学习,如果不知道如何使用技巧来分析阅读一本书、怎样靠一己之力自学一本书、怎样有计划地自主进行主题式鲸吞阅读,无论如何不能说是个精于阅读之道的读者。

    我当初读这本书,是抱着“我最近读书好像遇到点困难,是不是我读书的方法不对呢”的想法开始的,只要你成为一个正面积极并且主动的读者,你的眼力就会透过纸背,读到你以前不曾读到的东西。

    ③ 声称“读多了自然就掌握方法了,有时间读这种书,还不如认认真真多读其他书,不要想着走捷径”的评价。

    评论中有一类人声称或暗示:“这种书没有意义,读多了自然就掌握方法了。”
    读多了自然就掌握方法,这句话本身没有错,熟能生巧嘛,practice makes perfect嘛,但是这句话也有一些陷阱:
    让人误解读得多就是一切;
    为了读得多,有些人就去收集很多的书,有深陷“资料收集”不能自拔之虞;
    读得多确实不是一切,皓首穷经茴字写出3种写法的人多得是。读什么、了解读书的系统方法、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变着方法来读、用不同的速度来读、用什么工具辅助地读,这难道不重要吗?磨刀不误砍柴工啊。
    正面书评里,我看过有人说,虽然已经有完善的、个人的读书方法,看了这本书仍旧有启发的。学习他们的灵活和开放心态,这样才能学得更多。评论是把双刃剑,要么让你邂逅好书,要么让你错过好书。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