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来串门,说起烦恼事,是因为换房。
邻居和老人一起住,楼层较高没电梯,打算卖掉房子,买个低楼层的。费了很大力气,说好了对家,都要签合同了,对方突然变脸,不卖了。
不卖的原因,是因为这几天政策变了。贷款放松了,首付降低了,营业税也免了。对方直接联想到了房子要涨价,觉得不合算。反正一夜之间反悔,死活不卖。之前一切辛苦口舌白费。
我宽慰邻居,这算什么呀。想2011年我看房的时候,看中一家,房主说出差回来谈,回来就变卦,坐地涨了20万。这我也忍了,说那签合同吧,你猜人家怎么说?你要想签合同,行啊,那再加20万吧。嘿,把我当印钞机了?连中介都气不过,告诉我说别买了,这家是几个小哥们凑钱买的房,憋着涨价捞一笔呢。开始看行情不对,急着出手,没想到二手房火了,就一天一个价,我们中介都不爱搭理他们。然后,就没有然后了,2012年开始限购,交易量稀里哗啦的,那房子还砸在手里呢。
都是教训,可有人就爱被煽动,觉得自己是对的。那就没什么可说了。现在新房二手房,一片喊涨之声,不少媒体也跟着吆喝,有房产公司的老板坚定不移长篇大论,说六环路的新房都奔单价4万去了。说句实话,别的地方我不敢说,北京可没放开限购,我就知道购买人群增加的数量有限,大家手里的钱也有限,看着便宜才出手呢,您这儿坐着涨价,最后有价无市也没准。
退一万步说,就算楼市购销两旺价格上窜,政策就不会再变吗?咱们这儿最会变的就是房地产政策了吧?热了变,冷了也变,变得谁都难预判,比刘谦都花哨。只是,人总是把自己的判断力交由舆论决定,对某些禁不起推敲的逻辑深信不疑,因为声音大啊。
记得第一次遇到有着“坚决”的判断力的人,还是在小学。那次学校组织同学们去体育场看足球比赛,进场晚了,已经进了俩球了,比分是2:0。当时,同学们为谁赢着球争论,因为记分牌上打着,红队底下是2,蓝队底下是0。有个小朋友坚定不移地说,蓝队赢着。他有鼻子有眼地讲:“告诉你们吧,那个2就是输球的意思。被进一个球才是加一分呢,底下分越小,表示输的球越少。这是我爸说的。”
他的表情口气相当肯定,不容置疑,当时小朋友们都没词儿了,以至于我很长时间都以为足球比赛是这么算分的,直到多年以后看世界杯外围赛,中国队被人家淘汰,这个概念才扳回来。
另一次,是赶上批《水浒》了。学校组织小朋友们看幻灯,放的是《水浒》里的插画,辅导员老师在一边讲解,正好放到李逵撕诏书一节,老师说李逵才是真正彻底的造反派,他撕诏书的时候大喊道:“招安招安,招堪乌安。”同学们都听晕了,这“招堪乌安”是啥意思啊?可老师也没解释,这一段就过去了。
这个梗一直到我看《水浒》原著时才解开。人家李逵明明说的是“招甚鸟安”。不知道是老师没看清楚,还是她不认字,那天是念错了。就这么简单,也就这么让人吃惊,老师都会错。
我只是担心,我的那些同学们,没工夫看《水浒》的,是不是现在还坚定地认为,李逵说的是“招堪乌安”呢。
所以说,权威未必靠谱,爸爸不一定靠谱,老师也是。
当然百度也一样。
说到《水浒》,想起前不久给《大家》写稿子,说到《三国》人物关索,顺便扯了句《水浒》里一个人物“病关索杨雄”,一句“病中的关索也很厉害”,没想到招来一片抨击,一直追着到微博,中心意思是,那个“病”字不是生病,而是“使……病”,是使动用法,“让关索也发愁”,或者就是“赛”的意思。有人肯定地说:“这是研究《水浒》的常识。”还有人干脆认为我是“满口胡柴”。(参见作者全文《<三国演义>里的BUG》)
当时我在外地,真的生气了,但手边没书,没法查。回来找《水浒》原著看,四十四回“锦豹子小径逢戴宗 病关索长街遇石秀”写道:“因为他一身好武艺,面色微黄,以此人都称他做病关索杨雄。”单这一页就说了三次杨雄脸黄。脸黄像生病了,才叫“病关索”。同样,“病尉迟”、“病大虫”也都是因为脸黄。所以,研究《水浒》的常识是看原著。
不过我也奇怪,大家众口一词说得那么肯定,使动用法这种曲里拐弯的解释肯定是有根由的。于是就百度了,这才发现,是有人看了《水浒》的前身《宣和遗事》,里面杨雄的外号原来叫“赛关索”,包括南宋龚开(字圣予或圣与)的《宋江三十六人赞》(见《癸辛杂识》)里,也写的是“赛关索”。到了《水浒》里成了“病关索”,于是“病”等于”赛”,再解释一下,就成了使动用法。这是什么逻辑啊?可《宋江三十六人赞》里有“病尉迟孙立”啊,那四句赞是这么写的:“尉迟壮士,以病自名,端能去病,国功可成。”瞧,“病”就是“病”,宋朝也没使动的说法。
也许,是《水浒》作者觉得“病”字更有意思,脸黄突出人物个性,也许是其他什么原因,传差了,才给杨雄改了外号,这些都说不准。但这不能推断出“病”是使动用法。原来刘唐的外号还叫“尺八腿”呢,不能说“尺八腿”就等于“赤发鬼”吧?张顺还叫“浪里白跳”呢,不能说“跳”就等于“条”或者“条”就等于“使……跳”吧?
糟糕的是,百度上到处都是使动用法的解释,有人说,这是在古代汉语课上学的。我没查到是哪个古代汉语课本,要真是这样,可误人子弟了。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弄不明白的事情,也有许多喜欢充明白并且说话振振有词掷地有声的人,因为他们的存在,这个世界就更混沌复杂了。他们往往以权威的姿态出现,或者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就是权威,就是对的,所以才会如此肯定,以致去影响别人。其中有一些还是故意的,因为有利益在里面。每个行业,各个年龄层,都有这样的人,这毛病不好。
说回到房子,尤其是涉及到钱,那更得问几个为什么了。例如“反腐会导致大量房屋抛售、房价下跌”,言犹在耳,房价风向就变了。前一阵还有朋友跟我说,他的同学听了专家的话,把房子卖掉了,钱投到股市里去了。“房子不好卖,出租又赚得不多,还不如股市收益大”。听了这话,我只能呵呵了,在心里祝朋友的同学好运。专家们上下嘴唇一碰,口吐莲花,就那么爱听他们,爱信他们,爱附和他们?拿你辛辛苦苦攒的财产捧场?
十多年前还遇到件事。一小兄弟,班上得好好的突然辞职了,结果一度衣食无着,蹉跎了好几年。问原因,他去上个成人高考的什么班,老师天天给大伙洗脑,内容是:你们年纪轻轻的上什么班啊?要像乔布斯那样,自己创业才有出息。这话每次都讲,说得班上的小伙子个个热血沸腾、跃跃欲试,结果辞职了好几个。
小兄弟就职于一房地产公司,辞职没多久就赶上房地产大热,那班要接着上下去,原始积累也完成了,现在可以爱干嘛干嘛。可惜了。用北京话来讲,这种老师也是“真孙贼”。
可谁让每个人心里都有个权威呢?暗地里都希望别人给个好主意。
一个人可以叛逆父母、对抗领导,但就有一个肯言听计从拿得住他的人,这个人可能是邻家张奶奶、练广场舞的王二姨,或者是打小一块混的赵小蛋,也许是某一本心灵鸡汤书,而也总有人乐意充任这样的角色。
爱信不信吧,也许这就是命运。
(原标题为:《掷地有声的话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作者:程赤兵,著名作家、媒体人。出版有作品《我的故乡在1980》《喵了个咪》《风月有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