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辉文:我们为何难以听到辛辣的批评?

“自我批评怕不辣、相互批评不怕辣”之类口号朗朗上口,不过口号响亮并不意味着有水平有能力应付这项工作。国人不仅缺乏自省忏悔的传统,而且可能更缺乏对面相互批评的勇气。

  践行群众路线、召开民主生活会,眼下似乎面临着一大难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诚然,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批评怕不辣、相互批评不怕辣”之类口号朗朗上口,不过口号响亮,有时并不意味着有水平有能力应付这项工作。恰恰相反,有时口号越是动听,可能越是显示着这项工作的难度。

  国人不仅缺乏自省忏悔的传统,而且可能更缺乏当面锣对面鼓面对面相互批评的勇气。况且我国的文化传统中,不乏对妄言人事、臧否人物持非议的格言警句,比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之类,似乎早经把我们驯成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木讷之人。

饶是如此,历史上仍不乏官员之间相互批评的直言谠论。说到古代官员相互批评,人们很容易想到欧阳修的《与高司谏书》雄文。

公元1037年,欧阳修刚到而立之年。当时,宰相吕夷简权倾朝野,正所谓“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但他的政绩支乏善可陈,政事积弊甚多,任人唯亲令人反感。范仲淹多次上书批评,主张选贤任能之余,难免指斥吕夷简。范仲淹此举得罪宋仁宗和吕夷简,被贬为饶州知府。彼时朝臣纷纷议救,可是身为左司谏的高若讷不但不救,反而在公开场合落井下石诋毁范仲淹。

范仲淹何许人也?我们都知道他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这是一种不世出的境界,难怪欧阳修评价他“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眼看范仲淹遭遇如此变故,平生刚正的欧阳修早已怒不可遏,便秉笔直言写了《与高司谏书》痛斥高若讷。

这段公案且不细说,单看欧阳修这封批评谏官的信到底有多辣吧。提到这篇檄文,也许许多人会马上联想到“不知人间羞耻事”的出处。是的,这句话当初正是欧阳先生为高谏官量身定制的,用如此犀利之语批评当红官僚,够辣。

为了充分论证高谏官不知羞耻,欧阳修在文中主要抓住了批评的四个元素:

一是官声人品。一开头,欧阳先生就写出了对谏官人品的怀疑。比如又是疑其文名不彰,“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又是疑其品行不端,身居其位的高司谏,始终“俯仰默默,无异众人”,实在不像是一位贤良之辈。

二是人情人性。接着欧阳修进一步刻画出高司谏媚骨十足、颠倒黑白的丑态和贼貌。以人之常情和难免求官求稳的弱点进行分析,“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但高司谏偏要在各种场合诋毁贤能,甚至于“昂然自得,了无愧畏”,实在是 “君子之贼”了。

三是职业操守。高谏官用有言责之官,拿了厚禄不干活,算什么行为呢?欧阳修说“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这不仅是叫他别挡着正直后进之士的路,而且是直接叫板,要人家下课了。顺便说,古代官员的下课与今天颇不同,远不只是意味着没有实权的带薪休假,而是要人家卷铺盖回老家。

四是反求诸己。为了增加批评的辣度,在批评他人时,欧阳修更没有忘记“把自己摆进去”。他说,倘若谏官坚持认为范仲淹不是什么好人,行有过失应当斥逐,那么我欧阳修如此拼命为他说话,也算得上是“朋邪之人”了。希望谏官让天子判定我的罪过,哪怕杀了我,只要能让天下都真正了解范仲淹的确是罪有应得,那也是您谏官有所作为的体现啊。

在封建社会的畸形政治生态中,“相互批评不怕辣”,还真是要冒杀头的风险的。最后欧阳修尽管没有被杀头,但却有机会让高若讷“有所作为”了一回,在盛怒之下,这位谏官密谋于宰相吕夷简,并将他的那封信上奏仁宗,于是年轻有为的欧阳修一下子从朝中的希望之星被贬为夷陵令,开始了仕途偃蹇之旅了。

如果说批评佞臣坏蛋还不能说明古人相互批评够辣的话,那么韩愈的《争臣论》,即便是批评一个还算正直只是有点做老好人的谏议大夫阳城,也是毫不含糊的。

阳城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能行古人之道,他原本居住在晋地的偏远之处,数千人受到他的熏陶而变成善良之辈。阳城才德过人的最高境界是,惊动了最高权力机关,惊动了皇帝,以至于“天子以为谏议大夫”。阳子居官五年,“视其德,如在野”,虽然才德上没什么大的亏欠,但是韩愈以为,他作为“谏诤”之臣,不能谏议直言,就难以与其才德相称。

韩愈说阳城在位,“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完全是渎职。既然如此,“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不如干脆去辞官去当守关打更的人得了。

阳城是君子,韩愈就用君子的标准来严格对待他,“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韩愈列举了古时“二圣一贤”禹、孔子、墨子的事迹,以期影响阳城——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不入,孔子为了天下安宁来不及把座席坐暖又继续赶路游说列国,而墨子家烟囱都熏不黑长年累月奔波在外。你阳城又有什么理由自得安逸呢?

韩愈时代的阳城与欧阳修时代的吕夷简毕竟时两路人。据说阳城不仅没有因此怪罪韩愈,反而受到韩愈辣味批评的启发,改变了处事态度。当宰相陆贽被奸臣诬陷时,阳城一改常态,极力“谏诤”,后来又阻止皇帝任用擅进谗言的斐延龄为相。以至于挑剔的韩愈老夫子后来专门撰文,对阳城给予了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的政治环境更为昌明,“相互批评不怕辣”,不仅是一种倡导,更是被许多人所践行。也许人们对相互批评不只是心存障碍,而且存在着不得其法——比如批评水平不高、批评能力不足之弊吧。有鉴于此,我提倡开民主生活会之前,大家都来读一读《与高司谏书》和《争臣论》,学习一下相互批评的勇气和锐气,学习一下“不怕辣”的技巧和方法。

作者:严辉文,自由撰稿人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