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世界最美小镇”?去百度上搜一下,答案五花八门,捷克南部的克鲁姆洛夫亦在其中。它在华人地区的美名主要由台湾人传出,“去C·K(克鲁姆洛夫的简称)旅行”堪称台式小清新的一大标杆。
在对旅行地的品鉴上,我一向相信台湾人多于大陆人。这是因为台湾人出游相对容易,选择较宽,多年来已积累大量经验,加上审美教育的潜移默化,对美的认识更为清晰。相比之下,大陆人出游要麻烦得多,仅签证一关就手续繁琐,目的地也多是人云亦云的法国意大利,言必称巴黎,对欧洲大多数国家缺乏了解。有次跟人聊天,我说上次自驾游中以布拉格为最美,对方问布拉格在哪里,我说在捷克。对方立刻自作聪明,称德国工业发达,捷克比较穷,所以自然风光保存较好,我告诉他答案恰恰相反,德国自然风貌保持很好,布拉格之美则压根与自然风光无关,而在于建筑和文化。对方这种认知,其实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国人。
克鲁姆洛夫是我前往捷克的第一站。当日一早,我从维也纳出发,途经奥地利的圣珀尔滕和林茨两市,各作短暂停留后,便穿越奥捷两国边境,进入波希米亚的南部地区。
入境后要先买高速路票,分不同期限,各取所需即可,在加油站的便利店便可买到。道路两旁的景色与奥地利无异,都是大片原野,偶尔还可见马群,只是房屋的形貌有些不同。在加油站买高速路票时,我趁机打量四周,旁边有个小村,教堂的样式与德奥两国相差不大,但塔身为黑色,在一片五颜六色的小屋中显得极为触目。
此时,距离克鲁姆洛夫仅有二十多公里,那种即将抵达梦想之地的期待感完全将我包围。在这之前的数年时间里,我曾无数次搜寻克鲁姆洛夫的照片,它亦是我此行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当然,心下也有些惴惴,我知道深秋的它和下雪时的它都极美,初春的多变天气未必是最佳选择,当日天气也确实不算特别理想,虽有蓝天,却嫌不够蓝。
一路都是山间公路,兜兜转转,导航显示的里程越来越短,直到剩余1.2公里时,眼前仍是连绵小山和山谷间的小村落。心下刚刚生出一丝诧异,怀疑是否设错导航时,眼前便随着车子的拐弯而一亮,克鲁姆洛夫最显眼的彩绘塔出现在视线之内。
那一刻兴奋莫名,以至于抓着方向盘的我惊呼了一声。
【温馨的问路体验】
克鲁姆洛夫的主要游览区域是被伏尔塔瓦河所围绕的历史中心,四周则被小镇居民的住宅包围。许多住宅已被改造为民宿,我选择的亦是民宿,位于历史中心入口处,因位置优越,在BOOKING上评分极高。我原本属意历史中心内部的酒店,尤其是著名的玫瑰饭店(台湾译作蔷薇饭店,在捷克文中,玫瑰和蔷薇均为RUZE),但在BOOKING上反复研究后,还是放弃了这一念头。因为游客的车不能进入历史中心区域内,所以必须将车停在外面,步行进去,但在石板路上拖箱子简直是一大灾难,堪称人类不可尝试的行为之一。不过,后来得知哈维尔也曾入住玫瑰饭店时,我又心生悔意,可惜为时已晚。
抵达小镇时,一路给力的导航突然迷失,它能确认酒店所在的道路,但无法辨识门牌号,我们只好向路边一位中年女子问路。
她只懂一点英语,而且小镇虽小,但道路兜兜转转,加之大多数都是单行线,几个“Left”和“Right”已经把我们弄晕。她眼见说不清楚,就主动上了我们的车,为我们指路。我就跟着她那几个并不标准的英文单词,在小镇高高低低的道路上前进。开到某个上坡时,我看到路口的禁行标志,赶紧停下。她也发现自己错指了一条单行线给我,连声道歉,然后让我们改走其他的路。
在这之后,她每说一句话,前面必然有一句“Sorry”,仿佛刚才指错了一条单行线是不可原谅的错误一般,以至于我们都不好意思起来。到达目的地后,她在道别前还是不忘说上几个“Sorry”,然后微笑着步行离去。
这个友善的问路体验,也让我对克鲁姆洛夫更为期待。
【小镇春秋】
在克鲁姆洛夫历史中心的入口处有一个停车场,在停车场的齐腰围墙边,我隔着伏尔塔瓦河,拍摄了许多城堡和彩绘塔的照片。
(彩绘塔与小镇)
我以为,那是一个非常好的角度。结果走了几十米,在民俗博物馆旁边又有一个平台,与彩绘塔和城堡遥遥相对,角度比停车场更佳。
后来我才发现,彩绘塔和城堡没有死角,在小镇每一个高高低低的角落,在一条条石板路上,抬头望去,似乎总能见到它们,也总能拍下它们的美。同样,当我在城堡的城墙上和彩绘塔顶端眺望小镇时,小镇的美也360°无死角。
据载,克鲁姆洛夫的人类居住史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城镇风貌的形成,则于13世纪南波西米亚的维特克家族在此建造城堡和老城开始。1374年,这里的人家不足百户。14世纪,维特克家族没落,取而代之占据城堡的是罗施姆别克家族,16世纪时,围绕城堡的小镇一度繁荣,其后又有哈伯斯堡家族和爱根堡家族相继接手城堡,值得一提的是,代表哈伯斯堡家族购买城堡的人便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鲁道夫二世。到了18世纪,城堡又被史瓦森伯格家族所控制。二战后,镇上的德语人口被驱逐出境,至于城堡,国内的各种攻略、游记均称其已收归捷克国有,但据我所查实情似非如此,如今城堡仍属史瓦森伯格家族。网络时代的东摘西抄,制造了多少人云亦云。
如今所能见到的克鲁姆洛夫历史中心,就是这数百年建设的精华,大多数建筑建于14世纪到17世纪之间。小镇是幸运的,二战时虽遭德军占领,却未遭破坏;小镇亦曾不幸,在之后的极权统治期间,它一度遭遇破坏。直到天鹅绒革命后,捷克政府对其进行了修旧如旧的整修,方恢复古镇风貌,并得以在1992年获世界文化遗产称号。
克鲁姆洛夫的拉丁文和老德文本意,均为“河湾中的浅滩”,形象描绘了克鲁姆洛夫被伏尔塔瓦河围绕的风貌。历史中心大致分为两部分,由伏尔塔瓦河隔开,一边是立于山上的城堡区和城堡山脚下的拉特朗区,一边是被河流四面包裹、呈圆形的旧城区。
初春时的游客不算太多,但已将小镇塞了个半满,颇为喧嚣。都说冬季是欧游淡季,但雪景和人少足以抵消日落早的问题。于是,我一边抱着“下次一定要冬天来”的觉悟,一边在小镇的旧城区里漫步。
来克鲁姆洛夫游玩的人,多半是与我一样的背包客,也见过几个旅行团,无一例外来自日韩两国。我在这里所见到的东亚面孔为此行之最,甚至超过柏林、慕尼黑、维也纳和布拉格,C·K在亚洲地区的美名着实不虚。最好玩的是,我还在一家小店门口看到一张告示,上写“台湾游客享有特别折扣”,折扣商品包括书签、铅笔和水晶指甲刀等,可见台式小清新在这里的消费力。
【拉特朗街上的故事】
在克鲁姆洛夫漫步,你会很容易忽视拉特朗街这个名字,哪怕它是你的必经之路。这也许是因为小镇太小,从南至北只需十几分钟,轻松地让你可以忽视所有路名。
这条古老街道位于城堡山下,还有一端与拉塞尼基桥相连,后者通往旧城区。当年,众多应贵族之邀前来此地的艺术家、炼金术士和工匠就住在这条街上。
在通往城堡的阶梯旁,是拉特朗街1号。这栋白色外墙的哥特式建筑曾是理发师的住所,想来,当年的理发师便是从这里提着工具箱出发,沿着通往城堡的阶梯一路向上,为城堡中的贵族理发。
拉特朗街15号被称作画家之屋,在罗施姆别克家族兴盛的时代,它曾是一位画家的居所。一楼的拱形落地门古朴大气,墙上还有文艺复兴式的格子纹饰。16世纪,它变成贵族居所,上个世纪开始改为咖啡屋,奥地利著名画家席勒便是这里的常客。席勒与克鲁姆洛夫结缘,是因为这里是他母亲的家乡。如今的克鲁姆洛夫,将一处位于旧城区的酿酒厂改为席勒美术馆,收藏其手稿八十余幅,多半是裸女素描。
席勒少年丧父,与家庭失和,与妹妹亦有乱伦嫌疑。他的早期创作中,极大部分的题材为少女,另一部分则源于他的自恋,多是自画像。后来,他一度因诱拐少女被捕,也曾因绘制色情图片而遭监禁。他的种种自恋和极端情绪,在其画作中尽现。我虽不懂画,却一向偏爱离经叛道之人,席勒亦我所爱,此行中也多次寻访席勒故迹,克鲁姆洛夫即其中一站。
拉特朗街46号为新药局,原为罗施姆别克家族的宅第之一,后转手于医生。它位于通往克拉斯特修道院的小道边,修道院同样建于14世纪,为罗施姆别克家族修建,是小镇里极安静的所在,院内的长椅上空空无人。
(在拉特朗街望向彩绘塔)
【城堡沧桑】
克鲁姆洛夫城堡是捷克的第二大古堡,仅次于布拉格城堡。13世纪,维特克家族开始兴建城堡,罗施姆别克家族的接手使得城堡的兴建步入高峰期。14至17世纪,罗施姆别克家族是捷克最为强大的贵族,有着极深底蕴和艺术修养,如今的城堡风貌基本在当时奠定。
城堡内部分为五个广场,当然,一如欧洲其他地方,广场都不会很大,仿似学校操场。五个广场逐步深入,第一广场原为城堡的马房、骑士宿舍、酿酒场、药房、监狱和仓库等,因为城堡的修建跨越了数百年时光,因此建筑风格亦多元化,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并存。第二广场前有一个深沟,沟里养着两头熊,但我在桥上站立良久,始终未发现它们的身影。第三广场和第四广场都很小,并被宫殿所围绕,宫殿外墙上均是壁画,一望可知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第五广场在城堡剧院前,这个巴洛克式剧院建于17世纪,如今仍保存有三百多座舞台布景,涵盖各个场景,由木制滑轮更换。
在城堡内部,你可以轻易看出不同贵族家庭的喜好和审美。如熊皮地毯,自然是对熊极为喜爱的罗施姆别克家族所遗留,而有着精美画作的壁毯,亦是罗施姆别克家族艺术修养的彰显。爱根堡家族则偏爱黄金,完全由黄金打造的马车即为其所收藏。
在城堡的城墙边漫步,望出去便是小镇的旧城区,一栋栋红顶小屋密密麻麻,仿若童话。这也是拍摄克鲁姆洛夫小镇的最佳角度之一,怎么拍都不会让你失望。
(在彩绘塔顶端望向伏尔塔瓦河)
另一个绝佳的拍摄地是彩绘塔顶端,而它本身亦是小镇地标。彩绘塔最初是哥特式风格,13世纪后被改为文艺复兴式风格,塔身有各种壁画,均为彩绘,精致无比。登上塔端,可以看到小镇的旧城区,亦可见到周边环山而建的民居民宿。黄昏时分的景致最佳,高低起伏间,那一片片红瓦曲线灵动。
【石板路上的日与夜】
被伏尔塔瓦河围绕着的克鲁姆洛夫旧城区,实则可算是一个小岛,协和广场为其中心区域。
广场可算是欧洲城镇的必备,但广场的概念与中国大有不同,面积都不大,甚至小得可怜,四周遍布咖啡馆和餐厅。协和广场亦不例外,当年旧城区规划便从这里开始,各条道路呈放射性发散。广场上例行有温泉和圣像石柱,后者是为了纪念黑死病肆虐的时代,在欧洲极为常见。市政厅紧挨着游客服务中心,是一栋白色三层小楼,一楼是酷刑博物馆。
(克鲁姆洛夫旧城区)
旧城区里没有值得大书特书的景点,或说处处是景致。清一色的石板路,划出一道道美丽弧线,两旁是形象各异的房子,哥特式风格、文艺复兴风格与巴洛克风格完美融合,玻璃橱窗和店门都被店家充分利用,每一扇都成了陈列架。墙身上总有各种纹饰或浮雕,甚至还有画出来的窗子。在这些彼此交叉的小路里,总有一些缝隙能让你见到彩绘塔,勾勒出极美的图景。
河边的老街名叫帕康街,街上多是民宿和餐厅,与城堡和彩绘塔相对,亦是游客热衷之处。另一条热闹街道名为宽街,顾名思义是旧城区里最宽的街道。这里原本是市集,后全部搬离,宽街77号是炼金术士之屋,与前文提到的席勒美术馆相距不远。
但最热闹的街道并非前二者,而是卡尤弗斯卡街。它不但有美丽建筑,也有众多捷克风味餐厅,自然受游客追捧,54号是文艺复兴式建筑,结构原本平平无奇,但墙面上所绘纹饰极其美丽,据说出自宫廷壁画家之手。12号位于街角,总能令游人驻足,白色墙身的它有梯形山墙的屋顶,二楼还有一个突出的哥特式窗台,十分有趣。
不知道是哪家小店传来帕瓦罗蒂的《波西米亚人》,凑巧的是,出发前做攻略时,便有人提到同样经历。想来,在这个最具波西米亚气质的小镇上,这一曲堪称“标配”。
忘记是在哪条街上,我见到了一个小小的博物馆。首先吸引我的其实是门口的一张张海报和搪瓷画,多是旧电影或老明星,进去才知道,除了这些可买之外,里面还有个博物馆,展示捷克几十年来的各式商品。大的物件有模拟的小酒吧,还有早期的热水器、壁炉等,真古董也有不少,比如军绿色的称重机,可用来称粮食等重物,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这玩意儿也是供销社的标配。小的物件更多了,旧时的化妆品、明信片、玩具、糖果罐,件件带着旧时痕迹。即使在极权统治的年代里,即使有布拉格之春的惨痛经历,当年捷克人的物质仍不算太匮乏。
旧城区里随处可见的标识是五瓣玫瑰,城堡区里也是如此。这是因为五瓣玫瑰是维特克家族的族徽,而经营克鲁姆洛夫达三个世纪之久的罗施姆别克家族,亦是维特克家族的分支,所以也沿用了这一标识。
前文提到的著名的玫瑰饭店,白色墙身上也镶嵌着金属制成的五瓣玫瑰,还悬挂着五瓣玫瑰的旗帜。据说,每年6月都有为期三天的“五瓣玫瑰节”,克鲁姆洛夫人会换上波希米亚的传统服饰,集体狂欢,充满中世纪风情。因为一向热爱捷克文化的缘故,我对波西米亚文化颇多了解,虽不太赞成波西米亚文化的“物化”倾向(比如许多女小资将波西米亚文化理解为亚麻裙子),但想象一下带着浓郁波西米亚风情的狂欢场面,仍是颇为心动,可惜此行无缘得见。
波西米亚式的自由奔放,确已渗入克鲁姆洛夫人的骨髓。有人告诉我,2002年,小镇曾遭遇洪灾,许多建筑被淹没,屋顶还留下了当时水位线的标记。洪水过后,人们都回到了小镇上,没有兴建堤坝,没有整治河道,他们仍然依偎着伏尔塔瓦河,一如这数百年来的依恋。
(入夜的小巷)
入夜之后的旧城区,游人渐稀,走在石板路上,感觉清幽。小镇的日与夜,无非热闹与宁静之别,不远处的彩绘塔与这记录着斑驳岁月的老街区,几百年来亦未曾变过。
【两座教堂】
克鲁姆洛夫的高层建筑,除了位于山顶的城堡和彩绘塔之外,便是两座教堂。一是位于城堡山下的圣乔斯塔教堂,一是位于旧城区的圣维塔教堂。二者都是摄影爱好者难以放弃的景致。
(圣乔斯塔教堂)
圣乔斯塔教堂的塔楼有着绿色穹顶,灰白相间的塔身,模样并不奢华,教堂本身则是黄色墙身加红瓦斜顶。它建于14世纪,旁边设有医院。早年,不少贫民围绕此地建房居住,旁边的城堡主人亦并未干涉。直到1790年,伴随着教堂世俗化,教堂和医院出资将这些贫民住宅买下,并予以重建。教堂内部亦被改造为民宅,直至今天。站在彩绘塔顶端时,低头下望便是圣乔斯塔教堂的塔楼,绿色穹顶在小镇的大片红瓦房顶中显得极是触目。
相比之下,圣维塔教堂的外观更美,黑瓦斜顶的教堂和黑白相见的塔楼构成简洁画面,静静立于旧城区。它与布拉格城堡内的那座宏伟教堂同名,建于1407年,是克鲁姆洛夫最经典的哥特式建筑。早年的贵族们将之视为信仰所在,不停为其添置各种美丽壁画,几百年来也经历数次外观改造,融入了巴洛克式风格。黄昏时分,我走到一座小桥上,回头一望,便见到了圣维塔教堂的背部,它立于斜坡之上,依偎着伏尔塔瓦河,未被夜色掩盖的蓝天是其布景。
【岩洞餐厅与好兵帅克】
小镇上最著名的餐厅当属需要提前订位的岩洞餐厅,不过我倒是推荐在捷克各大城市均有的好兵帅克餐厅。这家“分店”就位于城堡山的下山道路上,沿着弯弯曲曲的台阶下行,便能与之偶遇。餐厅内有老式的收音机和捷克文的书籍,斑驳的木桌椅颇有情调。作为捷克文学和哈谢克的拥趸,我爱屋及乌,推荐此处的烤鸭腿和苹果派。
(与真人一样高的牵线玩偶)
至于购物,捷克木偶与水晶都极著名,这里的价格亦远低于布拉格。在拉塞尼基桥畔,有几家小店人气极旺。木偶玩具琳琅满目,还有捷克特色的玉米衣人偶,精致无比。最抢眼的当然还是等人高的牵线玩偶,几可乱真。即使并非购物狂的我,也不免在此流连,不舍离去。
作者:叶克飞,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