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上海安福路166号,一栋不错的小楼,那是我曾经的家。二楼朝向马路的阳台下常有美女走过。那时候安福路上的商店并不多,乌鲁木齐中路的拐角上有一家食品店叫“大又兴”,每天午睡后会阿娘会带我去买一块巧克力或一包牛肉干吃。马路的四角还有一家酱园、一家药店和一家调剂品店。没记错的话应该还有一间小老虎灶。小时候的时光常有自己的乐子可找。十几年前,那个家被拆了,取而代之是一幢高楼大厦。好在那个门牌号码还在,还有回忆可寻。
安福路旧称巨泼来斯路,1943年汪伪政府接手上海时,用了一个江西地名改名“安福路”。从它原来的名字,就知道这是法租界内的一条马路。筑于上世纪初,东起常熟路,西至武康路,全长不到1000米。沿着喧闹的常熟路拐进安福路,你会突然感到路上流泻出一种幽深与安谧的气质。
旧上海的许多大人物曾在那里留下足迹和豪宅。安福路201号,便是抗战胜利后就任上海市市长吴国栋的宅邸。在任三年,他面对的是工商凋零,物价飞涨,社会动荡,或许只有僻静的安福路,在宅邸与家人团聚的一刻,才能给他带来暂时的慰藉。
现在安福路开出了许多时尚的精品店、酒窖和咖啡屋。
坐进一间人少的咖啡店,一个人看着窗外。
信箱还在,守候着人来人往。
这家面包店据说是法国人开的,食料都是法国空运来,每天客人不断。
安福路233号,过去的“巨泼来斯公寓”,中西合璧式建筑。
安福路上的话剧很火。这里的284号现在是“引领青年时尚”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原来是上海人民艺术剧院。这是一栋英国式风格的花园住宅,建于1937年。原先的主人叫王宠惠,民国第一位法学家,曾做过国务总理。十多年前,看话剧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只能和演唱会、酒吧挂上钩。而现在到安福路看话剧80%是年轻观众,“白领话剧”大行其道。
话剧中心的对面现在有一所上海著名的贵族学校——爱菊小学,高大上的校车每天来回接送莘莘学子。1949年的时候,这里是“中华高级中学,文革以前改名为“上海市黎明中学”。我有一个堂姐曾在这里上学。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上世纪七十年代也是这里的学生。
贵族学校的隔壁,安福路255号则是一栋没落的贵族建筑。这栋西洋式风格的花园洋房建于1930年,是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移居上海的俄罗斯贵族安德洛夫为家人建造的,共四层。现在底楼开有一间时装店和一家花店。
安福路的尽头308号原先是上海电影发行公司。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它的隔壁建有一个电影厅“永乐宫”,放映内部资料片。在当时风靡上海滩。现在那里早已成为引领上海时髦的场所,西餐、咖啡店林立。
现在的安福路早已成为品尝上海时尚的好去处。选一个周末的早上坐进一间人少的咖啡店,一个人看着窗外,便能体会上海所有的安静。又或者找个夏日的傍晚,约上两三知己一瓶红酒,一份奶酪在那里浪费时光到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