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老百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生活智慧的人,不管是避暑也好,还是其他事也好,中国人的”活商”特别的高,这种活商尽管有些无奈,有些心酸,但是,也是一种生活本能的乐趣。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么一个感觉,现在冬天没有过去冷,夏天也没有过去热。因为有空调,有冰箱,没怎么感觉热,夏天就过去了。古代没这些东西,夏天怎么办呢?就像《水浒传》上说的: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对,有把扇子就不错了,我小时候夏天的时候上学,拿把扇子,上面都写着: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冬天我才借给你,夏天我还得自己用呢。
不过,古人其实一直很聪明,发明了很多办法避暑。比如很早的时候,有钱人家里就有冰窖,冬天的时候把冰块放里面,夏天的时候取出来用,反季节,不光能避暑,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找对象想知道对方家底,含蓄点,不用问别的,就问你们家冰窖多大啊?高富帅还是屌丝马上就现形。
汉朝的梁孝王家里就有冰窖。梁孝王富可敌国,不光家里有,死了之后,墓里面都有,当时讲究生前有啥,死后墓里就得有啥。我前阵子刚去了芒砀山梁孝王墓,里面还有马桶。最有意思的是他夫人的墓里,还是抽水马桶,说实话用我们现在的观念去看,挺费解的,墓里放个马桶,谁用呢?万一哪天突然活过来,上个厕所?那好像也用不着冲吧。另外,梁孝王后的墓里,就有一个大冰窖,真是真是生得清爽,死的凉快。
《周礼》上说,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用,还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这个部门就是一个“冰办”,有八十名“职工”,负责人称“凌人”,专门冬天采冰,夏天给王室用。王室不光自己用,还把冰块赏赐给高级干部,相当于消暑费。这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明朝是每年立夏的时候,朝廷便会赐冰给文武大臣,清代也如此,但赏赐形式有所改变,不用直接领冰块,而是发“冰票”,由工部负责,自己拿了票去领冰,多少根据级别来,可能一个省级干部,能领一窖半窖的,一个处级干部,也就领一冰棍拉倒了。
说起冰棍,我小时候最爱吃的就是冰棍,听见卖冰棍的来了,马上就跑出去,先买一根,迅速吃完,卖冰棍的还没走,接着吃第二根,最幸福的事,就是挑冰棍的时候,把手伸进冰棍箱子里,整个胳膊都能感到凉爽,那是夏天最美妙的记忆。我想,古代人对冰的感受,可能也是这般美妙。
除了用冰块降温之外,古人也爱在夏天吃冰镇食品。冰镇怎么做呢?得用冰箱。古代的冰箱叫“鉴”,就是一种大盆,早期是陶的,春秋中后期开始流行青铜的了,就跟咱这冰箱过去流行双开门的,现在又流行三开门的一样。这“鉴”又称“冰鉴”。 可以说是一种原始冰箱,用的时候,把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四周围满冰块,合上盖子,过一会,“冷饮”就做好了。打开这鉴,一喝这饮料,哇,原来生活可以更“鉴”的。
但是,这冰箱在当时绝对是奢侈品,一般老百姓家用不起。老百姓夏天的时候想喝冷饮怎么办呢?有一个天然冰箱,也就是水井,直接喝井水,或者是把东西放井里冰一冰,我小时候还吃过井里的冰镇西瓜呢。
唐朝的时候,大城市的大街上,到了夏天,就有卖冰棍的了,且价钱还随着天气的变化有浮动。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人去卖冰棍,那天非常热,就有不少人准备买他的冰棍,结果这个人一看生意好,就地涨价,翻了好几倍,顾客一生气,都不买了,不多会儿冰全化了。结果这个人为贪心而后悔,像冰棍一样流着泪走了。
你看,咱们唐朝的时候,大街就有卖冰的了,这是有信史记载的,欧洲虽然有传说,亚历山大大帝就吃过,但是不靠谱,没咱们早。马尔克斯写的《百年孤独》,开头就写奥雷良诺上校回想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是十九世纪的事,南美洲的老百姓在夏天才第一次见到冰,是吉普赛人带去的。
到了宋朝,就出现了冷饮专卖店。还出现了一种特别好吃的冷饮。诗人杨万里曾经写过:“似赋还咸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这是什么呢?“冰酪”,就是古代的冰淇淋嘛。冰酪到了元代,就更像冰淇淋了,蒙古人把果汁、乳品和冰雪混合在一起食用。据说,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吃到了当时的皇家冷饮“冰酪”。后来,他把“冰酪”的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后被法国人出高价买走,再后来又传到了英国。英国人改造后,制出了我们今天常吃的冰淇淋。
在这里我要补充一点,古代大家吃这些冷饮,原料并不完全是冬天储藏的冰,也会在夏天主动制造冰。这个怎么造呢?可能我们今天真的很难想象,在没有冰箱没有电的情况下,怎么造冰。在唐朝末期的时候,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大量硝石,无意中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降温到结冰,于是,很快有人利用硝石的这种特性,在夏季制作冰饮料。用罐盛一定量的水,将糖和一点香料溶在其中;然后,将罐置于盛上水的一个大盘内,不断地在盘中加入硝石,盘子里的水冻上了,罐子里的水结成了冰。尝一口,又凉又甜,直冰到肚子里。
其实,古代虽然有面向老百姓出售的冰镇食品,但价格也不是一般的老百姓可以承受的,毕竟成本太高了,大家偶尔吃点,也属于奢侈性消费。那么,炎炎夏日,老百姓有没有什么省钱的避暑方式呢?有,泡澡堂子。
史料记载,在南宋,公共澡堂子收费很便宜,每人每次大概两文到四文钱,南宋的老百姓到了夏天,只要一进澡堂子,那算是逮着便宜了,就在凉水泡澡,不出来,结果许多澡堂子老板很头疼啊,里面人满为患,门外还排着那么多号,没法翻台。有人写打油诗说:本来身无垢,只因水清凉,东家嫌客燥,频催欲换汤。
再不出来,老板就得换热水了!
还有一分钱也不用花的避暑方式,就是去蹭风。当时茶馆酒楼等一些营业场所有一种“水激扇车”,相当于大风扇,带着水,有点空调扇的意思,很多老百姓家没有啊,就去茶馆门口蹭,就跟现在一些人去大商场里蹭中央空调一样啊。
我始终觉得,中国的老百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生活智慧的人,过去我们说有智商和情商,生活智慧可以称为“活商”,不管是避暑也好,还是其他事也好,中国人的活商特别的高,这种活商尽管有些无奈,有些心酸,但是,也是一种生活本能的乐趣。
作者:魏新,作家、学者、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