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2总导演陈晓卿:我们不配谈人文

陈晓卿
陈晓卿

撰文/孙丹

“很多人说第二季里多了很多人文情怀。”

“没有人文。”

“没有人文?”

“真的没有人文,理解错了。我们不配谈人文,我们和割麦子的人、打工的人一模一样。我们凭什么说去对人家进行人文关怀?这样说太可耻了。我们是朋友,是一样的。”

在北京西三环的一间三室一厅里,客厅中间的长桌上放着一台电视几台电脑,两旁则是置物柜,一块大白板上分格标注着各集完成度,墙上贴着中国植被分布图,这里是《舌尖上的中国2》的工作室。

在工作室其中一间十几平的屋子里,摆着两张校园里常见的上下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总导演陈晓卿则坐在靠窗的位置,和纸牌屋聊起舌尖2的拍摄故事。

“在这个房间里最多的时候啊,会住三个人,导演、助理和摄影。之前开会的时候,各组的人都会来,最多的时候来了二十二个人,都坐不下。”

相比于上一季,对于不少原本搬着小板凳、备着零食等待舌尖2的小伙伴来说,意外地忍住了口水,没忍住泪水,感情在食物的流转间缓缓倾泻。因此,有观众说,第二季是人文民俗集锦。

“如果说我们给人家人文关怀,这个说的太可笑了,(大家)都是一根藤上结的两颗苦瓜,一个苦海里泡大的一对苦娃,怎么能是说我们去关心别人呢。”

工作细致严苛

“第一集《脚步》的导演李勇拍摄时和妻子分开了,他会写一段解说词说,‘困顿的旅途会因为四川女人而生趣盎然。’他会透过这些东西来表达内心感受,他会特别关注夫妻间打情骂俏的关系,因为这是他缺少的东西。(片子中)做鱼酱的孩子希望父母在身边,李勇的孩子在重庆,他在北京、在各地跑一年也见不到。其实(他们)是一样的。”

关于人文的说法,陈晓卿不赞同。

观众们在舌尖2中感受着精美的画面、大气的解说、优美的配乐,却很难想象背后拍摄的艰辛。

从2013年1月12日正式宣布开始,2月份剧组成立,一直到今年4月18日首播,每一个环节都有时间限制,而每一个故事和人物都需要分集导演自己寻找挑选。这不是一个去各地旅游的过程,甚至可能有不少苦闷和困扰。

李勇告诉纸牌屋,在林芝采野蜂蜜的主人翁,是他实际寻找天数最长的一个,花了好几个月才确定下来。在高原地区,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很难。“当时每天都很煎熬。”

原本李勇找的是一个二十多岁已经结婚了的小伙子,因为最开始只计划表现一个两分钟的故事。“陈晓卿老师会不断提高要求,他本来说在林芝找一个差不多的就可以了。我把原来找的那个人的照片和故事发了过去,想着可以休息一下了。当地旅馆的老板和我聊得挺好,说要带我去然乌湖看看,我想去放松一下。”

带着可以休息一会的心情踏上去然乌湖的车,没想到在路上,李勇接到陈晓卿的电话,“陈老师说,这个人不行,他的眼神已经浑浊了,他对世界已经投降了,我希望你找一个对世界还有好奇心的,眼神里还有光的少年。”

这时,车也到了然乌湖,花了两三个小时,李勇却只在湖边待了十几分钟便返程。

“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村长用摩托车载着李勇挨家挨户地找,最后终于找到了白马占堆,也就是第一集中,大家看到的那个眼神清澈又有些羞涩,不大会说普通话的小伙子白马占堆。

在前期的调研中,寻找和选择故事人物是每个分集导演都苦恼过的过程。

而在调研出发前,陈晓卿不仅给集中到北京的每个导演列出了关于食物专业的书单,还请了强大的顾问团做讲座,自己也会和导演聊关于食物的历史、知识和理念,还会抽空带他们走街串巷吃美食。

“我会有目的地带他们去吃一些食物,我会把自己欣赏食物的经验给大家分享。可能他们以前吃的时候,也觉得好吃,但没有去想过。我会告诉大家,这个食物为什么好吃,关键点在哪儿。”

陈晓卿告诉纸牌屋,为了让纪录片拍摄更专业,从历史到现实,从人类学到生物学,前期就要掌握的必要知识点非常多,培训也很密集。“客厅贴着一张中国植被图,其实原来还有很多比如降水量图等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地方的背静。比如,去呼伦贝尔要知道当地的空气湿度、年平均温度、无霜期,这和制作节目关系很大。”

除了培训,出发前,陈晓卿还给导演们提出了一个小要求,不能乘坐部门、媒体或朋友提供帮助的车,而要去坐当地的公共交通工具。

李勇说,“那样会让你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感受不到当地的环境、气氛、风土人情,会和当地隔离开。所以,陈老师让我们用全部的器官去感受当地的人、环境、风俗。从听觉、视觉到嗅觉,用心去体会当时的氛围,包括当地的语言,尽管可能会听不懂,也要努力的去感受他们的腔调、表情。乘坐公共交通更接地气、更知道你寻找的人物可能会在怎样的空间里,才能找到类似的感觉。”

最后呈现出来的故事,也许有的只有几分钟,可就是那短短的几分钟,却是从无数个镜头和几十个小时的片子中,浓缩而成。就如一杯醇厚的美酒,需要经历艰辛漫长的酿造,才能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非议可以厚非

第一集播出后,林芝的白马占堆爬树的镜头,被很多人指出抄袭了BBC的《人类星球》画面。

第一集导演李勇对此并不避讳,他说,在西藏当地有两种采集蜂蜜的方法,一种是攀岩,在几十米高的悬崖上,拍摄的难度太大,自己没有任何野外拍摄经验,不知如何更好地表现。所以选择了第二种(采集蜂蜜)方法,就是上树。

他说,“当地这种风俗是存在的,也因为我之前对《人类星球》观摩得比较多,特别是那一段,我肯定想用人家做得很好的手段来表现,这种生存方式、获取食材的手段,肯定是有学习、有模仿,这我觉得没有必要去避讳。但我觉得,我们去展现同样的生存状态时,人家已经有了很好的方法,不管是致敬也好,模仿也好,这是无可厚非的。”

而陈晓卿对此和李勇的理解不一样,“我觉得是可以厚非的。”

“大家可以认为是抄袭的、剽窃的,都没问题,因为在纪录片创作,甚至在电影创作中,这种情况是非常多的。”

陈晓卿说,“借鉴使我们对纪录片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我们的差距在哪里。我们很low的,没这么高级。雅克·贝汉拍完《迁徙的鸟》以后,很多人也指出其中哪一段哪一段是抄袭,也进行了截图。我觉得(这种情况)肯定都存在,也允许争论。如果我们真的到了和世界纪录片发展整体水平一样高,那可能这个说起会没有疑点,但我不觉得我们现在纪录片的水平很高。可能在其他集里也还能看到其他借鉴的成分,包括场面调度、镜头设置等。”

同时,他也表示,国外优秀的纪录片“大国”,尤其像Discovery,是经过了很多年和观众的磨合才找到一种适合的模式。就像好莱坞在电影界的位置。在拍摄一个场景或主题时,大体相同的意思,很多导演都会用类似的镜头等,再加入一些自己的呈现方式。

“对我来说,更关键的是,拍回来我要问你这件事情,是不是真实的。我相信我的导演。如果说人家从来没有上树采过蜜,你让人上树,这是绝对不行的。至于表现手段,对我来说,不是特别在意和介意。”

真实是陈晓卿希望分集导演们传递出来的、最重要的信息。而要表现真实,不仅要自己去一起体验当地生活,还要和当地人交朋友,真正了解他们。

李勇告诉纸牌屋,“陈老师很明确提出,不要用拍摄对象(这个词),他们不是工具,是我们的主人公,要和他们做朋友,尊重他们。我们都是一样的,只是职业分工不一样。不能用功利的心,只是为了拍摄才去找他们。所以我们后来都成了朋友。现在也会联系。有一次,拍摄完很久,麦客打电话问我,我们家五六头牛病了怎么办。养蜂人老谭也会问我,蜂王浆下来了要不要一些。”

第二集《心传》导演陈磊告诉纸牌屋,小组在外拍摄成员主要是四个人,为了不干涉对方的生活,因此人数尽量精简,而团队也是和自己合作了很久的摄影和录音。“这能保证在拍摄时能拍到最自然的状态。首先要去更感受他们的生活,体会他们,才能记录他们的生活。”

导演李勇爬上60米大树拍摄。
导演李勇爬上60米大树拍摄。

    不喜欢“装”的食物

“在人物上想做普通的人、平凡的人,食物也是尽量使日常生活能见到的,在我们身边的。即使是不太常见的,它也是在深山里、村庄里,对当地人来说是生活中很普遍的事物,可能是需要通过艰辛的劳动获得,但并不昂贵。陈晓卿导演不喜欢特别‘装’、‘吃空调,吃地毯,吃转盘桌子’的菜。”

陈磊和纸牌屋说,陈晓卿一开始会给分集导演们确立一个总体的价值观。可能大家在每一集中看到的表现手法不一样,但是大体的框架还是相同的,在一个统一的叙述方式中讲故事。

“不过每个导演的个性、修养和经验不一样,拍摄风格也会不同,陈老师也鼓励导演在片子中反映一些自己的、个性的东西呈现。”陈磊这样说。

但对于食物的选择不可逆的要求是,从生活中产生的美食,不是经过包装的。

说到吃,陈晓卿是个名副其实的“吃货”。他告诉纸牌屋,“我是一个对食物非常挑剔的人。但是我也可以连续吃三天方便面没有问题。但是,当我有时间、有条件吃的时候,我一定会吃得特别仔细。”

有时候在加班时,陈晓卿偶尔也会下厨给剧组做几个菜。

李勇说,“有时(陈老师)会给我们下厨,也很好吃。在《家常》那一集中会出现红烧肉,他还给我们烧过红烧肉,给我们展示红烧肉的另一种烧法。”

“我不怎么会做菜。我从来不是美食家,我是美食爱好者。他们(剧组)觉得不错,但是这就像踢球一样,你见过专业踢球的,就不会说自己会踢球。”对此,陈晓卿则这样说。

做电视,尤其是纪录片,陈晓卿一年中有很多时间在全国各地,无论到哪里,吃喝都是一件快活的事。陈晓卿说,“在北京吃麦当劳的钱,在全国百分之七八十的地方都能吃得、喝得脑满肠肥。”

前几日,陈晓卿的好友《读库》主编张立宪写了篇《舌尖上的陈晓卿》,调侃陈晓卿舌尖的受欢迎和热卖,以及偏黑的皮肤和吃货的本色。陈晓卿在微博上转发时写道,“此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那是真爱。”

“哎呀,那个(文章内容)不能信。不过推荐吃饭的地点和菜单那个事儿倒是有的,我也是学三联的老总,他有一个自己的密码本,比如东单北大街多少号,点什么菜,坐在什么位置最好,上面一条条记得很详细。”陈晓卿笑着说。

希望能让自己歇一下

从第一季开始,“最昂贵的食材并非最好”、“热爱美食、热爱生活”、“美食的最高境界是人”,一直是陈晓卿所要传递给大家的。他想展现的,不仅仅是美食,而是人与食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

最初产生这样的想法,要追溯到十年前。

2002年,陈晓卿导演了七集系列节目《味道中国》,用演播室加短片加Flash的手法展现中国的饮食文化,这个节目曾于2003年春节期间在央视播出。但是,以人为中心的、像《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拍法才是陈晓卿更感兴趣的。

但一直到央视纪录片频道成立之后,《舌尖上的中国》才得以落地发芽,这也是频道成立之后陈晓卿自主申报的第一个选题。

陈磊告诉纸牌屋,陈晓卿对年轻人很器重和鼓励,除了舌尖2的工作以外,陈晓卿白天要在央视纪录片频道工作,中午来剧组吃个饭,下午又要回到频道,晚上再过来。

“虽然陈老师要求很严很多,修改片子的次数也很多,但是我包括其他的导演都能接受他的修改意见,他在业务上非常牛,他的判断力很准确、敏锐,他指出的东西让你很服气。他本身也非常有人格魅力,大家都对他比较信服。”

陈晓卿曾成为中央电视台最年轻的高级编辑,成为中国纪录片界屈指可数的拿过多项国际大奖的导演之一。他之前拍摄的反映在北京打工的小保姆生活的纪录片《远在北京的家》、反映希望工程的《龙脊》、中国第一部自然类商业纪录片《森林之歌》都大受欢迎;他导演的《见证·影像志》一直是央视的品牌栏目。

1989年,从北京广播学院摄影专业毕业的陈晓卿被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工作,据陈晓卿回忆:“只要你是做纪录片的,大家就觉得,哦,我们是做家常菜的,您是做海参鲍鱼的,永远是这样的。”

“虽然他已经是业界的大腕儿了,但是他却很亲切,和我们相处没有隔阂,对故事、人物、节奏的把握、敏感度和高度、知识面的渊博,很厉害。舌尖的成功和他多年的积淀和素养是分不开的。”

李勇告诉纸牌屋,在2008年底汶川地震时和陈晓卿第一次合作拍摄《生者》,反映地震、灾后重建,记录人们在灾后的状态和心情,从灾难中慢慢走出来。那一次李勇学到了很多东西,之后也合作过一个历史题材的片子,2012年李勇给央视纪录片频道做片子以后,开始有了更多的合作。但舌尖2是第一次这么长时间一起切磋、交流、学习。

“当年给我的感觉是不怒而威,坐在那里气场就很强大。接触多了以后发现,其实他更像‘纸老虎’,他有时候还会向我们‘撒娇’,是一个特别可爱的人。”

而上海导演陈磊也说,之前,自己曾在上海纪录片朋友的聚会中,见过陈晓卿几面,当时是在吃饭的场合,陈晓卿说的不多,比较矜持。以前只知道陈晓卿很厉害,但印象比较模糊,不是很了解。

“到了舌尖2的组里接触后发现,他是一个挺亲切、很幽默的人。”

陈磊说,陈晓卿为人特别好,也很有管理的艺术,针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法,和你交流的方式不会伤害到你,心很细。

“因为我妻子是《家常》的导演,我们一起在工作的时候偶尔会产生一些口角,这时陈老师会来充当‘居委会大姐’;有时候,他又很‘坏’的,看我们风平浪静,就来搞怪一下。”

而自从做了舌尖总导演,带来的变化不仅是更广泛的知名度,还有不断叠加的工作强度。陈晓卿说,“《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以后带来的变化就是太忙了,忙得没有了生活。”

“舌尖3已经在筹备的过程中,希望能慢慢筹备,能让自己歇一下。”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正式告别央视,创业继续做美食纪录片说道:

    传媒内参导读:离职后的陈晓卿,将带领《舌尖上的中国》的原班人马团队组建新的创业公司,继续从事纪录片创作。而新公司目前筹备的第一部纪录片依然和“美食”有关,并将预计和国际团队进行合作。

    来源:综合自指尖综艺榜、三声

    10月23日,有媒体称已从央视离职的央视纪录频道制片人、《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创建了稻来传媒,继续从事纪录片创作。而稻来传媒的股东之一正是腾讯。

    根据公开资料,北京稻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为2017年4月注册,注册资本1000万元。公司的主要成员包括董事长王娟、董事李梓玉、董事叶青、董事陈晓卿、董事经理朱乐贤、监事李立。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稻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东是林芝利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凌云竞生文化传媒中心(有限合伙)。而林芝利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为腾讯COO任宇昕。

    这也意味着陈晓卿新建的北京稻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其实已获得腾讯投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友对此次陈晓卿“离职央视”的评论

    据了解,陈晓卿是2016年3月向央视递交的辞呈,一年多最终获批,陈晓卿于今日正式办完离职手续,告别工作了28年的中央电视台。

    其实,去年就曾传出他的“辞职传闻”,不过当时陈晓卿在参加公开活动时,对此进行了一番澄清,“网上说我向央视提交了辞职报告,但实际上根本没有这回事儿。”

    如今正式离职,看来去年“离职风波”也并非空穴来风。据悉,陈晓卿此次离职缘由是个人原因,之前也有大型视频网站和陈晓卿接触洽谈,希望其加盟,但被陈晓卿婉拒,他希望离职后可以有更多自由进行纪录片的创作。

    而离职后的陈晓卿,将带领《舌尖上的中国》的原班人马团队组建新的创业公司,继续从事纪录片创作。而新公司目前筹备的第一部纪录片依然和“美食”有关,并将预计和国际团队进行合作。

    不可否认,“舌尖系列”让总导演陈晓卿被大众所熟知,也成为其纪录片的代表之作。2012年,一档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首播,瞬间火遍中国,堪称当时现象级美食纪录片。2014年,原班团队继续打造了第二部,依旧收视和口碑极佳。时隔三年,《舌尖上的中国3》却一直迟迟未落地。而今陈晓卿的离职,无疑会对第三季《舌尖上的中国》开拍带来一定的影响。

    陈晓卿简历:

    原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纪录片项目部主任。

    1965年11月生于安徽灵璧,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摄影专业,硕士学位,1989年进入中央电视台,1991年开始拍摄纪录片。

    代表作品有《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2》、《森林之歌》(自然篇)、《远在北京的家》、《龙脊》、《甲子》、《百年中国》等。

    另外,2016年还出版了个人美食主题图书《至味在人间》。

    另附:央视离职创业的广电人

    2016年,哈文离职央视,重回母校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同时成立了创业公司“酷娱影视”,并担当CEO,上线第一个网综项目《偶像就该酱婶》,今年Q4即将播出其操刀的首个卫视综艺《不凡的改变》。

    2015年,原央视《新闻联播》主播郎永淳,离开央视后选择创业,成为“找钢网”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同时也是胖猫创投合伙人。

    2015年,原《东方时空》新闻主播张泉灵,加盟傅盛战队,并成为傅盛旗下某基金合伙人,今年参加网综《奇葩说4》,并担当常驻导师。

    2014年,《足球之夜》主持人、评论员在央视工作了18年的刘建宏离开央视,出任乐视体育首席内容官。

    2014年,柴静低调离职央视。2015年,自费拍摄的调查纪录片,一经播出,引起广泛讨论。

    2013年,原央视主持人崔永元离开央视,目前成立了个人工作室和团队,并在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口述历史。

    2013年,在央视工作了22年的李咏,离开央视,成为中国传媒大学的一名大学老师。

    2013年,原戏曲节目主持人白燕升,结束20年的央视主持人生涯,加盟了香港卫视,担任副台长,主持《香港故事》《两会燕语》等节目。

    2012年,马东离开央视,加盟爱奇艺担任首席内容官一职,后又再创业,成立米未传媒。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