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颜”敦煌:月牙泉“打点滴”求生

古丝绸之路重镇敦煌,由于天然资源被过度开发、植被退化及湿地萎缩等问题,严重威胁当地生态。一些像定西一样原本就是移民村的地方,不得不面临着再次移民。敦煌市政府曾在一份材料上疾呼:“如不尽快解决,敦煌将面临沙进人退,生态失衡的严重后果,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楼兰古国。”

早在1999年,敦煌著名景区月牙泉就已经出现干涸危机。2001年,敦煌市不得不征地300多亩,在月牙泉附近修建了两座渗水池,每年从党河水库引600多万立方米水,对月牙泉进行渗灌补水,以维持水位。

敦煌郊区,一场沙尘暴从戈壁滩上刮起,四个行人向四个不同的方向走去,看上去像迷了路。

由于风沙严重,一名戴着口罩、墨镜的妇女还用了一块纱巾将自己罩起来。在这里,如果不是这样的全副武装,“灰头土脸”将很快展现它的原本意义。

大片的荒漠中,骆驼刺是唯一可见的植物。研究发现,骆驼刺的存在与生长对于维护脆弱的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价值。同时,也意味着此地的生态环境已经非常脆弱。

离开敦煌市不远,就是大片的荒漠,维护公路的工人在难得的一棵沙枣树下遮阳。

地表水相继断流,地下水超量开采,与水资源短缺相伴相生的是敦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到目前,敦煌全市天然林仅存130多万亩,与50年代相比,减少40%;胡杨林仅存14万亩,减少67%;由于湿地面积迅速减少,大量的胡杨死去,工人们把它运出来后会加工成艺术品销售出去。

用来抵御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人工防护林,几乎是这座城市的命脉。

疏勒河难得一见的有水段,一个男人坐在深度不足以没膝的河水里洗澡。疏勒河是甘肃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之一,历史上一直是甘肃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

荒漠化造成大片的无人区,只能偶尔见到几个修建通信设施的野外作业人员。

充当电线杆的木材、石材等工程材料要从很远的地方运来。

戈壁滩,死亡已久的牲畜。

缺水成了农业发展的瓶颈,成年人大批外出打工谋生,孩子们则努力向外考学。图为一位留守妇女从残破的古老城墙边经过。

一块“定西移民欢迎您”的牌子竖立在马路中间,两旁写着“联村联户为富为民,固本强基造福群众”的对联,多少可以让人感受到当年这里一派农业繁荣的景象。定西曾是一个移民村,而如今因为干旱的原因,它面临着再次移民。

敦煌市郊外10多公里外的墩湾村,学校当年的校车牌似乎还很新,而村里俱乐部大门的铁锁都已经生锈。

墩湾村的小学已经外迁,只有几个老人,还住在腾空后的教室里,守着操场西侧的那口枯井。

定西村八组,村民只能自己开着拖拉机到3公里外去拉水。

因干旱无法生存,许多村民不得不面临再次举家外移,重建住房。

在同样缺水的转渠口镇,一个正在地里刨土的中年人,记者问:“你一年这样种地能收入多少钱?”他摇摇头“没钱,刚够吃。”“那折成钱呢?估摸着有多少?”他低头想了想,然后伸出两根黑黑的手指:“两千块吧。”

由于干旱对于农业的直接影响,大批年轻人搬去了城里。对他们来说,即使是打工,收入也会好于种地。

2011年,国务院批准了用47个亿来保护敦煌生态的水利项目,相关的工程已经启动。水利部门的资料显示,此项目将采取“党河干流水系节水+疏勒河干流灌区节水及双塔水库生态泄水+引哈济党调水”方案。然而,47亿能拯救敦煌绿洲吗?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敦煌文物天下闻名,正是因为它在丝路上的特殊位置。这座小城虽然本身默默无闻,但是作为中国西域文明研究的前哨战,却一直都能引起世人的关注。没有人会拒绝敦煌文明的神秘洗礼。不过现代的敦煌文化开发却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瓶颈,究竟什么技术和方式才能最好地弘扬这座古城的魅力呢?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本文为我局第384观察文章,今天我们讲讲敦煌丝绸之路

    今年九月我局曾经介绍过一座西北小城,敦煌。尽管只是酒泉下辖的一座县级市,敦煌在很多中国人心目中的文化历史地位却无比崇高。这里有令无数艺术家动容的艺术瑰宝,有令无数史学家瞩目的古籍文献,有令无数旅游者惊叹的大漠奇景。

    能把这些奇观熔于一炉的,只有敦煌。

    敦煌的文化成果令人啧啧称奇,如何浓墨重彩地介绍也不为过。今天的文章,就带你一览敦煌瑰丽的文化。

    锦缥细展墨花翻

    河东二柳敦煌索

    作为丝绸之路咽喉的河西走廊,一直是历史文化资源富集的区域,甘肃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便有三座位于河西走廊(武威、张掖、敦煌)。这其中,属敦煌的历史遗迹资源最具价值。

    连接东西的河西走廊

    要了解敦煌的文物遗迹,我们得先来复习一下敦煌的地理条件和历史。敦煌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北面的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南面则是与祁连山相连的阿尔金山。

    这种东西向走廊通道地形是河西走廊向西的延伸,但是这样的延伸也差不多止步于敦煌。西面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不易穿越的地形阻隔。敦煌于是成为了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最后一个节点,这里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通往汉区、南疆、柴达木和北疆,天然就是丝路的枢纽。

    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同时也是通向南疆、北疆、青海的枢纽

    (可横屏观看)

    党河则是维系敦煌绿洲的生命线,敦煌的大多数人口和农业种植区域也都分布在党河的冲积扇上。附近的绿洲农业不仅让这座边陲小城能够自给自足,更让来往的商旅军队能够获得前进的给养。敦煌于是成为当时的中西交通的“咽喉锁钥”,被誉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

    从深山中流向敦煌的党河

    尽管汉人中央王朝在强盛时总能把敦煌作为扼守西出通道的最后一道大门,但毕竟处于各种文明的影响范围之内,敦煌的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文化,而是相当多元的混合文化。

    壁画上的商贾队伍

    东晋时期,汉人豪族大举外迁,其中一些就来到了敦煌,带来了大量儒家文化的影响;来自西域的商贾,有些在此定居,为敦煌烙上了西域的印记;安史之乱爆发后,来自青藏的吐蕃占据河西走廊,把神秘的藏文化带来敦煌……

    古代农耕文明在此处并不能保持持久的优势

    历代占据敦煌的政权,都把敦煌作为重要的基地经营,不仅发展农商业,也开发了很多惊艳的文化标志。频现于文人骚客诗句卷宗中的阳关、玉门关,矗立于时间的风蚀中,见证了两千多年的丝路兴衰。埋藏于地下的悬泉置,其“流沙坠简”的历史封存让解忧公主等各国来往使团的形象变得清晰而生动。

    阳关遗址

    玉门关遗址

    而这些历史遗迹中,最富有历史文化价值和代表性的当属敦煌莫高窟,持续1000多年的石窟开凿,让这千年内纷繁复杂的历史风云无不一一镌刻于岩壁的塑像和壁画当中。

    莫高窟

    箧中宝物朽欲死

    谁从柯亭裁新籥

    在莫高窟第323窟发现的《重修莫高窟佛龛碑》(唐代李克让修复莫高窟佛龛时所著),就记载了这座石窟的始建历史和缘由。

    公元366年,两位僧侣乐尊和法良行经敦煌鸣沙山,突然见到山顶有金光笼罩,宛如千佛现身,立即四处募捐,就地建造了第一座石窟,以作纪念。

    鸣沙山

    自此,这一千多年间便不断有人在敦煌开凿石窟,最多时数量达千余个,已被清理发现的也还有700多个。

    这其中,很多石窟中的形象为世人所熟知。

    第257窟中的九色鹿本生故事早在1981年被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成了动画片《九色鹿》,成为了一代80年的童年记忆。

    第257窟中的九色鹿本生故事

    动画片《九色鹿》

    第400窟中的飞天是敦煌艺术中最生动活泼的形象。飞天神像衣带飘举,其轻盈多姿,飘逸美丽的形态令人印象深刻。今天甘肃旅游标志的主体设计正是取自敦煌飞天的形象。

    敦煌飞天

    甘肃旅游标志

    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文化,极具美学、艺术学、哲学、宗教学、历史学、建筑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价值。

    因此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后,随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他们以极低廉的价格骗取了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运出中国或散落民间,严重破坏了莫高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

    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

    在洞中拣选经书

    这位学者以600两白银为代价

    获取了1万多件堪称菁华的敦煌文书

    有鉴于缺乏文物保护意识造成的文物流失,新中国非常重视敦煌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时任总理的周恩来时常关心敦煌莫高窟文物保护,在困难时期先后于1951年和1962年拨款抢修敦煌莫高窟,保住了灿烂的敦煌遗迹。

    极负盛名的卧佛

    这种保护政策延续至今,近年来敦煌研究院更是投入大量资金,先后对石窟进行主体加固,并在外围设置防沙网,延缓这些传奇艺术品的老化。

    除了政府拨款,要解决敦煌遗迹的保护难题,适当的旅游开发还是必须的。但旅游旺季时,石窟内的二氧化碳和水分监测表时常爆表。游客和文物面对面的过程,也是不可避免地伤害文物的过程,新的保护方式看来势在必行。

    来自莫高窟官网

    2014年,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建成,使莫高窟的开放和旅游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通过“数字敦煌”电影和球幕“虚拟洞窟”展示,莫高窟绚丽多彩的石窟艺术和气势恢宏的历史场景被全方位展示。其中,“虚拟洞窟”清晰的实拍、缩放式拉近讲解等让游客有好过现实参观的感受。

    数字展示中心的建成后,已经能够与洞窟交替接待游客和学者(即数字展示中心展示的洞窟在莫高窟中不再开放),减少了洞窟开放数量。在增大游客参观容量的同时,为文物保护和修复提供更大的空间。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播放的佛陀石窟造像

    另一方面,在文化产业不断繁荣的今天,敦煌文化则以舞台剧、歌舞剧、纪录片等诸多艺术形式被搬上舞台和荧幕,让观众不用千里迢迢赶赴当地就能领略其魅力。

    从1979年将莫高窟壁画经典形象“反弹琵琶”搬上舞台的民族舞剧《丝路花语》,到现今极具视觉震撼的实景剧《敦煌盛典》和情景融入式演出《又见敦煌》,乃至更严肃的纪录片《敦煌》,国内的文创产业争相与敦煌产生联系。

    敦煌,几乎已经成为中国古文化遗迹保护的金字招牌。

    作者:冷夜寒星、猫斯图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