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有种族群,他们可能不见世于社会,偶然在你我之间存在,狭义的来说他们是选择对社会采取避世的态度,也并非进入宗教,而是以一种自我放逐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选择自身对生命的态度;而广义的来说,他们是以佛说“不取断灭相,名不杀生”(注1)的态度观察社会的脉动,对于社会采取退而远之的近观,拥有独立思考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则反映在这些人的作品及态度上;这些人,并非全然都是艺术家,我姑且称之为“避俗者”。
说俗气太过狭隘,所谓的俗,是指对一般社会事务的行动与思考,这些避俗者既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最基础的游戏规则自然还是得遵守,基本生活的需求还是存在,居所、生活基本开销、水电瓦斯油米酱醋茶无一不可缺,只是这群人把除了生活基本的需求照顾到之后,其他的物质欲望一律省略,所以当你接触到他们,你会发现这群避俗者对社会有着些微的反动因子,既然对社会没有太高的期待,不如选择对自身生命最有意义的活法。
有位宜兰出生的厨师,毕业后和一般年轻人一样选择到台北这个都会开拓天下,但在都市生活不过几年,便离开台北回到宜兰,在一家不算大规模的旅店中掌厨,以他的手艺,在台北绝对可以自立门户,或者依身在某家星级酒店大展身手,不但薪资优渥,年纪轻轻的他很有机会渐渐在台北这个都市的餐饮业中立足,但他却选择回归乡间,以最低限度的薪资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当我问他为何如此选择时,他回答我,在台北,每天窝在地方不大的居家,睁眼闭眼都是面对着四堵墙,而出去上下班的路上,眼中所见都是汽车的车尾灯,到饭店还是只能面对厨房,“每天只看到墙壁和车屁股的生活,我厌倦了!”,所以他回来宜兰,工作之余可以带着最爱的冲浪板,和自小出生即已熟悉的大海相处,这是他的生活态度。
有位出生基隆的艺术家,从高职美术专科毕业,当完兵后即和张毅、杨惠姗、王侠军共同打造琉璃工坊的事业版图,历经多年的创作学习与琉璃工坊事业版图的变异,他选择退出琉璃工坊,在三芝圆山顶以一个月一万台币的微薄租金,租下了600多平米的空间,一砖一瓦打造出自己生活的空间与创作的园地,木头地板是去低价采购保龄球馆废弃的木质球道一片片手工铺设、没有资金购买烧制琉璃的原料,只能将失败作品熔毁后再去使用,这一切只为了满足他创作的欲望!最初离开琉璃工坊时,车贷还没还清,还得靠亲戚朋友借钱才能勉强温饱,直到现在,即使他的作品已经获得许多画廊的推广,许多收藏家指名收藏他的作品,他的生活依然没有产生变化,“我的创作真正来说是从2008年开始,直到现在我自认还没烧制出我心中最满意的作品”,选择每天在略嫌损破的空间中顶着1200度高温创作作品,这也是他的态度。
去年九月,台湾的商业周刊刊出了一篇热议的文章,章名为《30岁,这些事再做就丢脸了》,作者以在人力银行工作的经验,告诫台湾的年轻人,在国际化竞争的时代,如果不能在30岁之前谋得稳定工作,30岁之后工作机会将会大幅减少,他认为目前台湾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大约22岁,在30岁之前可以尽量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但是梦想需要制订时间表,把人生最精华的时段设定2-3年去圆梦,等到时间表一到,就必须回归正途寻求自己在职场的竞争力,作者以耸动的标题写着《过了29岁,你就是职场老人》、《过了29岁,再求职会被瞧不起》、《有梦最美,但梦不能太多》等等,这些论调的基础建立在台湾目前的困境,因为年轻人在20几岁时没有时间感,对于人生的规划有着太多的变动因素,没有定性加上台湾在国际间的竞争力不足等因素,若无法在30岁之前确立自己一生的职志,甚至进入稳定的职场,将会面对可怕的新一代与国际间的竞争力,从此在职场上进入失能的状态。
若以社会化的适应及工作职场的要求,我无法反驳作者的论点,但是若是某些人本来就不适合太过社会化的进程,在过程中无法满足自我成长的条件,却只会沦为工作机器,反而在这条路上磕磕撞撞,最终一事无成,我倒反而认为寻求自己独一无二的出路才是正途,人类最难得的就是自我意志的成长,最难面对的就是自我,如果能够透过内观自己的型态,找到自己生命的出路,即使年过30,还是一点都不晚!
这和台湾某些年轻人常讲的小确幸无关,台湾也有一种年轻人,面对职场的困境选择逃避,躲回乡下老家开设民宿、开个小型服饰店或是自己开个小咖啡厅圆梦,表面上说的是台湾人幸福感指数很高,年轻人可以选择不在大公司职场竞争,即使开个小咖啡厅一样能谋生,甚至某些大陆的论点曾经大力赞扬台湾的这种幸福感,但是当我们试图撕去这幸福感的创可贴,你会发现血淋淋的失败伤口正在蔓延!小型咖啡厅在都市生存不易,有个调查指出,台北东区的小咖啡厅每隔1-2个月就会轮替;台湾民宿2011年高达3911家民宿,其中还不包含没有核准的非法民宿,面对如此竞争的环境,而那些失败收场的年轻人到哪里去了?还能以幸福感或是小确幸来解释一切吗?
30岁,你可以选择以勇气面对职场国际化的浪潮,正面迎击不作逃兵!你也可以思考自己到底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如果你选择开民宿,那你就必须以正面的思考去寻求民宿维持竞争的力度,或是开咖啡厅,你也要努力将咖啡的品味提升到极致,过了30岁,只要你有自己的目标,即使隐居在乡间,做个避俗者,你也可以开拓出自己生活的意义。
当你观察这些避俗者,你会发现他们的生活虽然把欲望降至最低,但是他们对生命的热情却无比的高涨,他们能忍受简陋的居所、没有电视网络的生活,他们能跳开金钱的思考、对名利权位的留恋,他们是将生命本质发挥到极限的一群人,对他们来说,年龄不是最终的门坎,他们只想完成自己对生命的渴望与意义。
所以说,30岁,再做这些事一点都不丢脸!在普世价值中认定的生存条件只要透过双手挑开,总能拨云见日,最重要的是能够确立自己生命的最终价值与意义,这就是真正作自己的主人。
注1:“不取断灭相,名不杀生”意指,一般杀生是认为把生命结束,但这只是一种现象,所谓不取断灭相是指广义的解释,就是面对任何事情不去强行介入,让事情的过程自己进行,不断灭对事物本质进行的过程,让因缘自己去进行,就是不杀生的行为,所谓“生”并非专指字面上所指的生命,而是生命进程中的过程,所以这是比较广义的说法。
来源:腾讯《大家》
作者:王翎芳,台湾旅游观察家及作家,美食时尚达人,腾讯旅游微博台湾宣传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