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飞:我们为什么崇拜偶像?

(热播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电视剧照,图片源自网络)

《来自星星的你》的潮爆,掀起粉丝们的热烈追捧,这一幕疯狂的场景不得不让我们再次去审视,什么是偶像崇拜?

这里,我想从心理学的角度,而非文化研究的角度去剖析偶像崇拜的几个特征(从文化角度进行阐释的翘楚,大概要算那篇将韩剧解读为女人的A片的文章了)。

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它通过人们对崇拜人物夸大了的社会认知而产生光环效应,将其言行举止加以神圣化并神秘化。瑞士心理学家弗洛姆(Fromm)认为,偶像崇拜是对幻想中杰出人物的依恋,但这种幻想常常被过分地强化或理想化了。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rikson)则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将对父母的养育式依恋移情到对生命中重要人物的认同式依恋之表现。

年龄作用在青少年偶像崇拜中确实扮演着一个关键性的角色,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欲望会不断下降。换言之,在青少年偶像崇拜中,年龄与偶像崇拜的欲望成反比关系。

就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而言,由于青少年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特殊发展阶段,有着既不同于儿童也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青少年偶像崇拜因此可谓是青少年时期的标志性行为表现,更多体现为个人对敬仰人物的热烈迷恋和追逐,时常会为追逐他们而表现出相当的狂热、盲从、缺乏独立自主精神。多数年轻人都将崇拜作为一种生活中的娱乐,他们通过给偶像写信,模仿明星唱歌、着装,收集偶像的私人资料,参加明星俱乐部等等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崇拜和追求。

心理学还认为,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核心问题是心理认同和情感依附:青少年从自我的迷茫状态中走出来,需要通过对一些成年或同龄人中偶像人物的认同来确认自我的价值,即个人在其认知、情感和个性发展上欣赏、接受另一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及外表形象等,并加以崇拜和模仿。从这层意义上讲,青少年偶像崇拜是其特定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附属品”,具有突出的年龄性和过渡性特征。

在实证层面上,笔者曾和香港城市大学的岳晓东教授合作,在香港与内地设计并实施了一项跨区域的比较研究,以检验中学生群体偶像选择中年龄作用的影响及其表现方式。这项研究共选取了1055名香港中学生和1343名广州、南京、南昌的中学生。在香港中学生中,男性占56.8%,女性占43.2%,平均年龄为14.2岁;在广州中学生中,男性占44.5%,女性占55.5%,平均年龄为14.8岁;在南京中学生中,男性占50.6%,女性占48.9%,平均年龄为13.9岁;在南昌中学生中,男性占47.1%,女性占51.4%,平均年龄为14.0岁。选择这四地的中学生,是为了有效地体现中国的地域差异,其中香港代表较为西方化和商业化的地区,广州代表沿海开放地区,南昌代表较为传统的内陆地区,而南京则代表华东的发达地区。

在研究中,我们选取16岁为切分标准,来实际检验是否青少年在16岁前后会有偶像崇拜模式上的显著差异,是否在14-16岁这一区间之内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行为及心理表现最为突出。我们的研究发现,无论是16岁以下还是16岁或以上,其前10名的偶像提名绝大部分为明星,除此之外就是父母亲。而就年龄差异而言,香港所有偶像的提名比例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有所下降。其中16岁以下提名比例大幅度超过16岁以上提名比例者有杨千嬅(10.5%:3.0%)、陈冠希(7.2%:2.1%)、陈亦迅(12.6%:6.6%)、谢霆锋(15.9%:7.2%)、容祖儿(12.6%:4.8%)和陈慧琳(15.9%:10.2%)。这说明,年龄增长对香港中学生对上述偶像的选择意愿确有一定影响。

通过这样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主要有三个特征:

一、青少年偶像崇拜一般起始于12岁,是其青春期心理发展的“附属品”,具有突出的阶段性和过渡性特征;

二、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年龄差异因偶像类别而异。对明星偶像的崇拜一般会在14-16岁达到峰值,并随着年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对杰出人物的崇拜会随着年龄的增加、批判性思维的日臻成熟而呈上升趋势,并在20-22岁达到峰值;对父母长辈等身边人物的即亲感(immediate intimacy)会随着年龄增加、个体的独立而愈发产生要求摆脱对父母情感依附的要求,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三、青少年偶像崇拜表现出具有延续性的新时代特征,对偶像的崇拜会延续到25岁之后,甚至30岁的成人阶段。特别是杰出人物的崇拜,会逐步转换成榜样学习。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把崇拜偶像的起始年龄归纳为12岁符合绝大多数心理发展理论对青春期的划分。12岁是个体由儿童期向成人期过渡的起始年龄,比如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12岁是转移性本能冲动,寻找爱恋对象的开始;在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12岁是建立自我同一性(identity)的开始阶段;在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中,12岁是儿童开始拥有最高级思维运演的起始阶段。所以就此可以相应认为,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起源于青春期的开始,是心理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变过程中的伴随现象。

而在12岁到18岁阶段,年龄作用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欲望成反比关系,并于14-16岁达到峰值。在这一段时期内,由于青春期“自我中心状态”的作用,青少年对理想和现实的区分并没有如成年人一般完善,批判式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尚未形成。受到这一层认知发展的限制,青少年会对自我缺乏清醒的批判认识,从而沉湎于对偶像热烈的梦幻和疯狂的追逐之中,而忽略对其成功背后的努力及人格塑造方面的认同。

笔者曾经戏言,有没有偶像崇拜以及崇拜的严重程度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年轻的标志。在一个全民皆看韩剧的时代里,那些疯狂追星的妈妈级别的成年人,他们的心理模式又是如何呢?这是否意味着“偶像崇拜的青春期”正在延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希望可以有更多的学者加入探讨。

来源:腾讯《大家》

作者:严飞,《纵横周刊》香港文化研究员、《独立阅读》撰稿人、媒体书评专栏作家,著有《还君明珠香港琐谈》、《门槛上的香港》、《我要的香港》。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