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投资38.8亿元、预计销售收入240亿元的项目,签约两年后,悄然取消;一个投资2.6亿元、拟征地177.2亩的项目,却成了涉嫌诈骗的工具。发生在陕西的两起政府招商引资项目受骗事件,让人深思。(3月21日《人民日报》)
政府招商都敢行骗,这些“骗子”胆子可真肥。究竟是“骗术”过于“精巧”还是某些政府部门过于盲目?除此之外, 2007年江苏省赣榆县石桥镇也曾出现过政府招商被骗的情况。政府招商被骗已非个案,其背后还有着更多的令人深思之处。
“骗子”之所以存在,直接原因在于政府的招商“饥荒”。招商工作历来是不少政府心中“不死的痛”,尤其是对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更要喊出工业强市、工业强县的口号,以图促进经济发展。但也正因相对落后,要想引进好的项目便更加困难。为了招好商,有的选择设立招商局或驻外办事处,使用“四千万”: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请人回来考察项目;也有的采取分派任务,强行制定招商目标,再分摊到下级部门中去,让基层苦不堪言。
不可否认,这些努力有时候确能招来好的项目。但是,“四千万”的存在,更让一些心怀不轨的人看到了“商机”。
为引进项目,一些政府不惜抛出十足的优惠政策,土地半卖半送不说,还要帮助客商建厂房,向客商打下各种各样的包票。对此,“骗子”们出现了,有的选择“空手套白狼”,一手拿着优惠的土地,另一手再去向他人招商;也有的直接拿政府信誉肥私,以政府的名义,非法骗取老百姓钱财,如此招来的只不过是一个个“水货”。
用“水货”来应对招商“饥荒”,其背后根源是少数人错位的政绩观,不仅会带来公共资源的闲置浪费,更是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还会伤及政府公信力。
十八大报告发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强音,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已成改革核心。对招商项目而言,其“生命力”如何,不是人为软磨硬泡便能成功的,更多的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政府部门应作为服务者而不能为主导者,企业需要什么,政府再对接服务什么,这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也才是服务型政府应该做到的。
作者:冬月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