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向秋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一位8旬老人便背着大桶包穿梭于四川省遂宁市大街小巷开始“收荒”。到了上班时间,他便到遂宁市卫生局、血站及当地几家大医院办公室,出来时包里满是矿泉水瓶和废旧报刊、纸板等,包里的“废物”经过老人的手后都“变废为宝”,换成了一册册图书……(3月5日《华西都市报》)
这位8旬老人名叫刘图恥,曾担任原遂宁县(现遂宁市)卫生局副局长、遂宁市人民政府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副县级)等职务。8年来,他行了万里路,回收了上万斤报纸和废品,变卖了近3万的现金,换(买)回了1万多册图书,支持建立农村小学爱心读书室5个,村卫生室阅览室2个;救助孤残留守儿童6人,贫困残疾老人4人,送给帮扶资金6500余元……
刘图恥作为副县级退休干部、高龄老人,没有选择颐养天年,饴含抱孙,享受天伦之乐,而是主动选择拾荒助学助老。他的身上,有着一颗高尚的仁爱之心。
爱心没有年龄和身份限制。刘图恥老人坚持拾荒助学助老,特别之处有两点,一是他的年龄,二是他的身份。他在70多岁,途经一所偏僻乡村小学的时候,发现学校条件极差,学生没有课外书籍,从此萌发改善校园环境,建立图书室的念头,并开始付诸实践。刘图恥老人本是副县级退休干部,生活本可以过得很好,但他无怨无悔地选择了拾荒助学助老,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份爱心事业上。老人为了奉献爱心,不向年龄低头,崇高之举感人至深。
为奉献爱心不惜放下身份。刘图恥老人在古稀之年迸发火热爱心,他本可以捐出部分退休工资,坐在家里奉献爱心,这样也值得称道。但是,为了把“爱心事业”做实做大,他放着清福不享,却甘愿当起了成天与破烂打交通的拾荒匠。老人非常注重拾荒的策略和效率,他早晨在大街小巷收荒,到上班时间则辗转到卫生局、血站、医院回收废旧报纸,把“聪明才智”充分用在了拾荒上。老人为了拾荒助学,成天忙忙碌碌,虽然放下了身份,但形象却在人们心目中高大起来,他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长期的坚持铸就人间大爱。毛泽东同志曾讲:“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刘图恥老人在古稀之年开始拾荒助学,济困扶贫,到耄耋之年仍然坚持不辍,实属不易,难能可贵。老人的爱心帮扶行为,没有人要求和逼近他,也不是为了图回报,而是他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老人以此感到幸福快乐和充实,他的行为,体现了人间的无私大爱。
感动的力量来自于行动,来自于持之以恒的坚持。刘图恥老人的仁爱之心和善良举动,感动并震撼着人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