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投诉”已成为“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新亮点,开通以来涉及城市建设、流浪犬收容、燃放烟花爆竹、危害公共安全等的来电数量明显增加。关注这些与自己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的问题,显示出市民公共意识在不断增强。(新华网2月25日)
“公益投诉”,顾名思义,指超出单纯的个人利益,不以个人索赔为目的,一人投诉众人受益,带有鲜明公益色彩的投诉,更是公民意识的体现。
也许,有人觉得“公益投诉”就是爱管“闲事”。对于他们来说,凡是跟自己无关的事、不侵犯我个人利益的事都是“闲事”,就应“高高挂起”。殊不知,对“闲事”退避三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伤害的可能是整个社会,损失也会落到每一个人身上。
时下,城市中的阶层属性错综复杂,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千差万别,不同社会群体对城市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的人,一味向城市索取,拿走下水井盖,拿走公交车椅垫,拿走花坛里的花草,拿走公共垃圾桶;有的人,只想冲城市发泄,毁坏公共设施,弄脏搞乱市容环境;有的人,总是对城市缺少归属感,对公益不闻不问。
他们对城市的态度,说明在他们心中尚未理清一个问题:人和城市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是城市的附属品,还是城市的主人?与之相比,在“公益投诉者”的心中,问题的答案已清晰可见。城市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它与人的互动可以是恶性的,也可以是良性的,不同的公民心态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你是主人,就会主动关注、关心城市的一切,如果把自己视为置之度外的看客,漠视城市的疾患,城市也不会对你敞开幸福的大门。
“公益投诉者”用公心和公德告诉人们:真正的城市主人应该以何种心态和行为来对待自己的城市。正如春晚小品所言,“你把城市当家,城市才能把你当亲人”。“城市是我家,美好靠大家”,并非高调的口号,更蕴含着人与城市和谐共处的奥妙。
当然,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仅有公民意识的觉醒是不够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妨多听听民间的声音,会使城市建设更加人性化。城市管理者有责任、有义务创造更多条件,让市民反映城市的问题,建言献策于城市的建设发展,并积极、认真听取建议、投诉,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如果投诉得不到及时解决,无疑会大大挫伤市民的公益之心。反之,普通市民的投诉、建议如果能被迅捷落实、处理,既是政府转变工作作风的体现,更有益于公信力的提升。
笔者认为,我们把城市当家,城市也会把我们当亲人,如果更多市民能增强公民意识,热心于“公益投诉”,我们的城市会越来越好,我们的幸福指数也会越来越高。
作者:乔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