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的铁路春运 半个世纪的温暖回家路

 作者:袁宝

1956年开始参加铁路春运的列车员王化才,指着1985年参加春运的列车员刘德全说:“他们的条件比我们好多咯,都没跑过那种没有车门的拉人货车。”刘德全又指指2012年开始参加春运的列车员蒋伊心说:“他们的条件才比我们好多了呢,没在那闷罐子车里体验过人贴人。”(2月20日中国新闻网)

春运,在往来旅客眼中,是一张争购的车票,在铁路职工心中,是一场必打的硬仗;在政府部门工作中,年年是集中部署的重点。60年一甲子。从1951年到2014年的马年,粮票、布票、油票到车票等很多特有的历史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纷纷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车票”却愈演愈烈,日益成为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和街头巷尾的谈资。

从1954年可查证的春运客流量73万人次到2014年2.58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有3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的1/3,春运也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

有这样一个说法,中国的春运现象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它蕴含了所有的“中国特色”。如果想知道中国60年中在经济、政策上有何变化,60年返乡的路可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一张回乡的车票可以显现所有的温馨和矛盾、争议和趋同、发展和不足,也印证着“传统”与“现代”、“抗拒”与“接受”、“稳定”与“变革”,文化习俗与现代社会经济、政策的交织渗透。

转眼间,铁路春运走了60年,多年前,通宵排队买票、恶劣的天气下排队候车、脏乱车厢里乘车的经历,也许还让人们记忆犹新。铁路火车票从马粪纸车票到硬纸板车票再到卡片式、密码防伪式车票再到今天的实名制车票,再到现如今的互联网购票、手机购票、电话购票、自助售票机进校园、自助售票机下乡等等一系列快捷购票方式的推广,给人们买票带来了极大的方便。60年铁路春运的进步,也印证了我们国家国富力强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铁路和中国经济发展60年的缩影。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发展和人员流动的增加,虽然城乡差距将逐渐降低,但探亲客流将让“春运”永远不会成为历史的名词。不知再过60年,我们又将如何回忆这段历史?

60年,中国铁路春运已经烙在了一代又一代旅客的记忆里,春运列车还在出发,中国春运还在继续,中国铁路人一直在努力,努力送给旅客一个温暖的回家路。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