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成都市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深化领导干部“走读”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区(市)县要把“走读”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纳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有序推进、务求实效。(《人民网》3月25日)
“干部走读”指干部所在单位与家庭不在一地,尤其是工作在乡镇而家安在城里,需要每天回家或是每周回家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社会上的议论多是批评性的,认为这些干部脱离群众、作风漂浮、官僚主义,造成行政成本增加和腐败。
“干部走读”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社会结构变化和干部人事制度的产物。一些地方党委和组织部门也采取了不少措施试图减少这种现象,但是收效并不明显,“走读”现象并没有真正减少,“住读”干部的作风也没有明显改善。
严禁干部“走读”,使干部不用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往返以致贻误工作,而是有更充沛的精力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民生,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问题,方便24小时为民服务。为此,要严格执行对干部的去向监督,杜绝一些领导干部打着进城办事、衔接工作等幌子借故脱岗。要让干部驻扎工作单位,即磨练干部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职业意识,也使干部脱离“居住城镇化、工作机关化”的表面,真正服务于民。另外,严禁干部“走读”也使群众看到干部队伍自身的主动转变,使群众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并获得实惠,有利于政府执政为民形象的宣传,促进干部群众鱼水关系的大力推进。
有的人就说:“出台严格的‘干部走读’制度太不近人情”。其实“走读”制度并非“不近人情”,只要踏实干好本职工作,遵守作息纪律规定,不“走偏”,更不“走过”,正常的“干部走读”是不会违反“走读”规定的。而对于那些一门心思、变着戏法想打“擦边走读”主意的少数人来说肯定“铁面无私”、“冷血无情”。
整治干部“走读”现象,思想引导、制度纪律、监督纪律缺一不可。各地在开展落实的过程中不仅要禁的有力,更要禁的有理,让干部形成自愿“不走读”的思想,当仁不让的反对“候鸟”风气、发扬“鱼水”关系,让干部和群众真正成为一家人。
(文/李莫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