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3月20日电,与中央公开透明的行政体制改革坚定决心相比,不少地方在政务公开时喜欢遮遮掩掩。编制预算说明时,谈到资金结转、预算支出时动辄在“亿元”单位后边加个“等”;在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里,蜻蜓点水列出一个支出项目,用“等等”代替几十个项目“鱼目混珠”的情况比比皆是。(《新华网》,3月20日)
早前“八项规定”中就明确提出要“三务公开”,不仅“三公经费”要实行公开,打造阳光财政,更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在不少地方,政府信息往往“公而不开”,不是“形式主义”的放上一篇长长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就是“堂而皇之”的罗列“一大堆数据”,连检查机关的“专业人士”都是“云里雾里看花”,朦朦胧胧,何尝普通老百姓呢?
现如今,“等等”、“空空”现象早已是司空见惯,不失为各级政府应付上级检查的“新手段”,如此一来,看似政务信息已公开、透明化,可老百姓仍然是“一头雾水”,既应付了上级的“脸色”,又封住了百姓的“嘴巴”,看似一箭双雕实则害人害己。
政府既然提出要“信息公开”,并非要惩治贪污受贿官员,而是要给百姓吃一颗“定心丸”,可根据事实来看,当真是“定心丸”,而不是“迷魂针”?信息尚未公开的“等等”、“空空”现象早已不知不觉中伤害了百姓,又该如何恢复?对政府部门来说,信息不公开不过是小事,是继续“招摇撞骗”的手段而已;可对百姓来说,就是大事,连上级部门财政的收支,哪些用途都搞不清楚,如何放心没有所谓的“吃拿卡要”。
因此,不能让百姓的知情权再“等来等去”了。为便于群众监督,信息公开可以由“文字式”变成“表格式”,数据排列时以民众关心程度由高到低为序进行排列,也可由专业人员设计制作出专用的格式模板,各级各地政府统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统一口径和计算方式如实填写。如此一来,制定统一的标准严格要求,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规避“徇私枉法”现象,信息公开化不再“难于上青天”。
(文/凌清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