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曾有名言:“一个行动比一打纲领还重要。”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国蓬勃开展,如何让教育实践活动走得真、走得实、走得好,关键在于行动,在具体实践中要做到“八问于民”。
一是尊重群众,问政于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人民群众是智慧的源泉,改革发展体会最清楚;人民群众是施政的基础,政令得失反映最真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敢于问政于民。如果不闻不问、闭目塞听、刚愎自用、一意孤行,那么,制定的政策就难以体现民意、实现民利,作出的决策就难以做到民主、科学,所想往往非民之所想,所急往往非民之所急,所办往往非民之所需,所干往往非民之所盼。
二是服务群众,问需于民。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放下架子,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要多想群众冷暖、少想个人“政绩”,多搞“雪中送炭”、少搞“锦上添花”,多办具体实事、少讲空话套话。只有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才能摸准群众的脉搏,贴近群众的心窝。只有与群众结友,问得真切、问得实际、问得关键,才能体察到群众的冷暖,了解到群众的渴望,才能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才能使党的各项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三是依靠群众,问计于民。《尚书》有言,“好问则裕,自用则小。”政治乃众人之事,治国理政,亲身征询于田野,虚心问计于百姓,才能把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凝聚民心民智民力。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坚持解决问题的方案从群众中来、办法到群众中找,以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胸怀,以眼睛向下、甘当小学生的决心,拜群众为师,从群众的具体建议中发现“金点子”,在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中寻找思路对策,真心诚意同群众一道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使作出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充分体现民意。
四是贴近群众,问智于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智慧和力量,要主动贴近群众,问智于民,应当如毛泽东所说,迈开你的两脚,到你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学孔夫子的“每事问”。只有多看、多问、多听,虚心向群众学习、请教,才能看透情况、摸清底子,继而找准症结、明确对策。要从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发掘真理之源,从群众的首创精神中吸取思想之光,善于在群众的前沿探索中寻找理论创新的生长点,始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群众的实践沃土。坚持这样做,就能向群众“问”出真知灼见,“问”出改革发展的有效途径。
五是引导群众,问效于民。“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群众的“牢骚”去掉“不合理”因素后,就是民意“晴雨表”。党员干部要走出“空调屋”,多进“百姓门”,善于听取群众的“牢骚”,从中体察民心民意、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要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做些管长远、惠民生的实事,少搞点花架子、轰轰烈烈的大场面。
六是理解群众,问难于民。民生是老百姓的诉求,民意是老百姓的心愿,民情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温度计”。因此,要察民情、解民忧、排民难,主动结几门“穷亲”、交一群“草根朋友”,把心思集中在“真干事”上,把本领用在“多干事”上,把目标放在“干成事”上,在“接地气”的过程中,为群众解决好那些长期困扰而没得到落实的现实问题,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努力让基层群众从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七是团结群众,问弊于民。历史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和政权,如果顺应民心,依靠群众,必然会政治清明、兴盛繁荣、长治久安;如果违逆民意、脱离群众,注定会乱象横生、衰落败亡。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也面临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等“四种考验”,出现了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种危险”,以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就难以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规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走近群众,问弊于民,要将党员干部这条“鱼”,投放在人民群众的“水”中,让“鱼”因为有“水”而欢快地存活,让“水”因为有“鱼”而生机蓬勃。
八是相信群众,问廉于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要谨记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之古语,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敢于问廉于民,让群众参与、监督、评价党的重大决策,使问廉于民成为党风廉政建设的 “风向标”。
(文/君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