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群众路线的傻支书

张建,男,出生于1969年7月,中共党员,自2005年1月任青龙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以创新的思维,锐意进取的精神,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他带领青龙村全体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广大党员和群众的赞誉。

一边是年薪超过10万元的煤矿管理者,一边是月薪不足400元的村干部,两份待遇悬殊的工作,你会作何选择?面对“诱惑”,张建毅然选择了后者。2005年1月,张建放弃了“高官厚禄”回青龙村担任党支部书记。10年时间,“傻书记”张建始终以创新的思维,锐意进取的精神,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带领青龙村全体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广大党员和群众的交口称赞,并屡次获得市、县多项表彰奖励;7年时间,青龙村由产值不过百万的“贫困村”转化成生产总值122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7100元的“小康村”。2009年、2011年连续两年张建同志被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2011年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纪委书记贺国强同志视察青龙村新村建设时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期,青龙村获得省新村建设“熊猫奖”; 2013年10月,青龙村作为“大禹杯”点评考核点得到了市、县充分肯定。

一、带出党员先锋路。“要想发展快,全靠支部带;要想发展好,全靠党员领着跑”,这是张建常说的一句话。在班子建设方面,他提出了建设一个好的支部班子、带出一支好的党员队伍和农村服务志愿者队伍、健全一套好的工作制度、探索一个好的工作机制、创建一个好的乡村环境“五个好”的工作目标,逐步构建出了一支以村支部为核心,以村两委干部为主体,村党员、群众代表共同参与的功能健全、运转有序、服务便捷的村级管理队伍。目前,青龙村党员助耕服务队、夜间巡逻队、村容保持环卫队等5支队伍、31名党员,全方位、多职能地为村民生产、生活服务。同时,建立健全“两委”班子成员联系群众的工作制度,带头深入到组、院落、农户家中了解民意,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先后解决群众困难200余件、化解矛盾纠纷30余次。今年3月,青龙村 “百千万大调研”活动接受了中央、省、市主流媒体的采访报道。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带领全村党员开展了当好一名联络员、带好一片群众、帮扶一家困难户、献一计之长、作一份奉献的“五个一”活动和“优美庭院、幸福农家”、“星级党员户”创评活动,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党员队伍内在活力,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支部班子成员带头建立联系点25个,结对帮扶45户;2013年以来,共评定优美庭院7个、幸福农家13户、星级党员户6户,发展党员6名,培养后备干部10名,切实为全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创先争优提供了强劲的“政治引擎”和“榜样力量”。

二、创出灾后重生路。5.12特大地震,青龙村全村水库、提灌站、山平塘、饮水设施全部受损,房屋垮塌108户,严重损毁无法居住的144户。当时,一位朋友承诺月薪3万元主动邀请张建同志帮其管理煤矿,但他委婉地拒绝了,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坚守一线,带领村民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饿了就啃几口方便面面饼、困了就坐在地上靠着树休息一会……他掏出所有的5万元积蓄,为群众购买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物资。在临时安置初期,各地帐篷、彩条布价格飞涨,而且货源奇缺,不少受灾群众吃住在露天坝里,生活异常艰苦。张建想尽一切办法,通过朋友关系从重庆买回了10万平方米的彩条布,通过镇政府协调分发到全镇受灾群众手中,解决了当地灾民临时住宿难题。灾后重建中,他提出“以分散安置为主,小集中安置为辅”的农房重建思路,推行“四统一、三投入”重建模式,把灾后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与改善村民生活,促进生产发展结合起来,先后组织协调资金685万元,并捐资捐物26万元,带领党员群众投工投劳修建村组道路5.5公里,完成350米河堤整治和18口塘埝、2处提灌站、6000余米沟渠整修,修建自来水厂1个,解决了1000人的饮水问题,修建了550㎡的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包括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示范站、村卫生站、村民活动室,图书室,并配置健身器材9套,大大优化了村民活动场所、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如今的青龙博爱新村绿水环绕、翠柳拂堤,民居横成行、纵成列、道路交通、生活休闲设施完善,成为全县乃至全省灾后重建的一大亮点。

三、领出群众致富路。灾后重建完成了,如何实现经济恢复性发展、妥善处置因灾毁损的耕地、有效帮助村民致富增收?张建决定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入手,在继续搞好水稻制种、稻田蘑菇等经济作物的同时,带领村民积极探索“把招商引资与农村土地流转相结合,把增收致富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把产业发展与恢复灾毁耕地相结合”的崭新发展模式,发动群众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整合灾毁耕地复垦和招商引资,将村后灾损耕地进行重新规划,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引入种养大户35户,建设水产养殖池塘,大力发展莲藕种植和鳝鱼、小龙虾养殖,形成了200余亩的特色生态养殖园,直接带富群众18户、年人均增收1265元;积极引导群众对荒山荒坡进行利用,投入资金120万,领头成立“安县红心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种养大户13户,形成了300余亩的红心猕猴桃栽培种植和产品加工基地,直接带富群众12户、年人均增收1024元。同时,全村水稻制种面积达300余亩、花木种植面积达200亩,村年增收超过100万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今的张建又在思考以“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民生活”为主要资源,把发展观光农业和农家旅游,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目前,3家农家乐初具规模,有效安置闲散劳动力42人。

(文/君笑)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