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国各地都掀起地方主要领导干部联系落后乡村的“挂帮扶”活动。笔者认为,让常年坐机关,听汇报的领导干部多下基层,到群众中去了解基层实际是件好事,这样的做法能拉近了官员与百姓的距离,融洽了党群干群的关系,部分领导干部为自己挂帮扶的村社百姓也办了不少实事、好事,切实解决了这些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值得称赞。
但我们应该看到,能让地方主要领导挂帮扶的村社毕竟只是少数,绝大多数村社还是未能拥有能人帮扶的机会。新闻媒体报道往往集中在少数有背景人物联系的村社,惊叹这些地方日新月异的变化,高唱走基层活动的成绩。这显然难有说服力去赢得群众的信任。
主要领导干部“挂帮扶”确实能让地方群众受益,正如媒体报道那样成效显著。因为,有了地方主要领导联系的村社,各种惠农项目资金的争取会变得相对容易。比如,多年未通的水泥路在地方主要领导的关注下立即开工建设了,常年未精修的塘堰再也不愁没有足够的资金项目支持了。可其中暴露的问题也值得深思。现在我们党培育的党政领导干部都要下基层锻炼几年,但多是来去匆匆。让人民和地方基层政府感觉组织下派的领导干部走基层锻炼只是“走秀”。这样的现象违背了群众路线的初衷,是不可取的,让干部走进基层避免走形式迫在眉睫。
央视《走基层》栏目的片头语这样说道:“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们的脚下沾满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 要使干部“上山下乡”走基层不致沦为“走秀”,干部就首先必须在思想上对“走基层”真正有正确认识,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摒弃错误的政绩观。领导干部内心要多关注村社实际,下乡前要杜绝事先打招呼现象,访谈时要立足田间地头,项目安排方面要实事求是,公平合理去处理。相信带着真情实意践行群众路线,变“输血”为“造血”,依靠科技产业项目而不是简单的帮扶去改变落后地区面貌,就会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
作者:豫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