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候微光】“鬼子”在哪儿

文|赵青

真正的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这场战争留下的痕迹今天却随处可见。近年来“打鬼子”的抗日剧愈演愈烈。在这类影视中,狰狞弱智的鬼子都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国人也习惯在银幕上看到鬼子在八路军、游击队员面前瞬间灰飞烟灭。徒手撕劈鬼子、手榴弹打下敌机、飞刀毙日军的场景频频上演,甚至浙江横店影视城因此发明了“手撕鬼子”的菜。

我们一直有娱乐鬼子的传统。《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和《地道战》之类的经典影片早就塑造并且规定了鬼子的形象:凶残、暴戾、丑陋、愚蠢、好色、神态阴森、目光阴鸷。如果说新中国解放后的电影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而带有不可避免的面具化倾向,是出于鼓舞民族自信心的考虑,那么近些年我们的有些影视作品就显得过于夸张了。

除了影视剧,各地景点、红色旅游区内打鬼子的表演也并不少见,尤其是在那些曾经在抗战时期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革命老区。在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省武乡县,大型实景演出《太行山》在几公里的场地内展开,场面震撼。但同时也有不少景区的表演,更像是为了吸引观众购买门票而进行的戏噱和恶搞。

抗战是民族的痛史。八年中中华民族爆发的空前凝聚力,坚韧不拔、决不言败的抵抗意志,今天仍是我们的财富。可当大家把抗日剧当成武侠剧和搞笑游戏来看待时,整个民族曾经的耻辱和磨难,也随之轻松地被娱乐、被消费,也被忘记了。当戏谑文化、商业和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特殊审美趣味互相作用时,我们就变成了一群对过去那段惨痛历史的娱乐围观者。

这种围观,甚至狂欢,会让人担心我们的年轻一代是否真的了解那段历史。实际上,我们对中日战时历史的了解始终并不完整和全面,有关抗战的严肃讨论也一直很有限。那段历史,早在冷战初期就被掩埋,而直到今天还有人愿意用冷战思维去解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中日关系恶化的今天,双方都需要公正完整地审视历史,理解积怨。我们反复批评日本政府不应忘记历史的时候,自己的文化也不应把历史当作儿戏。用那些不真实的假象描写过去,臆造历史,并不能打败对手。

8月15日,是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这个日子,需要纪念,也应思考。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