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一人拎一颗核武器——美国“枪支文化”不值得赞美

美国得克萨斯州一个聚会上,两名男子在与另外两人讨论关于世界杯的话题时,因意见不合爆发激烈争论。其中一人从汽车中拿出手枪击中另外两人,后被逮捕,被击中的两人最后抢救及时没有死亡。哪场比赛吵得这么厉害搞到要开枪?警察没有透露。

这个“聊球变成枪击案”的报道,是《南方都市报》在“极品世界杯”的稿件中出现的。“极品世界杯”混录了刚刚结束的巴西世界杯期间“各种狗血的、悲催的、痛楚的、匪夷所思的事件”,中外杂陈。在这些事件中,得克萨斯州的聊球枪击案,不是最狗血,不是最悲惨,不是最痛楚,不是最匪夷所思。在美国发生的所有枪击案中,这个枪击案或许也应该属于最不令人震惊的一类。

“聊球变成枪击案”,能够进行多义性的理解。它可以理解为“聊球竟然导致枪击”,表明聊球能有多火爆;也可以理解为“聊个球都能动枪”,表明枪击在美国是多寻常。对很多人来说,恐怕更倾向于作后一种理解。美国枪击案的新闻经常会有。枪伤两人,放在世界杯里面,还有点作“极品”去调侃的本钱;放在美国枪击案里面,简直没有报道价值。

仅在世界杯这一个时间里,媒体上报道的美国枪击案就多不胜数:

6月24日,迈阿密市郊发生一起枪击案造成2人死亡、10人受伤。6月29日,新奥尔良市发生枪击案,9人受伤。6月最后一个周末,纽约5大区均传出枪声,2人死亡,14人受伤。7月4日,芝加哥发生枪支暴力事件,死亡17人。7月5日凌晨,休斯敦的国庆派对“加勒比海音乐节”上一名男子开枪击中4人。7月5日晚间,印第安纳州一夜总会因两人争吵引发枪击事件,7人受伤。7月8日,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家庭冲突,一名84岁老人枪伤49岁的儿子,被11岁的孙子击毙。7月9日,田纳西州一军械库一名国民警卫队士兵被枪击身亡。同日,休斯敦一民宅枪击案6死1伤,死者中有4名孩子……

在此期间,媒体关于美国枪击案最狗血的报道是,路易斯安纳州警方处置一起未造成伤亡的枪击案时,逮捕一名29岁女模,该女模在侦讯中突然露出阴户对准警察,警方以非法持有枪械以及猥亵罪将女模移送法办。关于美国枪击案最令人感慨的报道是,美国平均每天有87人死于枪击、183人受到与枪支相关的伤害。

(资料图:当地时间2014年6月10日,美国俄勒冈州特劳戴尔市一所高中发生枪击事件,一名学生和枪手死亡。图为当地民众烛光守夜。CFP供图)

美国枪击案频发,为什么不能控枪、限枪或禁枪,多有人解释,因为宪法、因为自建国开始的传统、因为权利。奥巴马因控枪无力,既面临舆论压力,也因枪支泛滥自叹“羞为美国人”。不过,在舆论的另一端,拥有枪支的权利,是美国步枪协会及其会员、其资助的国会议员、其背后的军火商的坚持,甚至远望美国的部分中国人也释之为美国制度和价值的优越体现。

既然枪支不能限制,枪击案还要频频发生,那就只好委屈大家,各保安全。近期媒体报道,针对校园枪击案多发,一家公司推出“保命毯”,每块售价1000美元。近期媒体还介绍了美国联邦调查局针对民众的枪击案应对指导:逃跑、躲避、反击。FBI要求逃跑,商家卖“保命毯”,这是应对枪击的官民应对。持枪自由和逃跑自由、披保命毯子的自由,算是交相辉映吧。

普通人可以拥有枪支,美国不是唯一,在欧美,通过一定程序可以拥有枪支,几乎是普遍现象。在挪威,买枪甚至无需登记;在瑞士,所有20至34岁身体健全的男性更是被要求备有全自动枪械。但枪击案发生的机会,美国首屈一指。数据说,美国枪击致人死亡的案件频率是高收入国家的15倍,是北约其他国家的10倍。

枪击案多发,是枪支太多,是社会焦虑和社会冲突更严重,还是超大型社会在枪支问题上的特殊性,或许难以凭印象作结论。但可以设想,这么多枪击案如果发生在其他国家,例如法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是否也不会产生限制枪支的法律变更呢?

现在中国是禁止拥有枪支的,如果枪击案频发,你会支持更加严厉地查禁枪支,还是主张每个人都能拥有枪支以便抗衡枪击犯罪呢?如果枪击案频发,政府只能提出逃跑、躲避、反击的良民应对方略,舆论是会笑掉大牙还是会愤怒不已?

有人认为,如果人人有枪,罪犯就不至于太猖狂。但罪犯难道不会拥有更好的枪支、更熟练地使用,以取得“竞争优势”吗?如果人人有枪有利于安全,能让不公之事因恐惧于后果而减少,那一人一颗核武器岂不更能保证天下太平?

站在远处,我不便对美国的自由拥枪和自由逃跑、自由披“保命毯”说什么,但可以说的是,对枪支是否限制,这是美国人的问题。如果它要变,那是美国人愿意有新的枪支管理,而不再守卫其“枪支文化”;如果它不变,那也是美国的“枪支文化”和美国的“有枪生活方式”、“有枪制度模式”,愿意每年让3万人被枪打死而已。为之而粉饰,为之而赞美,甚至心向往之,是毫无道理的。

怎样管理枪支,跟自由、权利、民主没有什么关系。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等严格管理枪支的国家,难道自由、权利和民主及其保障就比美国少一点吗?在南美,枪支自由带来的不是治安保障而是治安混乱。非洲的一些地方,枪支泛滥没有诞生出良好国家治理,也没有保障基本的安全,反而只是产生更方便的暴力乃至种族杀戮。

作者:刘洪波,当代著名杂文家、评论家。《长江日报》评论部主任。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