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兴杰:中俄距离结盟有多远?

5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上海见证了中俄两国政府《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以及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股份公司《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的签署。这一协议的签署也揭开了普京此次访华的一个谜底,中俄持续十几年的天然气合同终于尘埃落定,为中俄战略关系增加了物质保障。

普京此次访华见证了中俄三十多份协议的签署,天然气合同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份。两国元首还历史性地参加了中俄海军军演的仪式,在全球地缘政治震荡的时刻,中俄高调合作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一道风景线。

(5月20日,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俄罗斯总统普京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当日,两国元首在上海举行了会谈。)

中俄同盟已经成为西方媒体的解读中俄关系的一条线索,吊诡的是普京访华之前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已经澄清了中俄之间不是同盟关系。而两国元首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也没有同盟的字眼,换言之,无论主观意愿还是客观事实,中俄关系还没有走到盟友的程度。

但为什么外部世界会将中俄视为同盟关系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俄关系的动力符合结盟的规律,即制衡威胁是走向同盟的根本原因。中俄关系的确体现在战略层面的比较多,比如协调外交立场、举行军事演习等等,在传统的国际安全领域,中俄的确是准同盟关系,或者没有盟约的盟友,但是在战术层面,比如经贸、人文、价值观等领域大异其趣。中俄是欧亚大陆的大国,都有各自的战略目标和利益,结盟对彼此都是不小的束缚。

中俄联合声明中指出,“全球竞争较量加剧”,中俄两国在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也是中俄接近的大背景和动力所在。乌克兰危机与中国沿海的纷争使中俄两国需要相互借重,而无论乌克兰危机还是东亚的海上争端都与美国有关,欧亚大陆两端同时出现热点对美国来说也是个不小的麻烦,同时挑战中俄两个大国,也让美国颇多踌躇。乌克兰危机让俄罗斯陷入孤立之中,欧美已经对俄罗斯采取三轮制裁,并暂时将俄罗斯踢出了八国集团。

一直奉行双头鹰的欧亚主义政策的俄罗斯也在东方寻找支持。为了获得中国的支持,普京也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在中国的核心利益上做出比较明确的表态。联合声明中把日本“点了名”,表明普京在中日对峙中站在中国一方:“中俄将共同举办二战欧洲和亚洲战场战胜德国法西斯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70周年庆祝活动,继续坚决反对歪曲历史和破坏战后国际秩序的图谋。”

很明显,德国的法西斯主义是死马,无论中国还是俄罗斯都在努力发展与德国的关系,而日本的法西斯主义却是现实问题,安倍解禁集体自卫权,寻求正常国家的地位,在外交上安倍“积极有为”,包括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也是如此。俄罗斯是将乌克兰临时政府视为法西斯主义分子,但是在联合声明中并没有体现这一点。

共同维护二战胜利成果是中俄关系的一个基础,当下全球政治处于一个“冰山消融”的时期,冷战终结之后的国际秩序正在解体,经过反恐战争和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主控世界的能力下降,而是更多采取了制衡地区大国的策略,比如在中国周边搞一个“麻烦的链条”。地缘政治的幽灵正在复归,欧洲的经典均势体系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复制,尤其是在欧亚大陆上,各大国纵横捭阖的能力已经是外交能力的核心。中俄维护二战的胜利成果,首先确认中俄两国是战胜国,其次是捍卫二战后确立的雅尔塔体系,日本的战败国地位以及半主权国家的身份。

中俄军演是中俄准同盟关系的重要体现,尤其此次海上联合军演是在一个比较敏感的时刻举行,更为重要的是两国元首同时出现在军演的现场。奥巴马亚洲之行向日本做出了安全承诺,钓鱼岛适用于日美安保第五条。中俄军演的地点便是在东海,中俄军舰首次混编,提高协作水平。军事演习就是一种政治仪式,中俄高调军演的战略意味不言而喻。

军事合作是中俄关系的一块柱石,冷战结束之后,俄罗斯的军事出口帮助中国快速提高了国防现代化的水平,在核心技术方面,中俄合作空间巨大,但是这涉及到两国军事互信的水平。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之后的首次外访就是俄罗斯,俄罗斯也第一次向外国元首开放了军事指挥体系,以表达中俄军事合作的高水准。普京此前也表示同意向中国出售S-400防空导弹,随着地缘政治格局的变迁,中俄军事合作的纽带可能会进一步加强。

能源互补是中俄关系尚待开放的领域,俄罗斯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出口国,而中国则是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也将成为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但是中俄的能源合作却仅占并不顺利,1997年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提议向中国出口天然气,但时至今日,中国没有从俄罗斯进口到一点儿气。天然气不仅是商品,也是普京手中的战略武器,天然气管道是俄罗斯制衡周边国家及其欧洲国家的杠杆。俄罗斯的天然气主要向欧洲出口,而东亚地区,也是希望中日相互竞争从而获得更高的价格。中俄天然气出口谈了十几年一直没有在价格上达成妥协,普京这次访华终于将合同敲定下来,至于价格还处于保密状态,但从双方协议的金额及其天然气总量来估算,价格更接近中国的要求。

中国的确需要更多的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天然气只占6%,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雾霾锁中国已经使能源消费变革成为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当然,俄罗斯也需要中国这个消费市场,乌克兰危机之后欧洲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将会继续下降,2017年欧美可能会建成跨大西洋的天然气输送管道,美国的页岩革命大大改变了全球的能源结构,挤压了俄罗斯使用能源武器的空间。俄罗斯队油气出口的依赖也达到了历史新高,财政收入的70%来自油气出口,短时间里,俄罗斯无法戒掉能源依赖的瘾。

天然气合同涉及金额超过4000亿美元,从而为中俄战略关系加上一道经济的保险,经济合作一直是中俄关系的短板。在军事政治领域的热络难以扭转经济上的冷淡,而天然气出口将中俄经贸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无论俄罗斯还是中国,在金融领域都处于弱势,两国联合声明中表示将扩大本币结算的范围。欧美对俄罗斯的制裁中不乏金融,金融对于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或者中国这种外向型经济体而言都具有致命性。美国的战略挤压也迫使中俄推动金融货币领域的合作,中俄要设立投资合作委员会,加强投资金融领域的合作。

没有牢固的经贸联系,中俄关系就缺少具有韧性的利益纽带,军事政治呈现出更大的脆弱性,即便有同盟关系也难以维持。协调与推进两国的经济战略能够为中俄战略关系寻找更牢固的纽带。在中俄联合声明中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联盟“共存”得到了确认,中国推动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过俄罗斯的“后院”,因此,俄罗斯的支持是这一战略设想成败的关键一环。俄罗斯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非常重要,也“高度评价”中国愿意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考虑俄方利益。在整合“内亚”秩序方面,中俄各有盘算,丝绸之路经济带刚刚提出,而欧亚联盟则只是俄白哈三国关税同盟,如果两个方案不能契合,要取得实效也是难事。

中俄两国元首都愿意充实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这种表示距离同盟也只有一步之遥,但问题还是如何“充实”。中俄关系的定位很高,但是基础并不牢固,抱团取暖的意味更浓,互利共赢的内在合作诉求和动力尚需强化。俄罗斯的国力依赖于军事和能源,而中国获益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秩序的获益者,也是变革者。两国在国家治理结构、战略目标以及手段方面都有相当的差异,因此,同盟只是一种想象。结盟也是对大国行为的束缚,显然,并不符合中俄当下的利益。

‍(资料图:2014年5月19日,上海,参加中俄“海上联合–2014”军事演习的中俄双方官兵相互参观对方舰艇。这是中方海军官兵参观俄方光荣级导弹巡洋舰011舰。)

作者:孙兴杰,博士,专栏作者,游走于理论与历史之间,读书为文,传播常识消灭真理。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