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南海北部的赤瓜礁进行大规模的填海造陆,而在仁爱礁周围出现了中国海警和护卫舰,中国对南海地区海底油气资源的勘探也处于加速状态。这三条消息加到一起,足以证明中国正在加强对南海地区的“实效控制”。
南海地区的维权已经体现在更加细致有效的行动之中,无论从国际法的“面子”还是地缘政治的“里子”,实效控制才是硬道理。从《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到南海行为准则(COC)的转变是南海秩序重构的大势所在,如果对南海诸多岛礁没有实效控制,那么,COC无疑会将南海不利于中国的现状固定下来。
实效控制要比历史领土的证据更能获得国际仲裁的认可,南海周边国家侵占岛礁的时间越久,中国就越处于被动之中,尤其是南海诸岛礁多半是在他国的控制之下,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中国对南海主权的诉求。加强在南海地区的实际存在是最终赢得面子与里子的关键所在。
当然,国际法是弱法,它对主权国家的约束力是有限的,在国家利益与国际法原则之间,多数国家会选择前者。但是当代国际关系与马基雅维利主义时代已经大异其趣,国家的声誉和形象也成为国家利益的一部分。如何在国际法与国家利益之间平衡就成为战略的艺术。
1947年中国政府公布南海地区的十一段线,在南海地区表达主权的诉求,彼时南海周边多数国家尚未独立,直到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才诞生。《海洋法公约》要确认中国的十一段线(后来的九段线)的合法性呢,还是否定其合法性呢?的确,十一段线是中国政府单方面宣布的,如果中国现在严格遵循《海洋法公约》,那南海的情势将不利于中国的主权声索。海洋法公约规定,“不能维持人类居住或其本身的经济生活的岩礁,不应有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
南海多数岛礁都在水下,而且无法维持长久居住,这样中国划定的断续线就有个问题,中国认为是领土的岛礁只能划定12海里领海,而没有专属经济区或者大陆架,若是在南海周边国家200海里以内,那中国的小岛就成了“飞地”。显然,这与中国的国家利益或者长期以来形成的理念是有很大出入的。
填海造陆,同时对南海进行有效地开发,如此,才能将中国利益与国际法原则协调起来。国际法与国家主权几乎是同时产生的,而领土本身也是一种排他性的产权,如何界定领土的归属呢?
有效的占有与开发是界定主权归属的重要方面,当年殖民者到了美洲,抢占印第安人的土地,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这些印第安人没有耕种这些土地,没有用栅栏把土地围起来,凭什么说这些土地是他们的呢?南海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中国政府公布了断续线,但是没有阐述其法理根据,而是不证自明的“历来就是中国领土”。这样的表述或者抗议与南海的现实情况大相背离,历来为中国的领土已经被他国控制和开发了。最为有力的反应就是在南海地区实效控制和有效开发。
南沙地区一千多口油井,多半不是中国的,每年被开采的油气资源让周边国家获利巨大。“搁置主权”并不能够阻止他国的实效控制,而共同开发可以用在难以妥协的区域,对于南海地区的“隙地”,中国必须加快开发与管理。从北向南,稳扎稳打,逐步推进,让中国对南海的主权诉求不再空洞。中国新型的981钻井平台可以成为流动的国土,油气资源开发既是有效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让国际社会逐步接受中国在南海利益的重要途径,通过国际招标,引入外资企业,“共同开发”。
2012年中国设立三沙市统辖南海,同时中国海上执法力量已经整合,航空母舰辽宁号也曾赴南海进行科研与训练。行政存在和执法存在是有效开发南海的重要一环,而更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的经济优势,实现资源开发与利用,将南海的维权与发展导入良性循环。
实效控制意味着让主权与管辖权实现了合一,如同股东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关系。实效控制之后,也就造成了一种现状。以武力的方式改变南海的边界是非常复杂的事情,以商业和执法力量为先导,海军力量作为背后的威慑力量,将中国的资本、暴力与权威导入南海秩序的重构过程之中。在时机合适的时候,迅速出击,就像黄岩岛一样,菲律宾的挑衅反倒给中国强势回击创造了机会。
在当下国际关系中,以武力改变边界的做法越来越不合时宜,克里米亚入俄既给俄罗斯带来了丰厚的地缘遗产,同时也给俄罗斯带来了声誉的代价。而中国要在南海以武力重划边界,遇到的阻力和约束会更大。相比于俄罗斯,中国的崛起得益于全球化——在短短三十年中成长为一个巨型贸易国家,现在正走向金融国家。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要忍受领土主权方面的损失,毫无疑问,乌克兰的僵局对中国有序推动南海地区的实效控制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仁爱礁坐滩的破军舰已经成为菲律宾主权宣示的工具,中国在仁爱礁的目标就是让菲律宾自己离开。俄罗斯以武力为后盾改变了东欧的边界,这与俄罗斯的权力性质密不可分,俄罗斯的实力来自军事-政治领域的硬实力。而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来了巨大的利益的同时,也逐渐锻造了国人的海洋意识。
中国在南海的实效控制是未来进行新一轮地缘博弈的有力筹码,而中国的填海造陆与油气资源开发意味着共同开发变成了竞相开发,中国也习惯并且有勇气进行地缘政治的博弈。乌克兰危机与南海地区的实效控制的争夺代表着一个新的时代来临。21世纪以来,全球安全议题正在经历第三次转折,2000年之后反恐成为全球安全的焦点;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增长与稳定是全球核心议题;而现在到了一个转折点,那就是大国政治与地缘政治的回归。乌克兰危机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标志着欧亚大陆空间的扩展,一个更加整合的欧亚大陆地缘政治体系形成了,这个体系超越了陆权与海权的二分法,而是将陆海连为一体。南海就处于这一地缘政治体系的关键环节上。
乌克兰危机给俄罗斯带来的经济制裁的负担意味着地缘政治博弈受制于全球资本的逻辑,而身处全球市场网络之中的中国无法模仿普京的硬汉做派。乌克兰之于俄罗斯不亚于南海之于中国,没有乌克兰的俄罗斯不能成为欧亚国家,而不能有效管控南海的中国也无法成为海洋国家。以武力改变南海秩序是最后的选择,而逐步推进南海的实效控制是中国走向海洋强国为数不多的可行选择之一。
“实效控制”的达成需要依托军事威慑、经济开发与法律舆论争夺,而实效控制也是中国以行动向国际社会说明“九段线”的方式。九段线是中国在南海的战略目标,而实效控制是落实这一目标的最重要手段。
作者:孙兴杰,博士,专栏作者,游走于理论与历史之间,读书为文,传播常识消灭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