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不仅打乱了欧亚大陆西端的地缘牌局,而且将东亚也搅合进来了,荷兰的核安全峰会虽然被普京抢镜,欧美各国就制裁俄罗斯进行了一系列的磋商,也给俄罗斯划定了一些红线,如果普京不再继续扩张,那么欧亚大陆西端将会慢慢平静下来,消化克里米亚入俄带来的冲击。除了普京之外,中日韩三国元首也集在欧洲亮相,在奥巴马的牵线之下,日韩领导人还进行首度见面会,而朴槿惠的冷漠让日本媒体大为光火,当安倍首相以韩语向朴槿惠打招呼的时候,朴槿惠面无表情地低下了头,会谈结束之后,美日韩三国领袖连手都没有握上。
在这些尴尬的仪式背后是东亚地区玄妙而脆弱的地缘政治结构,相比于欧亚大陆西端界线分明的对垒态势,东亚地区显得暧昧不清,卡尔·施密特所说的“政治决断”在这里很难做出,也就是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很难分清。美国分别是日韩的盟友但无法弥合两国之间的裂痕,朋友的朋友不是朋友,日韩现在就是这种情势。
从地缘政治格局而言,东亚本来是全球的焦点,包含着新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区域大国与全球霸权国、陆权与海权等多重地缘政治竞争的要素,更重要的是,东亚地区的历史问题与绝对主权理念夹杂在一起,很难在短期内达到风轻云淡的和谐状态。在东亚地区存在的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就是如何使用权力,如何伸张自己的权利并且获得可欲的国际地位。
东亚与欧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历史时间差:欧洲已经步入后现代,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于移民、货币、环境;而东亚则处于现代化进程之中,对主权理念的坚守超乎欧洲,领土问题、历史恩怨难以超越,再加上国家权势变动,东亚也进入地缘政治的活跃期,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地缘板块形成了一种微妙的联动效应,“抢镜”的普京不能掩盖东亚地缘博弈的精彩剧情。
【中美各说各话的妙处】
奥巴马在荷兰海牙除了与G7的其他领导人对话之外,还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进行了会谈,将中国拉入制裁俄罗斯的阵营之中,是奥巴马重要的目标。但是习近平并没有接奥巴马的话茬,而是重申了中国在克里米亚问题上的一贯立场,更多的时间还是在谈“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什么会出现话语的错位呢?这也是中美关系现实的折射,作为一个衰落或者说战略收缩的全球大国,美国处于救火状态;而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中国关注的是如何塑造自己的周边战略环境,更重要的是在美国的“注视”之下“悄悄”崛起。
克里米亚问题出来之后,一些美国的战略家认为,这打乱了美国的战略部署,因为美国的重心是要调整力量,“关照”中国的崛起。而普京咄咄逼人的攻势让奥巴马不得不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而制裁俄罗斯。2月份的时候,奥巴马刚刚接见了达赖,引起中国的强烈抗议,也许奥巴马想通过这种形式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降降温。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提出的概念,在过去一年中,美国半推半就地接受了这一提法。即便接受了,美国在心理上还是有些不适应,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是国际秩序的重塑者,而此时中国提出了一个建议,即便不错,也让美国人有种失落感。
过去几年中,美国为回归亚太,已经做出了很大的调整,包括军事基地网络的重新部署、TPP等等。2013年中国东南沿海出现了一条“麻烦链条”,从东海到南海,美国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但却是其中主导性因素。普京从半路杀出,使奥巴马不得不迅速修复中美关系,米歇尔前往中国展开夫人外交,同时中美两国元首在荷兰海牙聚首,中美关系似乎并没有受到达赖因素的影响。
在与奥巴马会见的过程中,习近平强调中美必须扩大合作领域,避免个别摩擦导致的冲突,要从战略层面进行合作。言外之意,美国需要将中国视为战略上的伙伴,不要老是在中国周边搞小动作,诚然,美国是全球性大国,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国际影响也延伸到全球每个角落,美国的全球战略中需要考量中国的利益和作用。而奥巴马也比较“谦虚”地表示,“我们能够克服在人权问题和处理南海、太平洋的海洋问题上存在的摩擦。”求实来讲,这是奥巴马做出的不小让步,至少承认中国在太平洋海洋问题上的平等的地位,中美之间的海权之争也许能够避免传统地缘政治的悲剧。
虽然中国在克里米亚没有直接的地缘政治利益,但是中国与这场博弈的各方都有密切的关系。中俄关系被西方视为准同盟关系,但是中国并没有明确与俄罗斯站在一个阵营,弃权票既让普京表示感谢,同时也给足了奥巴马面子。弃权票至少表明中国在原则性问题上是有自己的独立立场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此次弃权票未尝不是左右逢源之举。
比较一下美俄关系,中美关系更值得玩味,美俄曾经是冷战的对手,延伸到当下,美俄关系一直处于震荡之中。以俄罗斯的实力难以与美国抗衡,但是为什么美俄遽然成为针锋相对的对手呢?深层的原因在于普京已经放弃了战略克制,而中美关系中,中国一直保持战略克制。中国外交部惯常的用语是“保持冷静与克制”,在这种“套话”的背后是一种战略的隐忍。中美关系的稳定的一个基石就是这种战略隐忍,但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美国也需要照顾到中国的感受。
在过去一年之中,中国的对外战略的框架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两大丝绸之路经济带加上中巴经济走廊和中印孟缅经济走廊,形成了一个面向中东、欧洲和非洲的梯形开放战略,这也是中美关系博弈的新领域,东亚海域构成了中国梯形战略的一条斜边,一直可以延伸到中东、北非。而美国的战略设想则是从中东、欧洲“回归”到东亚,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交集,习近平所倡导的新型大国关系的关注点主要是这个梯形的大战略,而奥巴马现在需要“救急”,需要稳定欧亚大陆西端的局势,平息克里米亚引起的怒火。
在荷兰海牙,中美各自表达了自己的关切,大国之间的利益博弈就如同太极一样,言辞之间彰显力量与意志。习近平的荷兰之行不仅与奥巴马见了面,还访问了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和欧盟总部,这也是欧盟的核心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战略的目的地还是在欧洲,中欧关系的进展形成了中美欧三角关系,对美国也是一个无形的制衡。
【难以超越的历史恩怨】
奥巴马荷兰还做了一件非常引人关注却又无实效的事情,为日韩领导人牵线会面,以缓和越来越紧张的日韩关系,毕竟两位盟友不和一直是美国的心病。日韩政府更迭之后,领导人一直没有会面,安倍晋三一方面呼吁要与中韩领导人见面,另一方面却在历史问题上开倒车,连美国人也有些不安。美日韩会面最终以尴尬收场,而此前中韩领导人会面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重申历史问题的共识,无论安重根纪念碑还是“光复军”,都是中国送给韩国的礼物,当然,这些礼物都有一个指向,那就是日本。
历史恩怨为什么成为中亚地区的一个难以解开的死结呢?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东亚地区的权力结构处于一个转换期间,各国都有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与不信任感。日本因为被中国超越而感到不安,中韩经济处于上升期,实力增强未必能够带来安全感,中国的崛起已经动摇了既有的权力板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尚未清理的历史恩怨被地缘政治化,或者说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重要的筹码。
安倍去年参拜了靖国神社,引起中韩的强烈抗议,自从甲级战犯在靖国神社合祀之后,参拜似乎成了日本挑动中韩的杠杆,为此中韩都要拿出相应的外交资源来应对。最近一段时间来,安倍在历史问题上走得太远了,不仅在靖国神社上做文章,而且还在慰安妇问题上挑起争论,日本政坛涌动着一股否定既有历史结论的思潮,而核心就是推按战后的“东京审判史观”,这也触碰到了美国的敏感神经。整个东亚秩序是建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成果之上,即日本是战败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曾根康弘提出的“政治总决算”,日本一直想走出战败的阴影。索契冬奥会期间,中俄元首达成了协议是在2015年共同举办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当时普京还想平衡中日关系,与安倍会晤并在今年秋天访日。现在日本在G7框架之下制裁俄罗斯,一年来缓和日俄关系的努力付诸东流。日本着实成为普京导演的这场大戏的输家。
奥巴马希望为日韩牵个线,实现日韩首脑的会晤,若能相谈甚欢,也是给中国施加压力,中日首脑会晤并没有时间表,现在奥巴马把朴槿惠与安倍拉到一起,强扭的瓜不甜。美国已经很难以盟主的身份协调日韩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与美国的衰落有关,也与日韩关系的转变有关,两国之间的互补性减少,竞争性增强,上个世纪70年代,韩国在学习日本,现在两国经济的替代性很强,而且韩国经济势头要好于日本。这种实力对比的变化也为民族主义情绪提供了一个温润的土壤。
当权力形成一种僵局的时候,情感就会变成权力游戏的一大因素,历史恩怨、民族主义情绪就会被拿到桌面上来。东亚的经济主义时代正在被地缘政治的博弈所压倒,安倍虽然推出了安倍经济学,但是他的兴趣还是在政治和外交领域,经济不过是强国的手段而已,被工具化的经济并不具有主体性。由此所反映出来的就是安倍在修宪、修改武器出口原则、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上“积极有为”。
从钓鱼岛争端开始,日本在一步步改变了东亚地区的议题,领土争夺、历史纠葛已经腐蚀了东亚的经济合作,地缘政治的撕扯已经让中日韩自贸区变成了“远景”目标,至少在在中国政府2014年的工作计划中,它不是核心的目标,两大丝绸之路经济带加上两个经济走廊以及中国与海合会的自贸区才是重点,显然,中国的经济开放的方向已经调整。日本在安倍的带领下正处在中美“暗斗”的夹缝之中,中国的丝绸之路与美国的TPP实际是一种竞争关系,而安倍无形之中充当了马前卒,搞不好就是那只火中取栗的傻猴子。
东亚的地缘结构正处于一个调整的危险期,高盛公司的前总裁看好东亚经济,但也对地缘政治形势表示担忧。地缘政治的回归是东亚诸国面临的一大挑战,有没有智慧能够避免重蹈欧洲的覆辙呢?
(据日本新闻网报道,韩美日三国首脑会谈于当地时间25日在荷兰海牙举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会谈开始时特地用韩语问候,但韩国总统朴槿惠没有抬头,也没有露出笑容,一直保持严肃表情。)
来源:腾讯《大家》
作者:孙兴杰,博士,专栏作者,游走于理论与历史之间,读书为文,传播常识消灭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