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超:清水衙门大贪腐说明啥?

看上去“清水衙门”的科技系统,处长级官员权力之大令人惊讶。随着广东科技系统腐败案件的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幕后交易推向公众视野,再次敲响了反腐倡廉的警钟。(新华每日电讯 2014年5月29日)

 

清水衙门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相比一些实权有钱部门来说,清水衙门就是那些权力小,无权无钱的部门。然而现在有些清水衙门已不再“清”。一直被认为是清水衙门的科技系统却爆出惊人暗战。广东科技系统腐败案件中涉嫌受贿官员的“礼品账单”、还有流入干部口中一项项的“惠民补贴”,都是很好的佐证。官员受贿礼单可谓五花八门,汽车、金条、名表、购物卡、贵重酒等应有尽有。

为什么传统认为的“清水衙门”也变成了贪腐重灾区呢?笔者认为,首先是各种专项资金使用、审批存在监管“漏洞”,一把手权利过于集中,缺少有效的监督,广东省科技厅权力甚大,且一年40多亿元科技资金不可谓不是巨额资金,在该省科技厅某些处级干部动辄涉嫌受贿就能上百万元。

再者,官场频现的“熟人社会”利益链加速了各种腐败行为,很多时候处长权力大的惊人,有什么科研项目马上告诉熟悉的人,据统计,受贿人与行贿人多是同事、师生、同学等熟人关系,其受贿行为与“熟人关系”紧密联系。而且,行贿人细水长流、长期供养受贿人的方式,也让行贿受贿行为变得更加隐蔽。

不管权力大小,职位大小,对其监管都不能忽视。再小的权力,只要监管和制衡机制不到位,干部都可能成为硕鼠。网络曝光的一些农村“土皇帝”式的村官就是最好例证。贪腐的根源就是公权力不受有效的监督、约束,一旦权力不受约束,“清水衙门”也就不再“清”。这些年国家扶持科技力度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规模也是空前的,导致科技干部成为不法分子拉拢腐蚀的对象。

这一腐败系列案件表明当前权力制约机制不健全,个别人自由裁量权过大等问题。除了对科研资金管理进行“阳光再造”之外,还应建立分权制衡、公开透明的管理体系,根据科研的特点,加强对使用环节的考核,以避免科研经费滥用的现象。建立科研资金投入产出考核机制、制定科研信用管理制度,再加上后续持续有效的监督和跟踪措施,一定能让“清水衙门”再“清”起来。

作者:刘文超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