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是世界性现象,在反腐败警钟长鸣中,“破窗效应”与“寒蝉效应”值得关注。
所谓“破窗效应”是,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由此类推,一个腐败横行的地方,人们对腐败司空见惯,甚至群起仿效,变本加厉。
以欧洲为例。欧盟官方报告称腐败每年给欧洲造成约1200亿欧元损失。欧盟反欺诈办公室不久前公布了1999年至2012年法办公职人员腐败的一组数据:3500起案件,335人入狱,总共服刑900年,平均每年追缴1亿欧元赃款。欧洲的腐败主要来自波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希腊等东欧和南欧国家。
究其根源,可能是“破窗效应”在作怪。
由于历史和传统原因,希腊的腐败现象最为典型。在欧盟的调查中,高达29%的希腊受访者称在过去一年中曾遭遇索贿。在透明国际调查中,近88%的希腊民众认为本国政府“腐败”或“非常腐败”,在欧盟中垫底。
希腊的“小信封”最为出名。到政府部门办事,塞个“小信封”已沦为常规。要及时看病,得给医生“小信封”;要取得建筑许可,就得给颁证官员“小信封”……透明国际的调查显示,12%~14%的家庭有过给“小信封”的经历。
希腊全民偷漏税,希腊人做生意不喜欢顾客刷卡和索要收据。为了“收买人心”,政府也纵容“逃税”。按照2009年的纳税记录,全国只有1.5万人申报年收入超过10万欧元。希腊财政部统计,2011年全国约有90万人拖欠税款近411亿欧元。
这几年,在欧债危机为何发源于希腊的反思中,人们认为腐败横行是其中因素之一。
所谓反腐的“寒蝉效应”,就是通过民众和媒体监督、纪律问责、司法查处等手段多管齐下,人们对腐败零容忍,让腐败分子始终犹如“寒蝉”,谈腐色变,不敢轻易踏红线一步。
前几天,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州长巴里·奥法雷尔因为被控收受水务公司一瓶价值3000澳元的红葡萄酒而被迫辞职。为了区区一瓶酒而牺牲掉政治生命,其代价之高无疑让所有官员都在踏红线之前都得掂量掂量。
毫无疑问,纪检、司法机构是反腐的主力军,其高举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巨大威慑。然而媒体舆论在缔造反腐“寒蝉效应”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欧洲,这几年最轰动的当属媒体揪出前欧洲议会议员、奥地利前内政部长恩斯特·施特拉塞尔的腐败案。2011年两名《泰晤士报》记者乔装成说客与恩斯特见面,恩斯特称只要客户每年支付10万欧元好处费,他就能推动修改欧盟法律。记者偷录的全程对话视频引发欧盟与奥地利的反腐风暴,恩斯特最终被判入狱4年。
媒体在保证德国反腐“洁癖”中发挥着更大作用。从前总统伍尔夫的房贷优惠,到前国防部长古滕贝格和前欧洲议会副议长科赫-梅林的博士论文造假,再到前女卫生部长乌拉·施密特的公车私用,无一不是媒体冲锋在前。而且,官员若试图干预媒体监督只会适得其反,伍尔夫就是典型。伍尔夫的下台并不是因为涉嫌利用职权取得房贷优惠,而是因为致电《图片报》管理层和编辑试图干预而被媒体揪住不放,背负着“试图利用职权威胁并阻止言论自由”“失去可信度”的骂名下台。
简单对比不难发现,“破窗效应”可能会让一个腐败的社会更加腐败,形成恶性循环;反腐的“寒蝉效应”会让一个廉洁的社会更加保持廉洁,形成良性循环。问题是,扭转腐败的“破窗效应”为反腐的“寒蝉效应”,可能需要付出超常努力,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作者: 吴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