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纪委监察部网站消息,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本级各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预算安排总额为3.96亿元,较2013年减少3315万元,下降7.71%。“三公”经费中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接待费用同比分别减少40%和30%,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则成为“三公”经费的大头,占到预算总额的87%。(人民网 4月5日)
“三公”经费究竟花了多少钱,花在什么地方了?这些曾经讳莫如深的话题,如今随着“三公”经费账单的陆续公开,正在一点一点地展示在公众的面前。“三公经费”公开既是政府尊重公众知情权的一大体现,也是接受公众监督打造阳光政府的必须。“三公”公开本质上是让政府部门履行责任,接受纳税人的监督。
如何不让“三公”公开在实际中走偏,变成应付领导和舆论的“形式主义”,最终需要“三公” 公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要明确公开的程序内容。公开的形式,要便于群众“点评”、“监督”,应该在当地报纸上公示,或者印制专门资料张贴于公示栏中,不能只在广播和电视上读一遍走个过场。公开的内容尽可能细化,公款招待、公费出国和公车开支,应细化到次、人、车等。
要实施严格的追究机制。鉴于当前“三公”消费普遍畸高,民怨激烈的状况,必须明确年度压缩的指标。对于“三公”开支弄虚作假、偷梁换柱、虚报冒支、铺张浪费等行为,数额较大的,必须问责相关领导和责任人,并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罚。
“三公”经费公开需要内部改进和外部压力共同作用。“晒三公”的最终目的是要晒掉水分。只有建立了完善的制度,才能使水分晒干。
(文/强广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