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庭:让“体制内”不再“朦胧美”

最近,有公务员表示“收入不高、经常加班、还被外界误解,想辞职”。这一说法经报道后立刻被指责是“体制内”人员在装穷、撒娇。(新华网 3月21日)

何为“体制内”?主要是指财政供养人员,包括公务员,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科研、教育、卫生、文化等行政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此外还有部分国企高管。

历来社会对“体制内”可谓都是又爱又憎。爱者,因为体制内人员社会地位高、工作稳定、福利优厚,由此心生向往、羡慕;恨者,近年 “体制内”的隐性福利让公众不明所以、腐败现象也层出不穷。公众了解“体制内”的渠道往往又被“体制之墙”阻隔,看“体制内”往往是雾里看花、朦朦胧胧,因此便只凭片面信息形成对整个群体的印象,贴上标签,对其贬损与批判。

“体制内”福利究竟如何分配?是否有隐性福利?如何才能使社会全面、正确看“体制内”?笔者认为,须得揭开“体制面纱”,增强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监督。不可否认,体制内的确存在优厚的待遇福利和一些特殊利益,但是“体制内”这有色标签下,社会传言的超标房补、车补、餐补、交通补贴、电话补贴,各种生活用品甚至音乐会、电影、话剧门票等,是否真的如此“优厚”? 这些特殊利益范围有多大、程度有多深、该如何规范?如不信息透明、决策公开,公众将只能“以点概面”,负面影响蔓延。因此,决策者须揭开“体制面纱”,公开透明,让公众依据全面透明的信息做出判断,理性思考。同时政策的决策方和制订方多数居于“体制内”,公开接受监督也是其职责所在。

此外一个正常的、健康的社会,更应该淡化、消除体制内外的身份标签。打破“体制之墙”的壁垒,促使内外双向流动,才是逐渐消除体制内外的权益不平等、机会不公平现象的根本之法。

(文/李庭)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