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公务员表示“收入不高、经常加班、还被外界误解,想辞职”。这一说法经报道后立刻被指责是“体制内”人员在“装穷”“撒娇”。从20年前政府官员下海潮,到如今外企白领也盼望捧上“铁饭碗”;从体制外人员对“体制内”的向往与羡慕,到社会上对“体制内”的贬损与批判……“(《人民网》,3月21日)
近段时间以来,网上频频曝出公务员遭遇的种种尴尬境地。工作任务重、经常加班、甚至陪酒至死,工资低难以养家糊口等等,这与传统的令无数人向往的“铁饭碗”大相径庭。一方面,公务员不断抱怨收入低、福利差,另一方面,民众谴责“体制内”人员待遇丰厚、灰色收入多,两者之间仿佛陷入了一个悖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物价的不断上涨,公务员呼吁涨工资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对于这样的呼声,民众的反对声也不绝于耳。一时之间,涨与不涨,成了一个问题?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持不同观点的人代表的群体利益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不一样。
综合分析,可以见得,高呼涨工资的公务员绝大多数是基层公务员。相比较而言,他们的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而现行的工资政策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因而基本工资成了他们唯一的收入来源,所谓的“灰色收入”只是极少数领导干部的“特权”,与他们丝毫沾不上边。
而绝大多数的反对声音来自于普通民众,他们评判的依据多是来自新闻报道或是自己“道听途说”。然而,当前社会,网络上报道的公务员负面新闻太多,以至于大众早已对公务员形成“刻板印象”,不自觉地将“公务员”与“贪官”“隐性福利”等同起来,其反对之声也就不足为奇了。
笔者之见,基层公务员没有错,普通民众也没有错,我们唯一应该反省的,是体制和制度的错位。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行成了地区性的工资差距。例如,一个沿海市级科员的工资相当于普通一个县级单位科技领导的几倍。另外,由于制制度的缺失,一些领导干部所享有的“特权”所带来的“福利”形成的差距也是极大的。
公务员穷与不穷,涨工资与否,不能一言以蔽之。
(文/冷清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