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这场改革究竟如何全面铺开?结合部分地区车改后出现的新情况,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未来展开的公车改革纷纷建言。(《新华每日电讯》,3月6日)
公车改革是指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用于公务活动的机动车辆配备使用制度改革。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务用车制度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有效履行公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公务用车制度的弊端开始显露。
在“三公”经费中,最高最难管的就是公车经费,公车经费占到“三公”的60%以上,如果加上司机的经费的话,还要高出一头。目前,我国各地车改试点大致为三类模式:一为公车货币化,二为公车集中管理,三为两者模式的结合。针对于此,启动社会化、市场化方向的公车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而2014年将是改革政策落地执行的重要一年。
从当前公车使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可见,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降低行政机关成本,节约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到改善民生当中;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消除公车是特权体现的现象,与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符合;有助于规范公共部门的职务消费行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有助于杜绝私用公车产生的腐败行为,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有积极作用。
针对于此,公务用车改革应遵循“鼓励创新,稳步推进;整体规划,分段实施”的基本思路进行。要采取积极的对接办法——公务用车管理规范化。完善现有的公务用车制度,控制车辆的购置、使用和维修,堵塞公务用车管理中的漏洞,提高公车运行效率。在完全取消公务用车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通过严格控制公务用车购买,规范公务用车使用、维修制度等,加强对公务用车的监督和管理。
公车改革不仅仅是对公务用车方式的调整改变,也是对各级领导和权力部门是否规范、合理地行使公权力的真正挑战。公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各级公共部门的公共管理权力,而公务车的配备和使用涉及纳税人的公共利益,涉及党风廉政建设大局,任何企图用这一权力来维护既得利益,进而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私利的行为都是对公权力的亵渎和滥用。因此,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也是一场洗涤灵魂的心灵革命。
(文/李莫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