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阵雨:欲“拒腐”而限“走读”,岂是如此简单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干部“走读”问题议论较多,认为干部“走读”影响了工作,损害了干部形象,“走”淡了干群关系。“走读”干部的形成,一定程度上说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产物。当前,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干部选拔已不鲜见,加之一些下派干部、异地交流任职干部等,导致干部异地任职的队伍越来越庞大。(3月3日四川日报)

对于当今越来越频繁的干部“走读”问题,一些地方党委和组织部门也采取了不少措施试图缓解,如规定干部每周或者每月在工作地必须“住读”多少天,改善“走读”干部在工作地的住房和其他生活条件。但是,这些做法收效并不明显,“走读”现象并没有真正减少,“住读”干部的作风也没有明显改善。

“干部走读”,就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社会结构变化和干部人事制度的产物,以及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城乡人口流动所导致。很多农村基层干部和其他农村人口一样,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家庭搬到了县城甚至更大的城市居住生活,希望家庭生活环境和条件更好一些,同时给孩子创造更好的读书和就业的环境。

当前,社会公众习惯把干部脱离群众、作风不实,甚至产生腐败行为归因于“走读”,其实不然。因为群众议论较多的某些干部脱离群众、作风不实等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走读”只是其中的一个外因,主要还在于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体制不完善。

比如,一些地方对于干部的考核、提拔任用的权力主要掌握在上级领导,特别是上级党委和组织部门主要领导的手中,干部服务的对象普通老百姓在领导干部的升降去留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相对较小。因此,某些地方干部以领导满意不满意和高兴不高兴为工作好坏的最高标准,这部分人向上跑官、要官、花钱买官、不深入群众认真调查研究、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认真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也就不难理解了。干部任期也越来越短,有的地方领导干部像走马灯一样更换。人心思走,不少基层领导干部不安心工作,把到基层工作作为升迁的手段。这样的干部人事任用考核制度很容易造成某些干部的“唯上”甚至“媚上”。

治理“干部走读”现象的初衷是要促进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减少行政成本,预防和减少腐败,切实方便地为基层老百姓排忧解困,推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减少“干部走读”现象并不能真正达到这一目的。相反,随着我国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干部交流制度的推广,“干部走读”现象可能会越来越多。真正有效的做法是,深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改革,推动干部作风的转变,防止因“干部走读”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在改革和完善党政机关内部组织监督的同时,加强社会公众对公共权力的监督。

(文/雷阵雨)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