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莫愁:多措并举化解“官不聊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整饬吏治的决心日益坚定,力度越来越大,对各级各类官员的管束和惩治日趋严格,一批批“老虎”、“苍蝇”相继落马,众多违反作风建设禁令的官员被查处,官员们普遍比原来收敛、低调多了,有些人甚至“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痛感“官不好当”、“官不聊生”。(《人民网》,3月3日)

“官不聊生”直接的意思是官员无法营生,但汉语的魅力常是“意在言外”,同样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语境里往往会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含义。很显然,被舆论所乐道的“官不聊生”,并不是指中国整个官僚系统都因新一届政府的反腐败和作风建设举措而人人自危,无以为生,而主要是指那些贪腐的官员尤其是那些贪腐并已露出些许马脚的官员,在党和政府的反腐重拳之下开始忧心忡忡,寝食难安。

不可否认,有些“官不好当”的感慨确实是越多越好,应成为“社会常态”。例如,中央密集出台的一系列以“禁”字打头的反腐败和作风建设举措,在工作和生活的众多领域都给官员戴上了越来越紧的“紧箍咒”,使其不敢以权谋私,不敢收受贿赂,不敢飞扬跋扈,乃至“不能坐好车了,不能喝好酒了,不敢上酒店了,连办公室也要挤一挤了”,使其感到“官不好当了,当官没意思了”。这样的“官不好当”不可不谓“越多越好”。

但是,也有一些“为官不易”的感慨应予以理性分析、合理排解,并非越多越好。例如,一些单位业已形成群体性腐败,个别单位甚至已出现不送礼就无法办事、不腐败就无法立足的“小气候”,那些身处单位腐败的“小气候”和中央厉行反腐的“大气候”夹缝中的不想或不敢腐败者当然只有倍感“为官不易”的份。如此“为官不易”的感慨焉能越多越好?

要合理化解“官不聊生”问题,就应完善监督制度,积极预防并坚决惩治腐败,“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因而要对权力进行监督,做到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相互独立,监督对象的活动要有公开性。要铲除“官本位”和过于以“成王败寇”标准论人生高低的社会心理,重塑政治文化,要真正给公务员减压,使其能够带着一颗平常心去为民办事。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政绩观,以能否做实事来替代做高官,以是否为民办实事、好事论是非。要改革政府体制,适当提高公务员物质待遇,给公务员以较多可作为的空间和相对体面的生活条件。

(文/李莫愁)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