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祥:根治“车轮腐败”还请在阳光下晒晒

日前,随着公车改革和中央多项禁令的颁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一批公车司机“辞职潮”,曾经让人艳羡的职业渐渐“退热”。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央颁布各项禁令,对“三公消费”实行高压态势,司机们手上的灰色收入大幅度减少,就如部分司机们所言:仅仅满足家庭基本的开支,已经缺乏吸引力。治理“车轮腐败”绝不仅仅是打击“灰色收入”,而是要将权力的运行置于阳光之下,让公权真正用于服务人民群众。

据各地政府部门三公经费公开的情况来看,其中的公车费用普遍超过六成,已经成为消耗经费的“车老虎”。如此庞大的开支难免使人联想到一些政府机关公车超标购置,公车私用等不良现象。“车轮腐败”是离群众最近,与群众工作息息相关的腐败行为,又多数是经群众曝光而东窗事发,“车轮腐败”的发生对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极大。

据报道,最近部分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在公务车辆上装配GPS定位系统,并在显著位置粘贴“公务用车”标识。2月19日,沈阳市于洪区的公务车队组建完成。于洪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高永刚介绍说,于洪区的公务车队共有72辆车,所有车辆都是从全区参加车改单位收缴的公车中挑选出来的,分布在区委、区政府机关、七大经济区管委会和12个街道办事处。为了防止公车私用,这些车辆都装有GPS定位系统,每一辆公车的标识上都印有于洪区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举报电话。(2月20日《沈阳晚报》)这是将“车轮腐败”在阳光下晒晒,让权力的运行透明化的办法,对于规范公车使用,杜绝滥用公车现象将具有直接的影响力。

笔者认为,根治“车轮腐败”是一场难打的硬仗,特别是在监管的执行力和问责力上。公车改革的推行在地方上遇到的阻力如何加以克服,又如何防止改革措施在地方上流于形式,仅仅是做好车辆标示,被动接受群众的监督显然不够。主动打开“门窗”让阳光晒进来,将公车经费的详细情况更加规范的公开,将公车运行的使用情况更加实时的公开,将公车腐败的处理情况更加及时的公开,是否就能够以此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常态化机制和自上而下的监管体系,使公车运行在阳光下永葆“新鲜”呢?

作者:李盛祥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