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对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公务接待、公务用车等方面作出全面规范,其中,涉及“公车改革”的内容再次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随之凸显。其中,以“公车私用、超编超标配置、豪华装饰”为代表的“车轮腐败”屡见报端,不但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也印发了干群矛盾日益激化,政府公信力日渐受损,公车改革迫在眉睫。
不过公车改革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如果以1994年中央“两办”下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为标志,那么我国的“公车改革”已有近20年的历史,在这20年间,从基层自发改革、货币化改革再到多元化改革,公车改革一直在困境中磕磕碰碰,摸索中反反复复,制止“车轮腐败”的工作却一直没有实质化的进展。以2012年为例,全国车辆购置和运行共花去40.67亿元,占整个“三公”支出的54%以上,诗歌近二十年,腐败、浪费的车轮依然没有煞住。
难道公车改革真的是无计可施吗?其实不然,通过学习许多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德国式的“公私分别计费”还是日本式的“严格控制公车使用时间”,
公车改革在技术层面上其实解决的方法很多,那么为什么我们用了20年却一直不能完成呢?我个人认为,公车改革,技术问题从来就不是关键,从根本上来说,这是部分领导干部“官本位”的特权思想在作怪。
在一个充斥着“官本位”特权思想的领导干部眼中,公车是自己身份与权力的象征。正因为如此,没有人愿意牺牲自己的身份与荣誉来配合改革;而是千方百计地糊弄公车改革。正如辽宁某地开展按照官员等级的交通补贴,目的就是改革公车,谁知最后是这公车补贴费的结果是几个处级干部每年车补高达8万元,比当地许多老百姓的年收入还高,公车数量也是越改越多,惹得当地矛盾凸显、民意沸腾。
公车改革,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账”,更是一笔“政治账”,改革省下的是人民的税金,赢得的是群众的信任。公车改革,不是一个孤立的财政问题,而是我们党和政府在新时期理能不能践行群众路线,在新形势下能不能搞好群众工作的试金石。只有整顿“官本位”思想,消除官僚主义之风,让领导干部把自己调整一个普通的社会公共服务者的心态,打牢服务意识基础,真心实意为百姓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么就一定能从根本上解决公车改革这一个反反复复多年的顽瘴固疾。
(文/风过青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