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陕西石泉县委宣传部 王洪宝
池河镇双红村李老伯心急火燎地报案称他辛辛苦苦积攒的4000块钱没见了。经民警调查,寄放在他家的侄子李某成为重要嫌疑对象,因其亲生父母外出打工,缺少监管,上学之余喜好上网玩游戏的李某因缺钱买游戏币,就多次借钱,借不到钱后就哄骗、偷盗。
石泉县池河小学五年级学生刘朝萍因爸爸在打工中出意外事故死亡,妈妈打工又多年失去联系,她几乎成了“孤儿”,自从细心、尽责的钟泽娥老师当她的“代理家长”后,钟老师精心教她学习舞蹈、给她辅导功课、带她游玩、购物等,让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小朝萍勤奋上进,还因为学习成绩好、思想品德好、才艺特长出众,多次被县上授予“十佳自强儿童”称号。
都是留守儿童,一个养成了坏习惯,一个表现十分优秀。经笔者了解,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全县留守妇女、留守老人身上同样存在,党委、政府管与不管,如何管,社会力量帮与不帮,如何帮,决定着她(他)们的人生发展轨迹和生活质量状况。
坚持“两条腿”走路 统筹解决劳务输出和留守人员问题
石泉县地处陕西省南部,属于典型的秦巴山区农业县,亦属于国家连片特困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如全国绝大多数贫困县一样,自然条件差,产业基础薄弱,大多数人为了生计,为了发家致富首选外出打工,致使劳务输出业呈蓬勃发展之势。有资料统计,石泉县自2006年以来,劳务输出人数每年净增1000—1200人,到2012年底,8.7万的农村劳动力中就5.54万人实现转移就业,挣回劳务收入6亿元,劳务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2%以上,2013年上半年已突破55%,劳务输出业已成为该县的重要支柱产业。
留守人员是劳务输出业的产物,有打工者就有留守人员,打工者越多留守人员就越多,两者如同孪生姐妹关系。据2013年6月底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县共有留守儿童8000人,占在校生的43.17%;有留守老人7052 人,占老人数的12%;有留守妇女4464 人,占全县妇女总数的5%。面对全县19516人这样大基数的留守人员,并由此引发的留守儿童学习教育、辅导,品行习惯养成,亲情关爱,人身安全保障等问题,留守妇女现代家庭教育、精神关怀、情感寄托、矛盾纠纷、婚变情杀和人身安全保障等问题,留守老人生产帮扶、就医陪护、孤单寂寞、侵权侵财等问题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不仅让打工者感到很受伤,很无奈,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听说老家有人借助帮忙干农活的机会,与自已的媳妇好上了并且搞上关系了。在外打工的黄某于2012年10月10日赶回迎丰镇的家,拿斧头要去砍杀红花坪村的张某,虽经当地综治办和派出所调解处理好了,但黄某很迷茫,很困惑,外出打工收入高,但放心不下家里,把媳妇带上,上有老下有小不好办,留在家里干农活也不是个办法……。
一边要把劳务产业经济的蛋糕做大,实现富民强县目标,一边又是留守人员问题,尴尬的局面,艰难的抉择,难脱的重负,掣肘并困扰着务工者,也影响着劳务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如何解决劳务输出和留守人员问题这一课题摆在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面前。寻良方,找良策,求创新,破难题,不同的专家给出不同建议:鼓励劳务输入地城市建设“亲情宿舍”“家眷楼”,支持务工者把留守儿童或是留守妇女、老人一同带到务工地读书、生活,减少两地间的亲情间隔;建议取消上学考学、看病报销、养老服务的地方限制,实行居住证管理制度,让留守人员在户籍地、暂居地来去自由;鼓励务工者返乡创业,以此减少留守人员;鼓励地方发展产业链条长的大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务工者就近就业等等。
经调研,县人社局副局长、城乡创业就业服务局局长蔡又林认为,专家的上述建议不失为解决留守人员留守问题的好办法,前两项对于建设有大中型就业示范基地、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地方来说,十分有效且管用。但据教育、妇联、计生、民政的统计,这种“随家走”的留守人员全县每年不超过1000人。对于第三、四项,石泉也围绕产业、创业促就业做了大量工作,从创业就业局动态监测数据看,全县回乡创业人数基本稳定在2500人左右,县内生产加工企业、服务组织和个体经济组织容纳的就业人数每年在1.2万人左右,县内市场基本饱和,加之属可开发利用资源匮乏的贫困县和水源地生态保护重点县,靠工业企业发展拉动返乡就业的空间不大,宠大的打工者队伍和留守人群带来的问题还需另辟蹊径来科学、合理地解决。
“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是民生所需,是发展所需,也是时代交给我们党委、政府并考验我们执政理念、执政能力的最大的社会考题。”县委书记马晓旬说:“我们必须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统筹解决好劳务输出和留守人员问题,一方面要做好转移就业者的技能培训、劳务保障、权益维护等工作,增加他们的收入和就业信心;另一方面要围绕留守人员的所思所想所盼做好便民服务、帮扶解困、亲情呵护等工作,让他们留守不孤单、生活有安乐、幸福常相伴,真正排解好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让务工人员能够安心在外打拼、发展,这样既能提升整个劳务经济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又能提升群众对单位、干部服务职能转变工作的满意率,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快速发展,我们党委、政府就应该多办此类一举多得,一举几赢的大实事大好事。”
围绕“九有”需要 重点做好留守人员关爱服务文章
“陈强翠开始是在接送娃娃和给老的做饭之余打牌打到玩,后来牌瘾直接大得很,有牌场子就撵,有时候能打一两天,连老的吃饭、女儿的学习问题都顾不得管了。”
邻居们纷纷说道,陈强翠的名气可大了,变化也是可大了,过去人家叫她牌王,一个是爱打牌,二个是手气好,常赢不输。现在不打牌了,成了村上有名的广场舞舞王了。
这个变化要从村妇代会主任胡洁包联她说起,看到村里一些留守妇女爱打牌,一些留守妇女无特长,又无所事事,胡洁和村领导一商量,在农村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中心下成立留守人员互助队和文化活动及精神关怀服务小组,邀请池河自乐社的来指导组建了广场舞蹈队,胡洁亲自包联并动员陈强翠,一块参加文艺活动。陈学习领悟很快,成为领舞员的她看到队伍一天天壮大,她觉得过得很充实,也很有成就感。
在留守人员关爱管护服务工作试点村——池河镇五爱村采访,见证留守人员的前后变化,听闻群众对关爱管护工作的评价,感触很深,党员、干部只要带着真感情帮扶,力所能及地帮群众做好一件好事,真正把服务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群众就会拥护,就会称赞的。
“刘声浩身体不好,经常患病,买药、买生活用品包括水电维修都是组长唐继明给他帮的忙。”“卢洪清太阳能坏了,水池和厕所下水道坏了,还有胡耀德农家乐忙不过来了,都有人帮了。”“我们活这么大,有的好几十年没出过远门了,有的连县城一次都没有去过。村上组织我们老人到石泉、汉阴参观,这比我们的亲儿子都孝顺。”村上几位60、70岁的老人赞誉着,言辞中道出了感激之情。
“先行试点、探索创新再总结推广留守人员关爱服务工作经验,对于石泉县来说有条件、有基础、有优势:一是石泉被确定为了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统计监测县、全省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县;二是石泉创出‘六位一体’(党政统筹、部门联动、教育为主、社会参与、家庭尽责、儿童为本)的留守儿童教育管护服务工作模式,已获得‘全国留守儿童工作示范县’荣誉称号;三是石泉党委、政府历来重视民生工程和民生事业,各级干部也是为民、亲民、务实的,善于做服务工作的。”县长李启全细数三点并坚定地说:“所以我们有底气、有信心做好此项工作,真正用关爱、用服务给务工人员造福,给留守人员造福。”
在工作调研和试点工作推进中,该县认为只要解决好留守人员“困难有所帮、烦恼有所解、学娱有所导、生产有扶助、生活有安乐、精神有关怀、亲情有呵护、权益有保护、安全有保障”的“九有”需求,存在的相关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有鉴于此,石泉县坚持“县指导、镇负责、村落实”的原则,从满足留守人员“九有”需求入手破题,通过力抓四大体系、五大中心和六支队伍建设(即管理、服务、保障、制度四大体系;留守儿童成长中心、校外活动中心、托管中心、农村留守妇女、老人社区管护服务中心、文娱活动中心等五大中心;留守儿童教育管护队伍、代理家长队伍、志愿者服务队伍、教育管护专家队伍和县、镇、村留守妇女、老人管护员队伍、村组留守妇女、老人包联服务互助队伍等六支队伍),进一步强化服务组织领导、网络队伍、阵地建设、环境保障等,稳步推进了留守人员关爱、管护、服务工作。
在做法方面,该县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如在服务工作方面,对于留守儿童继续实行代理家长制,同步安排留守儿童校外辅导老师、心理辅导员、生活老师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使其学习、生活安排合理有序。在发展家庭产业方面,做好生产技术服务、劳务服务、生产物资代购服务及产品销售代售服务以及产业发展信贷服务等。在生活方面,对行动不便、智力不高的困难人群实行就医、护理、救助等方面的跟踪服务和志愿服务。在情感方面,做好沟通服务,要求包联人与管护服务对象电话联络每十天不少于一次,每月不少于三次,通过亲情友情、心理安抚等形式从精神上给留守人员以安慰,使其感受人文关怀。在活动方面,做好策划指导、场地协调、设备租借、组织管理等服务,通过组织开展文艺宣传、表彰奖励、探亲访友、外出考察等活动,让务工者与留守人员、留守人员与留守人员、留守人员与村上其他人员的关系进一步密切,让他(她)们的亲情、友情、感情变得更近,再次升华。在矛盾纠纷方面,做好劝导、调解、法治服务,包括对劳工人员做好维权服务等。尤其是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一方面落实县直各单位、科级领导“一问三包五联”工作责任,促使他们围绕大产业做服务、大难题解好困;一方面依托各村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中心,督促落实好各管护员与留守人员“一对一、一对几”的结对包联机制,促使他们做好日常联络、定期走访、沟通交流、教育引导、困难帮扶和安全监护等日常服务工作,这些实实在在的服务,让群众倍感幸福和温暖。城关镇新柳村村民周信会说:“儿子外出打工,家中只剩下两个老的。镇上、村上优先给安装户户通,能看好多电视节目,心里头再也不空荡荡的了。”
在保障方面,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留守老人和妇女方面,每村每年安排2000元留守人员管护服务工作专项经费,同时还根据工作需要实行逐年增长。落实救助政策,整合低保、两免一补和圆梦教育基金等救助政策,做到凡是留守人员符合救助条件的全部纳入救助范围。落实安全责任,要求村组和包联人抓好防汛、防滑、防火、防盗、防侵权伤害等安全管护工作,确保留守人员及时有效规避灾害风险,同时每村(校)选配协警(校园保安)协助驻村或片区民警主抓治安工作,保障留守人员人身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侵犯等。建立长效机制,分别印发了《进一步深化全县“六位一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机制的通知》、《石泉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管护服务办法(试行)》、《石泉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管护服务工作年度目标考核办法》等,对留守人员的包联、关爱、帮扶、救助等,对各镇、各部门工作责任、任务及各代理家长、管护服务人员的服务、考核、奖惩、责任追究等内容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该县通过系列措施抓管理、抓服务、抓落实,此项关乎民生幸福、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大计的工作自开展以来,不仅深得民心,获得了公众广泛好评,还减少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据了解,2013年上半年全县各类矛盾化解率达到93%,石泉公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6.16%。劳务经济和家庭创业健康发展,加快推进了富民强县建设步伐,主要表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大幅提增。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948元、增长16.6%,2013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5455元,较上年同期净增加666元,增长13.9%,预计全年增长将达到17%。县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201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1.85亿元、增长17.3%,2013年前三季度完成生产总值33.5亿元,增速高于全市1.5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一;其他相关经济指标持续保持着较高增速。同时,通过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系列民生工作品牌。全县以“三留守”“三关爱”工作为重点,进行宣传推介,有20多家中省市权威主流媒体对此项工作进行了重点报道,同时,在采访报道中,石泉县“三业富民”、“三五”扶贫、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文化惠民等多项亮点工作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文汇报、陕西日报、西部网等多家媒体报道,推出系列民生工作品牌,既树立了党委、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民生的良好形象,又让石泉的美誉度、知名度得到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