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陕西石泉县委宣传部 王洪宝
“卢洪清太阳能坏了,水池和厕所下水道坏了,都有人帮忙给弄好了。”说起村上对留守人员的关照,五爱村村民们称赞说这工作做得实在。正在家照顾孙子孙女的留守老人郑业莲说,联系她们的村主任李相平帮她们护送并照顾病重孙子看病和及时调解邻家女孩摔伤住院的医疗纠纷,两件事办理的很贴心很是让她们感动。
山区农业县石泉县是典型的国贫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一边是以劳务为主的产业经济蛋糕越做越大,一边是留守儿童、老人、妇女“学、养、帮、爱”的问题越发突显。为了让“三留守”人员有关爱、有帮扶、有亲情、有温暖,让务工者安心、放心创业发展,让劳务经济助力县域经济发展,石泉县通过调研分析,探索总结,创新实践,着力构建“四大”体系,全力做好全县2万余名“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工作,取得明显的社会综合效益。
该县的做法是:健全管理体系。组织管理方面,成立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民政、教体、妇联等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村留守人员管护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分别建立“县指导、镇负责、村落实”责任制和学校、村(社区)、家庭管护网络,确定由各村组建的留守老人、妇女管护服务中心和各校的留守儿童教育管护中心负责主抓。资料管理方面,县级建立各镇留守人员资料库,各镇建立各村、教育局建立各校留守人员资料库,各村(校)建立本村(校)留守人员资料库和管护服务工作日志,各包联责任人与管护服务对象互留服务工作联系卡和爱心名片。
健全服务体系。重点围绕留守人员学习、生产、生活、情感等方面实施有效的服务。在留守儿童方面,将关爱服务体系纳入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任务进行安排落实。继续实行代理家长制,发展代理家长3000名,确保每一个有困难的留守儿童都有代理家长的管护。同步安排留守儿童校外辅导老师、心理辅导员、生活老师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使之学习、生活安排合理有序。在发展家庭产业方面,一是优先安排农科人员做好生产技术服务;二是利用互助队做好季节性帮工帮活类的劳务服务;三是帮包人做好籽种、肥料等生产物资代购服务及产品销售方面的代售服务;四是协调做好产业发展信贷服务。在生活方面,对行动不便、智力不高的困难人群实行就医、护理、救助等方面的跟踪服务和志愿服务。在情感方面,做好沟通服务,要求包联人与管护服务对象电话联络每十天不少于一次,每月不少于三次。与留守人员子女或丈夫电话联系每季度不少于一次。上门或约定地点与管护服务对象见面,谈心、拉家常,沟通交流,开展心理疏导,每月不少于一次。通过亲情友情、心理安抚等形式从精神上给留守人员以安慰,使其感受人文关怀。在矛盾纠纷方面,做好劝导、调解、法治服务,包括对劳工人员做好维权服务等,让他们尽享服务,安心发展。对于主动贴心的服务,群众给予赞赏,迎丰镇庙梁村村民王某说:“儿子外出打工,家中只剩下两老,有时很寂寞,镇上优先给安装村村通,能看好多电视节目,劳动毕了看看电视也有个响动了,心里头不再空荡荡的了。”
健全保障体系。经费保障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留守老人和妇女方面,每村每年安排2000元留守人员管护服务工作专项经费,同时还根据工作需要实行逐年增长。项目保障方面,依托校园、村(社区)活动阵地和“妇女儿童之家”,新建一批公办、民办幼儿园,建立40个规范的留守儿童活动场所,建设11个儿童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和200多个留守人员管护服务中心,切实解决留守人员教育活动场地紧缺的现状。政策保障方面,整合低保、两免一补和圆梦教育基金等救助政策,对特困和受到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进行紧急救援和帮扶;凡是留守老人愿意到敬老院的可纳入敬老院统一管护;凡是经济困难的留守家庭,对其相关护理费、生活费予以适当补贴;凡是技能妇女创业及关爱困难妇女的各项优惠政策优先落实给留守妇女,总之,做到凡是留守人员符合救助条件的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安全保障方面,落实村组和包联人防汛、防滑、防火、防盗、防侵权伤害等安全管护责任,确保留守人员及时有效规避灾害风险,同时每村(校)至少选配2名协警(校园保安)协助驻村或片区民警主抓治安工作,保障留守人员人身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侵犯。舆论保障方面,在县内媒体开设专栏对法规、政策和工作动态、典型经验、先进事迹等进行宣传,在社会层面,开展征文、演讲比赛活动,举办孝老之星、创业之星、自强儿童等方面的评选活动,精心打造“留守儿童关爱行动进万家”、“爱心妈妈”、“手拉手”、“情系夕阳红”等爱心帮扶活动品牌,为推进关爱留守人员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健全制度体系。分别印发了《进一步深化全县“六位一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机制的通知》、《石泉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管护服务办法(试行)》、《石泉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管护服务工作年度目标考核办法》等,对留守人员的包联、关爱、帮扶、救助等,对各镇、各部门工作责任、任务及各代理家长、管护服务人员的服务、考核、奖惩、责任追究等内容都进行了明确要求,通过制度促抓落实,此项关乎民生幸福、和谐的工作自开展以来就深得民心,获得公众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