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元三公经费”还需还公众一个心服口服

近日,云南省招标采购局在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上公布的“三公经费”引起了关注。2012年,该局“三公经费”决算数据为2700元,今年则为零,这些数据引发了部分网民的质疑,这样的数字是否可信?(11月24日《中国青年报》)

三公经费怎么就为零了呢?与众多网友一样,笔者对此也有深深疑问。

该局解释,2012年度全局无一人因公出国(境);公务接待费2700元,因为来该局学习考察人员较少;而公务车零花费,是从未曾购置公务车,故未产生相关费用。

即便是无一人因公出国,那不是还有9辆有编制车么?难道领导们出门办事儿什么的不用坐车?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再怎么节约,一辆小车的花费一年也不可能为零,何况是日理万机的领导们。再说,乘坐的公交车的费用不也应该在此么?

如此漏洞百出,也难怪网友们质疑纷纷。

“至于今年为零,是由于正在报批机构改革方案,之后再申请追加”,而该局的进一步解释仿佛洗刷掉了嫌疑。

近年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无论是官方还是坊间,都一致强烈要求晒出“三公经费”。而“三公经费”的逐级逐步公开,也使政府财政更加清楚透明,社会监督愈加广泛深入。

但应该看到的是,群众对于“经费公开”强烈呼吁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想知道政府“用了多少钱”。而是以“公开”为手段,“监督”为目的,要清楚“钱用了在什么地方”。同时,经费也不是越少越好。对于群众来说,因公务而必要的开销当然支持,但如果打着“公务”招牌,却肆意挥霍,贪图享受,拿纳税人的钱当纸,群众绝对零容忍。

众所周知,政府开门办事,产生花销那是必然的。一个“零元三公经费”确实太扎眼了。群众所质疑的,并不是仅仅是“钱为何花得这样少”,而是,在这面子光鲜的“零元账单”背后是否还存在瞒报、隐瞒,甚至是其他违法行为。

“三公经费”说实了其实就是纳税人的钱。那既作为其所有者的群众,当然有权知道其具体流向,这不仅仅“实现三公经费”监督的重要一步,更是群众知情权的重要保障。“零元三公经费”到底有没有猫腻,有多少猫腻,猫腻大不大,还得请相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好好查一查,还公众真正一个心服口服。

(文/宁致远)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