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贴标不是“万能符”

据悉,11月,岳阳市全市公务用车张贴“岳阳市公务用车”统一标识完成,全市4000多辆公车将全体“带标”上路,接受广大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人民网)

“公车”问题一直以来广泛存在于各级单位和部门,超标配置、公车私用等现象十分突出,虽经三番五次治理,但仍然屡禁不止。对于公车管理,各地积极探索实践,推出了取消公车改发放补贴、公车集中管理使用、安装GPS定位系统等等措施,但从这么多年的实际情况来看,收效甚微。岳阳给公车贴标的做法值得肯定,但如果没有跟进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能够取得的效果依然充满疑问。

“公车”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领导的问题。“公车”虽然姓“公”,实际上在很多地方很多人眼里,公车就是领导的专用车,一些领导甚至认为,公车就是领导们的特殊待遇,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用他们的话来说,他们是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混到领导位置的,该享受这个待遇。对于“公车”的监督,大家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心知肚明,却没人敢管。

“公车”的问题在于监督不力的问题。各级各单位出台的各种管理制度都是由自己人来执行,自己人或者“近水楼台先得月”,或者“宁栽花不栽刺”,监督效果大打折扣。负有监督责任的纪检监察机关主动监督力度不够,往往都是“曝光”后才出面调查处理。而社会公众对于公务用车监督,或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者陷入“雌雄兔”区别的迷茫中,或者举报无门,而且公车违规的处理结果往往不对外公开,公众的举报很多成了“泥牛入海”,渺无音信。

“公车”的问题根本在于处罚不严的问题。出现公务用车违规行为的大多数都是领导或者领导身边的人,事发单位往往竭尽全力掩盖事实,推卸责任,“顺道”、“临时工”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借口,最后的处理结果不外乎党内警告处分、补交用车费用、书面检查、通报批评等等,处罚一般都比较轻,不管是对当事人还是其他干部,成了“鸭子背上泼水”,警示教育的效果甚微,更是难以取得公众的认可,导致公众对党政机关、党员干部的信任度降低。

搞好“公车”问题治理,首先要加强领导干部用车的监督。要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教育,破除“官本位”思想,真正认识到“公车”是用来开展公务活动而非个人特殊待遇。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公车”问题的严重危害,高度重视“公车”问题治理。领导干部要主动带头遵守公务用车管理规定,打铁还需本身硬,只有领导干部自身做好了,才有可能把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公车”问题治理好。

搞好“公车”问题治理,还需扩大监督渠道。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要加大社会公众参与“公车”问题监督的宣传力度,积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搞好社会监督,适当设立举报奖励措施,调动人民群众监督积极性。大力推行统一的公车标示标牌,公开举报电话,明确受理机关,面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以及时有效的作为取信于民。

搞好“公车”问题治理,还需严处重罚。开展“公车”问题治理已近二十年,对于党员干部,应该说早已入脑入心,为何屡禁不止,根本在于处罚不严。只有进一步加大对公务用车违纪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让那些漠视纪律的人真正感受到得不偿失,切肤之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惩处一个,教育一片的目的。

岳阳的公车标识贴上了,但能取得多大的效果,现在还是个疑问。贴标不忘治本,没有后续的措施跟上,难保公车治理依然还是“老大难”问题,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不再犹豫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