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凤凰网刊载了题为《女生连考6年公务员:进到体制里就不一样了》的文章。文章中的女主角小陈是单位的合同工,连续6年执着参加公考,是希望给自己换个出路,并说自己虽然是合同工,“活做得不比有编制的少,但工资少很多,福利就更没法比了。如果考上公务员,进到体制里,就不一样了。”(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3_11/25/31522366_0.shtml)
不知从何时起,“公务员”的身份越来越脸谱化,不少人认为“体制内的人”就是好,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也不知从何时起,体制内与体制外筑起了一道高墙,公务员成了越来越难进入的行业,不少人“持之以恒”的参加公考,以致有的家庭,如果孩子考上公务员,家长真比孩子考上北大清华还觉得骄傲。笔者疑惑,“公务员”身份为何如此具有魔力?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这种“魔力”。
当前,“公务员”确实是拥有不错的福利待遇,这也是“公务员”身份能够不断吸引众人追逐的一大“魔力”。古云:“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笔者认为,希望“人民公仆”不为生计发愁,能全心全意投入到位人民服务的事业上来,这应该是公务员福利好这份“魔力”形成的初始原因。但却被当下许多人误读为鲤鱼跃龙门式的一劳永逸——只要努力考进“公务员”行列,就是拿到了一张永久的“饭票”。抱着这种心态的人,一般都不知晓公务员行业的艰辛,更未见得做好了为人民服务的准备,在事业上往往安于现状,难以取得较大的进步,好逸恶劳的心理不断滋生,容易成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人,这样的人最不招群众喜欢,更不可能有领导赏识。最终只能是个碌碌无为的人,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公务员。
笔者认为,在物质文明已足够发达的今天,在大力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今天,在中央倡导走群众路线的今天,“体制内的人”应该有“无功不受禄”的自觉。俗话都说“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如果“体制内的人”拿着纳税人的钱,而不为群众着想,不替百姓办实事的话,那么也就不怪群众指着鼻子骂你是“蛀虫”,也就不难理解领导总是“拿你开刀”,也就不难预料纪律落实时你的“苦瓜脸”。
所以,在众多“最美村官”涌现的今天,“体制内的人”更应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甘于奉献,乐于奉献。只有这样,“体制内的人”才能对得起“公务员”的身份和称号,“体制外的人”才会更加注重对自身的提高,而绝非简单以身份的福利待遇论“英雄”。(栖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