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为避免群众工作与中心工作“两张皮”,要将“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作为推动、检验工作的重要方法,将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把群众工作与经济提质增位、城乡统筹发展、文明城市建设等重点工作拧成“一股绳”,确保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富足,为奋力谱写中国梦辉煌篇章提供坚强保障。
“三视三问”,即“视群众为亲人,问需于民;视群众为老师,问计于民;视群众为裁判,问效于民”。“三视三问”是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个别地区对实践经验梳理总结而得出的一个重要工作方法。此方法被用于交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诸多领域,成绩斐然,百姓交口称赞。中央历来强调党和政府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提出政府工作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便是对中央这一要求积极的正面的回应,是将“坚持走群众路线”从口号落到了实处,应当大力推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衡量干部的好与差就看他能不能办实事”,这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同志要一心为公,全力为民,不搞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切实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看病开方,对症下药”,只有做到“问需于民”,真正了解到群众所思所想、所要所需,了解到群众最关心、最急迫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少走“弯路”,不走“邪路”、“岔路”;才能最终让群众“领情”,百姓“鼓掌”。广大党员干部要有更广的民生情怀,要视群众为亲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多站在群众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真真切切体会群众冷暖。
同时,要视群众为老师,“问计于民”。对于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要多向群众请教,广开言路,广纳民智,不搞“一言堂”,不搞“闭门造车”。党员干部要对群众心怀敬畏,要明白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要打开大门,让群众的智慧之光照耀进来。对于群众提出的有积极作用且切实可行的“点子”,要大胆采纳,努力形成一种“政府决策,百姓献计,政府实施,百姓参与”的良好局面,保障群众政治参与的热情。
刘云山在贵州调研时曾强调,“教育实践活动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这一强调表明,只有群众才能作为政府工作成败的最终裁判者。我们要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一切工作均要以群众为中心,为群众服好务,因此也只有群众才具有对政府工作成效最终的最权威的发言权。党员干部要“问效于民”,群众越满意、越高兴,说明政府工作越到位,成效越好。政府部门更要欢迎群众提意见、挑毛病,从群众的呼声中找问题、找差距,从而进一步改进工作,提高效率,做到百姓满意。
“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方法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是对群众路线的践行,应当大范围多层次的进行推广。落实“三视三问”,核心是要与群众加深交流,加强互动。要采用传统交流模式与现代网络信息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继续坚持座谈走访等现场面对面交流方式;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政务邮箱、网站留言、微博平台互动等方式,捕捉群众所思、所想、所愿、所盼。同时,为避免“昙花一现”,我们还应当将此工作方法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在制度层面予以支撑,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博闻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