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年轻干部作为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接班人,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中,要走近群众更要走进群众,才能获得群众信任、取得群众支持、赢得群众满意。
“走近”群众,也许只意味着干部与群众空间距离的拉近,走近的程度折射出群众观点的认识深度、群众路线的践行力度、干部群众的感情温度;“走进”群众,则往往意味着干部与群众心理距离的拉近,甚至是亲密无间、水乳交融,走进群众彰显的是过硬的工作作风、务实的工作方法、求真的工作态度。“近”与“进”是过程与结果、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不断走近才能最终走进。
培养走进群众的“三大意识”。年轻干部要走进群众,只有将公仆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入脑入心,才能严于律己,无私奉献。一要强化公仆意识。年轻干部要自觉践行宗旨观念,牢固树立为民情怀,要正确看待和使用权力,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急群众之所急,帮助群众解决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始终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二要责任意识。年轻干部要弘扬担当精神,切实增强担当意识、提升担当能力、落实担当责任。遇到棘手问题不推不躲,千方百计动脑筋、想办法,不打“太极拳”,不上交矛盾、不下卸责任。三要树立自律意识。年轻干部要慎始、慎微、慎独、慎行,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筑牢拒腐防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思想防线,不碰政策、法规、党纪、政纪的法律红线,不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道德底线。
锻造走进群众的“三大技能”。年轻干部要走进群众,只有同百姓的“衣、食、住、行”紧紧相扣,才能真正地做到知民情、通民心、解民忧。一是语言相通。善于掌握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简洁形象的群众语言,把它们提炼、吸收到自己的讲话中,以达到群众喜闻乐见的效果;对群众讲实话、不讲空话,讲真话、不讲假话,讲管用的“小”话、不讲虚幻的大话,避免无的放矢、无病呻吟,真正与群众对得上话。二是情感相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走进”群众,自然要尊重群众、理解群众、关心群众,真情实意对待群众,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搞好与群众的情感对接。三是心灵相通。时时刻刻心中装有群众,把能否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经常与群众进行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真正知道群众在想什么、关注什么、期盼什么,努力做到与群众心贴心,及时了解群众的冷暖疾苦,掌握群众思想的发展变化,从而能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真正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中,真正让自己的工作接上“地气”、赢得民心。
迈出走进群众的“三大正步”。年轻干部要走进群众,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脚踏实地地为人民服务。一是由远到近,走近意味着距离缩短,就是近距离接触群众。相对于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而言,眼光向下、走近群众体现了积极的姿态,有利于了解民生疾苦、密切干群关系,值得肯定。然而,有的年轻干部走出了机关、来到了基层,与群众的距离确实近了,但始终没有放下架子,与群众还是有一定距离,不能实现与群众的无障碍沟通;也有的年轻干部下基层往往只是隔着车窗玻璃来“观察”群众、通过听取汇报来“了解”群众,走马观花、来去匆匆,留给群众的只有只言片语和模糊面容。二是由出到进,走进意味着心灵相通,就是零距离接触群众。群众的喜怒哀乐、所思所盼,基层工作的状况特点、矛盾问题,发展的目标方向、重点难点,都必须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车间班组,与群众“亲密接触”,才能获得切身感受、得到准确信息。年轻干部只有走进群众,才能与群众建立起鱼水深情、血肉联系;只有走进群众,察实情、说实话、出实招,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当自己人。三是由短到长,走进意味着心心相连,就是持之以恒接触群众。贵在“持之以恒”,是因为“干部下基层”不是权宜之计,只有常抓不懈,建立长效机制,转变工作作风,以制度、机制推动,使之常态化,才能确保走进群众不走过场,让“干部下基层”走得下去,将爱民、利民、惠民的作风落到实处。
走进群众,就要对群众真有情、有真情、有深情,要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家人”就要多讲些血缘,干部源自群众、植于百姓,干群形如血肉、情似鱼水,两者存在犹如种子与土壤般的天然联系,回答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等基本问题,才会自觉地把群众当自家人,才会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作者:雷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