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员干部要做“雁、桥、宝”

农村党员干部作为一支团结和带动广大群众的优秀队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新形势下,广大农村党员要进一步明确肩负的使命和职责,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主动投入到加快转型发展的实践中去,要做好三种角色。

  做致富带富的“领头雁”。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看干部”,这形象地说明农村党员干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重要性。农村党员干部作为农民中的优秀分子,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具备科学致富,带领农民致富的意识和能力,肩负起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重责。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想是致富的源泉。”只有及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在思想上领先一拍,行动上快人一步,才能创造机遇,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次要“多学、多看、多比”。“多学”就是要多学习,努力掌握一技之长。“多看”就是要多参观,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多比”就是要多比较,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三要敢闯敢冒,敢于致富。努力形成“谁创业谁先进,谁发展谁光荣,谁富民谁英雄”的共识,按照“发展以富民为先,富民以创业为先,创业以党员为先”的思路,以敢于创业、敢于致富的精神和行动,干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承担起创业富民的使命,充分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四要抢抓机遇,善于致富。农村党员要有敏锐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看得到发展机遇,抓得住发展机遇,努力使自己先富起来。同时,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技术、学管理、增强致富的本领上来,努力成为农村带头致富、合法致富的模范。引导群众,带领致富。牢固树立“致富无门路不是称职党员,不能带领群众致富不是好党员”的思想,做带领群众致富的模范,尽自己的一切努力,促进七里乡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真正让群众感到“跟着党员走,致富不用愁”。
做上传下达的“联心桥”。 农村干部只有懂得农村政策,服务农村才有资本。党和国家出台的政策条条款款比较多,内容往往比较长,老百姓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听,即使记也记不住、搞不懂。这就要求我们要勤动脑,多学习,自己要吃透政策。在此基础上,对政策内容进行提炼,用“土腔土调“的群众语言,让群众一听就明白,一看就清楚,一想就懂得,越直白贴切,越通俗易懂的表述越能达到宣传效果。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做到:一要对政策理解把握要透,深,细,吃透有关文件精神,掌握政策精髓,用政策凝聚人心;二要对农村的实际情况掌握要实、准、多,结合本地实际多观察、多思考,使农村各种情况烂熟于心,把握群众的脉搏;三要要善于站在群众所处的环境和认识水平去宣传政策法规;四要在工作方法上,要把宣传政策和讲道理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五要坚决贯彻执行上级政策,抵制歪风邪气和不良意识上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别农民滋生自由意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非法上访,缠访闹访,置大多数群众利益于不顾,拒不执行政府正确决策,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农村党员,就要倡导大局意识,引导农民合理合法表达诉求,自觉做守法公民,做新型农民。

做群众困难的“暖手宝”。为群众困难的排忧,是我党一个好传统、一个好做法。这是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群众的安危冷暖,就是民生问题,就是群众的利益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安危冷暖就是大事、急事、要事。先哲曰:“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多为群众排忧解难,要求我们要经常深入基层,走进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看一看群众的实际生活,听一听群众的肺腑之声,记一记群众的所思、所盼、所需。这样,我们就能从社情民意中察觉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忧在何处、愁在何事、苦在何里,解决问题就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立竿见影。多为群众排忧解难,关键是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而决不能“葱对葱——空对空”。要求我们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村弱势群体反映最强烈、意见最集中、矛盾最突出的问题,作为研究工作、决策参考的第一信号。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了解群众提出的问题,带着满腔的诚意去帮助解决群众的困难。不能只做面上的文章,不能只做一时、一事、一处的好事;尤其是要少点“锦上添花”,多点“雪中送炭”。作为共产党的干部要有怀民胸襟和解忧良知。多为群众着想,多为群众解忧,如此,老百姓的心里就有党的高大形象,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就会大大密切。
成功经验表明,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还要有一批年富力强、勇于起表率作用的农村党员干部,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才能带出一个小康村,造福一方百姓。

 

作者:杨正南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