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邓华夫人李玉芝告别仪式在北京举行

2017年3月9日6时20分,中国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邓华上将夫人李玉芝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不幸逝世,享年98岁。3月15日,李玉芝的遗体告别仪式在301医院西院礼堂告别厅举行。

开国上将邓华夫人李玉芝告别仪式在北京举行

李玉芝,1919年出生于晋察冀革命根据地之一的河北省蔚县。早年毕业于西合管初等师范学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8岁的李玉芝参加了方国华团长领导的八路军,投身于抗日运动的热潮之中,积极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口号,并参加了蔚县妇救会。不久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杨成武司令员和蔚县县长张苏的极力促合下,李玉芝与115师政委邓华在灵丘下关村结成了革命夫妻。之后李玉芝跟随邓华的部队,在司令部做译电员。1938年6月,随同邓华和宋时轮领导的八路军第四纵队从平西斋堂出发,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冀东大暴动,之后又返回到平西。后来,李玉芝又进入晋察冀边区的白求恩学校学医,毕业后在邓华的部队里做医生。解放后,李玉芝进入沈阳医学院接受科班教育,毕业后任沈阳一家医院主管业务的副院长。1959年8月,中共庐山会议后,邓华将军因“彭德怀反党事件”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受到牵连而撤职批斗,贬任四川省副省长,管理农业机械工作。李玉芝则分配到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担任副院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李玉芝也遭到批斗,四川医院党委免去了她的职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李玉芝恢复了原有的工作,居住在北京直至离休。

开国上将邓华夫人李玉芝告别仪式在北京举行

3月10日上午,由部分革命后代代表:伍一曼,李莉莉,杨晓明,毛小青,贺燕燕,张雁之,张国欣,申晓婷,陈德延,田野, 张跃林,李晓秋,李珍,王彤枬,马继民,胡山,梁韬,马敬轩,吴逸桐,万云鹏,裴智明,关长宇,邱季,于珏,吴秀,左波,李兵兵,杜江彤,李佳,王慕周,石建平,杜申思,吕世斌,杨闯,于普欣,李光辉,王志寒,张向军,王震,王春江等同志以不同形式对邓华将军夫人李玉芝同志的去世表示哀悼,同时对李玉芝同志的子女表示慰问。

开国上将邓华夫人李玉芝告别仪式在北京举行

李玉芝,1919年10月出生在河北省蔚县城,1934年小学毕业后考取了蔚县西合营师范(初级师范)。

在大姐李剑鸣、二姐李佩卿的直接影响下,1937年夏李玉芝师范毕业后,与两个姐姐一起参加115师独立团方国华领导的蔚县妇救会。10月,她们又同时参加八路军,成为载入史册的“李氏三姐妹”。图为三姐妹旧照,左起大姐李剑鸣、三妹李玉芝、二姐李佩卿,1941年6月摄于河北省唐县白求恩学校。

1937年,李玉芝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在杨成武司令员和蔚县县长张苏的促合下,与八路军第115师邓华政委结成革命夫妻。图为邓华与李玉芝照片。

1938年,李玉芝任第115师独立师译电员并随八路军第四纵队邓华支队参加震惊中外的冀东暴动。她是唯一一位高级指挥官的妻子,会骑马的她并没有马骑,与战士们一样长途跋山涉水,历经艰难险阻,从平西到冀东,11月,再从冀东西撤返回平西。部队行军,李玉芝跟着走;部队休息,李玉芝抓紧时间译电文。行军途中多次遭遇敌人围追堵截,队伍被冲散,李玉芝独自一人首先保护好随身的电文,时刻准备着与敌人做最后一拼。图为李玉芝(左1)和战友的合照。

1945年日本投降后到东北。邓华在前方打仗,李玉芝只能在家照顾两个女儿。之后,全家随四野南下,经历平津战役又到广州。1950年,有着医学专业背景的李玉芝任广州市立医院军代表,管理着后方医院。图为1950年由广州市市长叶剑英为李玉芝签发的广州市人民政府委任状。

1960年5月,邓华受到不公正待遇,到四川省担任主管农机的副省长。全家也迁到了成都,李玉芝任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据当年医院办公室一位秘书讲:“李院长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平易近人,关心下级。李院长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抓医务培训,建立中药房,研制新药,受到了广大医生和患者的欢迎。尤其是呼吸内科的专家,在李院长直接领导下搞科技、建常规,提高了医疗水平,大大降低了死亡率,获得了省科委二等奖。”这位秘书还说:“李院长生活俭朴,处事低调,从不张扬。有一次,李院长陪着丈夫邓华检查身体,用报纸包着馒头当干粮,与其他院领导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图为李玉芝1980年在北京拍摄的照片。更多邓华介绍:www.yangfenzi.com/tag/denghua

2017年3月9日,“李氏三姐妹”中的三妹李玉芝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图为李玉芝追悼会现场。

邓华和李玉芝伉俪的孙辈们从全国各地赶回北京参加为奶奶、姥姥诀别的仪式,左起:徐继华,邓立新,谢佳,沈曦,程璇,邓婷婷,姚咏华。

李玉芝的子孙们在告别大厅静候来宾们的吊唁、告别、诀别。

老首长刘精松将军为老八路李玉芝同志送别。

邓华上将的老部下解放军某部将军为老八路李玉芝告别。

在京的老战友、老部下为老八路李玉芝送别。

在京的革命后代们为李玉芝送别。

图为告别现场。

图为告别现场。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医护人员代表为老八路李玉芝做最后的告别。

李玉芝的家乡代表专程赶到北京,在家、在301向蔚县骄子李玉芝同志送别,代表四大班子慰问李老亲属。

当所有来宾告别完毕后,全体亲属向老八路李玉芝做最后的诀别。

邓欣久久的守卫在妈妈的跟前,决不让妈妈离开。

邓英与妈妈告别。

中国人民解放军礼兵为老八路李玉芝送上最后一程。

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礼兵护送老八路李玉芝回家。

在等候期间,全体为李玉芝送别的亲属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老八路墙”,拜谒李玉芝的姐姐李剑鸣。图为邓欣陪同李姓来宾在李剑鸣墓碑前合影留念。

子孙们在邓华上将的骨灰陈列室前合影留念。

在等候期间,全体为李玉芝送别的亲属拜谒李玉芝的丈夫邓华上将后,在西1-2室大门口合影留念。

邓家四子女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自己父母准备的墓地前合影。

全体远道而来的亲属们在邓家子女的陪同下完成拜谒后,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前合影。

在等候告别仪式开始前,来宾们的合影和排队的情景。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自澎湃、光明网报道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美国四星女上将的艰辛晋升路

➤ 刘黎平:史记《抗战英烈张自忠传》

➤ 西晋杜预与守弱学:终结三国历史的低调名将,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 新中国缔造者们的风采  毛泽东对十大元帅的独到点评

➤ 刘黎平:史记《余旭传》中国首位歼-10女飞行员的无悔青春

您可能还喜欢…

3 Responses

  1. 受“彭德怀问题”牵连的开国四将 给邓华彻底平反的通知来晚了说道:

    粉碎“四人帮”后,邓华重新回到部队工作,担任中央军委委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他把自己晚年的大部分精力花在为彭德怀平反昭雪上。1978年,当时的中央领导人还在坚持“两个凡是”。彭德怀的案件也是毛泽东亲定了,很少有人敢翻这个案。但是,邓华有胆子闯禁区。

      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小组发言中,明确表示1959年整彭搞错了。他说:“彭德怀同志为了纠正‘大跃进’的缺点,为了纠正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使党和人民的事业更好地发展,向党中央写信反映情况提自己的意见是可以的,是符合党章规定的,决不能说成是反党。”

      在邓华等人的争取下,中共中央为彭德怀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并举办了追悼大会。由于过度疲劳和激动,参加完追悼会,邓华就病倒了,由感冒转为肺炎,住进三○一医院。浦安修带着金光闪闪的烟盒来看邓华,说:“彭总对因他的事而无端连累许多人,非常难过。他很想念你,这个烟盒一直带在身边,想送给你,苦于没有适当的机会。被绑架前,他可能意识到自己来日不多,便留下纸条,吩咐由我们转交给你。这个愿望在他死后四年总算如愿了。”

      邓华睹物思人,心潮起伏,眼睛闪着泪花,说:“我已经戒烟了。但是,这个烟盒我收下,看到它,我就好像见到了彭总。”他轻轻地抚摸着烟盒,对浦安修说:“彭总对我很好。我现在对你却不能有什么帮助,非常遗憾。”

      浦安修也动情地说:“快别这么说了。我现在挺好,只是希望你早日康复。”

      邓华说:“我命大。打仗打不死,整也整不死,斗也斗不死,病也病不死,我就是不死。”

      1980年5月初,邓华获悉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批准了为他彻底平反恢复名誉的文件,十分高兴,准备尽快返回北京。5月4日,他取道上海北上,计划在上海停留数日,检查身体,然后到南京看望许世友、杜平等老战友。

      他住在上海延安饭店,一有空闲时间,便继续写作《关于未来反侵略战争和国防建设的几个问题》的论文。一日,他突感不适,随之高烧不止,迅即被送往华东医院。入院后,医生全力诊治,但高烧难退,经常处于昏迷状态。

      关于他的平反问题,解放军总政治部于1980年3月20日向中央军委和党中央写出了复查结论报告。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批准了这个报告。

      报告中写道:“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和中发(1979)49号文件精神,经复查,1959年给邓华同志定的错误性质是不对的,不是实事求是的,对邓华同志的批判斗争和撤销职务的决定是错误的;所谓七条主要错误,是没有事实根据的,属于诬蔑不实之词,应当予以推倒。文化大革命中,四川给邓华同志强加上‘彭黄反党集团重要成员’、‘参与贺龙二月兵变’、‘李廖死党’等莫须有的罪名,进行批斗和专案审查是错误的。建议:撤销林彪在1959年9月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的给邓华同志撤销职务的处分决定,撤销批判邓华同志领导小组给军委和总政治部的报告及整理的有关材料,给邓华同志彻底平反恢复名誉。”解放军总政治部于同年5月7日向全军发出《关于邓华同志问题复查结论的通知》。

      邓华于1978年12月22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平反恢复名誉的要求,直到一年零四个多月之后,方才正式发文。住在上海医院,生命处于十分危急状态的邓华,仍然关切姗姗来迟的平反通知,但终未能亲自一睹这个期盼已久的文件。当他的儿子小穗来到病床边时,他吃力地问道:“我的平反通知传达没有?”小穗答:“军事科学院已经传达了。”他的两眼润湿,断断续续发出微弱的声音:“……多想为党为军队再做点工作呀!……可惜……可惜……来不及了!”

      1980年7月3日,邓华与世长辞。病床前的小柜子上摆放着的唯一一件遗物就是那个金光闪闪的烟盒。(写作此文除被采访者口述外,还参考《洪学智回忆录》、《万毅回忆录》和罗印文著《邓华将军传》)

  2. 抗美援朝毛泽东两次亲自点将邓华:你去了 我放心说道:

    4月28日是开国上将邓华诞辰105周年纪念日。邓华1910年生于湖南郴州一个书香门第家庭,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邓华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曾出席古田会议,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抗日战争爆发后,邓华参与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初创冀东抗日游击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他在平津战役中提出以少数兵力监视塘沽、集中兵力先打天津的建议,被中共中央军委和中共总前委所采纳。新中国成立后,邓华指挥海南岛战役,以两个军的兵力乘木帆船进行大规模渡海登陆作战,突破并摧毁国民党军立体防御体系。1950年10月,邓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1951年7月,他作为志愿军代表参加停战谈判。1960年,邓华任四川省副省长,曾深入170多个县市、数百个厂矿和千余个农村社队进行调研。1977年后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共中央军委委员。1980年7月3日在上海病逝。
      率部打破重重封锁线 掩护党中央过湘江
      1934年10月下旬,红一方面军主力开始长征。在长征途中,邓华等率一师二团,参加了冲破敌人设置的四道封锁线的战斗,出色地执行了掩护红一方面军主力和中共中央机关西进的任务。
      在惨烈的湘江之战中,邓华曾陷入空前的绝境之中。1934年12月1日,红军经过奋勇拼杀,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终于突破了蒋介石苦心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午后,师部传来军团电令:部队节节抗击,向西转进。当时,在前面开路的刘瑞龙团长已经率部队突过了封锁线;指挥断后的邓华,却遇上从后面和左右方向三面敌军的进逼,他所率领的三营(实际上只剩下200来人,一个多连的兵力)已经冲进到前方山包后面了,而邓华,还有一位参谋、一位警卫员,却被左右两方敌人密集的交叉火力卡住了。前面收割后的稻田被子弹打得片片飞扬;后面的枪声也一阵紧似一阵。三人匍匐在一条田坎边,进也不得,退也不得。
      狭路相逢勇者胜。“冲过去!”邓华向参谋和警卫员发出命令。
      他随即纵身猫腰跑起,冒着前后左右穿梭的子弹,飞步跨过山丘田块,翻身滚到田坎下,他回望刚才起跑处,不见参谋和警卫员跟进。“冲呀!”他再一次发出了命令。仍然不见他俩起步,也没有听到回话或任何回应的示意。这时,前面山包处响起了三营同志接应他们的密集机枪声,邓华一个健步,飞奔到山包边,终于脱险了。而跟随他多年的参谋和警卫员却再也没有回来。
      邓华脱险来到团部,同团长刘瑞龙等人汇合。然后下去看望部队。那情景,比在战场上惨烈的厮杀还要使人肝胆碎裂。如今,朝夕相处的战友再也回不来了,亲如手足的伙伴葬身在血泊里了,好端端的一个团由湘江之战前的1700多人,到现在只剩下八九百人!许多干部战士在抱头痛哭,炊事班做好的香喷喷的饭菜,搁在那里原封未动,竟然没有一个人吃。
      这哪里还像个部队!邓华自语道。
      他立时站在一个小山包上,向着战士们,大声说道:“同志们,我们牺牲了那么多的同志,确实痛心啊!”他的嘴微向左下方抖动,熟知他的人都知道,这是他激动时候特有的表情。但是,他没有眼泪,他立在那里,腰板铁硬,尖棱的古铜色的面庞向着大家,凹陷的两眼喷射着严峻的光束。
      “但是,”他抬高了嗓音,“我们全团指战员都是铁打的好汉,都是英雄!我们顺利完成了军委给予的光荣任务!”
      他从被硝烟染黑的口袋里拿出一份电令:“这是中央政治局、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今天凌晨3点半发来的电报,电报说,‘一日战斗……胜负关系全局……开辟西进的道路,保证我野战军全部通过封锁线,应是今日作战的基本口号’。告诉同志们,中央首长所在的红星纵队和红章纵队,已于今日全部渡过湘江,红军大部队都渡过了湘江。同志们流血牺牲,已经粉碎了蒋介石的第四道封锁线,我们已经胜利开辟了西进的道路。”邓华顿了一瞬,两眼扫视全场,“同志们,吃饱饭,鼓足劲,迈开你的双腿,让我们西进去同兄弟的红二、六军团汇合吧!”
      他示意随行参谋给他拿来一个搪瓷碗,舀了一碗饭,顺手折了两根树枝当筷子,便大口大口地吃饭了。像闪电一般,在这个坡地里的数百名红军指战员,立即跟着行动,那一桶又一桶的饭菜,随之底朝天了。半个小时后,嘹亮的军号声响了。
      刚刚经过惨烈战斗的红二团,又踏着威严的步伐前进了……
      差不多20年后,邓华指挥百万大军同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作战的时候,一日,与战友聊天,当这位同志谈到自己几次遇险,大难不死堪称福将时,邓华说:“我也是多次大难不死,也可以称为一员福将”。然而,他的话锋一转:“每当我想起千千万万牺牲了的战友,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战士,肩上像压着沉重的担子一样,没有他们我这个福将是福不起来的。”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 毛泽东3次召见邓华部署任务
      邓华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协助彭德怀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组织指挥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过程。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先后3次召见邓华,部署任务,了解战况,面授机宜——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党中央做出抗美援朝的重大战略决策,在选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时,毛主席把目光投向了年仅40岁的第13兵团司令员邓华。7月19日,正在位于广州的兵团司令部作战室一幅巨大作战地图前研究思考朝鲜战况的邓华,突然接到来自中央的一封急电:“边防迫切,任务光荣,希早日来京面授机宜。”邓华立马轻装简行,从广州乘火车北上首都。
      7月底的一天午后,邓华接到毛主席召见的通知,随同毛主席秘书叶子龙驱车前往中南海。在中南海菊香书屋,毛主席握着邓华的手,亲切地对这位即将肩负重任的爱将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邓华1910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郴县,1928年参加湘南暴动,同年7月随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从此便在毛泽东领导下转战南北,从一名基层干部,逐步成长为一名年轻有为的高级指挥员。毛主席称赞邓华:“海南岛一仗打得不错嘛!有些事情,真好像事先算计好一样,要是晚打两个月,很可能变成第二个台湾。”木船打军舰,几万大军渡海登陆,与金门之战相比,组织指挥之得体,简直出人预料。毛主席话锋一转,切入正题:“看样子杜鲁门在朝鲜是不会罢手的。你们的任务是保卫东北边防,但要准备同美国人打仗,要准备打前所未有的大仗,还要准备他打原子弹。他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他的弱点,跟着他,最后打败他。”邓华兴奋地说:“是的,抓住他的弱点,跟着他打。他打他的优势,我打我的优势,这是我们对付美军的好办法。”毛主席赞许地说:“我还是那句老话,在战略上藐视他,当作纸老虎,在战术上重视他,当作真老虎。”邓华离开毛主席时深感使命神圣,任务紧迫,信心倍增。
      邓华不负最高统帅的重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善于站在战略高度审视战役全局,多次在重大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协助彭德怀成功地组织指挥了5次战役,把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图们江边打回到“三八线”附近,夺取了战争主动权,迫使敌人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奠定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基础。
      “劳师远征,辛苦辛苦!”
      抗美援朝战争经过7个多月的激战,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共歼灭敌军23万余人,把战线推进并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战争转入相持局面。1951年6月初,受彭德怀委派,邓华率首批入朝作战的第38、39、40、42军的主要领导赴京,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抗美援朝战况并请示军机事宜。刚到北京饭店住下,毛主席便召见邓华一行。时隔不到1年,邓华再次踏进中南海菊香书屋,毛主席握着他的手,用爱怜的眼光久久地看着他,满怀深情地说:“邓华同志,你瘦多了啊。劳师远征,辛苦辛苦!”邓华汇报了朝鲜的战况和志愿军编制、装备以及军工生产等方面的意见。毛主席听得仔细,不时点头称是,还不时在小本上作些记录。这时,毛主席饶有兴趣地给邓华讲起应对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的作战方针,“德怀和你都是湖南人,晓得‘零敲牛皮糖’是怎么回事。对美英军,目前应实行战术小包围,打小歼灭战的方针,敲他的牛皮糖。”毛主席坚定地说,“我们的战略方针是:持久作战,积极防御。就是要边打边谈,打谈结合,以打促谈,争取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解决朝鲜问题。”邓华听后心里有了“底数”,十分兴奋,他再次建议,由军委统盘考虑分期安排全军部队和干部轮流入朝,通过实战学习与高度现代化装备之敌作战的经验。“对,意见很好。”毛主席对邓华能够站在战略全局考虑问题给予了肯定和赞许。
      邓华回到北京饭店,思绪联翩,激动不已,夜不能寐,提笔开始撰写《论朝鲜战场之持久战》。在国内短短的10多天时间里,邓华公务非常繁忙,活动安排得很满,他便利用晚上时间写作。6月15日,邓华带着最高统帅的指示,也带着他已完稿的文章,启程返回朝鲜战场。在这篇文章中,他传达了毛主席的重要指示,总结了前5次战役的作战经验,分析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条件,论证了抗美援朝战争战略转变的必要性,提出了今后的作战指导意见。回到朝鲜后不久,邓华在志愿军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报告,受到彭德怀和志愿军高级干部的赞扬。这篇文章对志愿军后来的作战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你去了,我放心!”
      1952年冬,朝鲜战局继续处于对峙状态,停战谈判也长期中止,战争是停下来还是继续扩大,正处于转折关头。刚刚当选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在众高官要员陪同下,于12月2日至5日到朝鲜前线视察,并扬言“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谈判还不成功,我们唯一的办法最后只能是不顾一切危险,全力发动一场进攻”。
      身在北京的毛主席密切注视着艾森豪威尔的言谈举止和朝鲜局势,电令邓华回国接受任务。12月6日,就在艾森豪威尔离开朝鲜的第二天,毛主席立即指示午后3时召见邓华。邓华第3次来到中南海菊香书屋,毛主席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早在那里等候着。毛主席伸出两只大手紧紧同邓华握手,此时的邓华已于半年前被任命为志愿军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肩上的担子比毛主席第2次召见时更重,但经历两年多当时现代化战争锻炼与考验的邓华却显得更加成熟自信,胸有成竹。
      “闻鼙鼓而思良将。艾森豪威尔上台后,看来会有新的动作。找你来,是要研究应对艾森豪威尔的政策。”毛主席说明了召见邓华的本意。“你4日写的报告(指邓华12月4日在北京饭店写的题为《关于朝鲜战局形势与明年的方针和工作任务》),我看过了,批了几句话。总的意思是,志愿军应以肯定敌人登陆,肯定要从西海岸登陆,肯定在清川江至汉川间登陆这一判断出发,来确定行动方针。登陆的时间应准备在春季,也可能更早些。”接着,毛主席斩钉截铁地说:“决不允许敌人在西海岸登陆,尤其不允许在汉川至鸭绿江一线登陆。”邓华从心底里敬佩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他迅速思索之后提出:“西海岸指挥机构不健全,原拟由第19兵团兼任,根据当前形势,需要重新考虑。”毛主席当即表态,“西海指应当加强和扩大。最好你亲自去。你去了,我放心!”邓华当即表态:“请毛主席、党中央放心,我们保证完成任务!现在的朝鲜战场形势,完全不同于1950年9月仁川登陆了,艾森豪威尔真要出此下策,肯定会是一场灾难!”邓华信心十足!邓华怀着兴奋的心情启程返回朝鲜前线。半个月后,毛主席亲自起草并签发指示,正式任命“以代理司令员和政治委员邓华同志兼任西海岸指挥部司令员和政治委员”。两副重担,更准确地说是四副重担一肩挑。在抗美援朝战争的重大战略问题上,毛主席两次亲自点将邓华,委以重任,充分说明最高统帅对他的无比信赖。
      在当时我军没有进行过反登陆作战,更不具有大规模反登陆作战经验的情况下,邓华以毛主席“三个肯定”的战略判断为依据,深刻分析朝鲜战场的客观形势,认真研究如何加强反登陆作战准备问题,在志愿军党委会上提出了“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和具体作战部署,要求坚决不让敌人登陆,敌人登上来坚决消灭之,绝对不准敌人在我侧后建立一条战线。在邓华周密组织指挥下,志愿军用4个月的时间成功完成了巨大的反登陆防御作战准备。由于准备周密充分,迫使美军不得不放弃登陆进攻的企图,同我恢复停战谈判,从而为尔后实现朝鲜停战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志愿军随后发起的夏季反击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任四川省副省长18年 造福天府百姓
      1960年,邓华因庐山会议受到牵连,被迫退出军队,到四川任副省长,直至1977年离开四川回到部队,经历了18年的风雨。在四川期间,他为天府之国的农业机械工作呕心沥血,创下了光辉业绩,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一心为国的崇高品质。
      “到四川安家落户去”
      庐山会议之后,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林彪把邓华的名字列入所谓彭德怀“军事俱乐部”成员的首位,宣布撤销邓华党内外的一切职务。
      10月中旬,邓华回到沈阳军区。由中央军委派出的批判邓华的三人领导小组主持召开沈阳军区四级干部会议,继续揭发批判。11月,邓华举家进京,住在招待所,等待分配工作。12月,邓华接到转业通知。他打心里气愤,两天两夜不言不语,清理出所有制服,叫夫人送到洗染店,全部染成黑色。他怒吼道:“从此永远脱离部队!”
      就在他转业前夕,毛泽东托总参谋长罗瑞卿捎话:“犯了严重错误,要认识和改正错误,但也不要抬不起头,不要消极,争取早日改正错误。”邓华再次感受到了毛泽东对自己既严厉而又饱含殷切希望的感情。他答到:“请转报毛主席,我决不会消极,一定按照主席的指示去做。”去四川任副省长,对于邓华来说,离开政治中心,远离是非,心情才能平静下来。
      为了在四川作长期打算,邓华决定把家也搬到四川。他先搭飞机到成都向省委报到,并且为家属办好了调动工作和小孩转学手续。回到北京,他的心情也平静了许多,对夫人和子女说:“四川是个好地方,山奇水秀,物产丰富,全家一锅端,到四川安家落户去。”1960年6月4日,全家乘火车到达成都。
      “当官的都像这样,老百姓就不会吃苦了”
      到达成都后,邓华前往看望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
      “欢迎你来四川工作。”李井泉说。
      “还得请省委和西南局多多帮助。”邓华答道。
      “省委决定你在副省长中分工抓农机工作。”李井泉谈到工作问题。
      “地方工作不熟,农业机械更是外行,”邓华说了实情,但马上表白,“既来之,则安之,自当努力为之。”
      “不要紧的,摸一个时期就熟悉了。”李井泉抚慰道,“廖志高是管农业的书记,农业机械厅厅长苗逢澍是省委常委,今后你多同他们联系。”
      “对,今后我多同他们联系。”邓华嘴里答道。他心里明白,大政方针有管农业的书记定,具体工作有省委常委兼农业机械厅长做,自己分管农机工作也就是名义上的副省长了,实际上无职无权。
      但邓华的性格倔强好胜,他从李井泉处出来,就到新华书店里买来一大摞农业机械方面的书籍,如《农机手册》、《发动机构造原理》、《拖拉机的生产与维修保养》等。他钻研农机业务,到下面向群众学习,了解情况,熟悉业务,并计划用3年时间跑遍四川。
      7月10日,邓华到四川仅一个月,就偕同秘书谢功贵开始了调研之行。他首先到川中、川南十几个县市,沿途调查了解农业、农机具、工业生产、农民生活情况,这一走就是一个月没回家。随后,又往川西北及棕、涪、万等地县调查,直到年末。有一次,邓华到一个十分偏远的小山村了解民情,那里村干部一个月难见一次,乡干部一年不去一回,至于区县干部、地区专员更是没见过了。村里的一位老大爷活了一辈子都未见过那么大的官员,还以为大官都长有三头六臂。当老汉听说站在面前的是副省长时,紧紧握着邓华的手久久舍不得放下。
      第二年春,邓华又来到邛崃、名山、雅安、汉源、荣径、石棉、冕宁、西昌、会理、会东、米易、盐源等地县。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作为“天府之国”的四川,工农业凋敝,城乡萧条,很多人患了水肿病,有的地方还饿死不少人。邓华心急如焚,来到灾情最重的雅安,走村访户,察看灾情,了解水肿病人的抢救和治疗情况,找社队干部研究生产救灾的具体办法。在去荣径县的路上,他听到一个农民反映“食堂有人搞鬼(指干部多吃多占)”,便一路视察食堂,了解口粮分配情况。一次,正碰上一个生产队在食堂里给社员分配口粮,他站在旁边观察,最后把秤要过来,将干部称过的粮食一一复称。事后,当老百姓知道他是副省长时,纷纷议论,说“当官的都像这样,老百姓就不会吃苦了”。

    在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
      1961年7月21日,邓华一行来到阿坝和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他当年长征时经过的雪山草地就在这里。他一路了解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情况,一路回忆起长征的情景。
      一到红原县,邓华不顾疲劳,急着去寻当年过草地的路线,但转来转去没有找着。他对县委书记说:“过去不毛之地,现在一派生机了。”他指着绕着山脚和峡谷河流蜿蜒前伸的公路,“在这里修公路很不容易,这地方变化很大。”并吟诗一首:“一离米亚罗,直上鹧鸪山。岭高空气薄,风大天更寒。昔人行甚苦,红军不怕难。跋山和涉水,谈笑夺雄关。北上过草地,翘首望中原。我今驱车过,作此忆当年。”
      第二天,巧遇当地驻军骑兵团,这是当年邓华任军长的四十四军的一部改编的,部队士兵队列整齐,举枪行注目礼,欢迎邓华的到来。邓华习惯性地将右手举至帽檐,“谢谢大家,向同志们问好!”

      9月,邓华一行从阿坝来到了甘孜,用一个月时间跑遍了所属的11个县。10月5日,到达泸定,他在驻军首长陪同下,在泸定桥上来回走了一趟,俯视桥下咆哮的河水,赞叹“十八勇士飞夺泸定桥真不简单,无愧是英雄”。他回忆起自己当年争夺泸定桥战斗的场面,风趣地说:“刘文辉部队战斗力弱,枪一响,他们就东逃西窜,我们的战士冲上去他们就缴枪。还有一支短枪死不肯缴。”他用手比画了一下,“这就是大烟枪。”说罢,哈哈大笑起来。
      邓华还对甘孜的区社、厂矿、牧场、森工以及少数民族的生活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了解,亲眼看到许多人衣不暖身,食不果腹。黑水县农牧民的铁锅在“大跃进”时被收去大炼钢铁了,等到公共食堂拆散,农户连自己开火的锅子都没有。甘孜的水草丰饶,但由于实行移户并居,大办食堂,牲畜大集中等管理体制,牲畜管理不善,死亡很多。他沉痛地说:“对不起人民啊,解放这么多年了,生活还这么苦,我们有责任啊!”
      回到成都,他亲自执笔,把所看到的情况和问题,如实向省委报告。在《甘孜地区视察报告》中提出:“粮食生产固然重要,但畜牧业的恢复和发展对全州来说更为重要……州委应对全州的牧业生产从思想上、具体工作上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狠抓一下,坚决贯彻对牲畜所有制的有关规定……”他建议根据中央民族政策和当地具体情况,切实按初级社和高级社章程办事,稳定所有制,坚持按劳分配,调动农牧民积极性。
      据不完全统计,从1960年7月到1965年底,他一共视察170多个县市,几百个县属以上厂矿和上千个农村社队,连一些地、县委书记都未涉足的边远村寨,他也走访过了,巴山蜀水遍布他的足迹。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廖志高在一次会议上当众赞扬道:“邓华同志来川不久,跑的地方最多,了解情况非常深细,是个很有发言权的同志,值得我们学习。”
      “机床怎么不见了?”
      邓华常说:“农业机械生产于工厂,使用于农村,不向农民学习,不了解农民的意见和要求,就不可能干好农机工作。”他常下乡到田边地头找农民谈话,开调查会,问社队里有哪些农机,贵不贵,好不好用,有哪些优缺点,是否适合当地的作业环境,还把了解到的情况记到小本子上。
      有一次他曾到一个农机厂检查工作,过一段时间又去,一走进车间,邓华就问:“这里原有一台机床搬到哪里去了?”对方赶快说:“老将军,您记错了,这里没有机床啊!”回到招待所,邓华查看他的小本子,要秘书再去问厂领导希望他说实话。厂领导不得不承认,是有那么一台设备,因为厂里缺少运输工具,拿去换汽车了,怕受批评所以说假话。
      邓华到工厂,总是先到车间找工人、技术人员谈话,然后再听书记厂长汇报。他到车间一边看产品,一边了解工厂的规模、设备、产品、质量等生产情况,还把产品零件一件件地拆开,边拆边听每个零件的功能。由于认真的学习,广泛的调查研究,他由外行变成了内行。他常说:“要说在点子上别人才服你。”

    打谷机试验
      1962年,邓华在原西昌地区冕宁县视察时,发现这个县的农民爱用人力打谷机,便进行深入了解,随后又带着农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赶到县农机厂,找厂里干部和工人调查研究,还亲自操作使用,认为这种打谷机工效高、使用方便,但还需要改进,如比较笨重,价格昂贵等。他提出改全铁制造为铁木结构,改滚珠轴承为钢瓦,这样既能就地取材,就地制造,方便推广,又可减轻重量,方便使用。两年后,这个县绝大部分水稻使用了打谷机脱粒,成为四川省实现打谷机化的第一个县。
      当时四川农村多使用掼桶脱粒,为了推广打谷机,邓华进行了一项试验。1964年秋收时节,他在华阳县长薛春荣的陪同下,来到中和公社。这个公社的回龙和新华两个大队,进行了一场打谷机和掼桶脱粒对比试验。邓华脱掉鞋袜,和社员一道,把掉在地上的谷子一穗穗、一粒粒地拣起来,又把稻秆上未脱尽的谷子摘下来一并过秤。结果是使用打谷机比使用掼桶每亩要少损失二三十斤粮食。
      通过这次试验,邓华响亮地提出了“要为每年多收10亿斤粮食而努力”的口号。在1964年冬季全省打谷机座谈会上,邓华提出以5至7年时间全省稻麦脱粒基本实现半机械化,把抛撒的10亿斤粮食收回来,并就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这一要求作了具体的分析说明。李井泉得悉邓华上述讲话后,十分赞赏,指示四川省以省政府名义将邓华讲话转发全省各地参照执行。

      一度被“解放”
      “文化大革命”的狂潮席卷全国后,邓华的处境更加艰难,批斗成了家常便饭。
      1968年10月的一天,审案人员正在大喊大叫地审问时,突然一个军人走了进来,还向邓华敬了军礼,说:“邓华同志,我叫郑志士,第五十军副军长。党中央来电,通知你去北京开会。”边说边扶起邓华,让他坐在刚搬进来的沙发上。
      邓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耳朵,疑惑地看着这个自称副军长的人。
      郑志士将电话记录递给邓华:“请即通知邓华同志于10月11日来京,参加八届十二中全会。”他用颤抖的双手接过电报,一字一字地读了几遍。读着读着,这位久经沙场的将军竟然像个孩子痛哭起来。他迟疑地问:“我这不是做梦吧?”郑志士说:“不是做梦,是真的!今天就给你理发、洗澡、换衣服,明天就上飞机……”
      一个阶下囚怎么顷刻变成了座上宾?
      后来才知道,在康生亲笔写的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193人名单中,有88人被分别诬陷为“特务”、 “叛徒”、“里通外国分子”和“反党分子”,并有“靠边站的尚未列入专案”的7人和“有错误的或历史上要考查”的29人。根据党的组织原则,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要超过半数,会议才能有效,因而非“解放”几名中央委员不可。10月10日,经毛泽东亲自点名,邓华有幸与张鼎丞、胡耀邦、范文澜等人一道成为被“解放”者,搭上了“幸运列车”。周恩来打电话给成都军区,通知邓华到北京参加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
      全会在京西宾馆举行,毛泽东主持会议。
      毛泽东那浓重的湖南口音传来:“邓华同志来了没有?”
      他立即应声起立,答道:“来了!”
      “好久不见了。在四川几年没有人说你不好。”毛泽东含笑说道,“不知道红卫兵把你关起来了。你这个人跟彭德怀犯了错误,改正错误就好了。”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被“解放”出来的邓华,重新担任四川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副组长。作为“解放”干部,待遇有所改善,补发了在监禁时被扣的工资1900多元。邓华将它交了党费。
      但在庐山会议阴影依旧的情况下,邓华的政治处境不可能根本好转。整他的专案组不仅未撤销,而且还在秘密搜集材料,也还有人散布流言蜚语中伤攻击他。
      百万马力大会战
      1968年底,邓华任四川省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副组长兼农机组长,重新主管农机工作,兼抓小化肥生产。他废寝忘食地工作。
      邓华发现农机动力生产能力太低,阻碍着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他认为农业机械化的核心是动力,于是提出了一项酝酿很久的方案,打一场形成柴油机年产能力一百万马力的大会战。而邓华当时只管农机部门,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现在一不掌握资金,二没现成设备,三缺乏原材料,就叫花子一张嘴,两条腿,到处求,到处跑。”在省委批准这一方案后,从上面各主管业务部门,到下面各生产单位和协作单位,邓华一次又一次地去跑、去说、去争,真可谓“斤斤计较”。有一次,邓华发高烧,病卧在床。当听说有一笔急需的资金未被批准,影响歼灭战的进展,他顾不得重病在身,马上到主管领导那里,当面申诉理由,激动地说:“这是党的事业,不是我个人的事,要是为我邓华我就不这样干了。”四川军工企业实力雄厚,邓华将一些军工厂的领导干部请来开会,对他们说:“农机要上,但地方工业基础薄弱,资金材料困难,只有请你们军工老大哥高抬贵手了,帮助承担一些工、模、夹具制造任务。我别无酬劳,只有说声谢谢。”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军工厂的领导们,心里早有邓华可敬的形象,他们齐声答道:“请老将军放心,我们保证完成任务。”
      为了选择厂址,邓华头顶烈日,爬山涉水,饿了在路边小店吃碗面;雨来了,同大家一起到大树下避雨。一次在井研县,他发烧到38度,还坚持下厂,夜间体温骤然升高,处于昏迷状态,县委书记彻夜守在床边,省委赶紧派医生将他接回成都治疗。
      结果不出3年,就实现了目标,1973年四川省柴油机年生产能力不到十几万马力,1975年增加到年产150万马力。1961年四川省县以上农机修造厂只有20多家,区公社两级农机站处于被取消状态,1977年四川省县以上农机修造厂增加到380多家,基本实现了农用机械小修不出社,中修不出区,大修不出县。

  3. 建国以来解放军女将军全名单说道:

     一、1955年1人
      1、李 贞少将(1908.2.10—1990.3.11) 湖南省浏阳市人。解放军第一位女将军。1926年参加革命工作,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冬任平江县委军事部长兼妇委书记。1931年冬任湘赣省妇委书记。1932冬任湘赣军区妇女团政委、湘赣军区红军学校政治主任。1933年在江西瑞金马克思主义学校学习。1934年8月,参加长征。途中曾任红六军团组织部长、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代部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妇女学校校长、120师教导团组织科科长师直属政治处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秘书长、西北野战军政治部直属政治部主任。建国后任第一野战军政治部直属政治部主任,西北军区政治部秘书长,1951年入朝作战,任志愿军政治部秘书长。荣获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1953年回国后,任防空部队政治部干部部部长,解放军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总政治部组织部顾问。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四届全国妇联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七大候补代表、中共十二大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90年3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丈夫:开国上将甘泗淇(1955年授衔)
      二、1988年恢复军衔制首批授予的5人
      2、聂 力中将(1930.9— ) 重庆市江津人,生于上海。是解放军,也是世界第一位女中将。195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5年—1960年入苏联列宁格勒精密机械及光学仪器学院自动控制专业学习。毕业回国后,1960年—1965年在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四设计部一室任实习员、技术员、工程组组长。1965年—1971年任七机部一院13所仪器室主任。1971年—1974年在海军装技部科研处分管海防装备研制工作。1974年—1978年在国务院、中央军委七一八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后任副主任。1978年—1982年任国防科委科技部七局副局长。1982年—1985年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1985年—1993年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兼秘书长,国防科工委顾问。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是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妇联副主席。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父亲:聂荣臻元帅 丈夫:丁衡高上将
      3、李希楷少将(1932.4.— )江西省武宁县罗溪镇人。1950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考入华中医学院(后第六军医大学),毕业后留学校附属医院工作,当了28年的心血管内科医生。历任新桥医院主治医生、科主任,1983年任新桥医院院长,1986年11月任第三军医大学第一任女副校长。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4、吴晓恒少将(1932.3.— )湖北省红安县人,生于上海。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军医科大学,分配到齐齐哈尔军医学校任助教、军医。1970年随学校迁到广州南方医院。1983年任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副校长。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5、胡斐佩少将(1930.12.28— )上海市闸北人,生于美国马里兰州哥伦布市。194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先后在军委劳大外文训练班、军委三部、总参三部干校、洛阳外国语学校任教,历任外国语学院干事、教员、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训练部副部长,1981年被评为副教授,1983年任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副院长。1993年荣获军队院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3年3月离休。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6、廖文海少将(1934.5.6—2009.1.19)四川省成都市人,生于上海。1950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3月入沈阳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学习,1956 年12 月毕业,任第七军医大学内科军医。1964年8月调入解放军总医院任科室副主任、南楼临床部副主任。1983年12月任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1989年12月任解放军总医院院长。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共第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2009年1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三、1990年晋升的1人
      7、赵织雯专业技术少将(1933.8.—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人,生于上海。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入军委外国语学校(国际关系学院)。1956年毕业留校任教。1964年被批准重新穿上军装,军衔跳过少尉、中尉,“一步”到上尉。1969年10月复员回到了上海,在上海市红峰仪器文具厂当女工。1974年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任教,1980年8月赴美国旧金山大学访问学习。1981年6月回国任华东师大外语系副主任兼现代英语教研室主任。1982年晋升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副教授。1986年任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9年初,晋升为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教,同年5月被任命为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12月军衔跳过了少校、中校、上校三步台阶,上尉“一步”到大校。1990年7月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军衔。1993年退役。
      四、1991年晋升的2人
      8、乔佩娟少将(1932—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1947年参加黑龙江省战地慰问团,任解放区齐齐哈尔文工团团员,1949年为中央戏剧学院歌剧团团员。1950年入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本科班学习。毕业后留校。1953年调入中国戏曲研究院,1954年9月任总政歌剧团团员、演员队分队长, 1960年入上海声乐研究所进修,1965年任中国音乐学院讲师,1970年调回总政文工团任排演场干事、党支部副书记、团直总支部副书记;1974年任总政文工团《万水千山》剧组领导小组成员、总支部副书记,1979年任总政歌舞团副政治委员兼合唱队政治委员、合唱队党支部书记、团党委委员,1983年任总政歌舞团政治委员、团党委书记;1989年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院党委副书记;1992年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政治委员、院党委书记兼任院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主任。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咽音学会常务理事。1991年6月晋升为少将军衔。199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
      9、彭 钢少将(1938.11— )原名彭玉兰。湖南省湘潭县石潭镇乌石乡人。195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8月考取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电子计算机专业,改原名彭玉兰,后改名为彭钢,决心做一名钢铁般战士。毕业后到北京汽车修理公司工作,曾任汽车修理公司技校数学教师。1979年重新入伍到总参谋部气象研究所工作,1980年调解放军总后勤部指挥管理自动化研究室工作,先后任工程师、室主任;1983年借调到总后整党办公室工作,1985年任总后勤部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后任部长,1988年任总后勤部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1990年6月起任总政治部纪检部副部长、部长,中央军委纪委副书记。 1991年6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成为总政治部第一位女将军部长。是十四、十五大中纪委常委。
      彭钢是革命烈士彭荣华之女,元帅彭德怀的侄女。
      五、1992年晋升的1人
      10、贺捷生少将(1935.11.2— )湖南省桑植县人。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在西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工作。1955年起进入北大历史系。1959年在青海民族学院从事教育工作。文革后在基建工程兵报社当编辑,总政干部部军事百科研究室担任记者、编辑,1983年任总政干部部编研室主任, 1990年5月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副主任、主任,军事百科研究部副部长,1993年2月任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部部长(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主任)。1992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1995年退役。
      贺捷生是贺龙元帅之女,丈夫李振军曾任湖南省委书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委员等职。
      六、1993年晋升的3人
      11、邓先群少将(1935.12— ) 四川省广安县人。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10月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63年毕业,先后在国防部七研究院、海军、第六机械工业部、第二炮兵部队、解放军军事法院等单位任资料员、档案员、秘书、研究员。1990年任总政治部群众工作部群众工作处处长,1991年任总政治部群众工作部副部长、部长。1988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93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1995年退役。
      邓先群是邓小平同志同父异母之妹,丈夫粟前明是粟裕大将之子,曾任二炮部队副司令员,中将军衔。
      12、王晓棠少将(1935.12— )江苏省南京市人,生于河南开封。全军影视界第一位女将军。国家一级电影演员。195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考入总政文工团京剧团,1953年调入总政话剧团。1958年调入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文革中受冲击,复员到林场劳动,1975年重新工作。1984年起任导演。198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1992年9月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1988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93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是十四大代表,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王晓棠曾主演过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英雄虎胆》等,丈夫言小朋是京剧须生言菊朋的小儿子,也是八一厂的演员,于1992年病逝。
      13、钟玉征专业技术少将(1931.1.—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人,生于香港。我军第一代女防化兵,全军第一个专业技术女将军。1948年考入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攻读化学专业毕业,后成为第一代女防化兵战士,后一直从事防化教学和科研工作。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助教,某国际实验项目中国专家组组长,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教授。1990年、1991年两次领导专家组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裁军委员会化学武器特设委员会组织的第二、三轮“国际化学裁军核查对比实验”。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 1993年7月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军衔,后改授文职干部。是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1992年12月被中央军委通令嘉奖记一等功。
      七、1994年晋升的2人
      14、蔡文琴少将(1935.1.— )1951年7月入伍,195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9年4月赴英国留学,1983年7月在英国伦敦大学获细胞学博士学位,现为第三军医大学专家组成员、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的解剖学、组织胚胎学专家,全军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总后一代名师。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银奖获得者。从事教学、科研工作51年,1983年回国后,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先后建立了原位分子杂交等7个专业实验室,使该室于1987年成为组胚学博士授权单位,本人为重庆市人事部批准为组胚专业首批学科带头人。1994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15、晁福寰少将(1942— )河北省乐亭县晁庄人,生于天津。1966年8月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系,196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军队卫生研究所工作,1986年起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副所长,1988年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所长。1993年5月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是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技委委员,军队卫生专业组组长。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4年7月22日晋升为少将军衔。
      八、1995年晋升的1人
      16、邵 华少将(1938.10—2008.6.24)原名张少华,湖南省常德石门县人,生于延安。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随父母前往苏联途中被军阀关押。1946年,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回到延安。1960年,与毛岸青结婚。1966.07—1985.12军事科学院政治部宣传部干事。1985.12—1988.08解放军总参管理局第一服务处助理员。1988.08—1991.02解放军总参管理局营房处副师职助理员。1991.02—1993.11军事科学院计划组织部外联处正师职副处长。1993.11—2001.10 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研究部副部长(正军职)。2001.10—2002.12 军事科学院正军职干部。2002.12—2008.06 军事科学院正军职干部,中国摄协主席。出版各类著作80余部。是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主席。1995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其散文代表作《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曾被列入中学生教科书,《毛泽东之路》荣获中国图书奖。2008年6月24日傍晚,邵华在北京一家医院因病去世,终年69岁。
      邵华同志是毛泽东主席儿媳,毛岸英妻子刘思齐同母异父的妹妹。丈夫毛岸青,已逝世。儿子毛新宇,生于1970年,现任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全国政协委员,少将军衔,是目前中国最年轻的将军,同时也是第一位70后的将军。
      九、1996年晋升的2人
      17、王淑兰少将(1942—,山东肥城人,生于辽宁抚顺)1960年6月沈阳医学院医疗系学生、1965年毕业,1966年9月军事医学科学院六所科员、1970年科技部计划处助理员、全军老年慢性气管炎办公室助理员、1978年科技部计划处干事、1984年任政治部干部处处长、1987年任政治部副主任、1994年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科技部部长、硕士生导师。1996年7月11日晋升为少将军衔。
      18、杨俊生武警专业技术少将(1941.12.26— )福建省长汀县人,生于河北易县东西水村。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1950年起先后在华北军区“八一”小学、北京女子第二中学、北京师范大学女子附属中学读书。196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自动控制专业学习,1968年毕业后被分配到第二炮兵部队某导弹部队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因父亲杨成武受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她和全家人被长时间关押。1974年担任第二炮兵部队司令部科技部参谋,主要从事导弹科研方面的有关工作。1983年调入武警部队工作,先后担任武警部队总部政治部干部处副处长、党支部书记、政治部党委委员。1991年担任武警部队司令部技术装备处处长(后由处改为部)、党支部书记。1993年担任武警部队司令部技术装备部部长兼科技开发部主任,党支部书记。1997年担任武警部队科技开发部主任、党支部书记。1999年担任武警部队交通指挥部副主任、党委常委等职。 1996年7月11日被晋升为武警专业技术少将警衔,是中国武警部队组建以来第一位女将军。1996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还曾担任国家科技奖励公安专业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警部队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警部队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秘书长等。
      杨俊生是开国上将杨成武之女。
      十、1997年晋升的4人
      19、王晓钟少将(1944— )陕西省西安市人。1971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1年5月进入第七军医大学医疗系学习。1973年至1985年任解放军总医院政治部干部处副处长、处长,院党委委员;1991年—1994年任解放军总医院医务部副主任、副主任医师、部党委委员,院党委委员,副院长,1994年—1998年任解放军总医院医务部主任、部党委书记,院党委常委,解放军总医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1997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丈夫涂柳果是开国少将涂通今之子。
      20、朱凤蓉专业技术少将(1942— )毕业于清华大学1966届工物系。1968年入伍,总装备部核试验基地研究员。 1997年7月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21、刘小英少将 (1940— ) 江西省瑞金人。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十三期。军事科学院研究员。1997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刘小英是革命烈士刘英之女。
      附刘英资料:刘英,原名刘芦沐,生于1906年,江西省瑞金县人。1929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连指导员、营团、师政委、红七军团政治部主任,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政治部主任,红十军团军政委会委员,红军挺进师政委,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中共浙江省临时省委书记,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中共中央中原局特派员,中共中央中局委员、特派员等职。1942年2月,因叛徒出卖,在温州被捕。5月18日,在永康方岩牺牲,时年仅36岁。
      22、邱爱慈少将(1941.11.22— )浙江省绍兴市酒务桥史家台门人。全军第一位院士女将军。1959年—1964年入西安交通大学电机系高电压技术专业。1964年毕业于历任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技术员,业务组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总装备部第21实验训练基地研究所研究员,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1999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2000年任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是全国政协十一届委员。高功率脉冲技术和强流电子束加速器专家。我国强流脉冲粒子束加速器和高功率脉冲技术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1997年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十一、1998年晋升的1人
      23、徐莉莉海军中将(1952.4.20— )山东省济南市人。全军第一位海军女将军。1964年山东省游泳队运动员, 197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海军东海舰队护理员、打字员、新闻干事,1975年任湛江南海舰队海军422医院政治处副主任,1978年海军政治学校学习,1979年留校任教员,其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进修,1981年任海军政治学校经济教员,1986年任海军政治学院政工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海军指挥学院分院院长,1992年7月任海军政治学院院长。1996年调任海军后勤部副政治委员,2002年7月任海军后勤部政治委员。2008年当选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2009年6月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大校军衔, 1998年7月晋升海军少将军衔,2010年晋升海军中将军衔,成为继聂力之后我军第二位女中将。
      徐莉莉的丈夫潘建新是海军少将。
      十二、1999年晋升的2人
      24、谢 彬少将(1943— )曾用名谢怜怜。江西省兴国县永丰乡人,生于山东省潍县(今潍坊市)。1962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1962年考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1966年毕业后在济南军区某部任师医院书记,师司令部通信科收发和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1973年调海军后勤部工作,先后担任过翻译,正营职助理员和干事。1982年调海军高级电子工程学校,先后任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秘书科科长,政治部副主任。1986年任山西省军区纪委副师职专职委员,1989年任山西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政治部党支部书记,政治部党委副书记,省军区纪委副书记,省军区党委委员。1996年任总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兼任军史资料丛书总后勤部编审委员会副主任,总后勤部体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环保绿化委员会副主任,总后勤部自动化建设领导小组成员,总后勤部机关爱卫会副主任,总后勤部政治部保密委员会主任。 1999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谢彬是开国少将、原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谢国仪之女。丈夫李立功,原山西省委书记。
      25、杨华荣少将(1944.10.4— )湖南省醴陵县(今株洲)南阳桥人)。1963年10月考入济南军区军医学校,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2月分配在济南军区某医院任眼科医生。1979年3月调到基建工程兵通信指挥部卫生处任助理员。1984年5月调到总参谋部管理局工作,后任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 1985年2月—1998年1月任总参谋部管理局卫生处副处长、处长。1998年1月任总参谋部管理局副局长,总参谋部管理保障部副部长。1999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杨华荣是开国上将杨得志之女,丈夫黄新空军中将是原空军副政委。
      十三、2001年晋升的3人
      26、刘弥群空军少将(1944.2.— )重庆市(原四川省开县)人。全军第一位空军女少将。1968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 1975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高炮部实验室参谋,高炮部处长,地面防空部副部长、部长,1998年,刘弥群调入空军指挥学院任副院长。1994年12月,被授予空军大校军衔。 2001年7月晋升为空军少将军衔。
      刘弥群是刘伯承元帅之女。
      27、曾海生少将(1947.7.— )江西省吉安县人,生于山东荣城永和镇锦原村。1968年6月—1972年4月,在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师8团任兵团战士、副指导员、副教导员。1972年4月—1976年1月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1976年1月在铁道兵6师30团(新疆库尔勒地区巴伦台)修理连实习。1977年—1979年任铁道兵6师30团修理营技术员。1979年—1983年10月任铁道兵后勤部生产管理处技术员、助理工程师。1983年10月—1996年1月在中央军委办公厅解放军档案馆工作,历任技术科助理员、副科长、科长、副馆长。1996年1月—1999年7月任总参谋部办公厅档案局局长。1999年7月—2001年7月任总参谋部办公厅政治部主任。2001年7月—2003年7月任总参谋部办公厅副主任。2003年7月任总参谋部管理保障部政治委员。2001年7月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五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2008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十一届委员。
      曾海生是原中共中央东南局副书记曾山之女,曾庆红之妹。
      28、江 洪少将(1947— )湖南省浏阳市人。国防部外事办公室副主任。200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丈夫钟嘉飞系解放军总装备部副局长,少将军衔。
      十四、2002年晋升的4人
      29、刘长秀专业技术少将(1943.1.— )四川省遂宁县射洪人。1966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空气动力学专业,一直从事风洞喷流试验研究,是我国唯一的女喷流专家。总装备部四川涪江空气动力研究中心研究员。先后参加风洞试验近3000次,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和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神舟”飞船和14种重大武器型号研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某型战机研制中,首次建成并使用了高压气源及自动控制喷流调节系统,创造性地解决了横向试验技术问题。参加过“歼七”、“歼八”、“飞豹”等新型歼击机和神舟号宇宙飞船等一系列重大国防科研相关的工作,荣获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1项、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荣立三等功多次,1997 年被评为国防科工委“巾帼建功先进个人”,1999 年被授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和“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被评为第五届中国十大女杰。 2002年7月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
      丈夫董臻东2000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30、曾小东少将(1948— )湖南省资兴县人。总政治部联络部副部长。2002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曾小东是原安徽省委书记、山东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曾希圣之女。
      31、贾丹兵专业技术少将(1955.10— )河北省深县人,生于辽宁沈阳。196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7月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药学系。历任沈阳军区211医院护士、药师、主管药师、副主任、副主任药师、主任药师。1997年1月任沈阳军区联勤部联勤部第40分部副部长兼解放军第211医院院长。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教授,专业技术四级。2002年7月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军衔。荣立一等功2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3次。是中共十四大代表,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佳女官兵,全国 “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贾丹兵是出身于东北抗联的王明贵少将的儿媳。
      32、霍 玲海军少将(1947.3.— )山西省忻州市人,生于杭州。196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1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学毕业后就读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专业。大学毕业后,历任海军东海舰队舟山基地某部班长。1974年任海军某部装备技术系统军代表。1979年9月调海军驻北京某部军代室工作。1984年调海军某部机关工作。1989年任海军驻葫芦岛(92493部队)试验基地总工程师。1992年任海军装备技术部兵器部副部长,1997年升任海军装备技术部兵器部部长。2000任海军驻葫芦岛试验基地总工程师、副司令员。2002年7月晋升为海军少将军衔。
      霍玲是原中顾委委员霍士廉之女。
      十五、2003年晋升的2人
      33、岳喜翠空军少将(1948.12.26—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岳庄东村人。第一位飞行员出身的女将军。196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入空军第二预备军校、第一航空学校学习。1967年毕业任飞行员,1971年任机长。后任飞行副中队长,中队长和大队长。1991年任空军航空兵13师政治部副主任,1994年8 月任飞行副师长,广州军区空军参谋长助理、副参谋长。 2003年7月晋升为空军少将军衔。是中共第十四大代表,十五、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功勋飞行员,十佳女杰。
      34、韩雅玲专业技术少将(1953.6.— )山东省长山县人,生于辽宁沈阳。196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1992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94年7月第2军医大学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94年任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1996年晋升为主任医师,专业技术4级。1997年任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兼心血管内科主任,1997年第4军医大学兼职教授,大连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1999年赴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研修冠心病介入诊治技术,全军心血管内科研究所所长, 2003年7月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军衔。荣立三等功共5次,2000年11月荣立一等功。是中共16大代表,全军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辽宁省心血管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药品评审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
      十六、2004年晋升的3人
      35、陈晓红少将(1951.7.— ),原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1951年7月出生,北京市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1969年在部队医院工作(1976年在第二军医大学卫勤管理系学习)。1982年任解放军第304医院妇产科医师。1985年任解放军第304医院医务部助理员、副主任、主任。1998年任解放军第304医院副院长(全国自学考试合格)。2000年秋任解放军第304医院院长(在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国际部研读EMBA,在北京大学研读心理学)。2003年至2009年任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 2004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36、刘晓莲空军少将(1949— )曾用名刘晓连。河北省蠡县人,生于辽宁大连。1965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5年—1966年在空军第二航空预备学校学习。1966年—1967年任空军第一航空学校飞行专业学员。1967年—1969年任空军第13师飞行员。 1969年—1983年任空军第13师38团司令部参谋。1983年—1987年任空军航空兵第13师38团副参谋长、副团长。1987年—1996年任空军航空兵第13师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员。1996年—1999年任空军武汉基地副政治委员。1999年任空军指挥学院政治部副主任,2002年任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2003年当选为全国妇联副主席。 2004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是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空军特级飞行员、功勋飞行员,全国三八红旗手。
      37、刘小飞专业技术少将(1948.5.— )湖北省汉川县人。197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总参谋部测绘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现任总参测绘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1954年至1956年在北京师大二附中学习。1969年至1970年在总参”五七”劳动干校劳动。1970年至1972年在解放军测绘学院服兵役。1972年至1975年在武汉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学习,1972年12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75年至1978年在解放军测绘学院训练部基础课教研室从事英语教学工作。1977年任英语助教。1978年至1988年在解放军后勤学院外国军事学术研究部从事外国军事研究。1982年任助理研究员,1983年至1984年在南京大学外语系英语教师进修班进修英语。1988年至1991年在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外语教研室从事英语教学工作。1991年在总参测绘信息中心从事军事地理学研究。1996年12月任高级工程师。
      刘小飞是开国少将刘清明之女。
      十七、2005年晋升2人
      38、路姣则少将(1952— ),山西省长沿市壶关县晋庄村人。总参谋部情报部副军职干部。 2005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
      39、刘 敏专业技术少将(1958.2.10— ) 山东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目前全军最年轻的女将军。国家一级演员。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舞蹈家,2002年任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7月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是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十八、2006年晋升2人
      40、陈招娣少将(1955—2013.4.1)浙江省抗州市人。全军体育界第一位女将军。北京体院毕业。1972年先后入杭州市业余体校和北京体院青训队进行排球训练。1974年入选八一排球队,1976年被选入国家排球集训队,著名二传手。1980年获运动健将称号。1981年、1983年荣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3年任八一女排副政治委员,1986年任国家青年女排主教练,后任中国女排教练。1993年后任总政治部文化体育局局长,总政治部直属工作部副政治委员。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2006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排球协会副主席。
      41、马忘兰少将(1949—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人。196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总医院临床部副主任、主任,护理部主任。2005年1月-2008年3月任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2006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十九,2007年晋升1人
      42、毕小平专业技术少将(1951.9.— ),河北省献县人。工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197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内燃机专业,1982年、1990年分别获得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从事坦克发动机专业教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荣获军队院校育才奖,两次荣立三等功。1991年特招入伍,在装甲兵工程学院当教员,为动力工程教研室教授,国家核心期刊《兵工学报》编委。第11届全国政协委员。2007年7月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二十、2008年晋升3人
      43、范 利少将(1953—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硕士研究生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少将。 2008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
      44、郭渝成少将,满族,1952年生,贵州贵阳人,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少将军衔,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68年因为打篮球被部队特招入伍,后来到卫校学习;1975年到第三军医大读书,然后做了医生;1992年任贵州省军区44医院副院长,2000年后历任成都军区总医院副院长,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主任、304医院院长,2007年任解放军总医院医务部主任,2009年任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2008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多次获得过部队和地方各级科研成果奖,出版专著、发表学术论文;多次担任省、军区党代会、人代会代表以及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代表;两次荣立三等功,数次被评为全国和军区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优秀科技干部”。党的十六大代表。
      45、周 伟武警少将,历任公安部边防局政治部副主任(正师职)、人事训练局现役干部处处长(正师职)、人事训练局副局级调研员(副军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副军职,2009年1月,2010年1月免去兼政治部主任一职)。2008年7月27日晋升武警少将警衔。
      二十一、2009年晋升1人
      46、李 静专业技术少将(1954— )山东省乳山人,教授,主任医师。1983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医疗系,历任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医教部副主任、主任、副院长,1998年7月任第二军医大学训练部副部长,2002年3月起任长海医院院长。2009年7月晋升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二十二、2010年晋升的7人
      47、郝叶力少将,历任总参第54研究所所长,总参四部副部长。2010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48、杨 杨少将,历任总后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后勤指挥学院政治部主任,2010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49、郭明华少将(1955.1.— )云南昆明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副院长、院长,2004年5月任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2006年8月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院长。2009年12月任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2010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有很多资料记载郭明华于2005年授予少将军衔,其实是错误的。解放军新式军服是2006年开始配发部队并着装的,郭明华着新军装的照片应是2006年以后的,此时她还是大校军衔,故2005年不应被授予少将军衔,正确时间应是2010年7月,此时郭担任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副军级)
      50、李岩岩少将,山东人,总装备部副参谋长,2010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51、杜兰萍武警少将,1959年10月生,天津人。198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热物理专业。历任北京市公安消防总队副总队长、公安部消防局副总工程师。2009年1月任公安部消防局总工程师。2010年7月被授予武警少将警衔。
      52、白茹青武警少将,历任武警部队审计局局长、武警指挥学院副院长,2010年7月晋升为武警少将军衔。
      53、杨蓉娅专业技术少将,49岁,毕业于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兼全军皮肤病诊治中心主任,北京军区皮肤美容专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东莞美立方整形美容医院特约专家,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0年7月,由专业技术大校军衔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