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舆情刺痛社会,这一年的爱与痛 | 清博2016年度舆情盘点

2016年,我们目睹了北三院产妇死亡所引发的巨大争议,和湖南医护孩子被患者尾随砍伤的惨剧,见证了“丢肾”“纱布门”的新闻反转,以及陈仲伟医生逝世所激发的医疗舆情反弹。回顾2016年重大医疗卫生舆情,通过客观数据选出传播最广、影响力最大、情绪最激烈的十件大事,宏观解读2016年度医疗卫生舆情特点、潜在风险及应对建议、解决方案。

通过清博舆情系统对“医患关系”进行监测,发现负面情绪占比32.41%,明显高于正面情绪,舆论对医患关系仍多持负面态度,而中性也占据较大比例,高达47.66%,说明公共讨论中尚存理性一面。

医疗舆情刺痛社会,这一年的爱与痛 | 清博2016年度舆情盘点

从媒体分布来看,微博仍然是医疗舆情的主要讨论场所,占比44.49%,微信自媒体作为平民话语的第二战场,占比27.48%,网页占比也高达到23.91%。

提及热区图显示,山东是网络讨论中提及最多的地区,主要源于近期山东潍坊“纱布门”引发的轰动性讨论,以及山东非法疫苗案产生的舆论回荡。

舆情总结

暴力伤医成负面示范,社会戾气促医闹不断。暴力伤医的本质及背后,仍然是一种“暴力行为”,而类似的负面事件经媒体大肆宣扬扩散后,引来的除了网络舆论大范围的谴责之外,对部分未成年人而言,更形成了负面的示范作用,正如微博网民@小裴_Lidia 所说,“无良媒体为博眼球,断章取义报道负面新闻,舆论被误导,真相却被一波波医闹掩盖,尤其是负面的示范效应让医患矛盾日益加剧。”

此外,近些年,我国网络戾气不断加剧,且呈现出罔顾事实、漠视生命,缺乏法治观念、践踏法律,行为极端,易被煽动,群体极化,有暴力倾向等表现和特点,此种情况下,媒体的过度报道,网络传播的无节制、无底线,致部分信息混乱,网民情绪在社交媒体上相互集结,彼此煽动,最终医闹不断。

医护反成弱势群体,联盟对抗已成必然。都说病人是弱势群体,但是在蛮不讲理,动辄出手伤人的少数患者面前,医护群体俨然更处于弱势地位。10月8日,@财经网 报道称,“贵阳市贵航三00医院急诊科,3名男子在医院就诊时,殴打急诊科的孙医生。孙医生使用防狼喷雾剂自卫,但头部、背部、腰部仍被打伤,初步诊断为脑震荡、左肾挫伤、多处软组织挫伤。”有微博网民对此评论称,“真是社会的悲哀,一个‘救死扶伤’的伟大职业,上班居然要带着防狼喷雾进行自卫。”

医疗舆情刺痛社会,这一年的爱与痛 | 清博2016年度舆情盘点

眼看暴力伤医事件愈演愈烈,网络医护群体形成联盟对抗已成必然之势。而山东潍坊“纱布门”一事便成为“医疗自媒体联盟”成立的源头,该组织的成立,旨在直面我国医患关系,传播医学健康知识,及时准确科学发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10月29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指导,包括微博大号“烧伤超人阿宝”、“白衣山猫”等82家个人自媒体,34家机构自媒体(以小编名义加入)组成的“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在江苏南通宣布成立。这一群体汇聚了国内影响力较为广泛的医疗自媒体,总粉丝数量接近2亿,影响巨大。

媒体应充当粘合剂,重建医患互信体系。近年来,医患矛盾愈演愈烈,几乎到了“谈医色变”的地步,事件性质从闹事逐步升级为殴打、残杀。我们难以看到和谐的医患关系,医生真心关切病人、病人感恩医生救治的故事似乎成了天方夜谭。事实上,这种不可弥补的矛盾裂痕也可能是拟态环境所制造的一种社会印象。更多医疗解读:www.yangfenzi.com/tag/yiliao

通常来说,社会性新闻报道的选题会偏向负面题材,一是为了满足公众对负面信息的偏好,二是表明媒体在反映社会问题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在百度搜索“医患关系”,从搜索结果首页看到满屏的负面信息,《中国式“医患关系”谁之过?》、《医患关系一直恶化下去会怎样?》。

部分媒体着眼社会现实,为民发声的初衷固然值得肯定,但是一味报道恶性伤医事件、暴力医闹、无德医生,不仅不能切实解决问题,反而会冲抵正常医患之间的互信机制,导致人心惶惶,互相戒备。

事实上,医患关系更倾向于一种合作关系,互信基础、良好沟通是建立合作关系的根基。相比死守负面新闻,医患关系正能量的传颂更能从合作意识上发挥良好效果。

11月6日,网友“我是小女生2016”上传秒拍视频,视频显示一位老人反复询问对方是不是蒋医师,蒋医师也不厌其烦地回答,一来一回足足问了17次!9日,@无锡发布 发博称“这样的医生暖到人心里”。清博舆情系统。

医疗舆情刺痛社会,这一年的爱与痛 | 清博2016年度舆情盘点

之后,@央视新闻、@凤凰卫视、@新周刊等主流媒体纷纷发博点赞。14日,“人民日报”推文《回答同一问题17次!这名超耐心的医生火了》,介绍了这位耐心的蒋益君医师,获得了10万+阅读,7212个点赞。截至发稿前,该视频播放量达755万次。

目前看来,蒋医师的好人好事是网友经自媒体平台发出,后由地方媒体及主流媒体转载,引发集体点赞。从效果来看,对医患对立情绪的消解具有显著效果,因此主流媒体应承担社会润滑剂的作用,挖掘医患关系的正面典型案例,传递社会正能量,重建医患互信体系。

扩展沟通协商通道,组织分流医生压力。沟通可以化解矛盾,交流可以疏解情绪。医患矛盾的原因之一在于一位医生无法同时兼顾众多的复杂病情和患者情绪,悲痛的患者家属无法寻求合理的及时有效的疑问解答和情绪疏解通道,总体来说有一部分是沟通机制的问题。

医学界有句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面对生老病死,更多的时候医生只能尽力而为,面对患者和家属,从医学层面和精神层面给予释惑、安慰是医生能给予的最大帮助。

文章《医患沟通中的六个“说不得”》,指出六句容易激发医患矛盾的用语,“不知道”“这事不归我管 ”“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 ”“晚了,怎么不早来 ”“不是做了检查了吗?”“你说什么我听不懂”,可以发现冷漠、仓促了事是医患沟通中要极力避免的,体贴关切、耐心尽责是降低冲突风险的要义。

在现有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医生个人的能力十分有限,有关部门应该设立专职人员安抚重病患者及家属、解答其医学疑问、提供后续事宜的帮助。医院也可以和社工组织、医疗体系志愿者进行合作,扩展医患关系的沟通协商通道,一方面可以分担医生的工作负担和精神压力,一方面可以为患者提供多种反馈方式,第三方的介入可以压缩患者的负面猜忌,防止情绪积压造成的暴力行为。(2016中国舆情年度盘点清博舆情出品此为第二篇)

【文/清博研究院 清博舆情(微信号:web_idea)】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中国舆情地图”第六期:县域舆情热度持续攀升

➤ 甘肃发生康乐六口服毒事件,一家六口服毒如何撕裂舆论场?

➤ 中医+互联网大盘点:互联网医疗18个成功融资项目走的什么路

➤ 舆论勾连:徐婷之死与中西医之争 曾因甲醛中毒引装修业次生舆情

➤ 群体公共事件的是是非非又该去向何处,该如何建立舆情应急机制

➤ 清博研究院:网络舆论中网民最关注的群体性事件类型及发展趋势

➤ 清博研究院:2016上半年舆情发展态势及规律全景报告|清博舆情

您可能还喜欢…

4 Responses

  1. 炒作“蕾力cp”涉嫌过度诱导,这个锅平台方要背说道:

    近期,舆论场有几篇聚焦“蕾力CP”的文章流传甚广,认为其存在错误诱导行为,并将矛头指向制作方湖南电视台。19日@爸爸去哪儿 出面回应,但舆论争议仍持续不断。清博舆情(web_idea)通过分析制作方的“错”与“锅”,指出令妈妈群体及广大网民对此惶恐难安的原因。

    表 聚焦“父女CP”的几款爆文

    通过清博舆情系统(免费、每周迭代的舆情系统、超10000用户的选择,yuqing.gsdata.cn)对“蕾力CP”进行监测,发现网民的负面情绪高达73.25%,正面仅4.75%。

    热门主题词显示,“蕾力CP”被认为是错误范例,节目对儿童“隐私”缺乏得当保护,存在一定社会“风险”。

    制作方的“错”

    《爸爸去哪儿》第四季自播出后,董力、阿拉蕾便长期霸占热门,但随之而来的,便是大量的舆论质疑,越来越多的网民将这对“父女”解读出“CP”的意味,而“蕾力”相关的微博评论及搜索画风更完全跑偏。

    其中湖南台被部分舆论称为“蕾力CP”的始作俑者,且与制作方的刻意引导不无关系。如为了节目效果,11月4日,@爸爸去哪儿 的官方微博发布宣传图片,称“高能预警,请注意,今晚蕾力父女又要虐狗啦!”

    后电视台播出阿拉蕾自述要嫁给董力的片段,也是无形中引出“蕾力cp”的诱因。后期进行节目宣传时,芒果TV一主持人甚至诱导提问阿拉蕾:“你想当董力爸爸的女朋友对不对?”阿拉蕾回复“对!”

    该采访视频后不断在网络传播并发酵,随后#阿拉蕾说要嫁给我#、#想当董爸爸女朋友#、#长大后我要嫁给你#等原本较热的话题再次甚嚣尘上,截至11月21日下午16时30分,#阿拉蕾说要嫁给我#的话题阅读数高达5651.6万,#想当董爸爸女朋友#话题阅读数也高达4924.3万。

    此外,还有舆论表示,除了节目组渲染推广,董力本人也难辞其咎。说一次可能只是玩笑,但是实际上这名运动员在各种采访、商业活动公开场合也在反复提及“情侣”话题,说到“择偶标准”“喜欢女生类型”时,全都回答阿拉蕾。

    而网络舆论对该节目最为诟病的一点是,部分镜头不打马赛克。如11月4日播出的节目中,阿拉蕾大半个肩膀裸露在镜头面前,长达20秒,且节目中还出现了董力向阿拉蕾索吻、帮其脱衣共睡一张床等镜头。

    对此,网络大V@安定医院郝医生 发博称,“这季爸爸去哪儿都热议‘蕾力cp’,我觉得很不好。阿拉蕾童言无忌没有任何问题,湖南台的引导问题很大,让正在建立性别意识的小女孩与成年男性同吃住本就不妥,还硬生渲染cp,有多少恋童癖会蠢蠢欲动?大家也别跟着起哄,你眼里的撒狗粮,可能会导致另一个孩子的悲剧。”

    几大帮凶

    媒体哗众取宠标题党
    任何热点事件的曝光,都会引发无良媒体及营销号的追捧,尤其是部分自媒体,为了追求高阅读数,常常哗众取宠,且采取标题党的手段,恶意渲染。“蕾力父女”火爆几大社交媒体后,《看了董力阿拉蕾,真的是自己的媳妇自己养大啊》、《阿拉蕾动不动表白董力,父女Cp,虐狗虐的不行》、《阿拉蕾再度实力撩爸 要做董力女朋友》等文章“横空出世”。类似的文章均存在恶意诱导、渲染的性质,更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值得警惕。

    儿童性安全教育及保护落后

    涉事节目最初引出“蕾力cp”的概念,初衷应该只是为了节目效果,吸引粉丝的关注,但却未预料到后期,引发如此大的舆论波澜,网民看了该节目后,纷纷上升到性教育的高度。@女童保护 的官方账号甚至表示:“‘爸爸去哪儿’这样有全国影响力的亲子节目,可能对全社会尤其是孩子们造成广泛误导,对儿童防性侵教育而言更是打破了基本底线,充满了错误示范。”

    @女童保护 的言论源于我国性教育的落后及相关法制制度的不完善及匮乏,学校不教,父母不知如何启齿,没有人告诉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年幼的孩子们也不知道怎么保护自己。舆论担忧,如果再加上大环境的不良引导,真的让人忧虑,孩子们的未来怎么办?

    负面亚文化衍生的不良导向

    互联网的普及引入了大量动漫文化,催生了一批网络写手,ACGN(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Novel小说)作品在华语文化圈中具有强大影响力,这种纯娱乐商业化运作的网络文化产物以用户隐秘心理需求为导向,部分内容有违公序良俗,违背传统意义上的伦理价值观。

    @中国青年网 文章《“蕾力CP”引争议 “问题在于节目导向和CP粉”》中指出,“关于‘蕾力CP’、‘蕾力夫妇’的‘恋爱’视频、同人文早已在网络上疯传,在“蕾力吧”和B站上都有相关内容,社会舆论污浊之气呈现蔓延之势。”

    类似的亚文化信息若在网络时代随意自由生长,不仅存在一定风险,还可能反向主导大众文化,并对社会价值观带来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网络不良信息流窜

    今年3月,@林妙可 发布图文微博称“替服务员抻面”,引发大量污秽评论,当晚@林妙可 再发微博希望新浪介入对不良信息进行管制,“对人身心、健康有害的言论就应该根除,不准他在网络生存,不准他污染网络空气。新浪你能做到的。”

    ▲ 图片来源《李开复讽林妙可独裁:“吃林妙可下面”属言论自由 要包容》

    个体在进入网络公共空间参与议题讨论时,应该有基本道德底线,坚守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且考虑个人言论是否会构成污蔑、诽谤、曲解?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蕾力CP”的始作俑者和主要推动者更可能是部分喜好YY的网民,为了满足个人对“父女式”恋爱关系的憧憬,将董力阿拉蕾父女情深歪解为CP爱恋。平台渲染固然可恶,但商业化媒体以结果为导向,必定是以迎合受众喜好为主,如此大力的渲染强化“蕾力CP”的行为,也应被谴责。

    部分网民素质欠缺、公德心不足、恶趣味满盈可能是网络不良信息流窜的主要原因,媒体平台和有关监管部门需要及时介入,对不良信息进行坚决根除,造成广泛负面影响的诽谤性言论需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即不仅从节目制作的源头上制止不良诱导信息的传播,从网民的角度而言,需注意公共场所言说的边界,以此来降低对当事人的身心伤害。

    总结

    此事发酵后,节目制作方饱受舆论诟病,而参与此事的部分媒体,也遭受大量的舆论谴责。作为节目制作方,须尊重当事人的隐私,也有义务向大众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且需落实在节目采集、制作、报道和编辑等各个环节中。

  2. 聚人气儿的平台说道:

    近期医疗圈里面又出了些“事”。据“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微博)整理发出,一周前,在北方一个三线城市的公立医院里,一位儿科女医生被无故的打了,只因她告诉了未成年女孩的母亲,孩子怀孕了。事后女医生拒绝说情,拒绝高额赔偿,不愿妥协,要求依法惩罚对方,最终肇事者被行政拘留,而她也在对方拘留结束后,选择了辞职。这个医生的故事引起了医疗圈内外较为广泛的关注。
      让我们去领悟这位女医生的心灵告白,反思这个社会到底还需要改善些什么。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儿科主治刘医生夜间急诊接了一个下腹剧痛的未成年女性患者,由父母陪同。在她检查后,告知患者家长,女孩是异位妊娠,患者母亲当场情绪异常激动,扑向刘医生进行打骂,刘医生并未还手,而是选择了报警。当时孩子已经开始大出血,并出现表情淡漠,脸色苍白等休克症状了,刘医生只是想赶紧去救那个孩子,随后便进行了急诊手术。经历了这些以后,以一个医生的身份来说,整个事情中让刘医生最庆幸的一点就是孩子恢复的很好,以后还有做女人的机会,因为女孩当时的情况真的很危险,甚至已经出现了失血性休克的表现。
      事后,孩子母亲被拘留,但是其丈夫希望通过私了免去惩罚。他告诉刘医生,自己的爱人是在某机关上班的,如果有不良记录会带来不良影响,甚至被开除,希望刘医生可以看在孩子的份上给他们一条生路,他们愿意赔偿五万块。刘医生拒绝了,她说:“我只是希望可以得到公正,在现在的医疗大环境中,这对于我来说真的挺重要的,对中国的所有医生都很重要。”
      刘医生是一名性格既坚硬又柔软的医生,她痛苦于患者的母亲无故打她,又同情、理解其遭遇和心情。她拒绝了院领导两次说情,甚至放弃了事后合理的赔偿,只为要一个公道。这样的医生,正直,勇敢,善良。
      此事也在网上引发广泛讨论,某网友说:“女孩的父母充分反应了当今社会一些人的心态:浮躁、焦虑,易迁怒于人;不敬畏生命,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盲目金钱崇拜,认为钱能解决所有问题。”还有网友说道:“祝福这位医生。要是我可能做不到这么心平气和,我听听别人身上发生的就会很愤怒了。医生不是你发泄情绪的缺口,那个打人的母亲应该检讨自己对于女儿的教育是否到位,不过看她打人的表现首先她自己也需要教育。”
      “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微博)则说到:“每到少数几个医师节,媒体把那些累瘫的、挂着吊瓶坚持上班的的医生封为最美医生,我却认为,这些医生当然值得钦佩,但真正的中国最美医生,不应该是宣扬损失个人健康的道德绑架,更应该给予那些恪尽职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向院长,向妥协,说不的医生!”
      只有这样,中国医疗才能走向正轨;只有这样,试图用语言威胁和暴力对待医护的人才能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将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付出代价!希望人们都可以保持理性,拒绝暴力,不要随意伤害他人,无论职业。
    惠州龙门县人民医院内科一名女医生遭一名男子连砍数刀。该女医生的右手、左肩等处被严重砍伤,血肉模糊的图片再一次刺痛了医生们的心。

    连日来,这起暴力伤医事件在广东乃至全国引发强烈反响。无数的转发与大量的祝福,在全国医疗界人士的朋友圈里“刷屏”,广州多家医院发起为受伤女医生祈福、加油行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发出公开声明予以严厉声讨,医院全体员工自发为受伤医生捐款。

    本期中山六院位例榜首,正是因这篇《【声音】坚决维护医护人员合法权利、捍卫医者尊严——严厉声讨广东惠州暴力伤医事件,为龙门女医生祈福!》的文章。可见,医院微信作为医院自控发声的窗口,在纳入排行榜监测范围之后,亦纳入了医疗舆情的监测范围。中国医院微信影响力榜已成为了医疗舆情的监测器。
    2016年伊始,似乎是要与百年不遇的寒流从北到南席卷相呼应,医疗界却迎来一股又一股的“热流”——热点医疗事件之流。这些热流往往由重大医疗纠纷事件所引发,继而在互联网的世界里迅速传播发酵,再由各位大咖推波助澜,权威媒体争相介入,最后发展为惊动高层的重大舆情事件。

    医疗界发生重大事件本身不是新闻,但涉及各方如何应对当下纷繁复杂的形势就着实是一种考验。就如在某著名医院发生的产妇因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死亡案例,以及案例发生后各方应对的声音,这些时日来成了各个医疗微信圈刷屏的内容。某张意义上,我们也要感谢这样的重大医疗纠纷舆情事件,它从不同的角度激发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而在此首当其冲的想与各位看官讨论的,是医疗界在应对这类重大舆情事件时应当遵循的若干原则。总结起来就是——三个永远和一个坚持。

    第一个永远 —— 永远不把患者当做敌人

    在医疗纠纷的应对中,无论患方是否诉诸闹事,无论患方中是否有人采取令人不齿的方式方法,作为医方则还是要坚持一个原则,就是永远不把患者当做敌人。在一般的医疗纠纷尤其是重大纠纷案例中,患者本人往往已然是死亡、残疾或受到严重损坏的状况。无论这种状况是否归咎于医方,患者毕竟都是一个值得同情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也一定和医方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医方应当把自己的姿态站得高一些,无论如何都要对患者表达同情和理解。像此次产妇死亡事件,本来生小孩是一个家庭的大喜事,现在变成大悲,作为医方对患者表达遗憾和痛惜的情感时其实不需要患得患失。反之,如果由于对患方某些成员在纠纷处理中的不良行径深恶痛绝,继而把这种情绪转化为对患者的不利言行,反而会让社会误解,甚至被人抓住把柄。

    第二个永远 —— 永远不提医疗没有错误

    在众多医疗纠纷舆情事件中,有的医方常常一上来就急于表达医方没有错误的观点,这几乎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妥当。首先它让医方的所有言论一下子被置于“辩解”的地位,可信性反而打折扣。其次毕竟在大部分医疗纠纷案件中患方所受伤害都容易引发舆论的同情,这种情况下医方过快表态,即使医方观点是正确的也容易给人“自我袒护”的印象。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在许多案例中,医方无论最终被判定有无过错,但总有些事情经过的细节成为对方的“把柄”,深究这些细节医方也未必能做到绝对无懈可击,所以一上来就定性医方无责,反而把舆论都引向各种细节的盘究,反而改变了舆情的走向。正确的做法是在对患者表达同情和善意后,明确表示医方对案例做过自我讨论,但由当事方自行的讨论不可以代表中立的观点,为了对患方负责,医方将配合患方最终经过法定的权威部门或第三方机构作出评判,医方会尊重相关部门的评判结论。

    第三个永远 —— 永远不要无畏地树敌

    医疗纠纷处理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的“插曲”,有的插曲让医方感受不好,但即使这样,应对这些插曲也是有技巧的,其中的基本原则就是不要无畏地树敌。例如此次产妇事件中产妇单位中科院理化所出了一个有倾向性的公函,有的医疗界人士立即抓住这份公函指责理化所公器私用,这也很快点燃了舆情之火。理化所的行为是有些过分,但其实除了指责以外还有一种应对方式,就是立刻发一份对其大加赞扬的回函。在回函中对理化所关心爱护员工的行为表示赞赏,继而建议该所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全程参与纠纷解决,并建议该所免费为患者提供包括律师服务在内的法律帮助。理化所听从医院指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就算它成了医疗纠纷积极的参与方对问题的解决也没什么不好,难道中科院会承担接头混混的角色吗?在医疗纠纷的解决中,任何单位的参与,任何律师的参与,都未必会让医闹更严重,医方不如主动鼓励而非把他们摆到对立面。

    唯一的坚持 —— 依法依规按照法定途径解决

    各位看官可能会说,前面我们说了那么多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似乎医方都不怎么强硬呀!我想说的是,我们坚持不这样不那样,我们不节外生枝,最终就是要守住一个红线,就是我们唯一要坚持的事情—— 依法依规解决问题,按照法定程序办。换言之,没有模糊的“协商”,没有靠比谁更无耻的“角力”,医疗纠纷就是要坚持按照法定途径解决。重大纠纷都不是小事,一般而言就是“人民调解”和“司法诉讼”这两个渠道。医方可以保证全力配合患方完成任何一个纠纷解决渠道,甚至可以承诺在具体工作上给患方一些方便(例如鉴定机构的选择等等),但如果有人想以法定途径之外的方式“快速”解决问题,医方应当既不受诱惑也不拍压力,明确告知“此路不通”。其实大家都能想明白,你只要坚持住了这一点,某些案例中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采取的“围追堵截”等闹事行为就都失去了用武之地,医闹行为会变得毫无价值。而医方的这个坚持,放在媒体舆论上是最禁得住推敲的。所以,医方应该去繁就简,用”一个坚持“化解来自不理智各方的奇招怪论。

    一家之言,与诸位看官分享。

  3. 川普赢了#说道:

    ■样本调查
    “阳山,天下之穷处也。”唐代文豪韩愈这句话,让阳山这个老牌“贫困县”闻名天下。实际上,清远的“三连一阳”地区,多年来一直是广东扶贫的重点地区,民生事业基础薄弱。

    2014年6月,省委书记胡春华到清远调研时,当地群众反映医疗条件差,病人外流求医,“有钱去广州,没钱去贺州”。胡春华要求,重点帮助民族地区和山区县改善医疗卫生条件,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

    在广东省卫生计生委的指导下,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简称“省二医”)对口帮扶阳山,用“互联网+医疗”理念,首创“省县镇村医疗一体化”模式,把网络医院覆盖到村里,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省级医院的医生,初见成效。

    新变化??大病可以不出县

    最近,阳山68岁的陈伯在家门口享受到就医便利。2011年,陈伯曾经在广州一家大医院进行了双侧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恢复得不错。但前不久,他的左侧膝关节再次疼痛不已,行走困难。

    陈伯准备再去广州看病,听说阳山人民医院有来自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大专家,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前来求诊。从省医到阳山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的齐勇与阳山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江辉耀一同为陈伯成功实施了膝关节翻修术,3天后,陈伯顺利下地行走。

    “这样的手术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齐勇说,按照阳山医院的人才配置和技术水平,很难开展这种高要求的技术。得益于省二医的对口支援,陈伯这样的病例在家门口就可以得到高水平的救治,阳山的医生也有了跟班学习的机会,为日后开展此类手术积累了经验。

    强龙头??创新帮扶模式“傍大款”

    “以往我们缺人才、缺设备,医院发展包袱很重。”阳山县人民医院书记池伟坚说,这几年来,医院都招不到医学本科毕业生,也留不住人,考上执业医师资格证后就跑去珠三角。

    如何破题?在阳山县长李欣看来,医院内生动力不足,要创新帮扶模式“傍大款”,才能强县级医院这个“龙头”。

    因此,2015年6月,阳山县政府与省二医联合成立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阳山医院集团,在国内首创“省县镇村医疗一体化”,把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都纳入集团管理,统一资源调配。省二医院院长田军章任医院集团理事长,阳山医院的院长秦克旺、两位副院长均由省二医派来。

    为补阳山县人民医院的短板,省二医的人才、技术、设备陆续下沉。2015年10月开始,每天都有一位省二医的专家在阳山医院坐诊、帮教,重点发展骨科、妇科等临床专科。遇到疑难病症,可邀请省二医专家远程会诊或者来阳山手术。还开通“检查直通车”,免费接送需要做大型检查项目的住院病人前往省二医检查,只按县医院标准收费。

    阳医集团的探索是广东对口帮扶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典型样本。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省医改办主任黄飞说,2015年,省卫生计生委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开展县人民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的实施方案》,广东41家三级医院与58家县人民医院签署了对口支援责任书。

    “责任书”明确了不少“硬指标”,包括完善县级人民医院的一级诊疗科目、开设重点科室等;要求支援医院派驻医师每周出门诊至少2个半天,每周组织1次教学查房,每两周组织一次科内临床教学等。

    补网底??让群众从“云端”受益

    要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仅做强县级医院这个“龙头”并不够,镇村医疗“网底”也要补。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迅速下沉基层,广东借力“互联网+”技术优势,着力打造“互联网+大众医疗”发展新模式,尤其让基层群众通过“云端”受益。

    2015年8月,连续10天,田军章带领省二医专家走遍阳山的13个乡镇卫生院进行摸底调研,组织了150多名村医座谈。调研发现,阳山159名村医中只有一个有医师执照,执业助理医师只有10多个,其余连助理医生资质都没有。村医处于“个体户”状态,管理松散。

    怎样补牢“网底”?田军章想到了“互联网+”。省二医此前创办了全省首家网络医院,牵手连锁药店在省内各市建立了数千个就诊点。网络医院不仅能为城市患者提供便利,也能将优质医疗资源连接进贫困山区。

    于是,省二医在阳山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免费安装电脑终端设备,与广东省网络医院连接,组建起了网络医院四级诊疗模式。山区群众看病不再需要长途跋涉,只需到镇卫生院或村卫生站,打开电脑,点击鼠标,连通视频,便可请省二医的专家看病。有危重病人就转送到阳山医院救治,有“绿色通道”。

    南方日报记者近日来到阳山县大崀镇大崀村村医黄洪基的诊室。只见他连通了广东省网络医院的视频镜头,请省二医专家给前来求诊的村民冯阿姨开出电子处方,随即打印处方、配好了药。

    他乐呵呵地算了一笔账,除了连接网络医院,阳医集团还为村医举办各种培训班,培训急诊急救知识、中医中药实用技术,并给当地1000多村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可获得一笔财政补贴。这样,一年能增加两三万元收入,更有干劲。

    “强龙头、补网底”的系列措施,短短半年就初现成效。阳山医院扭亏为盈,住院病人增加,转院病人减少,县内就诊率提高。

    南方日报: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一对多托管”模式见成效
    【据南方日报2016年1月22日讯】 (欧阳少伟 李建华) 在近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卫生工作会议上,省领导强调,要突出补齐短板,强化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均等化。

    “十二五”时期,在医疗改革探索道路上,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开创“区镇合作办医”医改模式,从2010年6月接管杏坛医院,到2012年12月接管陈村医院。两间附属医院从以前相对落后的镇街医院,经过五年的实践,实现了跨跃式发展,管理提升、服务升级、医疗技术实力发生了质的变化,诊疗水平不断提高,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称赞。

    两间附属医院逐步将“输血”变为“造血”,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并逐渐成为顺德西部和北部片区的医疗中心。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一对多托管”模式,为区镇合作办医闯出一条新路,在造福当地群众的同时,也为顺德区补齐镇街医疗短板获取成功经验。

    三甲资源有效辐射两镇市民 优质医疗保健服务成果显现

    在2015年12月举办的全国2015年改善医疗服务创新大会,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陈小伍,从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领导手中接过了“改善服务创新医院”的牌匾,标志着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跻身于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创新百强医院行列,也意味着该院再次进入全国百强医院行列,2010年和2011年,该院连续两年成为全国改革创新百强医院。

    开启顺德医疗新模式——作为全国百强创新医院,近几年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大动作不断。2010年6月,在顺德区政府引导下,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正式接管杏坛镇医院,杏坛镇医院成为“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附属杏坛医院”,医院由此开启了顺德区新型的医疗托管模式。2012年12月,陈村镇医院又成为“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附属陈村医院”。

    实践表明,“一对多托管”的医疗模式取得成功,通过总院优质医疗资源直接辐射,两间附属医院得到了快速发展,医疗技术、服务、管理全面提升,两镇市民享受到了优质医疗保健服务。

    托管综合实力大提升——5年时间里,附属杏坛医院晋升二甲医院、教学医院;区重点特色专科从无到有;省级科研立项实现零的突破;国家专利技术锦上添花;临床科室从9个发展到13个;9名医务人员先后晋升副高以上职称;日住院人数由托管前不足150人提升到最高538人,门、急诊人次为74.66万人次,较托管前同期(2009年全年,下同)增加100%,住院1.7万人次,较托管前同期增加194.2%。

    3年多来,附属陈村医院从此前一所管理不畅、人心涣散、综合实力区内排名垫底的镇街医院,实现门诊人次、住院病人数、业务收入等多项指标都以平均年增10%以上的幅度增长。近期在顺德区第三方满意度调查结果中,附属陈村医院员工满意度仅以微小的比分差距稳居镇街医院第二,患者(顾客)满意度从第九名跃升至镇街医院第四名。

    管理与技术骨干“传帮带” 镇街医院医疗人才队伍不断优化

    时针回拨至2010年6月29日,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总院“)与杏坛镇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正式托管杏坛医院,开创“区镇合作办医”的医改试验田,总院委派钱江副院长兼任附属杏坛医院院长,带领多名管理干部长驻杏坛医院常规办公,言传身教,传授管理经验。

    总院外派人才“传帮带”——托管以来,总院先后派出70多名管理和技术骨干,以“传帮带”的形式,全面提升附属杏坛医院原有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同时还广泛接收附属杏坛医院各专科技术骨干进修学习。五年以来,附属杏坛医院副高职称以上人员由托管前的26人,跃升至现时的28人,20名技术骨干快速成长并成为中层干部(20名是指托管期间新任的中层及以上)。

    人才让专科业务能够“补强”,附属杏坛医院从9个专科提升至13个专科科室,知名专家坐诊骨科、成立了由肾内科、消化内科组成的内二科,下设血液净化中心和内镜诊疗中心,组建了独立的儿科;附属陈村医院开设了教授门诊、主持危重病人抢救、疑难危重病人多学科会诊,让镇内及周边地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综合医院(省级大医院)的医疗服务。

    附属医院技术骨干成长快——从2013年开始,附属陈村医院陆续从总院引进王继群、卢树标、程灿昌、罗建伟、冯家立、杨友等20名学科带头人和专科骨干常驻,除了开展日常诊疗工作,并参与科室管理,身体力行,传道授业。该院还加大造血力度,以全员聘用为基础,医院近三年对外招聘吸收专业技术人员79人。

    通过创建学习型医院,附属陈村医院鼓励职称晋升和学历提升,近三年晋升中级职称24人,晋升高级职称9人,医院组织9名青年骨干参加总院举办的南方医大研究生课程班,全部顺利结业。

    区镇两级医院建立绿色转诊通道 “双向转诊”降低患者就医成本

    为了更方便市民,做到“小病在社区,住院在镇街,大病到总院”。根据区、镇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级医疗机构的不同职能,充分应用托管的优势,附属陈村医院主动加强与总院以及陈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联系,建立起急诊绿色通道和可操作的分级诊疗体系,落实首诊负责制、双向转诊制度、危重病人请示汇报和全院大会诊制度以及异常信息病人请示汇报制度等,这些举措均在顺德区公立医院改革中走在前列。

    绿色转诊保民安——在登革热爆发时,附属陈村医院就利用这一机制控制了疫情的发展,保障了当地群众的健康,期间共有发热病人500多人次由社区转介到附属陈村医院就诊,同时有50多例病情重而复杂的患者转诊到总院区第一人民医院。

    据悉,附属陈村医院与总院间还建立了一条危重病人绿色转诊通道,具备转运条件的危重病人,由附属陈村医院安排救护车直送总院进行救治,对接科室优先处理,免去床位预约,办理入院等繁琐手续。不具备转运条件的危重病人,由总院安排专家教授30分钟内到达附属陈村医院开展就地抢救和手术。3年来,利用绿色转诊通道转诊达500多例次,更有成功抢救腹膜下血肿车祸伤者,手足口病重症患儿,产后大出血产妇等典型案例。

    “双向转诊”解民忧——托管5年至2016,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与附属杏坛医院间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也一直在推动发展,该通道既缓解了总院患者拥挤就医的现象,也降低了跨镇看病所产生的昂贵的就医成本,2010年7月1日至2015年全年总院与附院双向转诊人次达到1424人次。

    智慧医疗缩减2/3看病时间 诊疗服务更优秀更贴心

    托管后,附属杏坛医院、附属陈村医院均加大了医疗设备的投入。

    加大技术更新力度——在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协助下,附属杏坛医院购置、调拨了最新系列的胃肠镜设备、纤维鼻咽喉内窥镜、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DR机)、血液透析机、彩超、多仓高压氧仓等先进设备配合促进专科技术提升,设备已投入或即将投入总金额近5000万元,有力地支撑了医疗业务开展。

    完善高精尖设备——三年来,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投入3200多万为附属陈村医院添置高尖医疗设备,务求让陈村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三甲综合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两家镇街医院也先后聘请了新加坡资深咨询服务公司负责全员优质服务培训及内训师选拔培养,要求全体员工转变服务理念,提高病人对医院的忠诚度。

    随着医疗设备投入、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和服务的完善,两家镇街医院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青睐,门诊量和收治的患者数量的逐年增加,患者就医“三长一短”(挂号、缴费、取药排队时间长,医生看病时间短)的问题日显突出。

    互联网智慧就医——为提高诊疗效率,缓解群众就医“三长一短”难题。近年来,附属陈村医院通过加强信息化升级改造,推动“智慧医疗”,至2016该院投入了400多万元开展全院信息化升级改造,对传统的挂号、看病、缴费、取药等流程进行优化改造,开通门诊、住院医生工作站、电子化病历,引入自助挂号机、验单自助打印机,患者整体看病时间较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前缩减约2/3。

    附属杏坛医院也不甘落后,先后投入了300多万元实施门诊信息系统、住院信息系统等合共30多个系统,推出自助缴费挂号机、微信支付平台等便民服务信息平台,不断向“掌上医院”进军。

    展望未来三到五年,附属陈村医院将在总院支持下,成立呼吸病诊疗中心、胃肠病诊疗中心、老年病诊疗中心,建立妇产科高级病区(VIP);而附属杏坛医院将以打造顺德西部片区医疗中心为目标,进一步开拓创新,为片区群众提供更舒适、更安全、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声音

    杏坛镇血透患者黎叔:

    附属杏坛医院现在服务好,诊疗水平更好。以前我要坐车去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现在人民医院帮助附属杏坛医院建起了血透中心,而且派出专家坐诊附属杏坛医院,我不用再跑那么远,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人民医院一样的诊疗,真的方便很多。

    附属陈村医院社会监督员何景行:

    陈村医院最大的变化是拥有了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这个强大的后盾,真正让陈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

    陈村镇镇长姜远国:

    在顺德北部片区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背景下,陈村要加强优质资源和人才战略,主动适应形势变化,着重加强专科建设,树立自有的医疗服务品牌,增强群众对医院的信心,努力建设成为顺德北部片区医疗中心。

    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陈小伍:

    在以后的发展中,附属杏坛医院在加大医院管理力度的同时还要提高创新能力,要朝着顺德西部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方向腾飞发展。

    顺德区卫生计生局局长谭俊杰:

    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和杏坛、陈村两家镇街医院的区镇合作办医经验,为顺德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据广州日报2016年1月25日讯】 (记者 林静、李直建) 24日14时30分,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开始了大会发言环节,11名政协委员在会堂发言。他们有的关心粤东西北经济协调发展,有的关心广东经济创新驱动,有的关心“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有的关心医疗、农业……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使得医疗健康数据呈几何级数增长。省政协委员刘冠贤昨日表示,目前医疗领域大数据意识缺乏,建议广东省应尽快建立医疗大数据平台,对各级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和标准化改造。

    刘冠贤表示,医疗领域大数据来自不同的行业,数据资源分散在不同的数据池中,包括医院的电子病历、结算与费用数据,厂商的医药、医械数据,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采集的居民健康档案,政府调查的人口与公共卫生数据等,但是彼此之间并没有太多的联系。信息系统建设中形成的许多“信息孤岛”,不但不利于医疗资源高效整合,也不能满足医改“建设实用共享的卫生信息系统”的要求。

    他建议,省政府应牵头成立医疗大数据平台研发中心,负责医疗大数据平台建设的规划和实施。各医院录入相关数据,然后通过互联网实现数据共享,形成区域医疗大数据。在区域医疗的基础上,再发展为城市医疗大数据、省级医疗大数据乃至全国医疗大数据系统。“借助于第三方提供的云存储服务,在保证数据安全和各个医院权益的条件下,各家医院可以将自己的电子病历数据存储到云服务器上,实现数据共享,逐步消灭信息孤岛。”

  4. 北美吐槽君说道:

    6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通过“互联网+健康医疗”探索服务新模式、培育发展新业态。

    《意见》从夯实应用基础、全面深化应用、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加强保障体系建设等四个方面部署了14项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主要包括:建设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推进健康医疗行业治理、临床和科研以及公共卫生的大数据应用;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新业态;研究推广数字化健康医疗智能设备;发展智慧健康医疗便民惠民服务;全面建立远程医疗应用体系;推动健康医疗教育培训应用;推进网络可信体系建设;加强健康医疗数据安全保障;加强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健康医疗信息化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等。
    舆情点评
    2011年6月,美国研究机构麦肯锡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人们对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自此,“大数据时代”作为一个正式概念进入人类的词汇和生活中。

    毫无疑问,信息化产生的海量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资源,健康医疗大数据因其关系国计民生,关系人人健康权益,更是备受政府、商业部门和公众的高度关注。在国家层面出台的此次意见,可谓顺应时势,恰逢其时。

    近年来,一方面,“互联网+”在健康医疗领域已经成为投资热点和发展趋势,网上医院、网上药店等商业模式备受欢迎,相应需求不断扩大,急需引导和促进;另一方面,面对这些新生事物,相关法规欠缺,监管制度不完善,野蛮生长带来的风险隐患逐渐暴露,亟待规范和约束。促进和规范是相辅相成的,从有利于促进公众健康、有利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个指导意见的出台,对解决上述两方面的问题都无疑是重大的政策机遇。

    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而言,指导意见的出台,更是促进监管工作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有利机遇。一是,随着健康医疗大数据基础数据库的建成和应用,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临床科研、行业管理等方面数据实现融合和共享,政府监管部门对食品药品监管决策、制度设计和监管重点选择都将更加明确,日常检查和产品抽检的重点将更明确,有限的监管资源能够得到更为高效的利用。二是,健康医疗大数据的透明和共享,社会各界对这些数据的广泛使用,将有力地促进监管工作透明度的提升,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三是大数据共享应运系统的建立,会倒逼食品药品监管领域内尽快消除部门、区域间的数据壁垒,消除众多信息孤岛,实现共通共享,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管什么时候,有效的监管都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食品药品监管的使命是保障公众健康,任何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任何新业态的萌芽和发展,作为监管者都要始终以审慎的态度去研究、评估和规范。面对健康领域大数据的汹涌浪潮,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能变,但顺应时势,运用好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全方位提升监管能力水平,则是做好监管工作的职责所在,应努力为之。

    传统观念认为,数据是有待开发利用的资源,是具体活动的副产品。但从大数据视角来看,数据是实实在在可以使用的资产,数据本身就可能是目标产品。身处大数据时代,对于人人关注的食品药品安全领域而言,政府监管部门如何用好这些现成的资产,如何创造出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公共产品,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