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加坡谈政策和管理:居者有其屋、限车及道路收费政策…

最近几个月新加坡被我天朝的官方媒体黑化的厉害。当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我也无意去试图说服别人,但正如之前我提到的,别用嘴炮救国, 就算你不喜欢这个国家,也应该去看看人家做的好在哪里,然后想清楚,学到手,再去超越人家。

从新加坡谈政策和管理:居者有其屋、限车及道路收费政策...

今天,我试图以我的理解,更多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新加坡历史的一些政策决策,和城市管理思路。

1、居者有其屋。

新加坡建国的时候,其实大部分老百姓不认同这个国家,是的,和我们中国不同的是,这原本没有国家,大部分华人心目中的祖国依然是中国。南洋抗日的一些历史 也提到过。

今天我们说李光耀当年将新加坡成功的去中国化,但我们换过来想这个事情,作为新加坡的总理,李光耀想到的是,如果这个国家遇到战乱,或者遇到一些挑战,大家都不以国家为念,都跑回中国大陆,或者去台湾,或者去美国,这个国家就完了。没有国家意识是新加坡建国最大的挑战。

那么,怎样才能有国家意识?居者有其屋,你有家了,你家在这里,你就不会到处跑了,遇到挑战,你就会心甘情愿的保卫这里。

所以居者有其屋成为基本国策,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组屋制度,前文有介绍,不赘述,但这个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真的是贯彻的非常好。新加坡国民平均住房面积比香港高一倍,而且基本上所有家庭都拥有自己的住宅。

当然,现在,很多新加坡优秀的年轻人去美国发展,也有些做生意做投资的在中国发展,房子对顶级人才而言,也不能说是多大的束缚,这是后话。

另一个对新加坡人来说不算什么,对中国人来说觉得非常难得的是,人家政府说控房价,稳稳的就控住了。看着它连跌12个季度,但是算下来累计跌幅其实也就10%左右。每个季度就跌个零点几一点几的样子,看看澳洲和加拿大,政府也控制,从暴涨到暴跌,这也有点不好吧。

2、限车及道路收费政策

新加坡的车牌世界最贵,车也贵,油也贵,而且高峰期市中心还收拥堵费。
不过这事也情有可原,如果按照正常行情来说,车价对新加坡老百姓的收入而言,简直不是个事,而且国土狭小,如果不限制,简直不可想象。但今天说的不是这个,而是拥堵费的收费原则。

中国,我们说修路,修了成本多少,然后修通后开始收费,多少年收回成本,计算通行费用,然后你发现,永远都收不回成本,永远都收通行费用,老百姓驾车,是为了节省时间而付费,这是中国的道路收费原则。

新加坡的策略,整个是反的,比如今天有条路,经常拥堵,于是就一直收费,而且还挺贵,政府突然修好了一条新路,你猜会怎么收?我告诉你,有可能两条路都不收,或者都收的很低。为什么呢?这边的收费策略是,因为拥堵,为了保证畅通,限制出行,对上路的车收拥堵费,请注意是拥堵费,如果路况畅通,就不收了。收费标准来自于监控采集的平均车速。然后定期根据平均车速的变化调整收费标准,平均车速越低,拥堵费收的越高,然后通过这个因素调节通行路况。如果新修了路,那么平均车速就提高了,可能就不收或者少收了。

新加坡的道路收费是为了保障畅通,价格调节,高峰期车速越慢收费越贵。非高峰期基本就不收。

3、社区中心设计

一个有意思的事实,全球最著名的几个大型连锁超市,在新加坡没有能成功开起来的,什么家乐福,什么沃尔玛,抱歉,在新加坡没有一家可以搞起来的。

新加坡最大的连锁超市,一个是职总平价超市,一个是晟松超市,前者是国有的,后者是私营的。但共同特点都是,在社区中心大量密集的开店。(顺便说一句,新加坡也有很多7-11,但和中国不同的是,新加坡的7-11东西非常的贵,很多中国人刚到新加坡习惯去7-11买东西,举个最常见的例子,比如说,饮料吧,比本地超市贵一倍,真的贵一倍。)社区中心店一般规模都不大,但是基本日常的东西都有,在一些大型商场里或市镇中心(可以认为是比社区中心规模更大一些),会有更大规模的超市,提供更丰富的选择,以及一些更大件的家用产品。

周末开车去郊区大超市采购,这种美国的生活方式,在新加坡并不流行,新加坡人几乎所有生活所需品,日常的一些消费需求,乃至日常看病,都在社区中心解决。这也极大减少了出行压力。

除了社区中心,相当多地铁站上面就是大型商场,打工族下班后就近地铁站休闲娱乐,购物餐饮或者聚会,都很方便。

我觉得这是一个合理性的问题,中国很多城市规划的时候,喜欢功能分区,这块居住,那块娱乐,那块办公,那块购物,领导们觉得这样很清晰,很有格调,但这种区分的结果就是,人群在特定时间,集中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出行压力极大,我们在试图解决出行问题的时候,总是试图从交通工具来思考,却很少思考过,我们的城市规划设计是不是合理,老百姓是不是要到处折腾来满足日常的生活和娱乐需求? 能不能把大部分老百姓的日常需求在步行距离内解决掉?

顺便说一下,社区中心的设计不复杂,很多这边所谓的店屋,就是二层住人,一层开店,通常和组屋区是混在一起的,可以买也可以租,你租来开餐厅也行,开超市也行,开冷饮店也行,开理发店也行,开个按摩店也可以,或者开诊所也可以,只要你有合法执照。因为市场自己会调节(比如说,如果缺乏理发店,那么开理发店生意就会特别好),一个社区中心基本上该有的都会有。此外还有统一的食阁和菜市场,就是一个个小格子间出租的,会有统一的管理,整洁度和卫生指标基本还是有保证的。

4、机场与航班控制

樟宜机场连续很多年被评为世界最优机场之一,我们知道从硬件来说,中国的很多机场规模都超大,建设都非常牛,但从舒适度来说,和樟宜机场依然有差距。

我说两点,第一,空管。在樟宜机场我飞过几十次了,极少遇到航班延误,我印象比较明显的延误有两次,一次是前序航班,从中国飞来的延误了。所以在那里等;另一次是国航引擎坏了,检修等了六个小时。更多新加坡解读:www.yangfenzi.com/tag/xinjiapo

新加坡五十周年国庆的时候,空军全飞出去了,虽然不能跟北京国庆的空军比了,但是规模还是相当大的,而且连续几天飞来飞去不停的,但是,民航航班,毫无延误!我们知道北京国庆,民航可是停了一天的。

新加坡空域非常有限,军用机场和民用机场的距离极短,我举个例子,厦门机场的起降频次远低于樟宜机场,厦门军用机场与民用机场的距离远大于新加坡军用机场和民用机场的距离;厦门军机训练起降频次明显不如新加坡。(坡国真的天天看军机飞),但是厦门因为空军航空管制的频次,简直数不胜数,而新加坡,从未遇到过。

新加坡热带气候,有时候暴雨说来就来,说变天就变天,一变天就跟猪八戒来了似的,风云变色,但即便如此,因天气原因导致的大规模航班延误也非常少,真的几乎没听说过。

第二,离港。
在滴滴和各种专车出现之前,我们知道,从国内主要机场离开,你排队打车要排多长?等多久?不说别的,上海虹桥机场,出租排队那阵容。
新加坡樟宜机场,大部分情况下,出租车排队很少超过15分钟,所谓管理,很多这种细节,其实人家就做了很简单的一个事情,就是出租的停靠点,不止一处。(不是说同时能停几部出租,而是每个航站楼都有不止一个出租停靠处,每个停靠处又能同时停靠8-10部出租车)。人群有效分流,多个停靠点同时承载客流。

为什么国内的机场,这一点体验都糟糕透顶?

管理,很多都是细节。

5、安防

新加坡被誉为治安最好的国家或城市之一。

当然,治安最好并非意味着没有犯罪,不过可以看这个城市无处不在的摄像头,以及无处不在的安全警示,比如最近,地铁站里最多的安全警告是,不要相信微信上的性爱诱惑。中国大陆或台湾的诈骗集团目前在新加坡已经成为社会问题。

新加坡的国防预算非常高,在东南亚,从账面来看,军备第一。不过国土实在太小,没有纵深,这个账面,其实禁不住敲打,不说别的,一旦出事,印尼从巴淡岛发火箭炮就可以覆盖新加坡全境。这仗你还怎么打。

所以新加坡一直在国防上拴着美国,其实真的是为了自身安全。

6、语言及种族政策

去中国化的又一个常见话题是去中文化。李光耀强制英文教育,取消华校地位,被很多中国人所诟病。我不去说对或者错,我只说一下我了解到的政策初衷。

全盘英文化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新加坡立国之初是出现过种族骚乱的,当时还是马来和印尼政府在幕后有唆使,可以说国家形势非常严峻,为了强调种族平等,李光耀强制打破种族间的藩篱,首先是语言统一,全部以英语为第一语言,这样华人和马来人都没偏向,让各个种族能够更好的沟通。其次是强制人群杂居,比如政府组屋申请,必须保证不同族群在一定比例内,不允许单一族群住在一起。比如公立学校的申请和录取,也是同理,必须保证生源的族群比例与总体人口族群比例基本一致。这种做法开始很多人怨声载道,但是从事后看,族群共融也是基于这样的体制延续下来。

第二,也是为了融入世界,新加坡当年社会主义思潮也很严重,很多人说西方资本主义是剥削劳动阶层的,对西方资本主义很拒绝,李光耀就看得明白,说新加坡一无所有,只有肯努力的人,欢迎资本家来。新加坡的崛起靠引入大量的西方资本,和产业转移,这之前提过,而全民英文教育也是为西方企业进驻新加坡,提供一个基本的人力资源支持。

所以直到今天,在新加坡主流的一些精英眼里,如果一个人英文不好,一定混不开的。当然,现实是中国崛起的太快,很多新加坡人的意识还没转变过来。不过政府已经意识到了,中国崛起后,从李光耀到李显龙都开始重新强调讲华文,左右逢源依然是新加坡立国之本。

7、大型活动的管控能力。

还记得上海去年过什么节的时候,踩踏事故么?
大型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是非常考验政府能力的。

新加坡每年过元旦,过春节的时候,在滨海湾也是人山人海,挤着看烟火表演的人多的恐怖,政府相关组织和布控还是很到位的。

此外,新加坡F1,城市F1,这种能在市区道路办F1大赛,对城市管理水平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好像只有摩洛哥和新加坡两个是城市道路F1吧。

还有各种宗教节日,以及选举活动。

很多人有个误解,认为新加坡政府不允许群众聚会,不允许反对政府的组织存在,其实就这几年,新加坡第一大在野党 工人党的选举聚会,数万人的规模啊,场面相当宏大的。要知道这是已经超过1%的全国人口集中在会场了。

此外李光耀去世的时候,吊唁活动,孙燕姿也是排队排了四五个小时。很长的队,很热的天,但秩序控制的非常好。

8、化工,水资源

新加坡化工产业规模相当大,在GDP的比重也很高,有一个人工岛全是化工厂(其实离市中心也就五公里左右),不能说没出过事故,没有隐患,不过整体安全指标还是相当高的,离市中心五公里的化工基地,而且是巨型的,国内都不敢想。

新加坡的危机意识很强,所以水资源这块非常用心。

目前滨海湾出海口整个被拦水坝拦住了,很多游客会去滨海湾那边游玩,会觉得这不就是海湾么,其实这已经是新加坡的蓄水池。到尽头会看到拦水坝。

新加坡的净水能力和海水淡化能力都是世界领先,而且有说法一旦马来断水,这边应该很快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对了,猜猜,新加坡从马来西亚获得淡水,要付出多少钱?

你们肯定猜不到,是马来西亚柔佛州给新加坡钱。

事情是这样的,柔佛州供应新加坡原水,然后新加坡处理净化后,一部分自己用,一部分重新输送回柔佛州,净化水的价格是原水价格的十倍以上。

9、教育

全球有个中学生的教育素质排名,每年都会有一次测评,新加坡常年位居前三,最近几年好像一直是第二,嗯,作为对比,他的近邻马来西亚,一直在中下游。

新加坡国立大学目前在多个排行榜单中列为亚洲排名第一的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全球排名已经超越清华了,不过这个排名连很多南洋理工的童鞋都不敢信了。

对了,说个段子,我在朋友圈看到的,一个新加坡的新移民家长是这样说自己孩子的,再不好好学就只能上南洋理工了(比清华排名高哦。。。)。这还真不是开玩笑,对于新加坡最好的学生来说,去美国和英国名校是第一选择。(好像也有去日本的),其次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然后才是南洋理工大学,不但新加坡高考(A水准考试)成绩全球名校通认,部分名校自己的考试成绩一样可以去申报欧美名校。(连高考都不用)。

当然,必须说,就本科生源来说,新国立和南洋理工肯定没法跟清华北大比,但是之前我提过,他们从中国搞来数不清的博士生,访问学者和教职人员,所以学术地位和排名主要是靠博士以上的人才引进带来的。 和欧美名校相比,底蕴其实还是差很多,新加坡本地学生报考的时候也不太看重这个排名。(NTU 全球排名最高的时候都十几名了,但从竞争力来说,肯定不如那些全球排名二三十的美国名校)

可惜了当年的南洋大学,原本很有机会是亚洲最好的大学。不过理由,上面也提到了。

10、面子工程

新加坡是有面子工程的,这也是李光耀的传记里特意提到的。

新加坡一穷二白要引入外资的时候,就开始先修机场,把机场修的很漂亮,然后把机场到市区的快速路修好,机场旁边修一个高尔夫球场。

理由是,让投资者飞到新加坡的时候,从飞机上先看到高尔夫球场,下飞机发现机场很漂亮,出来路很顺畅很宽阔。

目的很明确。

此外,为了吸引外资,吸引投资者,吸引资本家,就必须把教育做好,治安做好,健全的法律,政府效率等等,让人来了放心。

至今,新加坡在各项亲商评比中名列前茅,依然是这种政策目标的指引延续。

多说一句,新加坡有红灯区,但是和泰国那种完全不同的是,新加坡红灯区其实并不风光,也不算是游客旅游区域。

现实是这样的,新加坡的外国劳工多达数十万,大量单身男,而且精力充沛,主要来自于印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此外部分马来人和中国人。这些人如果没有合法释放性需求的所在,其实对这个社会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新加坡的红灯区其实蛮low的,但从解决社会隐患来说呢。。。

11、其他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最开始起点差不多,马六甲海峡也并非新加坡独享,马来西亚的优质良港也很多,马来西亚被西方殖民几百年,按说开化非常早,地理位置也好,又有石油,各种矿产也不缺,分离的时候,新币和马币是1:1,大家家底也都差不多,经过几十年各自发展,现在1:3。 可以大体看出双方的发展能力。

在最早,南洋的华人中心是槟城,孙中山当年在南洋一直是在槟城组织革命的,槟城也是马来西亚唯一一个长期由华人执政的地区,在新加坡建国的时候,槟城的华人人口比例超过70%,而新加坡好像是67%,那么今年,新加坡华人人口比例是74%,槟城呢,已经不到50%了。

槟城为什么华人变少了?其实主要是华人生育率低,没马来人生孩子勤奋,但问题来了,新加坡华人生育率更低。所以,这里说一下,就这些年历史而言,新加坡是对华裔移民最友好的国家,没有之一。

文莱是被马来西亚完整包围的,也没有自己的军队国防,都依赖马来西亚,最开始央行依靠马来,和马来币是1:1,后来改为依靠新加坡,现在文莱币是新加坡央行发行的,和新币1:1,在新加坡消费的时候,偶尔店家会找给你文莱币,不要担心,不是假钱,完全可以当新币使用。

新加坡的人口规模,世界排名一百多,经济规模,世界排名三十多。

最后多说几句

新加坡得罪中国人,主要是两件事,第一是TPP,但其实新加坡拉TPP是为了促进自己的经济,和围堵中国无关,人家还是第一个给亚投行交投名状的发达国家呢,当时居然还有大号写文章说新加坡遏制亚投行,写这种文章的人都不知道脑子里长得啥。 新加坡的政府三号人物,陈振声部长前几天闭门会议还说,新加坡其实希望中国以后也加入TPP。据说陈部长现在也蛮焦虑的,因为这边准备发力去做重庆的产业园呢,这可是习主席访新的超级大礼包啊,都不知道为啥中国官方媒体突然开始各种黑新加坡。

第二是南海仲裁,这事说个案例,去年还是前年,新加坡和马来有领土争端,关于一个叫做白礁的地方,结果争端咋办呢,就提交国际法庭仲裁了,各请律师,法庭上撕逼,后来这个仲裁也有意思,总共涉及三个岛礁,一个判给了新加坡,一个判给了马来西亚,一个判给了印尼。然后争议结束,双方握手言和,各回各家。

但其实,新加坡关于南海仲裁的言论,李显龙在美国说的话确实有点多余,但如果你切开上下文来断章取义也不是其本意。至于不结盟会议,我上文提了,新加坡在那个会议上压根就没提南海仲裁。

当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都会有自己的价值观。

但今天想说的是,所谓城市管理,所谓政策由来,我们是否真的能,抓住一些本源,而不是形式主义。

我们有时候说管理,说政策制定,好还是不好,对还是不对,其实很多细节,可以看到决策者的思路,逻辑和目的。新加坡并非是一个完美的城市,从现状看他们也存在很多问题和弊病,比如墨守陈规,比如年轻一代缺乏斗志和拼搏精神等等。

但从历史,以及现状的一些细节,新航是世界最佳服务航空,樟宜机场是世界最佳机场,在恶劣的周边环境下,治安一流,教育一流,环境一流(如果印尼农民不烧芭的话,新加坡也会有雾霾,每年有一个月,印尼农民烧芭的时候飘过来的。。。),健康水准一流(平均寿命81.89,略低于日本),如果细细体验,你会发现这个国家在很多地方做的非常到位,非常合理。

我们很多城市的规划,设计,以及某些政策的出台,真的,怎么说,没法说。

【文/曹政  “caoz 的梦呓”(微信号:caozsay)】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咪蒙: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好城市?

➤ 新加坡欲打造东南亚硅谷 本土科技产品受关注

➤ 新加坡试用大数据建和谐社会,用科技维持秩序

➤ 马云致辞新加坡国际诚信研讨会:阿里最骄傲的是建立起的诚信体系

➤ 星巴克、耐克、宜家、淡马锡模式…这些商业模式产品经理学不会?

➤ 百度CEO李彦宏的两会”三言” 关注无人车、网络资源、空域管理

➤ 杭州发布城市数据大脑 马云说互联网没有边界、电商将成传统概念

您可能还喜欢…

3 Responses

  1. 曹政:别用嘴炮救国说道:

    前几天朋友圈又看到一篇奇文,说中国只要五年就能再造一个日本,其逻辑是,中国五年的GDP增幅,就相当于日本的GDP。

    我直接发了举报,以常识性谣言举报,当然我知道没卵用,但是真的很看不惯这种文章。

    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多少,我们有多少?
    目前世界最尖端的技术领域,日本贡献有多少,我们有多少?
    在一些重要的产业,比如飞机制造,高性能高精度的机器制造,日本配件器材的比例多少,我们是多少?

    不说别的,说一个最真实的直观比较。
    中国的商场,说一个产品质量好,销售人员会跟你说,这个东西虽然是国产的,但是是日本机芯。
    日本的商场,说一个产品质量好,销售人员会跟你说,这可是百分百国产(日本国)的。

    我们地方政府又多卖了几块地,多发展了一批房奴,就认为再造日本了?这是不是有点自high的过分了?

    其实,话说回来,中国这些年发展相当不错,有句话叫做身在海外很容易自干五,我也发现确实是,在海外呆着,慢慢也觉得所谓发达国家其实也就那么回事,穷人一样很穷,不公平的事情一样很多,为了选票向民粹低头是所有民主国家的通病,而且深入骨髓近乎无药可治。所谓政治正确综合症同样导致各种实际问题都只能空谈,根本就没有解决的路径。 实话说,很多在海外的华人,反而真的觉得,大陆这些年发展速度确实有目共睹,各种成绩也让人信服,特别是回国后被移动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场景所折服,一致认为中国现在太先进了,洋人才是土包子。

    不承认这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是不公平的,即便是科研和尖端技术,我们的进步速度也很快,和领先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在部分领域甚至领先,这些都是事实,但是我们必须知道,这些都是一些真正的科学家,研究人员,一点点的默默实干做起来的,而不是靠嘴炮党的自high完成的。

    我以前讲创业的话题讲过,要想超越竞争对手,最重要的不是找出别人的缺点,而是先看清楚人家的优点,学到人家厉害的地方,把人家优点看懂了,学会了,再去克服人家的缺点,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连别人厉害在哪里都不知道,自以为看到人家一点点的不足就觉得比别人厉害,这种人怎么可能不栽跟头。

    国家竞争也是如此,日本厉害在哪里,学习能力强,拜中国为师学了多少年,看到西方强大,赶紧的就拜西方为师。不管你是不是喜欢这个国家,你必须承认一个事实,这个国家确实很善于学以致用。 而泱泱中华,一百年前所遭受的种种屈辱,不是就来自于目中无人,狂妄自大。

    我们才洗心革面多少年,才开眼看世界,认真做学生多少年。如果现在就开始不尊重对手,不懂得去分析和研究别人的强处,和当年满清又有何区别?

    如果你真的希望这个国家强大,真的希望战胜那些强大的对手,先看看人家厉害的地方,好好学过来,这才是正路。

    靠嘴炮是赢不了的。

    啥,有人让我写罗永浩和锤子?

  2. 曹政:南洋生活,聊聊新加坡的房地产说道:

    讲房产前,先罗嗦几句新加坡的经济形势。

    最近这段时间,国内流传一个文章,说新加坡经济崩溃了,很多小盆友都开心叫好。

    好吧,先不谈观点,只说事实,崩溃这个词,其实有点言过其实,国内媒体的仇新热情过于高涨了,如果你说增长乏力,经济低迷,市场不景气,或者甚至说陷入衰退,基本还算符合实情,但其实还真没到崩溃的地步。 所谓GDP下跌4.2%是环比数据,同比其实还略微上涨了一点,而环比因为有季节因素在,并不能作为经济走势的严格依据。当然,必须说,新加坡目前经济不太好是真的。

    要说崩溃,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那真是新加坡经济崩溃的节奏,那两次的经济数据,就业数据,房产数据,全都是断崖式下跌,和上面两次的问题相比,至少从今年看,还没惨烈到这个地步。

    比如一个典型的消费晴雨表般的数据,新加坡COE数据(车牌拍卖价格,新加坡严控私家车拥有量,车牌价格世界第一),据传在2008-2009年一度跌到了1新币,也就是都没多少人买车了,政府的车牌额度都发不完。而过去两到三年一直维持在7万新币左右的高位,最高摸到过8万新币,今年呢,最低 有一次跌到过4万新币以内,目前稳定在5万新币多一些的样子,所以这个数据也能说明一点问题。

    那么说这个后呢,要说另一个数据,就是新加坡的房地产的平均售价,按照官方统计数据,已经连跌12个季度。请注意,是季度,也就是整整三年。那么,是不是政府对房地产的下跌束手无策呢?其实还真不是,实际上这轮下跌取决于三年前政府的政策调整,对海外买家征收高额印花税(其实主要就是针对来自中国的买家了。美国和新加坡有互惠协议,美国人在新加坡买房,和公民享受同等税率,但不能购买只限公民购买的房产,后面会有介绍。) 除了这个税费的问题,对房地产开发商也做出了非常严格的规定,严禁捂盘惜售,如果房产不能在有效时间内完成销售,开发商将要给予重罚,所以现在几乎所有尾盘都在降价促销,常见的幅度在10%-22%之间,最近我看到有个地段非常好的楼盘,尾盘的三层连排别墅直降了100万新币促销(和去年对比只是减少了一些赠送电器家具而已,最多几万新币的东西)。

    在年初的时候,因为当时房产已经连降10个季度,开发商日子很不好过,很多从业者就呼吁政府减少对房产的限制性政策,新加坡每年财政部长都会发表政策讲话,几乎所有老百姓都会收看,因为很多细节和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医疗保险,婴儿补助,低收入家庭补助等各种七七八八,还有对雇主发展生产力和提升本地员工能力的一些鼓励和资助条款,以及外劳的限制政策等等),今年部长面对记者的提问,就特别提到,房产政策不放松,继续坚持现有的控制政策。

    现在我们说新加坡经济形势不好,但政府没有动利率的主意,也没有动房产的主意,新加坡这样的小国家,其实想要发展GDP容易的很,把海外购房者的税费,条款放松一点,你说一个“新加坡旁”的碧桂园就圈了多少中国人的钱,如果是“新加坡内”呢,你们想想。

    另外,说新币汇率下跌的事情,话说去年1新币兑人民币最低是4.4,今年这是刚从4.9掉到4.8了,就出来幸灾乐祸了,有意思么。

    关于新加坡经济为什么衰退,罗嗦几句。

    1、全球大环境不好。物流整体低迷,对新加坡港口相关的经济影响比较大。

    2、中国经济低迷的影响,这一点和很多爱国愤青的理解完全相反,很多爱国愤青认为中国,特别是上海的快速发展抢了新加坡的机会,导致新加坡经济低迷,认为是竞争关系,其实整个搞拧巴了,实际上新加坡是在中国投资最大的国家,是中国发展的受益国,可以认为是借中国发展东风最成功的国家(都不记得习马会后新加坡又跟中国签了一个产业园区的事情了?),这些年的高速增长其实是一直搭中国顺风车,但今年中国整体经济不是很好,新加坡其实受到的负面影响很大。这一点他们政府在做财政报告的时候也特别强调了来着。

    3、人才流失严重,企业撤出严重,本国民粹认为外来人口抢了自己饭碗,对政府的不满程度较高,人民行动党没有强势老李,为保选票,大力收紧人才工作签证的发放,导致不少企业因匮乏人才撤出新加坡,反而带来大量裁员,大量中国籍高学历人才从新加坡回国。我有一个不严谨的观测数据,在坡的高学历人群,特别是博士以上人群,大约50%以上是来自于中国的新移民,而目前一个粗粗的数据是,大约有超过20%中国高学历新移民在最近两三年撤出新加坡回国发展,我这边就知道好几个北大毕业的学霸从坡国回国。甚至一些已经定居在新加坡的中国高学历新移民,也选择回到中国发展事业。

    4、房地产及大宗消费持续低迷。房价也在降,COE也在降,这些都算GDP的。

    08-09年新加坡经济低迷的时候,政府采用了快速大量引入新移民的策略,而且中国富人在新加坡投资的行为也快速上升,结果带来了经济总量的快速上涨。但代价是各种社会矛盾频发,导致执政党在大选中得票率创下新低,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看到,GDP毕竟没有选票重要,但我觉得这也不是坏事,毕竟,让民粹份子长点教训,知道遏制新移民带不来幸福生活,知道别人抢你们饭碗其实不需要到你们国家来。

    5、产业转型一直不太成功,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匮乏。
    互联网这波浪潮,新加坡基本上没跟上,目前坡国富豪榜前50名都看不到IT行业的人,这一点和中美完全没法比。其实新加坡之前电子行业还可以,但是缺乏核心技术,现在很多电子行业巨头纷纷撤资迁出,或者裁员,这边就很尴尬。这些巨头的撤资,一方面是受中国企业的竞争影响,另一方面是坡国新的准证政策导致人力匮乏,人力成本升高。

    在产业转型这块,倒是的确间接受到了中国的竞争影响。

    关于新加坡曾经发展的原因,旧文有提。
    小国崛起 – 谈谈东南亚的未来(上)
    小国崛起 – 谈谈东南亚的未来(下)

    说完了经济,说说房地产。

    1、新加坡的房地产类型,其实包含四大类型
    HDB,中文叫做,组屋,我们可以理解为保障房。
    Condo,中文叫做公寓,我们可以理解为商品房。这里又有一个特殊的分支,叫做EC Condo,中文叫做执行共管公寓,我们可以理解为,按照商品房标准建造的中产阶级保障房。
    公寓的产权,最常见的是99年,少见有103年的,此外有999年和Freehold(永久产权),不过后两者一般不会有太多区分。有些人会觉得,那么长产权有意义么,我这样讲,我见过一些产权999的小区,是从1882年开始计算的,楼盘虽然新的,但是其产权已经延续了130多年,追溯到英殖民时期。(还记得我提过的,政府的信用么?)
    Landed House,中文名,有地私宅,我们可以理解为别墅。有意思的是,新加坡人没有别墅这个词,房产经纪,会跟中国人说别墅,本国人根本不用这个词。
    Commercial ,商业地产,这里又分工业地产,铺面类地产,办公类地产,不过今天就不提这块了。(只说一句,由于办公类地产租金较高,其实很多办公室都使用轻工业地产,很多属于轻工业地产类型的大厦环境,和我们中国人所常见的写字楼基本没区别。比如位于one north著名的新加坡IT孵化基地,就是工业地产改建来的)

    2、新加坡的房价

    外面很多媒体说全球房价排名,新加坡一直还是蛮高的,在前几名,大家可能觉得新加坡人买房也很贵,其实这个是一个错觉,这个价格指的是公寓价格,也就是商品房价格,但组屋的价格,远低于公寓,我们做个简单的比较,假如说,同一个地段,同样年份落成的不同类型的房产,其尺价(单位面积价格),如果公寓是1的话(永久产权或者999产权的大约是1.1,但不一定,也可能比1还低),那么EC 公寓,是0.7,转售组屋(满五年可以在二手市场交易的)大约是0.5,而新组屋是0.35-0.4,也就是新组屋大约是新公寓价格的1/3。

    新加坡一套郊区的普通两居室(面积90平米左右,因为新加坡没有公摊一说,相当于国内110平米的样子)组屋,大约35万-40万新币即可(合人民币不到200万,别说北上深,你厦门试试看能买到不。)。这个价格还贵么?当然本国人会不屑的说,好偏的有没有,有多偏呢?你大约十分钟走到地铁站,然后乘坐地铁大约四十分钟到市中心。 整个国家面积到不了两个海淀区,你再偏也偏不到通州去。

    那组屋是不是很难申请呢?
    首先,只有本国公民才可以申请购买新的组屋,但说个数据,新加坡有80%多的公民是住在组屋的,也就是基本全覆盖了,有人说,剩下的是不是买不起房的?对不起,剩下的是有钱人,住公寓和别墅的。

    新加坡本国人很少有租房的,我几乎就没见过本国人有租房的。

    但组屋申请有一个特点,就是歧视单身,必须以夫妻联名申请,如果是单身,必须35岁以上才能申请。 此外,夫妻联名申请的第一套组屋,批准率几乎是100%,此外政府还会根据你申请的户型,地段给予数万新币的补贴。基本上新夫妻买组屋是毫不费力的。但是单身就惨了,35岁以上才能申请还要抽签,中签率特别低。所以新加坡很多大龄单身都是跟父母住的。(离婚后政府强制收回组屋,这个特别狠。不过不知道满五年后是否收回)

    新加坡没有要房子的丈母娘,因为结婚后才能申请组屋,而组屋申请后算上政府补贴,只要夫妻有工作,基本上都担负的起,所以让女婿先买房的丈母娘,在新加坡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那有些人会觉得,组屋是保障房,是不是很简单很丑,或者很偏很远。

    来看一下新加坡最牛组屋

    感受一下这个组屋的气场,这是绝对的黄金地段,离新加坡最贵的写字楼群,步行距离,楼顶有开放花园,视野极好。周边地铁站,商业中心,学校,一应俱全。当然,这个组屋的价格肯定比郊区的要贵一些,其转售价格甚至会超过公寓,当然,是超过郊区的公寓,和所处地段的公寓相比,依然便宜了一半。
    组屋的位置并不偏僻,甚至大部分组屋的位置可能比很多公寓都要好,政府的潜台词是,住组屋的人大部分是要做公共交通出行的,而住公寓的人大部分是开车的,一些交通不便,周边配套一般的地方,通常都只盖公寓或有地私宅,没有组屋的。

    那么其他的价钱,可以按上面说的对比,郊区一套转售组屋的价格,会比新组屋贵,是的,转售比新的贵,因为购买者无需申请,购买者范围也更大一些,但也只限公民或满三年的永久居民购买,而且政府没有补贴。

    有地私宅,也就是别墅,对不起,只卖给本国公民,特殊情况下永久居民也可以去申请购买,需要找政府要一个批准,我就去问房产经纪可以不可以去申请,他们说你就算了,如果是李连杰肯定可以。不过新加坡国土狭小,有地私宅普遍占地面积很小,院子停两部车就全满了,偶尔有些面积超大的,属于非典型的,这个不能跟澳洲,加拿大这种国家比。

    有地私宅的价格并不贵,因为只限本国公民购买,所以市场上成交非常不活跃,我住所楼下不远,有个带独立泳池的有地私宅,我看它挂牌出售挂了两年半,最近终于卖出去了。

    公寓开放给外国人购买,但价格基本相当于同等年份组屋的三倍,而且要交昂贵的印花税,累计下来外国人购买公寓要交的税是18%(3%+5%+15%)。 所以说新加坡房价贵,说的是这块。

    由于公寓尺价高,最近新加坡的公寓普遍面积变小,比如以前一个公寓的三居室差不多要120-150平米左右,现在很多新公寓都是90-110平米。(不含公摊)

    新的EC 公寓也只有本国人可以购买,其小区建筑标准与公寓基本相当,价格相当于公寓的70%,住满五年可以转售,转售可以卖给外国人。这种房子主要是针对国内中产阶级,收入超过组屋够吗的上限门槛,但不算最富裕阶层的人。

    此外,新的公寓比旧的贵,大的公寓小区比小的公寓小区贵,因为大的小区配套丰富,不过新加坡的公寓普遍都不大,我数了数,超过1000个单位的不到10个小区,超过500个单位的都算大小区了。

    公寓房价均含一到两个免费车位(看户型而定)。

    我注意到很多freehold(永久产权)的公寓小区,因为面积小,单位少,泳池基本只能泡澡,比旁边的99年产权的大型公寓小区还要便宜10%以上。

    3、新加坡的房租

    新加坡的房租和房价一样,连续十二个季度下跌。
    下跌原因主要是,上面提到的,严格限制新移民涌入,导致市场供过于求,此外因人力资源匮乏,商业机构撤离也很严重,商业地产出租率也不乐观。

    一般来说,同等地段同等面积的房租,公寓只比组屋贵30%左右,你没看错,售价贵三倍,但租金只贵30%,不过组屋你要想出租政府是有很多规矩的,没有公寓那么灵活。(有人会说,我偷偷出租政府怎么知道,真有开airbnb赚钱,被邻居报警的,新加坡的法律不开玩笑的。)

    所以回过头来说,组屋真的是新加坡政府给老百姓最大的福利,因为只要你申购到组屋,满五年后,不管是转售,还是出租,回报率都非常好,就住房保障而言,新加坡胜过香港实在太多。

    此外,多说一句,新加坡建屋局连年亏损,主要亏损来自于给新购房的公民的补贴,一个单位直接补贴2万-6万新币,可以直接用于首付,真金白银。年轻人只要肯结婚,有稳定工作,就没有买不起房一说。

    此外,小户型出租回报率远高于大户型。

    新加坡最便宜的房子租金,放在中国都会觉得很贵,比如租公寓里的一个单间都要600-800新币,组屋最便宜的一居室通常也要1200-1500新币左右。但是豪宅的租金,比如海边别墅,其租金也不会贵到哪里去,放在中国就觉得很便宜。整个消费的档次没有中国分化的那么严重。 所以屌丝去新加坡会觉得生存压力极大,而土豪会觉得比中国还便宜很多。

    4、配套

    组屋和公寓最大的区别是,组屋是没有围墙的,基本上人,车,都可以进,可以横穿,有时候马路赛车出租司机就从组屋区里面穿过去。公寓是有围墙,有物业保安的,严格的说非公寓住户,进公寓必须要登记的,但并不是每个公寓都执行的很到位,我经常能大摇大摆的蹭进去。

    组屋一般有健身设施,儿童设施,而且这些定期有检修,有停车场甚至停车楼,有的有水池等装饰设施,有些甚至有篮球场,羽毛球场,有公共的休息区,一些福利机构比如托儿所或者养老中心(私营承包或政府补贴,具体不清楚了)。 公寓不同的是,有游泳池(基本都有,部分20年前的没有,500单位以上的大小区基本都有一个50米泳道的泳池,小的小区就没这么大了,通常有儿童池,成人池和温水池等等,新加坡四季如夏,全年免费开放),有健身房,有烧烤台,有会所,有网球场,有些大的小区里面还会有一些商业机构如餐饮,超市等,小的就没有。 而且如上健身房,泳池,烧烤台都是免费提供的,会所如果要搞活动,需要预约,有些会适当收一点钱,有些不会。公寓小区经常会有业主请朋友开泳池烧烤party,成本极低,我参加过几次,感觉还不错。

    在一片组屋里通常有一个社区中心,都是各种小的店铺和商业机构,通常包括食阁(大排档),菜市场,饮料店,面包店,超市,银行,全科诊所,牙科诊所,家具店,电器店,卖服装衣帽的店,自行车店,宠物店,理发店,按摩美容店等等,基本上是这样一个概念,普通人过日子柴米油盐理发吃饭,在社区中心都可以满足。这样减少了出行成本。 此外更大范围内的组屋区里通常也会有一个运动中心,但新加坡四季如夏,所以也就游泳池会比较有人气。这种收费标准是,平时成人1个新币,儿童0.5新币,周末成人1.5新币,儿童0.7新币。不限时,水质还可以,没有刺鼻的消毒水味道。通常有深水区和浅水区,50米标准泳道是标配。这种是组屋区老百姓游泳的地方。

    公寓区的用户一般也就是到附近组屋区享受同等配套,还记得么,组屋区是随意穿行不受限制的。

    组屋和公寓的车位都很充足,加上车牌昂贵,基本上不会遇到说车位不足的情况,很多组屋都有停车楼。

    5、翻新

    新加坡的小区,无论组屋还是公寓,到一定时间都会重新粉刷外墙,所以很多三十多年的小区,看上去跟只有十年的一样,非常漂亮。当然里面可能会旧一点。

    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公寓的这个费用是业主共同承担的。组屋就不知道了。

    6、房产经纪

    这个和中国太不一样了
    第一,房产经纪人几乎一水的高学历,名校博士一抓一把。后来我了解了一下,因为房产经纪需要考试,而且很多法律条款还挺难考的。(一个新国立大学毕业的新移民告诉我他考了三次才过)。所以基本上只有学霸才有机会当房产经纪人。

    第二,街边没有房产中介公司,中国满大街都是,新加坡街边真的没有。
    但有时,有在地铁站有散传单的,有在商场里搭临时柜台的,有在一些展会时期,在展览中心临时租个小房间做演示推介的。 主要找中介的方式是通过网上搜索房源,或者朋友介绍,其实房产经纪人在新加坡还是很多的,几乎总有朋友,或朋友的朋友是房产经纪人。

    房产经纪人其实工作非常自由,属于挂靠在一些知名中介公司,公司只收很少的佣金分成,经纪人没有底薪,靠佣金吃饭。

    第三,房产经纪分卖方经纪和买方经纪。
    卖方经纪主要是控制和获取房源,和房东沟通。
    买房经纪就是到处寻找潜在购房者,带着购房者去看房。

    所以卖方经纪人,主要在特定区域活动,做特定房产。
    买方经纪则不同,全岛所有房产都可以带你看,都可以帮你找。

    当然,卖方经纪自己也在网上打广告,有些客户找上去可以直接成交,但从严格的法律来说似乎新加坡政府不允许这样做,不知道是为什么。大约是要保护双方利益的原因。

    第四,所有数据公开透明

    新加坡所有房产交易和出租都可以在网上搜的到,这个小区的房子之前都多少钱卖的,什么户型多少钱卖的,走势如何,全部都是真实成交数据。出租也是。srx网站都可以查的到,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个政府网站,后来别人跟我说这其实是个商业公司,真是厉害。

    中国人可能会觉得,做双面交易,降低成交金额减少税费不就可以了,在新加坡,真没人敢这么干。当然,买卖双方如果是亲戚熟人,或许存在私下交易可能,但从中介而言,他们绝对不敢冒这样的风险来做这样的事情。

    公开数据有个坏处,就是如果你想获得开发商的特殊折扣,是很难的,这个数据咔嚓一上网,别人都搜得到,他后面的房子就很难卖了。但现在一些尾盘,开发商就顾不上了,因为再卖不掉就要吃政府罚单了。

    那么,那么多高学历的房产经纪,是不是做事很专业很负责呢,这个,根据我的接触,有些还好,有些就呵呵了。

    7、学区房
    新加坡几乎没有学区房的概念,当然理论上离名校(主要是小学,入中学要考试的)越近,录取机会越大,但由于名校基本都要抽签,而且公民抽签都挺难进的。(永居以前可以跟公民一起抽,现在不行了)

    所以越是好学校,你买学区房其实也就是一个优先抽签的机会,想想就不值得了。

    8、豪宅
    最贵的豪宅主要分几个区域,一个是圣淘沙,圣淘沙是唯一外国买家可以买别墅的地方,但是由于外国买家额外印花税的限制,这个区域的豪宅价格跌幅最大,很多小区的跌幅达到了40%以上。

    乌节路目前垄断了坡国豪宅的前几名。
    此外是CBD附近。 怡丰城附近,圣淘沙对岸的海湾豪宅我一直以为会超贵,后来发现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贵,至少比乌节路便宜了不少。

    非常有意思的是,我经常会在房产新闻里看到哪个中国土豪移民新加坡了,比如去年创下豪宅成交记录的一笔交易,来自于孙彤宇,(这是公开新闻,所以我敢说,私下知道土豪的豪宅购买我可不敢讲出来)。今年又看到一个豪华别墅被来自中国的张勇买走,嗯,特别标注,海底捞的创始人。那,还要特别说一下,从这个新闻可以看出,张勇已经拿到了新加坡的公民身份,否则是不可能买别墅的。 (海底捞在新加坡生意很好,刚开了第四家分店了好像)

    9,银行贷款

    我刚去ocbc做了一个银行贷款评估,受制于你的收入能力和年龄,银行会评估你可以贷款的额度,那么肯定很多人会关心贷款利率,我告诉你我最新得到的数据,年利率是1.45%,你没看错,房贷的年利率1.45%(头两年更低一些),最高可以贷款三十年,因为我岁数大了,只给24年。

    而且新加坡有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银行的贷款package,是每三年一签,也就是三年后你可以免费更换银行,因为不同银行贷款利息还是有差距的,每三年可以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选择一个你认为最优的银行来签。

    据说最近这些年,房贷利率没有超过2%的时候,现在其实也并不是最低点。

    最高贷款额度是房价的80%。

    由于贷款利率极低,所以就同等年限同等贷款金额来说,月供压力比中国大概会少1/3到1/4。

    10、一些杂谈

    关于房价,按说,现在的降幅,即便算上外国买家印花税,很多楼盘也比三年前要便宜了,为什么外国人依然不来买呢。

    主要有几个原因,第一,以前投资移民可以用买房做投资,现在被禁止了。第二,新加坡移民政策对中国投资移民的收紧力度极大,基本上可以说除非是巨头高管或上市公司创始人,否则光是有钱人,基本都不太欢迎了。所以买房不能让你留在新加坡,有钱人也不再受到欢迎。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由于政府坚持遏制房价的政策和力度,让投资者看不到房价上升的希望,你又不能持续去住,又买不到上升空间,这个房子便宜和贵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现在也只有乐看一大波中国人去刷“新加坡旁”,那个,我就不点评了。

    最后,说一句可能让某些人不能接受的实话,其实,新加坡在前段时间的不结盟会议上,并未提及南海仲裁!并未提及南海仲裁!并未提及南海仲裁!
    并没要求中国执行南海仲裁结果!并没要求!并没要求!

    意外不,有兴趣的可以去搜一下原文和新加坡外交官的声明。

    人家提的是南海各方行为准则!!!这个是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的协议,这个协议,中国是签署方之一。

  3. 曹政:小国崛起 - 谈谈东南亚的未来说道:

    好几天没写居然订阅数还在稳步上涨,好神奇,谢谢大家。

    老规矩,旧文复习

    开上帝视角,其实你也能
    越南游戏市场简述
    越南游戏市场简述 之续

    写这些文章后,很多朋友都问我,让我具体写写东南亚市场的机会和未来的发展空间,确实,由于文化背景相近,以及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很多中国企业和中国创业者开始瞄准东南亚,那么,东南亚常说的一些数据是,人口有五六个亿,年轻人比例很高,按照之前中国的经验,人口红利正在爆发,城市化进程正在进行,特别是随着中国的产业转型和人力成本的激增,大量制造产业正在向东南亚转移,那么,东南亚是不是一片创业乐土呢?

    暂时放开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先是日本,然后是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所谓的亚洲四小龙,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崛起,从最初来说,多少都有西方产业转移的结果,以前我们提到过,由于西方国家工会的强大和人力成本的高昂,一些制造业转移到了亚洲,一些政治稳定,有教育基础的国家和地区就顺利接过了这个市场(香港是个例外,新加坡不是,新加坡的石化产业和曾经的电子产业还是很强大的)。

    但时过境迁,日本,韩国已经完成了产业升级,在很多关键领域站到了上游,而台湾和新加坡也在主动或被动的转型,制造业的比重越来越低,而其他产业的比重越来越高。 那么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并迸发了巨大的能量,但现在,中国也面临人口红利衰退和成本激增的问题,被迫转型,那么,是不是说,东南亚的黄金期到来了?

    再回顾一下,从日本,韩国,到台湾,香港,新加坡,到中国大陆,这些国家和地区崛起的共同基础是什么,我个人归纳,有三点。

    第一,政治稳定,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政府(友情提示,政党轮替并非不稳定,此处请勿过度联想),没有一个持续稳定的政策,是很难有持续快速的发展。

    第二,是重视教育;这点非常非常重要,中国的基础教育其实很强大,我们很多人总是羡慕和佩服西方的教育,总是说西方人科学素养高,其实中国的基础教育真的很强大,我们日常媒体和杂志里看到的多是西方的佼佼者,多跟西方普罗大众沟通,你就知道中国人的基础教育和基本素质真的不比他们差。至于更多不发达国家,其教育水平和整体国民科学素养,就更不用比了。

    第三,是民众勤奋,这其实和第二条可以合并,一个勤奋的民族通常都是重视教育的民族。以前有个说法,叫做资源诅咒,如果一个民族和国家掌握非常优势的资源,往往变得懈怠,一旦资源价值失去,这个民族或国家衰败的特别厉害。我就特别期待等可控核聚变顺利产业化的那天,很想看看中东那帮有钱人怎么办。

    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在二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都符合这三点,而这是这些国家和地区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

    然后我们再看东南亚,光政治稳定这一项,对不起,泰国,您啥时候不折腾了? 重视教育,民众勤奋,除了新加坡(新一代国民的勤奋度已经有直线下降,但还好教育还不错),基本都只能呵呵了(越南相对稍好一些),所以,我们说,东南亚有人口红利,在产业转移和城市化中有机会,我认为,这个市场空间是有的,这个发展趋势是可以看到的,但是,你说他们会不会成为类似中国这样的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推进引擎,我的观点是,呵呵。

    在新的世纪里,我们必须明确一个主题,就是国家的竞争,其实核心是技术,是人才。

    我有一个观点,各位可以看看是否有道理,80年代日本的制造业和品牌塑造能力完爆美国,当时觉得美国已经日落西山,要被日本取代,到后来美国二次崛起;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互联网时代美国重新占据了技术,资本的最上游,硅谷的公司吃遍全球; 金融危机后又是美国第一个恢复过来,而欧洲还在瘫痪不起,很多人从资本上讲,从货币理论金融战上讲,但你去看看,页岩气技术美国再度领先全球,能源问题一下子解决个七七八八,没有石油进口的包袱,美国收拾俄罗斯就得心应手(没有能源技术做支撑,你玩个毛金融战)。再去看,因为能源成本下降及自动化技术普及,美国突然发现制造业回归的最大困境不见了,最近刷屏的特斯拉工厂视频相信很多人都看到了,人家根本不用多少工人了,还需要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么?

    看美国的崛起和发展,我认为美国才是最大的人口红利国家。

    二战,大量犹太科学家避难美国,为美国在二战后的科技进步贡献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一点相信所有人都看到了;70年代末中美关系正常化,但此时人才外流还不严重,这时候是日本逆袭吊打美国的时代,但是到80年代末东欧剧变,加上中国出国留学潮,美国笑纳人才大礼包,推动了新一轮技术革命,更不用说还有一直稳定甚至加速输出人才的印度。今天我们看美国最有成就的那些人,对美国社会贡献和帮助最大的那群人,看看他们的移民历史,你就知道,为什么美国牢牢把持着世界第一;

    中国教育正常化,政府不折腾后,顺理成章的崛起,但只要在美国的中国博士比本土的中国博士多,(是的,我知道,其实很多草莽英雄不需要学历,从商业模式创新而言,学历确实用处不大,但从核心技术的发展而言,我们确实要认清差距),中国想要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强国,我认为,还是有点痴人说梦。

    好消息是,美国政府大量引入的印度技术人才,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中国技术人才,上升乏力,只好回国效力。

    回到最初的话题,东南亚发展最大的制约是什么?人才匮乏!

    现在,技术对产业的重要性,超过历史以往的任何一个世纪。从德国,我们可以看到全自动屠宰场,生猪进去,香肠出来。在美国,我们看到特斯拉的汽车厂,原本需要几千人上万人的企业,现在只需要一两百人。

    别跟我讲失业率,那是政治家的事情,资本家只看投入产出比,机器人不会抱怨加班,机器人犯错比人类少,机器人没有工会不会争取利益,机器人也不会要求加薪和休假,(至少今天的机器人不会,以后,会不会出现觉醒的机器人,喊出,机器永不为奴的口号,那个,二十年后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吧。。。)

    现在美国的工会似乎士气低落到了极点,资本家已经找到了解决工会麻烦的路子。孙正义在日本说,通过机器人技术,日本可以反超中国,看看这家伙的投资史和眼光,你以为他是随便说说的。 新加坡有新闻说,2020年左右新加坡自主技术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大概可以上路了,呐,人类又要少一个职业了,而且,少了司机的费用,用车成本会变得更便宜,还不用听司机瞎叨逼叨逼。

    讲真,插个额外话题,我觉得做资本家比做政治家轻松多了,做资本家你只要掌握了技术,雇佣了聪明人,就可以把事情搞成;做政治家你要给各种人解决饭碗问题,其中大部分都是又懒又笨又不爱读书的,所以川普同学真是吃饱了撑的。

    上面扯的有点远,在机器代替人类的大趋势下,在制造业回归西方本土的大趋势下,东南亚还能拿到多少红利?还能拿多久红利? 更不用说,在基础设施和政治稳定性上,东南亚的缺陷,简直更加不忍直视。

    这一篇似乎是在反驳我之前的那篇,我也觉得以前有些过于乐观了,不过技术的变革和世界的发展,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就目前而言,东南亚还是有相当的一段好时间可以过,还有相当一段快速发展期可以享受,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中美全球角力的影响。

    前天讲到,大国之间的竞争,是技术,人才的竞争,那么作为小国,人力资源不可能如大国那样,技术资源也会相对匮乏,如何在大国技术和人才优势下生存和发展呢?

    我这边以我的观察,做一些总结。

    1、发展教育,引入外脑。

    在亚洲四小龙里,有三个华人地区,其中最开始,人口基础素质最低的,其实是新加坡。60年代新加坡刚建国的时候,文盲的比例高的惊人,普遍受教育程度并不高。我们知道,从抗日到内战,很多大陆的知识份子和高级人才,避难躲到香港;而内战结束时,国民党撤退台湾带走了大量的学者和技术人才。但新加坡什么都没有。

    李光耀曾跟邓小平说过,当年跑南洋的都是混不下去的沿海渔民,读书的种子都在大陆,新加坡能搞好,大陆没理由搞不好,这句话刺激了邓小平,但其实也是李光耀的真实担忧,新加坡的人口素质,从开始来说,并不高。

    但今天我们看,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全球排名和北大,清华相当。此外,新成立不到二十年的,新加坡管理大学,虽然因为规模原因没有综合排名,但是其中的李光前商学院,是排名亚洲前三的商科专业。 一个弹丸小国,为何做到如此牛逼的高等教育?

    实际上,一个大学的排名,主要是看论文数和论文质量,而不是本科生的录取分数线,我在新加坡遇到各种大陆来的博士,多的简直令人发指,好几次一桌人吃饭就我一个不是博士,(还记得美剧生活大爆炸里Dr. 和Mr.的梗么?)。后来我就问过一些人,在新国立,南洋理工大学的博士生里,来自中国的比例是多少,结果是,超过70%! 而且来自中国的教授和学者也非常的多,前段时间有个新闻,南洋理工大学有两名年轻教授在全球的一个什么学术排名里非常靠前,我看了一下新闻稿,也都是来自中国的科学家。

    常在新加坡的人都知道,你遇到的职业发展比较不错的,中文特别流利的人,你去问一下,很多都是通过新加坡的奖学金计划从中国来新加坡的,搜维基百科有中新奖学金项目的词条,基于中国的人口基数而言,这个项目影响力可能没多大,但是从新加坡而言,我发现会在各种场合遇到这个项目引进的人才,而且都是中国的学霸。

    新加坡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后,持续不断通过奖学金计划引进中国年轻人才,其实是他们的基本人口政策之一。

    2、抱团结盟。

    典型如东盟,通过区域联盟,增加整体的竞争实力。

    但实话说,区域联盟的价值和意义是非常有限的,东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在很多关键问题上也存在非常严重的分歧,就好比南海问题,菲律宾几次试图推动东盟发布对抗中国的决议,但是都没有能在内部获得通过。

    抱团结盟其实只是账面上看上去厉害了一些,实话实说,真要遇到大的危机和风险,这个联盟的稳定性不堪一击。

    3、合理利用大国竞争。

    举个简单例子,你一个小国,希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高铁,现在中国来了,日本来了,德国来了,几家都来抢这个生意,来推销自己的技术,你就可以开价码了,第一,我政府没钱,你给我低息贷款,你花钱你来修,修完了运营起来,我按年给你还钱。第二,配套设备和日后更新维护,你教给我们,给我们技术资料,帮我们建厂,以后我们自己做。 几个大国为了抢这个生意,确立成功案例,也许某个国家就答应了,小国用最低的成本和投入,完成了基础建设的升级,带动了周边产业和就业。

    但如果这里不存在大国竞争,比如有这个技术能力的只有日本一家,你小国没的选了,前期投入大,维护成本高,后期还要不断花钱维修和更新配件,简直是无底洞,你怎么办。

    玩大国平衡需要政治智慧,第一是你要看清楚局势,大国是良性竞争,你就可以左右逢源,赚到利益,如果是恶性竞争你千万躲的远远的不要去碰,通俗点说就是要文斗不要武斗,武斗的,小国会成为大国竞争的牺牲品,从朝鲜,到越南,到乌克兰,到叙利亚。

    第二,大国竞争中,尽量不要明确的站队,即便被迫或者主动站队,切记不要为一边去挑衅另一边,强出头。我们知道以色列跟美国的关系,亲如一家。但是以色列在中东,跟叙利亚世仇的情况下,针对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对比土耳其的莽撞,看看以色列是怎么做的。

    我小时候,中国当时因为意识形态冲突和本国民族宗教构成的原因,在巴以冲突中完全站在巴勒斯坦这边,当时的新闻报道一边倒都是支持巴勒斯坦,但时过境迁,我们去看,以色列从没有因此记恨和埋怨中国,而且不断主动示好直到1992年中国政府才同意建立双边外交关系。这也是智慧小国的生存之道,尽管作为美国的亲密伙伴,以色列在外交上,对中国,俄罗斯,一直都尽可能保持友好,至少不冲突,不挑衅。

    新加坡也是一个奉行外交平衡的典范,从某种意义上讲,你可以说其圆滑,摇摆;但这的确是小国的生存之道。我们知道李光耀最开始跟共产主义者合作建立政府,后来又执行反共政策,很多中国人站在自己的视角,都觉得这是李光耀的污点,但是,换过来说,在那个年代,那样的周边局势下,那样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可以说这样八个字,向左一步,万劫不复。 不仅仅是新加坡这个国家万劫不复,而是整个东南亚华人万劫不复,想做朝鲜都没得机会。没有处在一个新兴的小国环境里,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历史,是很难体会这样的生存危机。

    缅甸新任的"实际"领导人昂山素季值得期待,就目前而看,平衡术掌握的还不错。

    4、正向影响大国决策。

    小国能影响大国政策么?当然能,不过有两种,一种是负面的,也就是对自己越来越不利的,比如伟大的主体共和国放个大炮仗,搞得连中国都给他禁运了。搞负面的影响其实很容易,你只要够作就有机会。

    但是希望做出正面的影响,确实需要一定的智慧和布局了。

    以色列依然是这方面最成功的典范,我们说美国不遗余力的支持以色列,而这背后是什么? 犹太人在美国控制和掌握了影响力,不遗余力影响和扶植的结果,美国最好的大学,美国最强大的媒体,幕后老板都有大量犹太人存在,犹太人进入名校的难度远低于亚裔,而名校则是美国精英阶层最基础的社交标签和社交平台。

    又要提李光耀和新加坡,在东盟国家,李光耀崇高声望和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呢?成功的劝说邓公停止向东南亚输出革命(这就是为什么向左一步万劫不复的根源)。 到今天我们都看到,中国很多地方官员,都要去跟新加坡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中国的国企改革,正在学习淡马锡的模式,那么,这个对新加坡的好处是什么呢?淡马锡最大的投资方向,除了本土,就在中国。新加坡的主权基金,更容易进入中国市场,获得更多的中国政府资源支持,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在中国高速增长的这些年,新加坡借此获利不菲。(淡马锡最大的股东是新加坡财政部,淡马锡的首席执行官何晶是新加坡现总理李显龙的夫人,也就是前总理李光耀的儿媳)

    5、尽量有自己的优势技术和优势产业。

    这个不用太多解释,小国很难形成全方位的竞争力,但是如果有一两个领域形成技术优势,就有跟大国讨价还价的资本了。典型的如以色列,芬兰,瑞士,瑞典等,很多小国都是能在一些特定领域站在世界顶端。

    这里有些人会说,某某国家没什么了不起,不就是地理位置好么。
    如果你守着优势都不会发挥出来,那才是真傻。

    就好比以前姚明打nba的时候,很多心态扭曲的中国人说,姚明不就是长得高么,你看他跑的也不快,弹跳也不行,各种无脑黑。有优势能发挥到极致,这就是本事,你有优势不发挥非要跟别人去拼你不擅长的东西,那才叫愚蠢。

    国家也是,特别是小国,你不可能全面跟大国去竞争,但你把优势领域做到极致,把优势产业发挥到极致,就是你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所谓地理位置好,发挥出来,就是新加坡,发挥不出来,就是马来西亚。

    这个话题就到这里。

    可能涉及敏感词,尽量不涉及政治争议,希望读者轻松对待,我们讲的是生存之道,其实,对小国来说,有时候,活下来就是硬道理。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