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整天的舟车劳顿,我从北京终于来到了这个即将要生活、工作一年的地方——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这里没有北京那般灯红酒绿,没有车来人往……这里的一切都弥漫在宁静里。我全身的疲惫也随之消失殆尽,对这座小城充满了期待……”2015年12月1日,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青少年国学教育办公室产业部部长、“青年之声”综合服务办公室活动部部长李士龙随中组部博士服务团来到西和县挂职县委副书记,他在抵达西和县当天写下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面对记者的采访,他首先介绍道:“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西秦岭南侧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总面积1861平方公里,总人口42.8万人。西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仇池国的故土和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然而,西和自然条件差,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甘肃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之一是西和的标志。截至2015年年底,全县有贫困村17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31万人,居全省第七,不仅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国家级财政贫困县。”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李士龙坦言,自己和一起来陇南市精准扶贫的五位博士服务团成员早已融入陇南这片土地。而西和县也因为他的到来发生了许多的改变。更多西和资讯:www.yangfenzi.com/tag/xihe
向世界宣传西和
无论何时,衣食住行始终是人类恒古不懈的追求,推动人类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活,但贫困也无时无刻不羁绊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李士龙永远记得刚到西和县所看到的那一幕幕:“我刚到就和几位县领导一同去太石河乡、大桥乡、蒿林乡等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乡镇调研精准扶贫工作,当看到荒凉的处地、资源的约束,看到老人无所依、孩童无可靠,看到破损的房屋、简易的学校,以及教室中那一个个被冻得鼻涕不断,双手冻得发青的孩子……我的心紧紧地揪着。”
经过调研,李士龙发现,西和县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大桥、洛峪和晒经三个特困片区,占贫困村总数的83.6%,有贫困人口6.98万人,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总人口的75%。长期以来,全县177个贫困村大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因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欠账较大,是制约脱贫攻坚的主要短板,是推进脱贫攻坚最紧迫的任务。全县农业特色产业方面,布局还不合理,产业规模小、链条短,农业龙头企业少,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没有形成支撑群众持续增收的产业格局,巩固脱贫成效难度大、任务重。可以说,177个贫困村都是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
“今年以来,我们通过认真学习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全省‘1+17’精准扶贫措施,认真对照中央、省市委关于脱贫工作的具体指示要求,以市委‘433’发展战略为统领,立足贫困现状、紧盯目标任务,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推进全县脱贫攻坚进程。”李士龙坚定地说。
“仰韶、马家窑、齐家文化遗址遍及西汉水、漾水河流域;长道镇宁家庄遗址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是陇南先民开拓最早的地区之一;北部河谷是秦王朝发祥的摇篮,氐羌民族又在南部高山崛起;三国时期,诸葛亮挥师北伐,六出祁山,两度过境;魏晋时期,杨氏氐羌在此建立政权史称‘仇池国’,历经400余年称雄一时;唐代诗圣杜甫入蜀途中,路经西和,留有《仇池》《寒峡》《法镜寺》《青羊峡》《龙门镇》《石龛》等著名诗篇……”李士龙认为,源远的历史文化正是西和县的鲜明符号,我们何不进一步挖掘西和的文化特色,以文化的力量助推精准扶贫,拉动地方经济,向世界宣传西和,充分发挥文化在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
今年3月,李士龙邀请到山西久盛影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来西和县筹拍电影《碧血西城》和《八亩良田》,并带他们实地参观考察了西和县档案馆、汉源镇城隍庙、上城堡、仇池碑林、姜席镇晚霞湖、苏合乡泰华山、稍峪乡碑楼寺、云华山、石峡镇八峰崖、大桥镇仇池山、兴隆乡象龟寺等地,为两部电影选景。
李士龙说:“目前,电影《八亩良田》拍摄已圆满杀青,预计电影《碧血西城》将在今年年底正式拍摄。而微电影《深情的黄土地》也通过协调将在CCTV央视网络和凤凰卫视网络免费播放,并参加北京国际微电影节。”《甘肃西和党建数字电影《八亩良田》开拍 承载百年沧桑巨变的西和》
以国学推动经济
与此同时,3月10日,西和县稍峪乡国学示范村正式启幕,“我们的目的是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当地百姓,提升百姓的道德文化素质,引导百姓积极主动地改变贫困现状。”
成立至今,国学村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许多单位与个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给国学村送来乡村落地项目,以及国学机、台式电脑、投影仪、国学经典图书、运动鞋、床单被褥、灯笼、衣物等爱心物资,截至目前已收到各类物资约100吨。北京青联国艺研究院专家为国学村投资建设一座国学馆,并利用当地电视台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西和县范围内免费播放《中华德育故事》等国学视频。中国电影基金会为国学村投资修建一座露天电影院,现已建成。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为国学村投资修建一座图书馆。
此外,西和县还邀请到23个省的全职国学义工入住国学村,开展《论语》《大学》《弟子规》等国学教育,通过国学熏陶,村民们在生活素质方面有了一个整体的提升;并邀请到北京大学心理学专家入驻国学村,对村民,尤其是孩子进行了有效的心理测评和心理疏导,为孩子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深圳一家企业为国学村7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常年资助,直至考入大学。就在六一儿童节当天,国学村举办了“弘扬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明”文艺汇演活动,有4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在社会力量的帮助下,国学村的国学教育开展得非常顺利。在学校中,国学文化已渗透进每日的教学活动,每日一堂国学经典课程使孩子们在接触古圣先贤的教诲之后变得懂事、有礼;国学大讲堂让国学村里的民风、民俗、民貌有了很大变化。“如今,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们,都已经习惯了早上五六点起床诵读国学经典,清洁村容村貌,这些变化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不仅吸引了游客,开发了民宿,而且发展了乡村旅游,在一定程度增加了百姓收入。”看到国学给当地百姓和村庄带来的变化,李士龙非常欣喜。更多李士龙资讯:www.yangfenzi.com/tag/lishilong
他介绍说,在陇南乞巧女儿节期间,国学村每日接待来自江苏、浙江、重庆、成都、北京、天津等地方游客均在300-400人,为当地村民创收每人每天约200元净收入。
中国扶贫基金会和腾讯众筹网还为西和县贫困儿童分别启动了名为“助西和县10000名小学生梦想起飞”和“心怀善念,让爱起航,一桌一椅圆甘肃山区儿童的国学梦”众筹项目。李士龙有些兴奋地告诉记者:“中国扶贫基金会目标筹集1百万元,截至目前,已筹到570100元;腾讯众筹网目标筹集1万元,现已完成;腾讯众筹网目标筹集2万元,为国学村国学讲堂购置桌椅板凳,也已完成。当前,稍峪国学村正加大力度推动国学扎根农村,通过整合中医文化、乡村电商、乡村书院、乡村旅游等各方资源,以国学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致富一方百姓。”
(原载《中华儿女》杂志2016年第18期总第433期。)
【记者:李菡丹 来源:中华儿女报刊社(微信号:zhrn1988)】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军旅歌唱家彭高平新歌献礼建军节 启动《把爱带回家》巡回演唱
近年来,“民国之后无大师”“民国教育神话”吹成了一个又一个泡沫,然而这些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具体从以下十点分析:
第一,民国的基础教育惨不忍睹。1949年中国的文盲率大约是80%,而且被视为识字的20%的人当中,已经包括了那些只认识几百个中国汉字的人和在今天只能列为半文盲的人。(《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1992年12月印,194页)。国粉津津乐道的西康军阀刘文辉的名言“政府的房子比学校好,县长就地正法”则是一个谣言,详细的辟谣文可以在网上查到。对于绝大多数不识字的老百姓来说,“大师”云云不过是畸形社会中的空中楼阁。
第二,所谓“民国大师”基本全为文科、社科人才,而极少数的几个理工科人才都是美国培养的。这里并不是在探讨文理孰优孰劣,而是在当时山河飘摇,家国不宁的社会现状,几个能带来真正生产力直接推动的人才要比一些空谈风花雪月诗词曲赋的人对社会贡献大得多。这么说吧,一个袁隆平顶一火车“民国大师”。我是文科生,轻喷。
第三,纵向比较来看,新中国现当代学者学术成果早已超越“民国大师”。首先必须要说明一点,知识发展都是相继而行的,新中国学者研究成果超越民国学者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必须要感谢民国文人学者对于各个学科的基础性贡献,非要把民国学者与现代学者比较,“扛着机关枪的兰博和力能扛鼎的项羽”谁更厉害一样无聊。但是为了堵住某些不学无术的“文史小清新”嘴,我还是简单说说,民国学者大多一个人涉及n个领域,而现代学者往往一个人只做一个课题,但开的很深。这样整体学术就进步了,但很少有跨界的,因为学术进步后没有人有那精力,对于某些胡搅蛮缠的人来说,不跨界就是专家,就成不了大师了。譬如说陈寅恪的魏晋研究被当代阎步克,田余庆完败,唐史黄永年完败之,甲骨文就别提了,民国学者加起来认出的甲骨文不如裘锡圭一根毛。再说清史,在网上被骂成狗的阎崇年老先生学术成果也超过民国的孟森、萧一山,这二人不会满语,阎崇年可是能读得懂老满文档的人。再说一遍哈,时代不同,这种比较是没有意义的,任何“民国之后无大师”或者“民国学者就是群渣”的说法都是偏激的。
第四,横向比较来看,“民国大师”在世界范围内也很少能拿得出手的。如日本京都学派认为民国学术一塌糊涂,只有顾颉刚到了他们那个级别。伯希和说,中国只有三个世界级学者,陈垣、冯友兰、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7页)。我相信,这三个人里如果不是冯友兰出现在了高中课本上,那些个一口一个“民国大师”的“文史小清新”一个也不认识。就连钱穆也说民国学术是衰世,惨不忍睹。而在当代,李学勤、秦晖、裘锡圭、阎步克他们都称得上是世界级文科学者。
第五,新中国那些文人被禁止吹牛,这点真的很重要。看这十几年管的松了点,是不是各种“国学大师”“历史良心”之类的又泛滥了些。
第六,现在不少关注“民国大师”的人群中,关心的不是他们的学术成果、思想境界,而是他们的逸闻趣事,譬如王国维的小辫子,辜鸿铭喜欢小脚妹,金岳霖给梁思成戴绿帽之类的,跟关注当下娱乐八卦如出一辙。现在真的没有大师了吗?不,现在没有的只是供那些“文史小清新”的谈资。
第七,现代资本运作。许多民国大师的炒作不过是背后都有书商资本看不见的手。再譬如前一阵的电影《黄金时代》,萧红萧军取这两个笔名本意是合起来就是“小小红军”,他二人本是革命青年,但资本主义商业需要他们是文艺青年。他们想本颠覆的“黑暗时代”,却成了商业资本与市场要求他们必须生活在的 “黄金时代”。切格瓦拉永远活在衬衫上,“小小红军”永远活在“民国范儿”中,“民国大师”也永远活在当代图书的腰封里。
第八,在那些张口闭口“民国之后无大师”的人群中,恕我直言,他们的水平完全无法理解大师们的学术成就,若是能理解或有浅显的研究,便根本不会忽视新中国之后取得的种种进步。他们所要的,只是一种自我标榜,只是通过这一种无病呻吟与感慨叹世来达到标榜自己的目的。俗称,装逼。
第九,网络上“民国粉”的泛滥是一种大环境。就像我在前几天这篇文章中分析的一样【时评】妻不如妾,妾不如偷——越得不到的东西也就觉得越好,自己在潜意识中也会不断的美化这种“得不到的东西”。现在许多“文艺小清新”“历史小清新”看到了现在社会的种种黑暗与不公,于是便让人无法理解的把一种自由民主公平繁荣富强大师多的理想社会嫁接到了曾经的民国,完全罔顾史实,完全抛弃了理性思考。就像某些领导喜欢沉浸在“新闻联播”式的大同社会中,有些网民也乐于生活在“完美民国”的童话世界里。
第十,有个好徒弟很重要。譬如现在被捧成神的陈寅恪,首先陈老先生的确牛逼,再一个跟他的好几个弟子都已经在历史界出人头地有关系,身后有人照应就是不一样。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郭沫若老先生,生前办学校办科学院,为新中国科学劳心劳力,文革时候回护同事,丝毫不考虑自己的事情,然后钱穆大弟子发文攻击他,钱穆后面稳坐钓鱼台一言不发,郭沫若就得一篇一篇在报纸上发文章回击,看着心疼。到现在呢,谁敢说郭沫若一句好话?
——-分割线——-
以上正经说理部分结束,开启狂暴吐槽模式,高能预警,非战斗人员请迅速撤离。
尼玛!老子忍这种话很久了好吗!你们身边有没有这种人,半吊子没读过几本书,张口一个民国风骨,闭口一个再无大师,我就想问一句,“大师”不“大师”的跟你们有什么关系啊,你是读得懂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啊还是读得懂闻一多的《楚辞集注》啊,你是读得懂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啊还是读得懂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啊,你是读得懂傅斯年的《性命古训辨证》还是读得懂钱玄同的《文字学音篇》啊,啊?啊?
别说这个,就这些人,连最入门的比如说《人间词话》《国史大纲》《万历十五年》这些书就没看过,看了点易中天品三国于丹鸡汤论语关注了点微博上带历史两个字的账号收罗了点地摊史料就以为自己站在中国文化品味的巅峰了,带一个金丝眼镜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一半忧郁一半哀伤的感慨一句:“崖山之后无华夏啊,明亡之后无中国啊,民国之后无大师啊,世间何日重斯文啊。”一瞬间感觉有纷纷白雪落在肩头莫非是上天为我感动了一看原来是风吹下来的头皮屑。
装逼伤身体好嘛。
许多“知识分子”骂新中国,认为他们的地位在新中国下降了,许多“文史小清新”也都信以为然为之抱屈。不对!告诉你们,新中国不是文化人的地位下降了,而是劳动人民的地位提升了!有一些酸腐文人——请注意我说的啊,是有一些,一些人民的文化艺术大师还是不少的——就开始不满意了:我在旧社会就算不是主子,但至少也是主子身边的人,怎么现在跟这群泥腿子平起平坐了?不开心不开心,我要特权!知识分子要有特权!结合一下现在我们都能看见的某些人的言论,是不是这样——“刑不上记者,法不管律师。造谣传谣没责任,党的特权归公知。”这类人大多都有三个特点,第一自命清高,第二满腹牢骚,第三干不了事实。有时候这三个特点加载在一起会产生毁灭性的的后果,说明朝亡于言官这话虽说有点夸张但多少还是有其道理的。实事求是的讲,新中国成立后,理工科人才待遇相当之好,若都说“知识分子”受迫害我认为是不妥的。
有一点必须明确,我们现在的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我们看到的文章是文人写的,我们看到的书籍是文人出的,我们看到的讲坛是文人讲的,我们接受的观点是文人传播的,然后好多人就入戏太深了,以为自己也是个文人知识分子了,他们叫屈也觉得自己受委屈了。我一室友,父母都是农民,身体棒也挺阳光,自从关注了点微博上什么“民国揭秘”“历史真相”之类的营销账号之后,慢慢看问题就开始愤世嫉俗了,不管是寝室卧谈会还是出去吃饭k歌什么的,有机会没机会他都要感慨两句,什么“人心不古”啊“我们的国家没有独立的思想”啊,还一脸严肃的跟我谈,“GCD这样打压文人学者,我们前途真是一片黯淡啊”……别,您受累,我可不是什么文人学者,我将来注定搬砖的命,我操心的是工头会不会克扣我工资,看您将来努把力说不准能成个公知,您好好操心这事吧小弟恕不奉陪。
我都替你捉急哎【长者脸
有人说,我们能看到的历史是统治者想让我们看到的;我们能看到的新闻是统治者想让我们看到的。这话我只同意一半,我想说,我们能看到的历史还有一半是写史人想让我们看到的;我们能看到的新闻还有一半是新闻人想让我们看到的。就像秦始皇,焚书坑儒被人花式骂了两千年,无道暴君这个帽子是摘不掉的,本朝太祖让文科知识分子下乡劳动劳动,现在也差不多要挖出来鞭尸了。也不是说这个是对,比较一下历朝历代我们能看到的史料里是为坑里的长平四十万赵国降卒叫屈的多还是为坑里的三百个儒生叫屈的多?是为殉葬的数千工匠宫女叫屈的多还是为坑里的三百个儒生叫屈的多?是为长城下尸体填了城墙的几万劳工叫屈的多还是为坑里的三百个儒生叫屈的多?再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到医生收红包的报道,经常被各大媒体大书特书,并冠以“医德沦丧”之类的帽子。可是,你见过哪个媒体报道过记者出去采访也是收红包的?尤其是政府会议这样的,去一些企业就算没有红包土特产也不会少拿。前一阵爆出二十一世纪网敲诈勒索上市公司,这是触犯了法律被抓起来了,这才是冰山一角。可见掌握舆论霸权有多么可怕。
二十四部文人史,几家曾为百姓言?
再说某些国粉与“文史小清新”,一提民国就是一口一个黄金十年,文化繁荣昌盛,中华正统。正正正,正你妹啊。一天到晚看着新鸳鸯蝴蝶派觉哇塞民国风骨,生活小布尔乔亚哎。自己照照镜子,追查一下祖宗三代之前在民国什么成分啊?你以为是轻徭薄赋田园风光轻轻松松活到60岁看儿孙满堂是吧?你以为在田里干着路上走着车上坐着不会被拉壮丁是吧?你以为你能是西南联大学生老师可以跟着政府一起转移啊到了地方多少还管你口吃的啊?你以为你呆在首都看着国军连续二十二个会战“大捷”就不会当亡国奴是吧?你以为遇上了水旱黄汤大灾国民政府管你啊?都特马不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一个个梦回民国的有几个能保证自己能在那活到30岁啊?有几个认为自己能长成才子佳人啊?你要是为这个粉民国,那我还粉大清呢,你民国哪个“大师”没受我大清皇恩浩荡?多少学子是我大清派出去了?张爱玲不也是我大清勋旧家人?黄金十年是尼玛国民政府管的好啊?上层社会好自由啊,上层社会自由繁荣跟你有毛关系啊?国民政府重视知识分子啊是吧。他除了知识分子他还有神马啊?要靠一堆洋博士部长出国讨饭是不是吧?他没了这些知识分子他有神马撑门面的啊?到那个年代你会不会是知识分子让国民政府供着你啊?你在民国能保证自己受到的教育可以教会你把数从0数到10吗?黄金十年是上层社会的黄金十年,是普通民众的黄土十年,你那一口一个民国叫的比亲爹还亲穿越回去你以为你能在哪个阶层啊?
有国粉梗着脖子跟我说:“穿越到1948年,老子就是亿万富翁!”
我竟无言以对。
对于某些国粉和文史小清新来说,他们要的不是“粉民”而是“反共”,我来斗胆分析一下他们的心理:
胡适这种人一定要当成典型,尤其是“民主在蒋先生这里是多和少,在毛先生那里是有和无”这句话一定要大书特书,什么?你说这是造谣?一派胡言,就算是造谣难道这句话不对么……吴宓也是极好的,活活被GCD迫害死了,什么,你问他研究的是什么?明史啊。啊,你说那是吴晗?管他呢,反正被G党迫害的都是大师……梁漱溟也是不错的,跟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据理力争,完全可以当做黑tg的炮弹,可恨他竟然在日记里骂蒋公不抗日,后来出的回忆录还指责蒋公是内战罪人,这种叛徒就算了……冯友兰本是不错的,可惜入了梁效……咦,洋大人伯希和说了,陈垣是三大世界级学者之一,这个可以用来装逼,一转身又发现陈垣竟然写过一篇文章:天下学问宗韶山,我乃主席学生。可恶,这种人竟然也投靠共匪了……鲁迅先生的文章用来抨击时局本是好的,只可惜他当年骂的是国民党……柳亚子也投共了……郭沫若这种人渣……闻一多李公朴……可恶!哪壶不开提哪壶!
有句话我说了很多遍,现在还要再说一遍:
粉民国不服粉你妹
鄙人历史专业,主要方向是中国思想史和社会史。
要说如何开始读古代经典,首先必须要读《四书》,这也是题主自己的经验。四书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根本。这是非常重要的。我知道肯定会有人说四书只不过是朱子删改+私货的成果,但是《四书》和《四书章句集注》是有区别的。
若要想学习中国古代经典,四书当为第一必读之书。首先这个要看读什么四书,按什么顺序读四书。对于初学者,我必然是会推荐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我的体会是,《章句》是最好的四书版本。推荐中华书局 新编诸子集成的 《四书章句集注》四書章句集注 (豆瓣)。我个人读书习惯读繁体竖排的,不过应该也有简体横排版本,看读者的喜好而定,毕竟排版方式只是末节,重要的是书的内容。其实我开始读四书的时候是从某网站下的四库全书的pdf然后打印出来,算起来比买书价钱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既然已经定下由四书章句开始读,那么读的顺序,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又是一个疑问。《四书章句集注》自己本身的排序是:学 庸 论 孟。请记住
请一定按照这个顺序读
请一定按照这个顺序读
请一定按照这个顺序读
为什么呢?因为《大学》《中庸》其内容总领儒学,提纲挈领,兼又多引用《诗》《书》《礼》,实为我圣学入门之心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学 庸 不似 论 孟 之打机锋,而是单纯的说理。也许对于有些人而言看单纯的说理可能会很无聊,但是我却是很喜欢看说教性质的文字,跟钱宾四先生异曲同工。
伊川先生说:大学者 孔氏之遗书 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学》之重要性可见一斑。大学之精微在于其以格 致 诚 正 修 齐 治 平 为纲要,详细地叙述了儒家的精要。其间多引用 《诗》《书》,实在是可以又给读者一种硬点的感觉 错了, 一种旁征博引的感觉,同时又给予读者对诗书的基本概念。大学其实就区区千言,但是其对人修身之功用则不是几千字能够概括的。反正读了你就懂了。
读了《大学》之后算是对儒家典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这时候也就会发现你读的,你经历的其实都是大学中所讲的。这个感觉比较玄,实在是不好说。
接着就可以开始读《中庸》了。 庸之要旨 我以为 在于 “致中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之要,首在于培养人性。较之于学 庸给人一个更全面的修身之模板。譬如君子小人之辨,子路问强,费而隐,道不远人 等等。又,庸 书中,多言先王之事,如:舜其大智也欤 无忧者其唯文王乎 文武之政 等。相当于是让读者对于人生的经验 以及先王之道 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大致而言,学 庸 绝少叙事,多一论理为主。实在是中国古代文学与入学之入门必读。
然后就是《论语》,说来惭愧,我以儒生自许,然而四书之中反而就是论语读得最少(就是基本上背不下来的程度),故我没有资格论《论语》。
《孟子》是一本好书。亚圣之名 万古流传,也不需要我再宣扬什么。但是,《孟子》此书,读来实在是非常有意思。《孟子》以叙述为主,主要是打机锋。孟子之核心精神在于仁以及仁的生发:恻隐之心 无伤 和 保民。孟子将孔子的仁 做了一个升华,使其更加符合战国之乱世。我以为孟子主要想讲的就是不忍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由为人的仁生发到为政者应有的品行,譬如孟子曰:无伤也 是乃仁术也。云者。我个人的体会是,孟子之书,较之学 庸 更适合于执政者读而不适合于普通人,盖因其中所讲大多为治术。
有赞就继续讲其他的
大略对四书做一个总结:大学 中庸 是儒家道统的“体”,多为讲道,论述,论语 孟子是儒学的“用”。具体讲如何修身,如何执政。其实就我看来,古文并非是如大多数人想得那样艰深,多读自然就会发现其实古文本身是非常有意思的。论语 孟子的故事性都很强,很宜读。
说完四书,我还是想推荐一下《诗》。说是诗经,不过我想推荐的实际上是这本书。先秦诗鉴赏辞典 (豆瓣) 这本《先秦诗鉴赏辞典》收录了诗经,楚辞和先秦歌谣。简体横排印刷,十分容易懂。也有白话文注释。
子曰: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阳明先生也说诗是“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不管是诗经 楚辞还是诸如断竹 击壤 卿云歌 等,我以为是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之功效。先秦之诗文学性固然没有后世的诗篇强,然而实在是能给予我们一种新鲜的体验。对于我们搞历史的人来说,上古诗也是一个观察古代社会的窗口,实在是用处多多。
经部到诗则可以先停下。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等 多晦涩且版本,注疏繁多,不适合于单纯的爱好者读。
2016年11月20日,西和县委副书记李士龙在稍峪国学村对前来考察学习光伏智能温室的相关领导和产业大户,进行了详细解说和指导。
光伏温室是集太阳能光伏发电、智能温控系统、现代高科技种植为一体的温室大棚,大棚采用钢制骨架,上覆盖太阳能光伏组件,同时保证太阳能光伏发电和整个温室大棚农作物的采光需求。太阳能光伏所发电量,可以支持大棚的灌溉系统,对植物进行补光、解决温室大棚冬季供暖需求,提高大棚温度,促使农作物快速生长。
光伏温室是光伏应用的一种新的模式。与建设集中式大型光伏地面电站相比,光伏温室项目有诸多的优势:
1、 有效缓解人地矛盾,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光伏农业大棚发电组件利用的是农业大棚的棚顶,并不占用地面,也不会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因此能够节约土地资源。可在有效扭转人口大量增加情况下耕地大量减少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光伏项目在原有农业耕地上建设,土地质量好,有利于开展现代农业项目,发展现代农业、配套农业有利于第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结合。而且可以直接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2、 可灵活创造适宜不同农作物生长的环境
通过在农业大棚上架设不同透光率的太阳能电池板,能满足不同作物的采光需求,可种植有机农产品、名贵苗木等各类高附加值作物,还能实现反季种植、精品种植。
3、 满足农业用电需求、产生发电效益
利用棚顶发电可以满足农业大棚的电力需求,如温控、灌溉、照明补光等,还可以将电并网销售给电网公司,实现收益。
6月2日,第五届文化创新国际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开幕。本届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和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承办,得到了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的全程支持。论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主题,邀请海内外知名文化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应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蕴含着丰厚的人文思想和生生不息的传统美德,滋养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推动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数千年传承延续,依然存在于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
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识,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内在的活力。2017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点亮了中华及民族的文化复兴梦,开启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元年。如何提炼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进行富有创新性的时代转化,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助力解决当今中国现实问题,是本次论坛的重要议题,也是时代和民族赋予首都文化创新与传播工程研究院的使命。
论坛开幕式由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于丹教授主持。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金鑫,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余俊生,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出席并致辞。他们充分肯定了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作为新型智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提炼与转化应用,以及中国文化的海外认知与跨文化传播方面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特别是作为“一带一路”联盟的理事单位,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方面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成果,以创新开放姿态向世界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生命力。
重磅发布《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当代认知状况调查(2016)》
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于丹教授在论坛上发布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当代认知状况调查(2016)》,报告以北上广15周岁以上居民为调查对象,选取了3024个有效样本,对传统文化认知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从人与自我、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个方面展开,调查了当代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状况,发现当代中国人对“仁义礼智信”的概念认知度一般,但内涵认同度非常高;当代中国人对传统行为方式的概念认知度一般,但内涵认同度较高,“家庭和睦”的概念认知度和内涵认同度均高,而人与自然的概念认知度在同人与自我、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中相比是最低的,但是内涵认同度并不低。针对本次调研所得出的调查结果,报告从凝练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价值体系、重建当代家教家风、构建“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教育内容、“时令节序与人生礼仪转化”四个方面给提出了策略与建议。
于丹教授发布《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当代认知状况调查(2016)》
与会嘉宾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应用”发表主旨演讲。国学泰斗、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先生畅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以最简单的语言,揭示了宇宙生生不息的根本道理,人将这样的道理践行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一种创造创新。充分理解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应当保持人类对自我的认知和人的主体性,不能沦为物的奴隶,成为科技的奴隶。
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魏查理先生带来了“中国传统文化——一个外国人的认知”的精彩演讲。他讲述了自己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经历,以此分享了对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理解。他认为,当今我们应当学习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缺点。
日本福冈国际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海村惟一教授带来了“日本“致良知”的当代价值——以日本的“京瓷理念”为例”的主旨演讲。他以中江藤树在创立日本阳明心学的贡献和稻盛和夫创立的“京瓷理念”为例,展现了日本在“致良知”这一传统文化理念现代性转化方面所做的努力。
国家汉办孔子新汉学计划“理解中国”来华访问学者、加拿大著名艺术家RandyRaine-Reusch带来“中国纽带——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西方”的演讲。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例证众多西方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和理念不乏中国美学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他强调中国文化对世界音乐的巨大作用,认为中国的儒释道思想就是音乐的未来。他在现场演奏的独弦古琴音乐,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北京市社科院院长王学勤教授慷慨激昂地发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探索与思考”主旨演讲。他认为,当今社会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我们的现实社会也遭遇到一些挑战,我们不应把传统文化看成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应当及时淘汰与时代不符的旧内容。他认为新时期的文化理论建设面临三个难点:人民的主体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合力形成困难。
下午的论坛注重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转化与应用,三个议题分别是传统文化成就生活之美、从传统文化助力城市建设、传统文化化育艺术创新。围绕“传统文化成就生活之美”议题,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民先生就“继承、创新与发展——以故宫博物院文创为例”作了精彩演讲,北京歌华文化集团副总经理王昱东、汉仪字库首席运营官马忆原则从不同角度畅谈了传统文化如何融入现代生活,成就生活之美。
“传统文化成就生活之美”议题讨论嘉宾(左起为王昱东、王亚民、马忆原、于丹教授)
论坛邀请艺术领域大家,围绕“传统文化化育艺术创新”议题展开讨论。著名导演、自如文化王潮歌女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甄巍教授与于丹教授一起,就传统文化在艺术创新方面的应用展开讨论。
“传统文化化育艺术创新”议题讨论嘉宾(王潮歌、甄巍、于丹教授)
在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传统文化与城市建设互为表里:不同的民俗习惯、文化积淀,为城市勾勒出文化风貌与独特氛围;同时,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也能够焕发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和勃勃生机。对此,本届论坛围绕“传统文化助力城市建设”议题,力邀城市规划建设领域权威人士,探讨如何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传承好、创新好中华传统文化。北京万科联席总经理张建新,蓝城集团执行总裁傅林江,《装饰》杂志主编、清华大学教授方晓风参与讨论。
“传统文化助力城市建设”议题讨论嘉宾(左起为张建新、傅林江、方晓风、于丹教授)
文化创新国际论坛简介:
文化创新国际论坛创办于2013年,目前已成功举办五届,曾围绕“文化‘走出去’:中国当代文化价值凝聚与国际传播路径”“文化资源的创意转化与产业激活”“世界文化中心城市发展模式与区域辐射”等全球文化领域的焦点议题展开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交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简介:
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下文简称“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6月,是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共建的新型智库机构,由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担任院长。研究院立足于社会发展现实,全面开展文化发展、创新、传播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致力于打造文化研究的高端平台,为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决策服务。研究院以“返本开新”为基本价值追求,通过灵活机制广泛吸纳各方英才,团队核心成员来自于文学、哲学、社会学、传播学、政治学、法学等多个学科。同时打破传统人才聘任方式,灵活引进高端人才。研究院积极拓展各领域专家,搭建开放平台,为智库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资源。研究院作为“北京市重点建设智库”,2016年入选“中国智库索引”(简称 CTTI)来源首批智库,2017年成为“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