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群众的“牢骚话”也要爱听

  毛泽东同志说过:“群众发牢骚,有意见,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牢骚话”当然不像“三伏天喝冰水”那样舒服、清爽,有些话非但不大中听,而且还如芒在背。但党员干部要将群众的“牢骚”当做一面镜子,务必洗耳恭听,深入反思,只要是源于实情,出乎真心,就要广纳群言,虚心接受,真正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领导干部善于听到“牢骚话”。才能从群众舆论中反省自己,找到工作中的差距和不足,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听牢骚”要听得切,就要有真诚的态度,让群众看到我们敢于自我批评、正视问题的勇气,看到拜群众为师、向群众求教的坦诚,看到以身作则、示范带动的行动,让群众真正有所触动、有所感悟。

  领导干部善于听进“牢骚话”。面对牢骚指责,要常思民生多艰,常怀廉耻之心,常修为政之德,把群众的牢骚意见作为开展工作的信号灯、指南针。“油灯不挑不明,真理不辨不明”,对待发牢骚的群众,要耐得住性子,更要受得起委屈,多开展交心谈心,多由表及里分析问题症结,多从思想层面解疙瘩,不滥贴标签,不搞歧视冷落,不给说真话者穿小鞋。听取民意不能挑肥拣瘦,对待牢骚意见绝不能敷衍塞责、讳疾忌医,要多从自身查找问题,做到合理诉求要解决,不合理要求不迁就,妥善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化解群众怨气。

  领导干部善于听取“牢骚话”。听牢骚,其实是“听民声”和“取民意”,二者互为依存,最为重要的是从牢骚声中真正吸收并采纳群众所反映的建议与意见,并将这些意见作为第一“线索”,去了解群众和基层的第一需要,并将其作为改进工作的第一考虑。如果只是一听而过,把群众的牢骚和意见填在表上、记在本上、讲在嘴上,摆不到会议上,落实不到行动上,即使听得再多,也毫无实际意义,甚至还会在干部与群众之间树起一道“隔心墙”。长此以往,干部的“冷落”只能换来群众的“冷漠”,群众连“发牢骚”的积极性也会下降,真正的民声民意便无处可存。

  “牢骚话”带刺不中听,却是群众诉求的强烈表达。党员干部要主动到群众意见大、诉求多的地方去,真心实意办好事,真刀实枪解难题。做到维护群众利益有“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决心,任何时候都能把群众利益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关键时候敢于碰硬,敢于向歪风邪气叫板,这样的干部在群众心目中才有位置,群众才会少发“牢骚”。

(文/季节)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