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次纾的《茶疏》(全文) |附许然明茶疏序

许次纾(1549~1604),字然明,号南华,明朝钱塘人。清历鹗《东城杂记》载:“许次纾……方伯茗山公之幼子,跛而能文,好蓄奇石,好品泉,又好客,性不善饮……所著诗文甚富,有《小品室》、《荡栉斋》二集,今失传。予曾得其所著《茶疏》一卷,……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许次纾嗜茶之品鉴,并得吴兴姚绍宪指授,故深得茶理。该书撰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

许次纾的《茶疏》(全文)  |附许然明茶疏序

该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存目,并评日:“是书凡三十九则,论采摘、收贮、烹点之法颇详。中间‘择水’一条,误以金山顶上井为中泠泉,考证殊为疏舛。”主要刊本有:(1)万历丁未(1607年)许世奇刊本;(2)宝颜堂秘笈本;(3)茶书全集本;(4)居家必备本;(5)欣赏编本;(6)广百川学海本(不全);(7)说郛续本(不全);(8)古今图书集成本(不全);(9)古今说部丛书本;(10)丛书集成本(即宝颜堂秘笈本的排印本)。

此以茶书全集本(甲本)为底本,以丛书集成本、广百川学海本、古今说部丛书本等作校。

引题 许然明茶疏序

陆羽品茶,以吾乡顾渚所产为冠,而明月峡尤其所最佳者也。余辟小园其中,岁取茶租自判,童而白首,始得臻其玄诣。武林许然明,余石交也,亦有嗜茶之癖。每茶期,必命驾造余斋头,汲金沙玉窦二泉,细啜而探讨品骘之。余罄生平习试自秘之诀,悉以相授。故然明得茶理最精,归而著《茶疏》一帙,余未之知也。然明化三年所矣,余每持茗碗,不能无期牙之感。丁未春,许才甫携然明《茶疏》见示,且征于梦。然明存日著述甚富,独以清事托之故人,岂其神情所注,亦欲自附于《茶经》不朽与。昔巩民陶瓷,肖鸿渐像,沽茗者必祀而沃之。余亦欲貌然明于篇端,俾读其书者,并挹其丰神可也。

万历丁未春日,吴兴友弟姚绍宪识明月峡中。

小引

吾邑许然明,擅声词场旧矣,余与然明游龙泓,假宿僧舍者浃旬。日品茶尝水,抵掌道古。僧人以春茗相佐,竹炉沸声,时与空山松涛响答,致足乐也。然明喟然日,阮嗣宗以步兵厨贮酒三百斛,求为步兵校尉,余当削发为龙泓僧人矣。嗣此经年,然明以所著《茶疏》视余,余读一过,香生齿颊,宛然龙泓品茶尝水之致也。余谓然明日,鸿渐《茶经》,寥寥千古,此流堪为鸿渐益友,吾文词则在汉魏间,鸿渐当北面矣。然明日,聊以志吾嗜痂之癖,宁欲为鸿渐功匠也。越十年,而然明修文地下,余慨其著述零落,不胜人琴亡俱之感。一夕梦然明谓余日,欲以《茶疏》灾木,业以累子。余遂然觉而思龙泓品茶尝水时,遂绝千古,山阳在念,泪淫淫湿枕席也。夫然明著述富矣,《茶疏》其九鼎一脔耳,何独以此见梦。岂然明生平所癖,精爽成厉,又以余为自味也,遂从九京相托耶?因授剞劂以谢然明,其所撰有《小品室》、《荡栉斋》集,友人若贞父诸君方谋锓之。

丁未夏日社弟许世奇才甫撰。

正文

产茶

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陕人皆用之。南方谓其能消垢腻,去积滞,亦共宝爱。顾彼山中不善制造,就于食铛大薪炒焙,未及出釜,业已焦枯,讵堪用哉。兼以竹造巨笱,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萎黄,仅供下食,奚堪品斗。江南之茶,唐人首称阳羡,宋人最重建州,于今贡茶两地独多。阳羡仅有其名,建茶亦二非最上,惟有武夷雨前最胜。近日所尚者,为长兴之罗齐,疑即古人顾渚紫笋也。介于山中谓之岕,罗氏隐焉故名罗。然岕故有数处,今惟洞山最佳。姚伯道云:明月之峡,厥有佳茗,是名上乘。要之,采之以时,制之尽法,无不佳者。其韵致清远,滋味甘香,清肺除烦,足称仙品。此自一种也。若在顾渚,亦有佳者,人但以水口茶名之,全与岕别矣。若歙之松罗,吴之虎丘.钱唐之龙井,香气浓郁,并可雁行与岕颉颃。往郭次甫亟称黄山,黄山亦在歙中,然去罗远甚。往时士人皆贵天池。天池产者,饮之略多,令人胀满。自余始下其品,向多非之。近来赏音者,始信余言矣。浙之产.又曰天台之雁宕,括苍之大盘.东阳之全华.绍兴之日铸,皆与武夷相为伯仲。然虽有名茶,当晓藏制。制造不精,收藏无法,一行出山,香味色俱减。钱塘诸山,产茶甚多。南山尽佳,北山稍劣。北山勤于用粪,茶虽易茁,气韵反薄。往时颇称睦之鸠坑,四明之朱溪,今皆不得人品。武夷之外,有泉州之清源,倘以好手制之,亦是武夷亚匹。惜多焦枯,令人意尽。楚之产曰宝庆,滇之产曰五华,此皆表表有名,犹在雁茶之上。其他名山所产,当不止此。或余未知,或名未著,故不及论。

今古制法

古人制茶,尚龙团凤饼,杂以香药。蔡君谟诸公,皆精于茶理。居恒斗茶,亦仅取上方珍品碾之,未闻新制。若漕司所进第一纲,名北苑试新者,乃雀舌、冰芽所造。一銙之直至四十万钱,仅供数盂之啜,何其贵也。然冰芽先以水浸,已失真味,又和以名香,益夺其气,不知何以能佳。不若近时制法,旋摘旋焙,香色俱全,尤蕴真味。

采摘

清明谷雨,摘茶之候也。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若肯再迟一二日期,待其气力完足,香烈尤倍,易于收藏。梅时不蒸,虽稍长大,故是嫩枝柔叫也。杭俗喜干盂中撮点.故贵极细。理烦散郁,未可遽非。吴淞人极贵吾乡龙井,肯以重价购雨前细者,狃于故常,未解妙理。芥中之人,非夏前不摘。初试摘者,谓之开园。采自正夏,谓之春茶。其地稍寒,故须待夏,此又不当以太迟病之。往日无有于秋日摘茶者,近乃有之。秋七、八月,重摘一番,谓之早春。其品甚佳,不嫌少薄。他山射利,多摘梅茶。梅茶涩苦,止堪作下食,且伤秋摘,佳产戒之。

炒茶

生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然性不耐劳,炒不宜久。多取入铛,则手力不匀,久于铛中,过熟而香散矣。甚且枯焦,尚堪烹点。炒茶之器,最嫌新铁。铁腥一入,不复有香。尤忌脂腻,害甚于铁,须豫取一铛,专用炊饭,无得别作他用。炒茶之薪,仅可树枝,不用杆叶。杆则火力猛炽,叶则易焰易灭。铛必磨莹,旋摘旋炒。一铛之内,仅容四两。先用文火焙软,次加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钞转,以半熟为度。微俟香发,是其候矣。急用小扇钞置被笼,纯绵大纸衬底燥焙积多,候冷,人罐收藏。人力若多,数铛数笼。人力即少,仅一铛二铛,亦须四五竹笼。盖炒速而焙迟,燥湿不可相混,混则大减香力。一叶稍焦,全铛无用。然火虽忌猛,尤嫌铛冷,则枝叶不柔。以意消息,最难最难。

岕中制法

岕之茶不炒,甑中蒸熟,然后烘焙。缘其摘迟,枝叶微老,炒亦不能使软,徒枯碎耳。亦有一种极细炒芥,乃采之他山炒焙,以欺好奇者。彼中甚爱惜茶,决不忍乘嫩摘采,以伤树本。余意他山所产,亦稍迟采之,待其长大,如芥中之法蒸之,似无不可。但未试尝,不敢漫作。

收藏

收藏宜用瓷瓮,大容一二十斤,四围厚箬,中则贮茶,须极燥极新。专供此事,久乃愈佳,不必岁易。茶须筑实,仍用厚箬填紧瓮口,再加以箬。以真皮纸包之,以苎麻紧扎,压以大新砖,勿令微风得人,可以接新。

置顿

茶恶湿而喜燥,畏寒而喜温,忌蒸郁而喜清凉,置顿之所,须在时时坐卧之处。逼近人气,则常温不寒。必在板房,不宜土室。板房则燥,土室则蒸。又要透风,勿置幽隐。幽隐之处,尤易蒸湿,兼恐有失点检。其阁庋之方,宜砖底数层,四围砖砌。形若火炉,愈大愈善,勿近土墙。顿瓮其上,随时取灶下火灰,候冷,簇于瓮傍。半尺以外,仍随时取灰火簇之,令裹灰常燥,一以避风,一以避湿。却忌火气人瓮,则能黄茶。世人多用竹器贮茶,虽复多用箬护,然箬性峭劲,不甚伏帖,最难紧实,能无渗罅!风湿易侵,多故无益也。且不堪地炉中顿,万万不可。人有以竹器盛茶,置被笼中,用火即黄,除火即润。忌之忌之!

取用

茶之所忌,上条备矣。然则阴雨之日,岂宜擅开。如欲取用,必候天气晴明,融和高朗,然后开缶,庶无风侵。先用热水濯手,麻*拭燥。缶口内箬,别置燥处。另取小罂贮所取茶,量日几何,以十日为限。去茶盈寸,则以寸箬补之,仍须碎剪。茶日渐少,箬日渐多,此其节也。焙燥筑实,包扎如前。

包裹

茶性畏纸,纸于水中成,受水气多也。纸裹一夕,随纸作气尽矣。虽火中焙出,少顷即润。雁宕诸山,首坐此病。每以纸帖寄远,安得复佳。

日用顿置

日用所需,贮小罂中,箬包苎扎,亦勿见风。宜即置之案头,勿顿巾箱书簏,尤忌与食器同处。并香药则染香药,并海味则染海味,其他以类而推。不过一夕,黄矣变矣。

择水

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古人品水,以金山中泠为第一泉,第二或曰庐山康王谷,第一庐山,余未之到,金山顶上井,亦恐非中泠古泉。陵谷变迁,已当湮没。不然,何其漓薄不堪酌也。今时品水,必首惠泉,甘鲜膏腴,致足贵也。往三渡黄河,始忧其浊,舟人以法澄过,饮而甘之,尤宜煮茶,不下惠泉。黄河之水,来自天上,浊者土色也。澄之既净,香味自发。余尝言有名山则有佳茶,兹又言有名山必有佳泉。相提而论,恐非臆说。余所经行,吾两浙、两都、齐鲁、楚粤、豫章、滇、黔,皆尝稍涉其山川,味其水泉,发源长远,而潭*澄澈者,水必甘美。即江河溪涧之水,遇澄潭大泽,味咸甘冽。唯波涛湍急,瀑布飞泉,或舟楫多处,则苦浊不堪。盖云伤劳,岂其恒性。凡春夏水长则减,秋冬水落则美。

贮水

甘泉旋汲用之斯良,丙舍在城,夫岂易得。理宜多汲,贮大瓮中,但忌新器,为其火气未退,易于败水,亦易生虫。久用则善,最嫌他用。水性忌木,松杉为甚。木桶贮水,其害滋甚,挈瓶为佳耳。贮水瓮口,厚箬泥固,用时旋开,泉水不易,以梅雨水代之。

舀水

舀水必用瓷瓯。轻轻出瓮,缓倾铫中。勿令淋漓瓮内,致败水味,切须记之。

煮水器

金乃水母,锡备柔刚,味不咸涩,作铫最良。铫中必穿其心,令透火气,沸速则鲜嫩风逸,沸迟则老熟昏钝,兼有汤气。慎之慎之。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

火候

火必以坚木炭为上。然木性未尽,尚有余烟,烟气人汤,汤必无用。故先烧令红,去其烟焰,兼取性力猛炽,水乃易沸。既红之后,乃授水器,仍急扇之,愈速愈妙,毋令停手。停过之汤,宁弃而再烹。

烹点

未曾汲水,先备茶具。必洁必燥,开口以待。盖或仰放,或置瓷盂,勿竟覆之。案上漆气食气,皆能败茶。先握茶手中,俟汤既入壶,随手投茶汤。丛盖覆定。三呼吸时,次满倾盂内,重投壶内,用以动荡香韵,兼鱼不沉滞。更三呼吸顷,以定其浮薄。然后泻以供客。则乳嫩清滑,馥郁鼻端。病可令起,疲可令爽,吟坛发其逸思,谈席涤其玄衿。

秤量

茶注宜小,不宜甚大。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散漫。大约及半升,是为适可。独自斟酌,愈小愈佳。容水半升者,量茶五分,其余以是增减。

汤候

水一人铫,便须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少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

瓯注

茶瓯古取建窑兔毛花者,亦斗碾茶用之宜耳。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定窑最贵,不易得矣。宣、成、嘉靖,俱有名窑,近日仿造,间亦可用。次用真正回青,必拣圆整。勿用*窳。茶注以不受他气者为良,故首银次锡。上品真锡,力大不减,慎勿杂以黑铅。虽可清水,却能夺味。其次内外有油瓷壶亦可,必如柴、汝、宣、成之类,然后为佳。然滚水骤浇,旧瓷易裂,可惜也。近日饶州所造,极不堪用。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随手造作,颇极精工,顾烧时必须火力极足,方可出窑。然火候少过,壶又多碎坏者,以是益加贵重。火力不到者,如以生砂注水,土气满鼻,不中用也。较之锡器,尚减三分。砂性微渗,又不用油,香不窜发,易冷易馊,仅堪供玩耳。其余细砂,及造自他匠手者,质恶制劣,尤有土气,绝能败味,勿用勿用。

荡涤

汤铫瓯注,最宜燥洁。每日晨兴,必以沸汤荡涤,用极熟黄麻巾蜕向内拭干,以竹编架,覆而庋之燥处,烹时随意取用。修事既毕,汤铫拭去余沥,仍覆原处。每注茶甫尽,随以竹筋尽去残叶,以需次用。瓯中残渖,必倾去之,以俟再斟。如或存之,夺香败味。人必一杯,传递,再巡之后,清水涤之为佳。

饮啜

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则意欲尽矣。余尝与冯开之戏论茶候,以初巡为婷婷袅袅十三余,再巡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来,绿叶成阴矣。开之大以为然。所以茶注欲小,小则再巡已终,宁使余芬剩馥,尚留叶中,犹堪饭后供啜漱之用,未遂弃之可也。若巨器屡巡,满中泻饮,待停少温,或求浓苦,何异农匠作劳。但需涓滴,何论品尝,何知风味乎。

论客

宾朋杂沓,止堪交错觥筹;乍会泛交,仅须常品酬乍。惟素心同调,彼此畅适,清言雄辩.脱略形骸,始可呼童篝火,酌水点汤。量客多少,为役之烦简。三人以下,止熱一炉,如五六人,便当两鼎炉,用一童,汤方调适。若还兼作,恐有参差。客若众多,姑且罢火,不妨中茶投果,出自内局。

茶所

小斋之外,别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闭塞。壁边列置两炉,炉以小雪洞覆之。止开一面,用省灰尘腾散。寮前置一几,以顿茶注茶盂,为临时供具。别置一几,以顿他器。旁列一架,巾綐悬之,见用之时,即置房中。斟酌之后,旋加以盖,毋受尘污,使损水力。炭宜远置,勿令近炉,尤宜多办宿干易炽。炉少去壁,灰宜频扫。总之以慎火防熱,此为最急。

洗茶

岕茶摘自山麓,山多浮沙,随雨辄下,即着于叶中。烹时不洗去沙土,最能败茶。必先盥手令洁,次用半沸水,扇扬稍和,洗之。水不沸,则水气不尽,反能败茶。毋得过劳以损其力。沙土既去,急于手中挤令极干,另以深口瓷合贮之,抖散待用。洗必躬亲,非可摄代。凡汤之冷热,茶之燥湿,缓急之节,顿置之宜,以意消息,他人未必解事。

童子

煎茶烧香,总是清事,不妨躬自执劳。然对客谈谐,岂能亲莅,宜教两童司之。器必晨涤,手令时盥,爪可净剔,火宜常宿,量宜饮之时,为举火之候。又当先白主人,然后修事。酌过数行,亦宜少辍。果饵间供,别进浓渖,不妨中品充之。盖食饮相须,不可偏废,甘酿杂陈,又谁能鉴赏也。举酒命觞,理宜停罢,或鼻中出火,耳后生风,亦宜以甘露浇之。各取大盂,撮点雨前细玉,正自不俗。

饮时

心手闲适 披咏疲倦 意绪棼乱 听歌闻曲 歌罢曲终 杜门避事

鼓琴看画 夜深共语 明窗净几 洞房阿阁 宾主款狎 佳客小姬

访友初归 风日晴和 轻阴微雨 小桥画舫 茂林修竹 课花责鸟

荷亭避暑 小院焚香 酒阑人散 儿辈斋馆 清幽寺观 名泉怪石

宜辍

作字 观剧 发书柬 大雨雪 长筵大席 翻阅卷帙 人事忙迫 及与上宜饮时相反事

不宜用

恶水 敝器 铜匙 铜铫 木桶 柴薪 麸炭 粗童 恶婢

不洁巾蜕 各色果实香药

不宜近

阴室 厨房 市喧 小儿啼 野性人 童奴相哄 酷热斋舍

良友

清风明月 纸帐楮衾 竹床石枕 名花琪树

出游

士人登山临水,必命壶觞。乃茗碗薰炉,置而不问,是徒游于豪举,未托素交也。余欲特制游装,备诸器具,精茗名香,同行异室。茶罂一,注二,铫一,小瓯四,洗一,瓷合一,铜炉一,小面洗一,巾副之,附以香奁小炉香囊七*,此为半肩。薄瓮贮水三十斤,为半肩足矣。

权宜

出游远地,茶不可少。恐地产不佳,而人鲜好事,不得不随身自将。瓦器重难,又不得不寄贮竹菩。茶甫出瓮,焙之。竹器晒干,以箬厚贴,实茶其中。所到之处,即先焙新好瓦瓶,出茶焙燥,贮之瓶中。虽风味不无少减而气力味尚存。若舟航出入,及非车马修途,仍用瓦缶,毋得但利轻赍,致损灵质。

虎林水

杭两山之水,以虎跑泉为上。芳冽甘腴,极可贵重,佳者乃在香积厨中上泉,故有土气,人不能辨。其次若龙井、珍珠、锡杖、韬光、悠淙、灵峰,皆有佳泉,堪供汲煮。及诸山溪涧澄流,并可斟酌,独水乐一洞,跌荡过劳,味遂漓薄。玉泉往时颇佳,近以纸局坏之矣。

宜节

茶宜常饮,不宜多饮。常饮则心肺涪凉,烦郁顿释。多饮则微伤僻肾,或泄或寒。盖脾土原润,肾又水乡,宜燥宜温,多或非利也。古人饮水饮汤,后人始易以茶,即饮汤之意。但令色香味备,意已独至,何必过多,反失清洌乎。且茶叶过多,亦损脾肾,与过饮同病。俗人知戒多饮,而不知慎多费,余故备论之。

辨讹

古人论茶,必首蒙顶。蒙顶山蜀雅州山也,往常产,今不复有。即有之,彼中夷人专之,不复出山。蜀中尚不得,何能至中原江南也。今人囊盛如石耳,来自山东者,乃蒙阴山石苔,全无茶气,但微甜耳,妄谓蒙山茶。茶必木生,石衣得为茶乎?

考本

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曰下茶。南中夷人定亲,必不可无,但有多寡。礼失而求诸野,今求之夷矣。

余斋居无事,颇有鸿渐之癖。又桑苎翁所至,必以笔床茶灶自随,而友人有同好者,数谓余宜有论著,以备一家,贻之好事,故次而论之。倘有同心,尚箴余之阙,葺而补之,用告成书,甚所望也。次纾再识。更多道解读:www.yangfenzi.com/tag/tea

许次纾的《茶疏》(全文)  |附许然明茶疏序

———————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许次纾与《茶疏》

许次纾(1549—1604),字然明,号南华,明钱塘人。《茶疏》撰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对沏茶方法有独到的见解。以手撮茶,将热水冲入茶壶,随后迅速地将茶投入开水中并盖严壶盖,待大约呼吸三次之后,将茶水全部倒进盂中,再把茶倒进壶中,再等大约呼吸三次后,待茶叶下沉,最后将茶水倒入茶瓯中,供客人饮用。

许次纾认为:“汤铫瓯注,最易燥洁,每日晨兴,必以沸汤烫涤,用极度熟黄麻巾,向内拭干,以竹编架,覆而庋之燥处。烹时随意取用。修事既毕……瓯中残沉,必倾去之,以俟再斟,如或存之,夺香败味。”他认为秋茶品质甚好,七八月份可再采摘一次;许次纾还认为:“量小方益于品味。一壶之茶,只堪再巡……若巨器屡巡,满中泻饮,待停少温,或求浓苦,何异农匠作劳,但需涓滴,何论品赏,何知风味乎?”他在《茶疏》中更加有说:“黄河之水,来自天上。浊者土色,澄之即净,香味自发。”也就是说即便是浑浊的黄河水,只要经过澄清处理,同样也能够使茶汤香高味醇。

许次纾认为,品茶应当与茶人心态、人际关系和自然环境相联系,将饮茶作为高雅的精神享受并进行执著追求。许次纾还主张“惟素心同调,彼此畅适,清言雄辩,脱略形骸,始可呼童篝火,酌水点汤”。事实上,茶人相聚并非着意于嗜茶或不嗜茶,而在于是否合乎“茶理”,即对和谐的追求。茶与水、茶与具、水与火、天与人、人与人、人与境以及情与理,其相互间的协调与融和,是乃品饮的精义所在。根据《茶疏》,最适合品茶的时间与环境是:“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语,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清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此时应该停止“作事、观剧、发书柬、大雨雪、长筵大席、阅卷帙人事忙迫及与上宜饮时相反事”;不应该用“恶水、敝器、铜匙、铜铫、木桶、柴薪、麸炭、粗童、恶婢、不洁巾、各色果实香药”;不应该靠近“阴屋、厨房、市喧、小儿啼、野性人、童奴相哄、酷热斋舍”。 (记者祝田园整理)本文来源:舜网-济南时报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综合整理报道

氧分子网(www.yangfenzi.com)是关注互联网生态圈的科技新媒体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 民国文学大师的茶趣,大师的茶道 喝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 大师·梁实秋:知识分子喝茶有什么讲究?

➤ 崔岱远:京范儿是个什么feel,北京的历史 烤鸭 同仁堂 四合院

➤ 何香久:年俗四章——烤把子、风秧歌、年戏、一日县令

➤ 诠释福文化,康熙御笔天下第一福|孙旭光:恭王府的天下第一福

您可能还喜欢…

1 Response

  1. 英国女王与中国红茶的情缘说道:

    习大大访问英国,这次外交,他将在英国享受国宾待遇,体验皇家生活、乘坐皇家金马车、看皇家卫队威风凛凛的阅兵,英国皇家骑兵仪仗队一年只受阅两次,此次习大大由女王夫妇、查而思王子夫妇全程陪同检阅,听着就让全国人民兴奋不已。

    一、英女王“下午茶”的那些事

    1、下午茶的历史

    英式下午茶的历史能追溯到1662年,当时嫁给英王查理二世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带着她昂贵的的陪嫁来到英国,陪嫁中包括221磅红茶和精美的中国茶具,那个时代红茶之珍贵堪与银子匹敌。新王后高雅的冲泡品饮的表率作用,引得贵族们争相效仿,品茗风尚迅速风行并成为高贵的象征,而凯瑟琳也被英国人称为“饮茶皇后”。此后,玛丽二世以及安妮女王也都热衷推广茶文化,举办茶会时,宫内特地布置得颇具中国情调,以屏风、中国茶具、银器及移动式茶几来点缀。

    19世纪40年代。当时那些贵族太太们享用完午餐后,便为怎么样打发晚餐前的漫长下午而犯愁。一位名叫安娜的公爵夫人灵机一动,发明了喝下午茶这个节目,此举立刻受到上流社会的欢迎并争相效仿。从此,贵族们天天以下午茶的名义聚在一起,而贵妇们又多了一个展示华美衣饰的机会和场所。从此,下午茶时间就在英国雷打不动的坚持到今天,英国贵族赋予红茶以优雅的形象及丰富华美的品饮方式,下午茶更被视为社交的入门,时尚的象征。

    2、英女王与中国红茶的情缘

    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下午茶最忠实的粉丝,在英国女王每日餐单中,下午茶是绝不能少的一环,哪怕是出宫巡访,也会随身带着红茶和茶点。这种少食多餐的饮食习惯也成为她保持身材、一直健康的秘诀之一。每天加一餐轻量的下午茶,有助于培养少吃多餐的饮食习惯,维持定时定量的用餐规律,使女王放松心情,使得女王在89岁高龄还保持着旺盛的精力。

    电影《女王》中有这样一个桥段,镜头中伊丽莎白女王与菲利普亲王正在静静的享受下午茶的时光,镜头之外戴安娜王妃去世的消息使所有舆论压力直指皇室,事态的发展不容乐观,而菲利普亲王却只是说:亲爱的,你的茶都凉了。可见,对于皇室来说,没有什么比下午茶更重要的事情了。英国女王只有在下午茶的时候才最为放松,即使是安妮公主想和母亲共度这段安逸时光,也需要提前和母亲商量,且也有被拒绝的可能性。

    二、英式“下午茶”的这些事

    英国女王与中国红茶的情缘

    茶是待客交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英国人爱喝茶是世界闻名的,16世纪中国的茶叶传到西方,英文中tea的发音原是福建某地方言对茶的叫法。最早作家塞缪尔在日记中记道:“我喝了一杯以前从未喝过的茶。”这一天是1660年9月25日,茶叶大概就是在那个时候传入欧洲的。茶叶从福建的茶园中采摘下来,通过丝绸之路用骆驼和帆船传往西方。1750年,英国人托马斯·肯特撰写的茶经,这大概是西方最早的一本茶学专著。茶叶从此风行西方,成为英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统计目前英国每年都有297亿加仑的水用于泡茶,全国每天平均要饮19.6亿杯茶,这个数字应当说是够惊人的了。茶在全世界变成了几乎与面包和大米一样重要的物质了。饮茶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英国人表现绅士风度的一种礼仪,也是英国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和重大社会生活中必须的礼仪,比如这次习大大访问英国,下午茶就正了八经的列位其中。

    茶是英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英国最著名的童话《爱丽丝漫游仙境》,是英国儿童最喜欢的童话故事,在爱丽丝漫游仙境的时候,也要从不间断的享受下午茶时光,这足以说明下午茶的风俗在英国有多么历史悠久且深入人心。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诗句里写道“你还在心情忧郁吗?那就去喝中国茶吧。”乔治吉辛在《亨利莱克洛夫特的一生》中也描绘了喝茶的美好感觉,“茶壶送进书房来时,房间里立即弥漫着沁入心脾的芳香。一杯茶落肚后,整个身心得到了极好的慰藉。绵绵细雨中散步归来,一杯热茶所提供的温馨美妙得难以形容。”

    在英式下午茶文化的熏陶下,英国文学家与众不同的显著特点,就是时常表现出对中国茶的歌颂。18世纪英国文坛泰斗塞缪尔约翰逊自称是“与茶为伴欢娱黄昏,与茶为伴抚慰良宵,与茶为伴迎接晨曦。典型顽固不化的茶鬼”。他创立的文学俱乐部便曾以茶会友,风靡一时。剧作家皮内罗对品茶的精神文明更是赞赏备至:“茶之所在,即是希望之所在。”其他如诗人华兹华斯、作家狄更斯等,无一例外地对茶文化赞赏有加。茶在英国文学作品中更是频频出现,娓娓道出人物的生活及场景,凯瑟琳·曼斯费尔德的短篇小说《花园茶会》。富贵人家为举办一场下午茶会,在花园里搭帐篷,请专门的乐队,做精致的点心,定制昂贵的糕饼,煞费苦心,不亚于一场大型私家宴会。亨利·詹姆斯的长篇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讲述一位年轻、貌美、聪明的美国女郎前往欧洲“探索人生”,开篇就是泰晤士河畔典型的英国风景中进行的一场雅致的下午茶会。

    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几乎每一章都出现的下午茶场景,那些生活在底层的矿工和他们的子女在下午茶中体验着人生的各种滋味,那个颇有小资情调的矿工妻子铺上上好的桌布,洗净细瓷的蓝花儿茶杯,请来毕业于牛津大学的小镇牧师,共享一个昏暗但暧昧的午后。在夏洛蒂·勃朗特的文学作品中,常常能看到有关茶、下午茶、茶点、茶田、茶具的描写。《傲慢与偏见》中的众多主角们用完餐后必有中国茶会。这也颇能说明英国人对茶发自内心的酷爱。

    茶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多数英国成年人在被问及“你要喝什么饮料”时,回答都是“Tea forever(永远都是茶)”。英国人平均每人每天要喝5杯茶, 英国每天要喝掉1.35亿杯茶,年茶叶消费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4。英国每年出版一本《全英最佳茶屋指南》,专门介绍有特色的喝茶场所,其中伦敦里兹饭店的茶室以昂贵与尊贵名列前茅。这个饭店是已故戴安娜王妃同赴黄泉的男友多达之父的产业,戴妃生前时常光顾。来这里喝下午茶,男士必需打领带才能入内,并一定得事先预订座位,最忙时需提前两个礼拜方能觅得一席。事实上对很多人来说,到里兹喝茶被视为一项不同平常的经验。高尚迷人气氛、入口醇香的红茶,华丽的茶具、高贵的厅堂、红男绿女以及训练有素的酒保浑然一体,体现了物质与精神并重的享受。

    三、“下午茶”溯源之一担茶叶的旅行

    一担茶叶的旅行

    17世纪的某一天,茶农们清晨起床开始采摘新鲜的茶叶,然后卖到茶商的手中。茶商从福建的集市走出来,带着鲜嫩的茶树叶子,开始寻觅南下的路子走向广州。通向广州的路途千辛万苦而且花费不小。一如茶商在回忆录里记述的那样,从武夷山到广州,那些鲜嫩的茶树叶子要换七次船,交四处税。从福建星村搬运一担(100斤)武夷茶到广州的代价大约在3.8两银子左右,这差不多占去了最终交易价的三分之一多。旅途充满了波折,茶商们先用竹筏将茶叶运到崇安。之后,再由挑夫挑过山岭,到达江西的铅山。再经过多次转运到河口镇,到南昌。到达江西界经九江关,经过大庾岭过梅岭到达广东,最终从韶关进入广州。直至每年的十月,千辛万苦的茶叶担子才在广州西关茶市聚集,然后通过十三行,最终将茶叶交到东印度公司的手里。

    大约在来年的1月,新鲜的武夷茶装船运离广州,进入全球海洋贸易的网络。源源不断运往英国,漫长的海洋航行,新鲜的绿茶不断的发酵,运抵到英国的时候,已经变成了醇厚的红茶,这样漂洋过海或者通过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东方神秘树叶,顿时在英国贵族中刮起了奢靡之风。最初的英国人,将它像佐料一样烹制,用锅煮开,然后捞出茶叶扔掉,认认真真的喝汤。之后不久,英国人终于学会了什么是真正的喝茶,但是为了压制红茶厚重的气味,向里面添加牛奶、柠檬或者是糖,形成了有别于中国的独特的饮茶习惯。

    因茶叶而起的战争

    因为英国人对茶叶的热爱,对茶叶贸易的依赖性越来越重。1793年马戛尔尼爵士,带着乔治三世的使命出使中国,他希望在北京建立英国使馆,以便英国船只获准在广州以外的港口停靠,这样才能不间断的进行茶叶运输,满足英国国内的迫切需求。可惜的是,这个请求遭到了拒绝,乾隆为古老的中国拒绝了最后一个接触西方世界的机会,而马戛尔尼爵士也没有运回他们最爱的中国茶叶。对中国茶叶的依赖,造成了大英帝国年复一年递增的贸易赤字。1710年到1760年的半个世纪,英国的白银几乎全部耗尽在购买茶叶上,在此期间,英国向中国支付了2600万英镑的白银,也就是10500两白银。英国倾尽全国的白银购买生活中再也不能缺少的茶叶,而古老的清帝国自给自足的经济,什么也不需要从英国购买,巨大贸易逆差让英国经济无法消化,最后这小小的茶叶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鸦片战争。

    因茶独立的美国

    1620年,有一批来自英国的清教徒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登陆并定居下来,两年后他们向印第安人购买今日的曼哈顿岛,取名为新阿姆斯特丹城,到了1664年,新阿姆斯特丹城为英军所占领,改名为纽约,美国人也承袭英国人喝茶的习惯。17世纪末,英国垄断了茶叶贸易,当时的纽约人一直向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茶叶,后来波士顿的商店也贩卖起了红茶,此时英国却提高了红茶的税金,激化了矛盾。 1773年12月16日寒夜,一群激进的反英的波士顿茶叶党,化装成印第安人,爬上停泊在波士顿港的东印度公司商船,将价值18000英镑的342箱茶叶倒入大海。那些来自中国的武夷茶,经过了9个月的海洋旅程最终没有被冲入茶杯,而是被冲入了海洋。这就是著名的波斯顿倾茶事件,此举激怒英国政府,美国独立战争也因此在两年后爆发,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就因为茶叶,美国诞生了。

    四、那些喝茶的名人“朋友圈”

    贵妇腰间的金钥匙

    茶叶最初在英国是昂贵的奢侈品,即使是贵族,喝茶也不能肆无忌惮,因为茶叶实在昂贵的让贵族喝起来也感觉心疼,所以当时很多的贵妇都将茶叶盒子钥匙随身携带,只有到喝茶的时候,才亲自开启盒子取出茶叶,以防仆人们顺手牵羊。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位初到英国的法国外交官,被某公爵夫人请去喝下午茶,他喝到第四杯时腹胀难忍,只能恳求夫人不管怎么样不能再添了。原来这位法国人不懂英国人的规矩,每次“干杯”后,没有将茶匙放进杯中以示到此为止,不知底细的公爵夫人只能不停地续茶,直到那位法国人的肠胃受不了,公爵夫人更是万分痛惜她那宝贵的茶叶被如此牛饮。

    茶具曾是斗富的法宝

    中国茶叶由于运费昂贵,加上英政府对这种“东方洋玩意”课以重税,最高时竟达119%,因此能享用得起茶叶的只有那些富贵阶层。既然茶叶如此金贵,喝茶便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能够用中国茶招待宾客,成为炫耀富裕的最佳方式。随着喝中国茶时髦起来的是中国茶具迅速走俏,用中国瓷茶壶、茶杯冲饮中国茶,才算是正宗地道。当时英国出品的瓷器,从造型到图案花色,皆模仿中国,不过始终比不上拥有传统工艺的中国货。据说,用英国茶具沏茶时茶杯会因受热而爆裂,因此,要先往茶杯里倒些冷牛奶,然后才能用开水冲茶。有钱人为了炫耀自己用的是高价购来的正宗中国茶具,往往故意当着客人的面,先将滚烫的开水直接浇到茶杯里,尔后才注入牛奶,于是先茶后奶就被看成是有钱人家的规矩讲究。

    爱茶的老舍写《茶馆》

    老舍也是位饮茶迷,不论绿茶、红茶、花茶都爱品尝。他认为“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深得饮茶真趣。他在《多鼠斋杂谈》中写道:“我是地道中国人,咖啡、可可、啤酒皆非所喜,而独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老舍生前有个习惯,就是边写作边品茶,一日三换茶,泡得浓浓的。他以清茶为伴,文思泉涌,创作了名作《茶馆》,轰动一时。老舍好客、喜结交,常去冰心家做客,一进门便大声问:“客人来了,茶泡好了没有?”冰心总是以她家乡福建盛产的茉莉香片款待老舍。浓浓的馥郁花香,老舍闻香品味,啧啧称好。后来,老舍写一首七律诗回赠:“中年喜到故人家,挥汗频频索好茶。”

    林语堂的茶叶“三泡论”

    林语堂是福建人,从小受闽南功夫茶熏陶而善品茶。他一生与茶结缘,不但饮茶、尚茶,而且写茶、论茶。他在《生活的艺术》一文中写道:“饮茶为整个国民的生活增色不少。它在这里的作用,超过了任何同类型的人类发明。”他还认为饮茶会使每个人的情绪都为之一振,精神也会好起来。平时“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对于饮茶,他的喝茶“三泡”说得非常风趣:“严格地论起来,茶在第二泡时为最妙。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岁女郎,而第三泡则是少妇了。”后来,台湾女作家三毛也提出了她自己的饮茶“三道论”,三毛说:“饮茶必饮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清风。”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一杯清茶品尽了人生沉浮。

    破落小姐的下午茶时光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中国金融的中心,也是世界上重要的贸易港之一。在对外贸易中,上海青帮牢牢的控制着港口,当时著名的上海三大亨是黄金荣、张啸林和杜月笙。黄金荣是青帮第一大亨,上海第一富贵人家,当时的黄家大小姐,中西合璧,既学习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也学习西方礼仪和外语。当时黄金荣就给女儿聘请了英国女教师教授英语和西方礼仪。多年之后黄家败落,衔着金汤匙诞生,娇生惯养的黄家大小姐,在文革期间打扫厕所,完全变成一个形容枯槁、泯然众人矣的小老太太。如果说过去的生活的还在她的身上留下过什么痕迹,就是每天下午三四点,这个村妇一样枯槁的老太太,会在取暖的火炉上煎烤两片馒头、用搪瓷缸喝一口热茶,虽身处陋室、虽命运多舛,但她始终没有舍弃下午茶,可能是唯有在这个时间里,才能缅怀她逝去的美好时光。

    结语:

    茶叶这种神奇而又充满东方魅力的草药,沿着丝绸之路来到英国,变成惬意舒适的下午茶,成为交友待客的重要方式;四下钟声响起,一切瞬间都为茶而让路,改变了英伦的时间观念;为茶而战,痛失美国殖民地,改写了英国的历史走向。这片充满魔力的茶叶就这样扎根英国四百年,融入英伦的方方面面,使英国变成一个无茶不欢的爱茶之国。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