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跟腾讯总编辑王永治打个赌吧,你输了你辞职

王永治的这个判断实在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刻意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网红效果,“满嘴跑火车”中洋溢着无知者无畏的自大与自负,带着强烈的个人情绪和网媒利益立场。腾讯确实有钱,但这钱不是王总赚的,跟王总没啥关系,不是靠网络媒体的运营和新闻内容生产赚的,而是腾讯其他业务的发展养着“腾讯新闻”。这一点王总要有自知之明,不要狐假虎威,把马化腾的牛逼误当成自己的牛逼和腾讯新媒体的牛逼。

文/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zqb_caolin)

唱衰纸媒的声音天天可以听到,但像腾讯总编辑王永治这样,直接作出死刑判决并给了日期,预言报纸将在2018年前死去的,第一次看到。王总受访时的原话是:报纸除了倒闭没有别的出路,多数媒体人将在2017到2018年下岗。到2018年很可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纸媒将会“关停并转”。

言论自由,作出这种预言判断无须负法律责任,但作为一个有影响的媒体人,要在接受事实检验中承担专业责任。我想跟王总赌一把,到了2018年底,如果这个预言实现了,我从单位辞职;如果这个预言没实现,王总从腾讯辞职。

纸媒确实面临很大的危机,以前只是嘴上说说,可现在这种生存压力已经近在眼前,“温水煮青蛙”可能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以前只是“能否过得不那么差”的问题,现在一些媒体是“还能活多久”的问题。对此,纸媒人应有清醒的危机意识,不能快被烫死了还处于“无感状态”。――都觉得纸媒面临很大危机,我与腾讯王总的分歧在于,我觉得纸媒是有救的,可以通过革新、合作与融合进行自救,而王总直接给纸媒判了死刑并给了明确的死期:后年。

上网还挺喜欢看腾讯新闻的,也欣赏他们在强化原创上所做的一些努力,但我觉得王总的这个判断实在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刻意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网红效果,“满嘴跑火车”中洋溢着无知者无畏的自大与自负,带着强烈的个人情绪和网媒利益立场。

一、没一个判断经得起推敲

来看看王总这些经不起推敲的狂言妄语:

(纸媒)记者不用去现场,现在跑现场的大都是互联网媒体。――我去,是什么现场?哪个新闻现场跑的都是互联网媒体?我怎么没看到,天津港爆炸事故的现场,长江沉船事故的现场,两会报道的现场,还是偷拍明星离婚后表情的现场?说“现在跑现场的大都是互联网媒体”,好,那2015年有几条牛逼的新闻是网络媒体原创生产的?

有些中老年用户还喜欢纸媒,但是太小众了。――我去,且不说喜欢纸媒的远不只是中老年,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他竟然说一个老龄化社会中的中老年用户是“小众”。

到2018年很可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纸媒将会“关停并转”――也就是后年了。我去,“三分之二”以上的纸媒,说得轻飘飘的,你伸出你的左手算一算,知道三分之二以上的纸媒是多少?

整个媒体行业有25万个从业者,而他们对互联网而言几乎没有什么核心生产力,命运只有一个死。――嗯哼,我看过王总的履历,前大半生都在传统媒体工作的,等于说自己前半生都白活了,屁本事都没学到,到了腾讯后才获得了新生,有了核心生产力,能够有机会重新做人――噢,不,重新做媒体人。

整个访谈中王总嘴中充斥这种“你死我活”的判断。为什么非得让纸媒死啊,死了对腾讯有什么好处,腾讯新闻上多数新闻不都是转自纸媒,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应该在合作与融生中共生,干嘛“你死我活”。

二、论证关键点上总用比喻去偷换

我赶脚王总说话有两个特点,一是爱作惊人和极端的判断却不给论据和论证,一是在关键点上爱用比喻和类比,以这种方式来偷换概念和转移话题。比如:

“就像有人喜欢用手写字而不喜欢在电脑上敲字,但是你能明显感觉到钢笔的使用已经越来越贵族化,多数人只是将钢笔作为签字笔使用。”

“简单来说,京剧目前算是够精品化和奢侈化了,但已经发展到很少人听了。纸媒走精品化奢侈化路线恐怕只是一种赌气和调侃式的说法。”

“纸媒与各大平台进行合作,成为各大平台的内容供应方,类似于新闻类的专栏作家。”

“旧媒体不可能活。纸媒是赶马车的,网媒是开飞机的。赶马车的可以学开汽车和开火车,但要学开飞机几乎不可能。”

“新旧媒体是水与油的关系,不可能融合。”

不讲理的人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爱用比喻,在运用比喻中混淆概念和回避论证责任。只看到王总在一个个比喻和类比中游走,一会儿将新旧媒体关系比成“钢笔与电脑”,一会类比京剧,一会比成“赶马车和开飞机的”,一会比成“水与油”,却看不到拿出什么硬论据,看不到明晰的逻辑链条。反正什么比喻有利于自己就用那个比喻,管它是不是符合概念的同一性和逻辑的一致性。比喻是一种修辞,并不具备论证功能,严肃问题的讨论是慎用比喻的,换一个比喻就可以将一个比喻推翻。

劝腾讯王总少点儿“你死我活”的自我孤立意识,少点儿互联网帝国主义的自我封闭,不要被利益本位迷住双眼,超越情绪和利益客观地看待新旧媒体的融合。

三、别借马化腾的牛逼狐假虎威

王总把各种话说得那么绝对,好像媒体人都求着腾讯新闻给个饭碗了。其实,从新媒体发展来看,腾讯作为新媒体做得并不好,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王总说话时显得很财大气粗,以一种金主恩主心态看待传统媒体人,好像人人都求着王总给个工作。――腾讯确实有钱,但这钱不是王总赚的,跟王总没啥关系,不是靠网络媒体的运营和新闻内容生产赚的,而是腾讯其他业务的发展养着“腾讯新闻”。这一点王总要有自知之明,不要狐假虎威,把马化腾的牛逼误当成自己的牛逼和腾讯新媒体的牛逼。

王总也要摆脱“互联网幻觉”所带来的自大自负和自以为是。身在互联网,整天接触互联网人士,活在互联网信息的轰炸中,就以为互联网代表一切了。其实并非如此,上网人数虽然多,但相比不上网的人,上网者并不占多数。多数人不上网,上网的人多数不说话,很多人也不相信“网上消息”。互联网在技术远没有形成信息覆盖,在新闻生产上更是处于外围角色。

王总不能坐井观天,要考虑政策的动态变化。随着版权制度的完善和知识产权意识的强化,像现在这样以近乎吃白食方式从纸媒处获得海量新闻的模式,将渐渐不可持续。更要考虑传统媒体的政治和社会属性,正如其他国家的媒体一样,媒体在中国也远远不只是一门生意,纯粹用市场和技术角度去判断,肯定会严重误判。

还要避免陷入自媒体的发展幻觉。当下自媒体发展确实很迅速,但自媒体一直只是游离于新闻生产的边缘,并没有进入到新闻生产的核心。只是外围的评论,无须采访的闲聊,风花雪月,段子手卖萌,营销号写作,养生鸡汤。新闻生产不是自媒体可以担当的,因为自媒体无法突破“公信力”约束,自媒体发一条关于重大事件的报道,有这个资质吗?发的新闻你敢信吗?还是印在纸上、出现在电视画面上才敢信。严肃新闻的生产必须有“单位”作为依托,其一是单位声誉支撑“公信”,其二团队合作,其三是把关程序,其四是组织化保障稳定的品质。这方面的优势,就决定了纸媒无法被取代。新闻生产是一个需要专业素养和积累的行业,纸媒记者是当下新闻生产的主力,2018年没纸媒了王总到哪里转新闻?

一边把纸媒的核心内容都转走当成自己的核心内容,一边说“他们对互联网而言几乎没有什么核心生产力,命运只有一个死”,这特么什么理儿?

要避免陷入“技术决定论”的迷思,王总以前一直在传统媒体做内容,也是个技术门外汉,才在腾讯几年,就显得好像对技术了解得不得了了,成了技术的信徒。――其实,王总越是在推荐技术决定论,越是在打自己的耳光,否认自己存在的价值。王总说机器人将取代多数都市报记者,用这个逻辑看,王总是不是得首先考虑一下自己的饭碗,会不会首先被机器人所取代。技术发展这么多年了,纸媒一直没有被取代,王总别操纸媒的心了,应该考虑的是,技术革命会不会把既有的互联网模式给颠覆了。

实际上,正如很多业界专家所言,像新浪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媒体已经大大地传统媒体化,一方面是从传统媒体过来的人占据高管和中层管理位置;另一方面是新闻操作模式的传统媒体化。腾讯一直以来都在与纸媒合作,很多操作方式都借助传统媒体,比如此次两会报道,如果没有纸媒所生产的内容支撑,靠技术毫无竞争力。

纸媒确实面临危机,但并非没有未来,王永治“报纸除了倒闭没有别的出路,多数媒体人将在2017到2018年下岗”之类的判断纯粹是危言耸听。

·氧分子网(http://www.yangfenzi.com)延伸阅读:

您可能还喜欢…

9 Responses

  1. 李东楼说道:

    移动互联网创业者都很有激情也很辛苦,媒体朋友们有时候也希望能够通过报道来帮助下他们。但是有时候创业者缺乏与媒体沟通的技巧,又使得媒体朋友爱莫能助。作为既有媒体经验又在企业做过市场工作的公关人,笔者不妨来给创业者提几点中肯的建议。

    1、了解媒体的价值
    创业者首先要认识到媒体真正的价值。媒体的价值不在于发布软广告,而是在于能够传递大众需要的资讯或信息。因此,媒体首要关注的大众的喜好,而非企业。创业者应从媒体的关注点出发,首先是要提供大众感兴趣的信息,其次才是争取到对企业或产品的报道。成功的媒体报道应该是企业、媒体、大众等三方共赢的局面。所以要赢得媒体报道,首先是要从媒体的角度出发,寻找企业自身的闪光点,看是否能够引起大众的关注。很多创业者最常犯的错误就是过于关注自己的产品,而缺少对媒体的认识。从企业自身的报道需求出发,即使获得报道,也听不到多大的回响。谁又会喜欢看毫无价值的软广告呢?

    2、对媒体进行细分
    其次,若想通过媒体报道获得最佳宣传效果,还应对媒体进行精细化的分类管理。一般来说,即使行业内的同类网站,各家网站的定位和报道方向也不尽相同。这时就需要企业市场或公关人员对行业内的媒体进行大致分类,并对重点媒体的定位和报道方向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拿科技新媒体来说,虎嗅网和钛媒体都侧重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的讨论,雷锋网则重点关注的硬件科技产品的发展,快鲤鱼则比较喜欢创新创业和公司管理相关内容或观点等。
    对媒体进行分类和了解后,就可针对媒体的不同,为其量身打造有新闻价值的企业新闻稿从而获得报道的机会。

    3、与媒体良性互动
    一般来说,媒体的报道形式有普通报道、记者专访、行业专题等,如果想更多的获得媒体的足够关注,获得持续的报道,与媒体的良性互动必不可少。无论是企业的高管还是企业的市场公关人员,都应与媒体人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果企业内有文笔不错并且有想法的高管也可以多动动笔,为媒体写写专栏什么的,恰当的在其中提下自己的产品,也不失为一种宣传的方式。而市场人员也需要与媒体记者保持良好的关注,将市场一线情报及时通报媒体记者,给媒体记者当个“线人”什么的,适当的爆爆料,与媒体形成长期稳定、互惠共赢的局面。

    4、摈弃新闻通稿
    作为移动互联网创业者,首先要摈弃使用新闻通稿来宣传企业。一则新闻通稿对于新创企业完全不适用。二来新闻通稿的价值和意义对媒体很小,不会引起关注。事实上,新闻通稿是一般公关公司敷衍企业的做法。初创企业出于对媒体的陌生,往往找一些公关公司进行报道。公关公司对于初创企业这种小case,通常都是写几篇新闻通稿,然后通发一些媒体,然后整理个新闻简报给企业交差。其实这个一点意义也没有,首先同质化的内容是媒体所不欢迎的,所以一般新闻通稿都会发到犄角旮旯,甚至是连个入口都没有,大众一般根本看不到,所以宣传效果几乎为0。当然,如果你就是单纯的想做点SEO,新闻通稿或许还能有点帮助。

    5、让媒体主动报道
    与媒体打交道的方式和方法前面谈过了。接下来我们不妨来简单谈下如何寻找企业自身闪亮点,让媒体主动报道。无可否认一般的媒体是喜欢大公司的新闻,大公司具备品牌知名度,报道容易引起大众关注,而小公司毫无知名度,通常难以引起公众关注。所以初创企业想要获得免费无偿的报道尤其困难。不过也并非不可能,这就需要从自身出发寻找闪亮点。具体的闪亮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去找:
    (1)创始人身份背景,如是行业知名人士,可以直接打创始人的这张牌。如XXX创办XXX网。
    (2)企业的投资背景。如果有获得投资,也是一个不错的噱头。如XXX获得1000万天使投资等
    (3)跟实时热点的结合。在寻求报道的过程中,刚好行业出现了某个热点事件,如果能够巧妙的结合进去,也会获得不错的曝光机会。
    (4)拉行业头牌做背书。在产品的所属行业中,是否有大牌企业,如果有,可以拉其为自己做背书。如XXX网迅速崛起,威胁XXX行业头名位置
    (5)其他产品方面,推出新产品或具有创新功能等

  2. Juli说道:

    打包销售(Packaged Sale)。这是唱片业和传统媒体业的共同模式,你要听这几首歌/看这几篇文章,那就得一块儿买另外几首歌/篇文章。新时代,用户不再接受成捆兜售给我,媒体内容的数字化和 feed 形态,便利了单篇选择和自由搭配。
    实体介质(Materialized)。一旦实体化,大规模生产实体介质的成本就会大为提高,传播速度大为受限。互联网是数字时代的古登堡印刷机。
    单向传播(Broadcast)。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消费者的身份有不可逆转的对立,既压制了互动,又难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实时的适应。
    受限的空间(Limited Space)。一张CD只能容纳十几首歌,一页报纸只能承载几篇文章,无论如何创新,都难以做到突破。
    建造城堡式的生产(Castle-building)。在制成品放上货架之前,是一个被遮掩的生产过程,难以在制造的过程中通过与受众的互动获得迭代和演进。

    比如说互联网媒体也存在打包销售的现象 —— 比如我看一篇新闻,连带着也要看旁边的《阳痿不举怎么办》、《小沈阳到底是不是Gay》,我去看个视频,也不得不去看“屠龙宝刀,注册就送” 、 “酒醉女子午夜裸奔” ,本质上这和你为了看一篇文章不得不花十篇文章的钱买整本杂志是一样的,都是打包。唯一的区别是杂志强加的是用户的金钱,而网站强加的是对用户的注意力占用,因为互联网的货币不是钱,是人和人的时间。

    而空间受限其实在网媒也存在,只是乍看上去没那么明显,由于流量漏斗的存在,每个层级带来的流量递减是一两个量级上的,做过老门户的人应该深有体会。即使是在社会化媒体产品里,一个人可以follow 100万个人,但自己的时间是有限的,每天 timeline 里纵有千万条更新也看不过来嘛。

    接着,如果传统媒体的本质缺陷是实体介质、单向传播和建城式生产,那么如果这些媒体都去开蓝V、开微信订阅号是不是就可以重生了?可实际上目前通过微博微信完成传统媒体华丽转型的貌似没有一例。

    我觉得无论是打包销售还是依托实体,这些可能都是表象,并非本质原因 —— 互联网在这些方面全面领先传统媒体已经十几年了,而传统媒体的急转直下只是最近这一两年的事。

    传统媒体存在的基础是内容权力,并借此构建了传播,通过传播产生的影响力还获得收益。

    我们先看传统媒体是怎么产生的。最早的知识、文字、信息都是被少数人垄断的,也就是内容的生产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随着文明的发展,平民也开始识字和拥有印刷出版的能力,看似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内容的生产、内容权力将会下沉,但内容大爆发带来的问题是内容的消费者不知道该如何筛选这么多的内容,于是产生了编辑和大媒体时代 —— 内容的生产权力仍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媒体内容权力的前提,其实并非在内容生产能力,而是内容筛选能力 —— 因为全民都可以参与出版,但无法参与筛选 —— 进而完成了对内容生产的垄断,同时也就意味着对内容传播的垄断。

    其实直到门户主导的那几年,互联网对传统媒体都是没有冲击,甚至可以说大有助益的,传统媒体口中的 “新媒体危机” 叫了好几年,结果发现杂志的销量广告的收入反倒越来越高了。但就这两年,突然就急转直下,我认为真正开始动摇传统媒体根基的,其实始于web2.0。

    web2.0和之后的SNS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全民的内容生产,更在于全民参与内容筛选,这是人类第一次拥有对内容质量进行全面评估和全面传播的能力。

    虽然传统媒体衰落的时间点和移动互联网的爆发的时间点重合,但我个人认为导致传统媒体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对内容的全面筛选推荐导致的 (虽然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阅读”对平媒的替代能力确实比PC更强)。

    传统媒体生存的最大危机,是失去内容权力了,失去内容权力的原因,是失去了内容筛选权力。

    我的看法,如果哪个媒体仍然认为,自己的优势、自己的根是 “内容” ,是专业的采编和多年的职业积累,那么这个媒体最后一定会死,

    一个记者,可以自豪地说自己做记者做了二十年,为了报道餐饮业的黑幕,潜入企业内部取材了一年才写出一篇震撼的爆料。

    看似了不起,可现在的时代是,世界的每个角落里,成千上万的人会把自己知道的内幕和知识发表出来,从发布到传播用不了一天 —— 而且还是免费的,你看我现在就在这么干 —— 传统媒体还能怎么竞争,这和内容是否打包、介质是否实体,交流是单向还是双向的没有任何关系。(我知道这话不好听,我也不想这样,我当初的梦想就是做个记者干一辈子…)

    传统媒体所谓的 “缺陷” 其实就一句话:互联网时代,最不缺的就是内容。

    传统媒体的机会,应该从内容之外找起。

    比如《罗辑思维》,表面上是媒体,本质是社群,每周的节目其实是筛选过滤人群的手段,“共同的价值取向” 和线下活动才是它的本体。

    再比如《商业价值》,表面上是杂志和一个没啥流量的网站,本质上是行业影响力,通过行业活动——吸引大佬——更大的活动——更大的大佬来玩影响力输出,你看最近这风生水起的。

    人群筛选力、行业影响力,这两个其实是传统媒体在内容之外最直接可见的(尚未完全消失的)优势了。

    如果就是一条道跑到黑就是要做内容,有没有生机呢?也有,就是你得提供 真正顶级 的内容,顶级的内容永远是PGC的,比如《复仇者联盟》、比如《晓说》(晓说的制作成本可能不高,但讲东西的可是人家半辈子的阅历和思考)、比如《天龙八部》,这样的内容才是真的无法被替代的内容。很多传统媒体人孤芳自赏的所谓硬稿,更多的是普及知识,对真正了解这个事物的人来说根本不值一提,甚至贻笑大方(好多喜欢YY的自媒体就是这样,比如 这个),所谓 “对内容的坚持” ,很多时候不过自欺欺人罢了。

    作为一个学了四年专业知识,继而又进入传统媒体工作的人,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这个问题我们从大一就开始讨论,求职面试的时候也被问及,但直到现在,仍然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全面又正确的回答。可能把答案区里大家的回答整合一下,算是一个相对全面的答案了吧。

    其实纸媒受到冲击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广播诞生以后,人们说,纸媒要完蛋了吧;电视诞生以后,人们说,纸媒要完蛋了吧;网络诞生以后,人们说,这下纸媒真要完蛋了吧。至于会不会完蛋,还能坚持几年,只有时间知道了。

    从我个人的经历和感受来谈,纸媒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利润!

    所有的缺陷,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改革都直指这两个字——利润。这是一个处于最核心的问题,在它面前,什么传播方式、什么经营理念、什么新闻操守、什么“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都是扯淡!当然,还是存在一些不为五斗米折腰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记者和媒体,引用网友一段话:“如果你在大街上遇到有人谈新闻理想,请默默给他一榔头。这苦命的人儿要么刚入行,要么已遍体鳞伤即将发疯。如果还没倒下,请紧紧拥抱它吧——这就是传说中行将绝种的顶级逼!”

    好了,言归正传。我先说说媒体的典型的盈利方式,是“二次贩卖”,第一次把内容卖给读者,第二次把读者卖给广告主。明眼人一看就明白,第二次售卖是关键,你买一份报纸才几块甚至几毛钱,广告主买个版面可得在后面加五六个零。

    所以不同意 @keso的说法,只有有了读者,才可能带来客户,这两者是正相关的,不可能有一份报纸发行量很大,广告却一个没有。这一点网媒也一样,对员工的考核中流量都是必不可少的。

    有人已经提到了,这是“注意力经济”,没错,媒体说白了就是靠注意力赚钱的。我很同意匿名用户的说法,新媒体分流了受众(注意力),也就分流了广告收入,还TM分流了人才,纸媒能不萧条么?

    讲到这里,纸媒的某些缺陷已经显而易见——手机随时看,又快又方便,干嘛要看报纸?网上有音乐有视频,报纸上除了文字就是照片,有什么好看的?网上可以实时互动,掐架互殴好不热闹,你报纸我想有点反馈要不打电话要不写信,我有病啊?看到有趣的新闻我转发一下,或发个链接就能和基友分享了,看报纸我得说“你快去看某某报纸某某版面某某写的某某文章”……

    综上所得,报纸没有吸引力,受众跑了,广告主也就跟着跑了。

    再加上纸媒的成本远高于新媒体,新媒体一旦相应的软件开发好了,以后每一次的新闻推送几乎零成本(人员工资不算);而报纸呢,即使买好了设备,每一次报纸出样,都意味着印刷、发行成本的再叠加。

    先天缺陷,加“后天畸形”,成本高而收入低,导致纸媒的利润岌岌可危,就在生存边缘挣扎。

    1、发展自己的新媒体。这几乎是所有“有志之士”的报纸共同的努力,究其原因也就是想把失去的注意力再吸引回来,但是开个微博、微信、搜狐新闻客户端账号,这就是新媒体了?在这方面,至今仍然没有特别成功的典范能够让我们效仿,听说《financial times》转型蛮成功的,可人家那无可替代的专业性分析才有人愿意花钱在iPad上看啊,还有FT的个性化定制,大大减少了读者在信息爆炸的网络中搜索的时间。在国内,个人比较喜欢的就是《壹读》,不过2012年才创刊的它,一开始就是两手抓,以一种“社区化”的形式粘结受众。

    2、给广告部的施压、施压、再施压。这没什么好说的,现在经营任务都分摊到各个新闻部主任的头上了,恐怕过不了多久就会分到记者头上的,哦!不!!

    3、战略合作。这也是非常非常非常普遍的一种做法。简而言之,就是我给你宣传,你给我钞票。本人在党报,这报纸没什么百姓会看,主要就是领导会审阅。所以呢,有些想要告诉领导自己都做了啥但有没法当面讲的部门,就找上了我们。例如环保局就在我们报纸开辟了一个叫“环保在行动”的专栏,环保局一旦有什么动作(比如去处理市民投诉),我们就会派记者前去报道。

    说白了,就是宣传软文。报纸上很多,什么旅游、美食、电影等等几乎都是。这在以前少一点,现在经营不善,我们老总都亲自出马与各个处长、局长谈合作,卖身求钱啊……

    4、依靠副业。有一批报纸早期进驻房地产事业,那真是过得舒坦啊,不但赚得盆满钵满,还给员工提供市中心的员工宿舍(套房),可携带家属入住啊。相比那些当时没有抓住机遇的,现在就苦逼了。其实想想网媒,有那个是纯靠新闻赚钱的,腾讯?搜狐?网易?别开玩笑了。

    我知道的有一家报纸,发展的副业是印刷。由于报社的印刷设备先进,印刷质量上乘,于是就对外承接印务,也小赚了一笔钱。

    5、最后这个,是我的单位的各位领导想出来的,目前正在实施。报社花8000万,在各地各个主要道路、社区、公园等地建设公共阅报栏,还争取列入了“为民办实事”项目,申请到了政府资金。这一主张一提出,就获得了我等基层屌丝界的一致反对和嘲弄,觉得领导都是七八十年代的思维,都什么年代了,还搞阅报栏,逆潮流而行必死,花8000万开发个APP,哪怕当奖金发给我们也好啊!不过后来,也就慢慢理解了,他们不知道新媒体怎么搞,也没有可以学习借鉴的对象,搞新媒体等于砸钱。阅报栏里除了张贴报纸外,最重要的当然是张贴广告了!这一户外广告战略能否成功,现在还是未知数。。。

    以上可以说是媒体的应战,但其本身也是一种挑战,做好了,能提高利润,做不好,生存更艰难。

    好了,谢谢一直看到这里的各位。一边答一边吐槽啊。最近《都市快报》35岁副总编徐行自杀,媒体界还是很触动的,题外话了,且行且珍惜吧!

  3. 王处安说道:

    报刊的流行,受到电台的冲击。以往每日一次的信息获取方式被相对灵活的电台打破。
    电台的流行,受到电视的冲击。人们不仅仅需要声音,还想得到更丰富的声画合一体检。
    电视的流行,受到网络的冲击。传授性的被动获取信息在互联网主动多样的面貌下埋没。
    这一个个信息媒介,都是曾经的新兴媒体,也都走向了如今所谓的传统媒体。
    当我们谈起「传统媒体的挑战与缺陷」的时候,我们也许要谈的不仅仅是他们本身,还有新兴媒体带给他们的。

    传统媒体都存在的缺陷是,时效性和互动性的薄弱。
    报刊时效性最差,电台和电视对信息的传播也都对比网络显慢。尽管报刊有读者来信,电台有听众来电,电视有观众互动,但依然是在框架之内。这样的信息传播,是受众被动接受的,他们无法选择此时接受到的内容。
    这时,崛起的互联网趁着Web2.0 极大的弥补了这一缺陷。网络媒介让信息传播相对以往更加迅速,内容更加丰富,参与者更多,互动反馈也更快。
    然而它造就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人们用微博、微信分享生活瞬间;也造就了一个信息匮乏的时代,浅阅读与碎片化让人们停留在生活表面。它造就了一个信息侵略的时代,每天人们会收到来自全球的最新消息;还造就了是一个信息污染的时代,瀑布流式的暴力淫秽新闻霸占着人们的网页。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网络营造的信息世界里,传统媒体不断被新媒体挑战,我们「以为」传统媒体衰败了。

    其实不然,传统媒体和新兴的网络媒体,并非敌对的状态。既然传统媒体无法超越网络的迅捷与丰富,不如就让这一特性为我所用吧。
    新闻联播最后的微博微信客户端求关注,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等的互联网窗口,传统媒体一直都在,不仅没有失去他们的主流地位,还运用新手段出现在你我面前。
    网络的新闻源也成了传统媒体的报道发端。很多新闻都是在网络上捕捉获取,筛选整合出现在报纸电台电视里。
    网络上的及时互动反馈也在促进着电视节目等等的更新改版,使其更贴合大众,满足需求。
    不得不提的,是网络信息的质量。因着传播者自身的素质、目的等因素,网络上谣言蜚语虚假新闻数不胜数,而传统媒体则做好了他们「守门人」的职责。
    传统媒体对海量的信息作出了筛选加工,让我们不至于迷失在网络无尽的链接,纠结于无穷的选择。而且,传统媒体上的深度报道,调查报道,新闻评论也都再次凸显了他们的优越性。
    传统媒体也并非缺乏定制。
    报纸的受众倾向于老辈和不熟悉网络的人群,尽管广告越来越多,但这一传承百年的媒体形式不会因着电子版而消亡。
    电台也走向了有车一族,奔波的司机。从宽泛的传播,跃进为窄播,为不同受众打造不同内容。

    最后,为了和问题照应,在此小结。
    传统媒体的缺陷离不开他们自身传播媒介的限制,因此让他们在更新速度、内容丰富度等方面欠缺。
    他的挑战即是来自于互联网,也来自于他们自身。互联网已经为他们所用,而更多的是他们自身的局限。
    传统媒体不会衰亡,他们的形式与内容更规范,更整洁,这让他们更有分量,有质量。

  4. 削铁如泥说道:

    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训练有素的内容产生能力和人才垄断。大部分科班出身的媒体人都会优先选择进入像人民日报,CCTV等名气较大的传统媒体工作,这种近乎可怕的人才垄断力量,早就的优质内容产生能力,是新兴媒体所不能比拟的。同理,垄断带来的财富可以滚雪球似的巩固这部分优势,毕竟有钱可以留住大部分人才。
    此外,传统媒体多年发展所积累下的政治背景,人脉资源和品牌效应是新兴媒体所无法取代的。比如一些官方发言,明星面对面等等,比如最近比较火的央视巴西毒贩内访,他们能接触到的人未必每个人都能接触到。

    传统媒体的劣势在于训练有素的内容产生机制、人才机制和统一的分发机制。
    专业的人才是命脉也是死穴。内容在传统媒体的一般产生流程是定题,编辑出稿,然后稿子在编辑部内部层层筛选,最终定稿发布。整个过程一是周期太长,起码3-5个工作日,二来发出去的内容,不一定是读者喜欢的,也可能不是原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只是主编觉得不错的东西而已。做的好是选题选的好,做的不好是你小编没有媒体人的视角。
    统一的分发机制限制了读者对内容选择的自由。拿 @黄继新老师的打包销售的例子来说,很多买大软其实就是为了看游戏板块,买科幻世界其实就是为了看三体,但是你不得不为其他部分付费。杂志社为了照顾不同读者的需求,编排了不同板块,读者不可能把杂志拆开来买,作为一个整体,杂志也不可能单独来卖。

    媒体,英文是media,其核心仍然是传播,也就是说,内容的采编和产生其实都是媒体的附着属性,媒体与媒体的真正区别,在于内容分发机制。“从最早的公告栏,到印刷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报纸,喇叭音响的村镇广播,到无线点技术的广播电台,到电视,再到互联网”。我们可以看到每次信息分发技术的变革都会衍生出新的媒体形式。

    我个人倾向于将互联网之前的所有媒体形式以及互联网初期各大门户都归类为传统媒体,因为他们虽然使用了不同的分发技术,但是内容的产生和分发机制仍然是内部产生内容,定向一对多分发,信息的传播是单向的。

    新媒体的萌芽应该是订阅的出现,用户可以在邮箱里独到来自不同媒体的文章,形成自己的信息流,算是个性化的初步尝试。到新浪微博的关注,再到最近,各大客户端都开始了大数据挖掘,有了内容推荐策略,这都是在分发机制上的变化,是质的变化。

    订阅和关注算是读者单方面的与内容产生方的交互,读者可以主动的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需要看的内容和人物。这是一个双向过程的开始,也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内容的分发开始真正的契合读者的需求。

    大数据挖掘,是更深层次的进步,这不仅仅是用户主动去反馈,还会根据用户平时的浏览记录,用户社交关系的阅读习惯和某类文章的阅读时长等等因素来判断你喜欢哪一类的内容,比如淘宝的网页广告会根据你的检索cookie变化,新浪微博会根据朋友的关注推荐你关注某个大号。

    进一步讲,由于这种互动的特殊性,刺激了内容的产生。读者在阅读完一个内容以后,往往会萌生出很多观点,很多想法。已网易为例,读者的这些想法衍生出一些具有统计意义的投票,具有社会效应的分享以及精彩的犀利时评。这些读者带来的附加价值对于读者而言是不需要任何成本的,想想一下你在传统媒体想上个读者留言板块,不仅要写信,邮寄,打电话,还要经过层层筛选,最后还要根据板块大小和时长做内容删减,比登天还难。而这些附加价值带给读者的收益是显著的,通过产品设计,犀利时评会收到很多赞,读者会乐此不彼的产生更多内容,而投票和分享行为对于新媒体的自我迭代,变的更好用是有重要意义的。

    OK,现在我们再看,传统媒体实际上最大的挑战就是在于现有内容分发机制对比计算机数据挖掘不可逆转的劣势,分发效率低,分发不够个性化,分发-反馈-产生的反射弧过长等等。颠覆的力量往往来源于一个未知的世界,就像我们经常看到某物理学家获得诺贝尔数学奖,某律师获得诺贝尔数学奖。

    对于传统媒体,机遇在于趁着数据挖掘技术还未成熟,做技术转型仍然不晚。优质内容的产生亦然是传统媒体的强项,结合强项,优化内容的分发流程提高效率,缩短反馈周期等等都是可以尝试的路。像搜狐乐视这样迅捷反应,根据用户的喜好推出《屌丝男士》等等这种自拍局也未尝不是一种尝试。

  5. 王成说道:

    关于传统媒体的挑战,众人皆知,必定是来自于新媒体的迅猛增势,具体而言,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新型媒体分流了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增加,传统媒体中的广告收入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压缩。据中新网一组数据显示,全国广播电视行业2013年的广告收入为1302亿元,比2012年的1270亿元增加了32亿元,增幅仅为2.52%,较2012年13%的增幅降低了近11%.
    个人猜测,在增幅降低的11%中,广电媒体起到了缓冲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对传统三大媒体广告收入有一定的提升。也就是所占比较大。因为毕竟还有伟大的CCTV,大芒果台,浙江卫视,江苏卫视撑着,也有像 《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这样人气、广告收入都爆棚的节目。

    反观传统媒体的另一位兄弟:报纸。处境就不这么乐观了。据《文汇报》报道,美国报业协会指出,随着读者和广告客户转投互联网,2007年至2012年报纸的广告收入减少超过50%,一些报纸被迫削减开支甚至破产。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便是《波士顿环球报》和《华盛顿邮报》。
    《纽约时报》集团2013年8月将20年前以1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7.3亿元)买入的《波士顿环球报》,最后仅仅以7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3亿元)将其卖出。(说起来也真是一把辛酸泪啊)几乎就在同时,发行量名列全美第五(2003)的《华盛顿邮报》也再度易手。买家是大名鼎鼎的亚马逊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两家大报的易手足以说明,报业的严冬真的很冷很漫长,需要报人们携起手来、开动脑筋、增加收入、走出寒冬。
    二、新媒体分流了传统媒体的人才。

    关于这一点,小白我现在还在纠结,该去电视台还是网站。姑且我也算不上什么人才、精英,例子也不具代表性。所以我就举个例子吧
    王利芬,北京优视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
    1994年北大中文系博士毕业后,供职于中央电视台。曾在《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栏目中任记者和编导。
    2000年任《对话》制片人兼主持人。
    2003年创办《经济信息联播》《全球资讯榜》《第一时间》,并担任上述栏目及《经济半小时》总制片人。
    2009年底,辞去央视职位,创办北京优视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优视米)。2010年3月,优米网正式上线。
    2013年主持《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公益真人秀节目。

    认识她开始于刚上大学那会儿学习和观摩央视的《新闻调查》,她是记者,那时候,这个节目还非常火,除她之外还有王志,杨春,以及后来加盟的柴静。
    我个人觉得她在节目中的表现也一直不温不火,记得有一期节目,她俯下身去尝自来水,鉴别水体是否被污染,当这一镜头出现在电视时,有观众批评她做了错误的示范,在误导观众。整体而言,关注这个节目并不是因为她,而是因为柴静。(那时候,天还很蓝,水也很清,人们还没有看见才女会去米国生baby)

    时隔多年,当我在此听到王利芬这个名字的时候,她已经是优米网的创始人(我是去了哪里?)开始转战互联网。并且还做的风生水起,同样的例子还有主持人李静,风行网的创始人,现在做的更棒!
    随着近些年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人开始转向新媒体领域。纵观事由,不外乎传统媒体工作压力大,不自由,薪资低。以同样的业务水平在互联等新媒体领域完全可以谋得一份压力相对较小,收入高,工作氛围轻松的职业。要知道不是所有的媒体从业者都喜欢看起来高大上十则苦逼的工作,如果你是一名幕后,更能高大到哪里去,反正观众都不一定认识你。

    此外,相对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入职门槛低,再加上相对轻松的工作氛围以及很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受到越来越多新一代年轻媒体人的青睐。关于职业发展前景,传统媒体不大可能完全放手让一个刚走出校门20多岁的年轻人去策划、制作一档节目,原因很简单,政治正确、收视率、广告 bula…..bula…..考虑的问题太多,不太可能让你去试验。因为他们输不起。反观互联网这个广阔天地,年轻人大可以放手去做,也有的是试验的机会,节目成功了固然好,失败了,也没什么大的影响。take it easy.
    三、“眼球经济”时代,新媒体分流了传统媒体的注意力(受众)

    现今,随着“多屏时代”的到来,受众有了更多的选择,那种全家老少欢聚一堂看电视的时代结束了,如果非要讲一个,那也只有春晚了,事实上近些年春晚的收视率也在逐年降低。据网易新闻报道,2014年除夕当晚央视直播春晚收视率为9.032%,低于去年的11.362%,这也是央视春晚首次收视率低于10%。在最近10年中,2004年春晚以41.6%成为总收视率最高的一届,而备受瞩目的冯氏春晚则以30.98%垫底。其实不只是冯小刚,对于今后春晚的每一个导演,只能是越来越难做这是一个普遍的趋势。

    我经常听到一些传统媒体人感慨,时代变了,观众和读者越来越难琢磨了。我也仿佛看到一个观众对着镜头得意的说,你猜,你猜,你猜猜!

  6. Xu Pangxie说道:

    传统媒体受到的挑战相信前面的回答者已经列举了很多 我就只讲个人认为最大的挑战 便是时效性问题 传统媒体由于其发行方式使消息的更新速度无法与新媒体抗衡 许多当时的新闻过了那个点便不具备报道价值或论点已转向别处 所以传统媒体无法与新媒体在消息的更新速度上较量

    但传统媒体的最大优势便是对消息的深入挖掘 仔细解读 不同于新媒体的快餐式阅读 传统媒体在挖掘新闻题材的深度上新媒体无法比拟 例如某人通过手机推送新闻看到了某事件 他想深入的了解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 发生的原因背景等 便去买了报纸或杂志 细细品读 新媒体的缺陷便是无法让人静心思考 它只是消息的推送者 仅此而已

    总的来说 传统媒体的缺陷 便是时效性 但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它可以在事件深度性上展示自己的优势 不用对传统媒体抱有忧伤之情 它能扛得住 也一定能扛得住
    作为新媒体从业人员,觉得传统媒体最大的挑战在于:
    如何从当今快速迭代的,分布式的,碎片化,交互化,多媒体化的新媒体轰击中找到自己的独特的价值。

    如果要比时效,你能快过新浪微博吗?
    如果要比形象化,你能快过各种交互式,游戏式,多媒体一起上的网媒吗?
    人总是倾向于如何快速,方便和准确地去获得信息。如果照这几点来看,传统媒体(纸媒,无线广播,电视等)绝对是死翘翘的。
    怎么办?我觉得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
    1.投降,转型。
    2.更加突出自己的价值。(可信度,深度,精准度,独到的角度)

    我认为的传统媒体存在的一些缺陷:
    1.不利存储与检索:报纸、杂志这类以纸张为载体的媒体,在信息存储时,相比网络媒体的信息存储更占空间,广播电视的存储与检索也是很不方便的,因为广播和电视很多资源是不共享的。

    2.易受控制:传统媒体的一个优势就是它的权威性,但也容易受控制,加上发声的角度单一,控制者希望制造怎样的舆论导向,它的舆论导向就是怎样。
    3.信息来源有限:传统媒体的信息来源有来自爆料,但主要是记者、编辑等主动去挖掘,但记者的人力是有限的,就会导致信息也是有限的,新媒体很强大的一个地方就是人人都是自媒体,信息来源极其广泛。

    4.很难达到高度的定制:传统媒体毕竟是面向大众的,哪怕它的对象是小众,但相对于个人来说,还是大众的,为了保持其盈利,很难做到非常高的定制。例如我喜欢看某记者的专栏,我能做的只能把整本杂志或报纸买下来。

    用缺陷来诠释传动媒体现发展阶段的不足,其实此用词是有待考究的。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应是不同时间段的社会发展及技术进步的产物。而现阶段的新媒体其实并不仅仅是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是从本质上颠覆了“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 的原则。比如,传动媒体可能是点对点,单点对单点,单点对多点的这样一个传播效果。新媒体确是多点对多点,而且不再是纵向的交流延伸,更倾向于横向的拓展。所以,这不能谈的上是传统媒体的缺陷,只能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产物,传统媒体在现在的“digital” 世界,如何扬长避短,如何在旧的内容上创新才是未来发展方向。

  7. 洛杉矶说道:

    很多人觉得新媒体的兴起是传统媒体遭遇到最大的挑战,其实不然。媒介的更迭自古便有,并非今日才出现。传统媒体最大的挑战在于从业人员的意识跟不上,专业性越来越差,对职业的追求越来越低。很多媒体人沉不住气,想要一朝成名,或者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去写一些乱七八糟的稿子。而很多报纸,越来越陷入没有原则没有追求的境地,太多内容的同质化,太多宣传意识形态的文字,而缺少真正经过了深入调查和思考的稿子,缺少独家分析的稿件。

    而传统媒体的缺陷,除了时效性和篇幅性都有制约之外,最大的缺陷就是审查体制。很多有意思的新闻,上级部门一个手势,就可能面临枪毙的命运,这样长此以往下去,从业人员内心就有一个筛选过程,哪些稿子能见报,哪些稿子不能,这是对媒体人意识形态的强奸。反观新媒体为什么受人关注,就是大家能从这里获取很多真实的东西,哪怕稍瞬即逝,也能捕捉到那些瞬间。

    我觉得现在所有的传统媒体都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自以为是。他们认为自己在当地(本领域)拥有巨大的资源和人脉,无法被替代;他们认为自己有崇高的新闻理想,任何市场与经营的东西是对理想的污染;他们认为自己生产的内容独一无二,读者不能不看;他们认为新媒体只是渠道和介质的变化,弄个网站开个微博复制点稿子就行……

    – 盈利模式被颠覆,好的内容并不能换来直接付费或购买;这并不只是针对传统(平面)媒体,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好内容也不见得能带来购买,但成本够低,“降维攻击”。
    – 思维方式:关于“客观、公正”的报道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面对事实本身,而非读者(用户)。暂且不完全赞同一味地讨好读者,特别是在国内。
    – 阅读习惯的改变:时间碎片化,强调结论而非过程。
    – 个人感觉,未来媒体会更倾向于技术导向而非内容导向,谷歌(百度)实际上就是最强大的媒体——信息中介。传统媒体在技术面前无能为力。

    媒体的价值仍来自于发现,传递重要但被忽略的信息。在这一点上对新闻专业主义是抱有信心的,但这并不需要太多人去做,国内绝大部分传统媒体未来都会转型或者消亡。

    另外,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有稳定价值输出的组织才能够被估值,传统媒体的报道、自媒体的本身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相比于此,最稳定的价值输出是传统媒体的公信力,这一点从近一段时间多家互联网公司投资入股传统媒体上便可见一斑。

    虽然平台在不断更迭,但是持续出现的/ 好的内容放在任何平台都会有受众。传统媒体的最大问题是在长期的垄断中,过多的资源和利益被分配到与内容产出无关的部门当中。形成一种记者全是弱势群体的局面。这是硬伤,是传统媒体自身造成的。

    另外,传统媒体很难对用户实现转化,这方面的拓展性远不如新媒体。这是时代所趋。

    所以,淘汰是必然的。只要能走掉的,大部分人才都在逃离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可以走得很好。前提是相对开明的新闻环境,开放的文化氛围,新闻和经营的精细平衡。

  8. Pein融说道:

    近些日子接触了一些北美和国内的传统媒体,都有遇到不小的转型难题。常见的困惑是将纸媒移动到微信平台和微博上流量不如同质新媒体平台可观,收入相比于之前也大幅下降了。从2014年开始的APP和微信公众号井喷加大了尝试转型后的竞争,压缩了信息提供的价值。事实上,传统媒体至今仍保持着相较于新媒体传播的优势,更高的社会知名度和信用背书。转型中要尽量扬长避短,运用好纸媒的优势拓展新领域。

    整合现有媒体资源和行业人才开展广告和企业公关业务是个不错的选择。浙报集团入股的腾讯大浙网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传统纸媒和门户网站的收入比例逐年降低,颇有起色的是强强联合的媒介代理业务。纸媒的社会信誉度相比于新媒体冷冰冰的报价单,更容易梳理出一整套社会化营销的体系。由70后主导的大型企业更愿意合作的是有数十年传媒领域声誉的知名媒体,而不会倾向于直接对接近年才新兴的一些90后创业公司。和奥美等广告公司原理相似的是纸媒的品牌溢价,能够更好的说服甲方促进项目的顺利。整合优势企业客户资源的同时,积极与新媒体平台合作梳理自己的媒介体系可以是一条不错的转型道路。

    和在互联网浪潮下遇到困难的纸媒相对应的是,以好声音为代表的电视节目获得了更大的成功。借助流量较大的浙江卫视频道,中国好声音成功将自己打造成了一个跨越平台界限的超级IP:视频门户首页置顶,各家媒体争相报道。纸媒也可以尝试做IP塑造的转型,比较好的例子是打造诸如“天下霸唱”的写作型Kol等。前些日子拜访了腾讯大浙的一位频道总监,和我提起近年来新人媒体素养的下降。她和我说在纸媒时代,记者基本不容忍自己在新闻稿中出现错误,而现今新媒体平台的报道中却时有纰漏。传统纸媒的行业素质事实上不逊于新媒体,如果能尝试做一些胆大心细的互联网化转型或许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媒介投资和出版业也是值得尝试的方向,传统媒体可以考虑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投资一些新兴媒体,借助自己的优势孵化他们。图书市场也是一个在互联网浪潮下生存下来的幸运儿,近年来读者版权意识逐渐增强催生了电子书市场的发展。用户会愿意花一些钱买“阅读豆”,在读书类APP上买自己喜欢的书:而不是像前些年一般在论坛上求资源,“不免费不买”。前些天回答了一个“纸媒是否会被取代”的问题,答案下也得到了很多知友的反馈。愿意在读书上花钱的人仍旧不在少数,而电子书的便捷和纸媒的质感形成了良好的互补而非竞争。传统媒体在出版领域具有的优势可以和新媒体进行良好的合作,或许可以碰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9. 风端说道:

    有个孩子(老媒体),去看精神科医生,他对医生说,我弟弟(老媒体做的新媒体)病了,他总以为自己是一只母鸡。医生说,那你怎么不把你的新媒体弟弟带来看病呢?小孩子(老媒体)说,我想要鸡蛋啊。——这是个笑话。
    还有个相声,侯宝林说的醉鬼,一个人拿手电筒,让另一个爬上去,另一个说,你一关电门,我掉下来了。我做杂志的体会就是,拿着个手电筒,顺着光柱往上爬呢。
    不过,你们老年人总爱搞维新变法新花样,我们年轻人坚持自己的梦想就行了!
    还有当年吴伯凡说的一句话深入我心——中国传统媒体的问题在于,做得不够传统!
    是啊,即使国内最好的报纸杂志,其质量,实话说,相当糟糕。

    1. 什么是新媒体?在中国的传统媒体,通常可以有两个理解:新媒体、单位一把手认为的新媒体。后者有非常大的可能是“比我们现在正做着的这份纸媒‘新’一些的媒介形式”。如果是这样,可以将宝贵的精力和人生投入到慢跑、仰卧起坐、养只猫、寻找美食等等更有意义的方面。

    2. 如果不是多年前工商审核不通过“数字媒体”,我真不希望我们的名字中挂上“新媒体”字样。这个词挺傻的,当时看上去似乎很潮,其实什么都没说清楚。

    3. 不管叫“新媒体”还是“数字媒体”,既然谈到转型,最重要而且基础的事情是“数字化”。也就是:将原有的、面向印刷品这单一传播介质的的生产模式转变为数字化的、可能会面对无数种传播介质的生产模式。这比讨论到底哪种产品形式要重要得多,而做起来,绝对比字面上显示的要困难得多,所以基本上全世界没有哪家传统媒体已经完成这个过程。

    4. 另一件重要并且基础的事情是“用户”。传统媒体,尤其是市场化只有不到20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媒体,绝大部分只有“读者”而没有“用户”,只知道有人读了,而不知道是谁读了、读了什么、还想读什么,在哪读的、读完想干什么……一方面,这比较有中国特色,中国的订阅主要由邮局负责,而邮局不告诉你读者是谁;另一方面则是全球普遍的,印刷媒体先天就比较难获取用户的更多信息。转型的进程是否健康,看到底获得了多少真正的“用户”,这是一个不错的指标。

    5. 传统媒体的严谨态度和品牌积淀,对转型起积极作用,其他都是拉后腿的消极因素,尤其是在中国。一位国内知名杂志的新媒体负责人在微信朋友圈说“做媒体,或为传统媒体转新媒体,尤应警惕智力上的先发劣势”,话虽刻薄了点,却在要害上。

    6. 提问者问到的“如果新媒体单纯的就是将纸媒直接转移到移动或者是PC终端,那么这种转移的价值有多大?”这个问题不同人会有不同的回答,但如果你真存在这个疑惑,那么答案就是“价值不大”。传统媒体转型,很容易就将议题变为应该压宝哪种具体的产品形式,而参考依据往往是“某个同类产品已经成功,所以我们走这条路,成功的可能性也会比较大”。套用网络热词,就是“不明觉厉”。这种惯性思维是转型的一大天敌。如果真的不明,那就真的不厉害。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